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双极镊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孟令照 曲晓鹏 +4 位作者 陶鹏宇 杨帆 饶远生 王茹 房居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双极镊在甲状腺癌开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10月期间使用低温等离子双极镊处理的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30例用单极电刀+超声刀处理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双极镊在甲状腺癌开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10月期间使用低温等离子双极镊处理的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30例用单极电刀+超声刀处理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式均为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肿瘤TNM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温等离子双极镊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48 h引流量、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术后皮下血肿、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结论低温等离子双极镊在甲状腺癌手术中不仅能完成精细化操作,还能很好保护喉返神经、喉上神经以及甲状旁腺的血运,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低温等离子双极镊 射频消融 超声刀 单极电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航空飞行人员听力损失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
作者 翟晓敏 张红蕾 +7 位作者 董佳佳 梁雅竹 于笑 薛蓉 张昊 濮彧 霍小秀 郭睿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预测军事航空飞行人员听力损失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体检的210例航空军事飞行人员。采用纯音测听法测量听力阈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预测军事航空飞行人员听力损失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体检的210例航空军事飞行人员。采用纯音测听法测量听力阈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195例航空军事飞行人员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39例)和验证集(56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ASO)和二元logistic回归识别飞行员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构建一个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列线图来预测飞行人员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采用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和校准曲线的方法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验证。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2(95%CI:0.631~0.808),0.801(95%CI:0.676~0.926),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和0.801。本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也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辨别度。结论基于年龄、飞行时间和飞机类型的列线图有助于临床医师预测军事航空飞行人员发生听力损失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军事飞行员 听力损失 风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手术之耳科观
3
作者 夏寅 王璞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844-848,共5页
听神经瘤是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单侧感音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入路包括以耳科为主的经迷路入路、经耳囊入路、扩大经迷路入路、改良经耳囊入路和颅中窝入路,以神经... 听神经瘤是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单侧感音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入路包括以耳科为主的经迷路入路、经耳囊入路、扩大经迷路入路、改良经耳囊入路和颅中窝入路,以神经外科为主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一般建议听力良好的小肿瘤选择颅中窝入路;肿瘤较大、希望保留听力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不考虑保留听力且为中、小型听神经瘤者,可采用经迷路入路或经耳囊入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小型听神经瘤手术的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已有显著提高,未来更多的听神经瘤患者有望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获得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治疗策略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璞 夏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977-982,共6页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HNPGL)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到目前为止,发现与HNPGL发病相关的基因共10个,包括SDHA、SDHB、SDHC、SDHD、SDHAF2、VHL、HIF2A、RET、NF1和TMEM1...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HNPGL)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到目前为止,发现与HNPGL发病相关的基因共10个,包括SDHA、SDHB、SDHC、SDHD、SDHAF2、VHL、HIF2A、RET、NF1和TMEM127,其中SDHB、SDHC、SDHD、SDHAF2和VHL是常见致病基因。不同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尽相同,SDHD、SDHC和SDHAF2突变几乎100%表现为HNPGL,SDHD和SDHAF2突变倾向于形成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且遗传方式具有明显母亲印记;而SDHB突变有交感性副神经节瘤及恶变倾向。明确副神经节瘤的分子机制及基因型⁃表型之间的关系,可为HNPGL患者的遗传咨询、诊治和随访策略制订等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基因型⁃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治疗策略 被引量:10
5
作者 夏寅 严旭坤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9-342,共4页
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又称颈静脉球体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疾病之一。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单侧耳鸣和(或)听力下降等,早期易被忽视,确诊往往较晚,因病变范围较大可侵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甚至颅内结构。此瘤多... 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又称颈静脉球体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疾病之一。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单侧耳鸣和(或)听力下降等,早期易被忽视,确诊往往较晚,因病变范围较大可侵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甚至颅内结构。此瘤多为良性病变,但可呈侵袭性生长,侵蚀中耳、乳突、面神经、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甚至脑组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情况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有复发风险,需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 治疗策略 随访观察 手术切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例颞下窝A型入路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疗效:改进与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阳 薛玉斌 +5 位作者 叶婷 曲晓鹏 严旭坤 王璞 刘强 夏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940-945,共6页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结论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窝A型入路 改进 颈静脉球瘤 面神经功能 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对面神经减压术后恢复效果的预判价值
7
作者 王璞 张文阳 +1 位作者 王咏峰 夏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246-1250,共5页
目的 探究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行面神经减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并准确记录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以及... 目的 探究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行面神经减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并准确记录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以及至少有术后1年详细随访记录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Ⅱ级(HB分级)定义为术后恢复良好,恢复至Ⅲ级及以上定义为恢复不良,并按面神经反应兴奋性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直接刺激阈值≤1.5 mA,B组直接刺激阈值>1.5 mA或刺激量增加至3 mA仍未记录到神经反应波形,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的关系。结果 共36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贝尔面瘫患者入选本研究,均在发病1~3个月内接受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24例(66.7%),恢复不良组12例(33.3%)。仅20例(55.6%,20/36)患者术中记录到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且均≤1.5 mA(0.1~1.5 mA),16例(44.4%,16/36)即使在面神经刺激量增加至3 mA也未能记录到面神经反应波形。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在年龄、性别、面瘫侧别、手术时机、术前面神经电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B组(P=0.009)。结论 对于行面神经减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可能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面瘫 面神经减压 面神经监测 面神经刺激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