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病理性震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闫睿 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03-1005,共3页
震颤是指身体特定部位不自主节律性运动,依据病因分为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病理性震颤常见于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主要应用药物治疗ET和PD,严重震颤... 震颤是指身体特定部位不自主节律性运动,依据病因分为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病理性震颤常见于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主要应用药物治疗ET和PD,严重震颤也可以考虑脑深部电刺激为主的中枢性神经调控治疗。部分病理性震颤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脑深部电刺激疗法虽然属于微创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 经皮神经电刺激 运动神经元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寇文怡 冯涛 王绍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7-1229,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神经变性疾病,伴随多种非运动症状。目前,针对PD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运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周围神经病变在PD中同样有着较高的患病率,以感觉异常为主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神经变性疾病,伴随多种非运动症状。目前,针对PD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运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周围神经病变在PD中同样有着较高的患病率,以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2004年Muller等发现,PD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小于对照组。2008年Toth等首次提出原发性PD患者存在"无明确原因"的周围神经病变(排除已知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医学病症:糖尿病、遗传性神经病、炎症性神经病、代谢紊乱、副蛋白血症和肿瘤等),观察到PD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甲基丙二酸水平异常。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对PD伴周围神经损伤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进行描述,并对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本综述聚焦PD的周围神经病变,对近年的研究进行整理,阐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左旋多巴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冬玲 吴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8期867-872,共6页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目前VP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影响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影像学常用于VP的诊断。近年来多模态MRI和分子影像成像及分析技术等影像...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目前VP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影响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影像学常用于VP的诊断。近年来多模态MRI和分子影像成像及分析技术等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为提高V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提供了客观手段。本文就前沿影像学技术在VP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以及其他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V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高分辨结构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神经黑色素敏感成像 分子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音特征的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的早期鉴别诊断
4
作者 马凌燕 曹杰 +2 位作者 陈仲略 任康 冯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27-1233,共7页
目的基于语音信号分析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无创方法,实现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早期自动化鉴别诊断。方法2023年7月至2025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运动障碍性疾病科招募病程<5年的MSA-P患者48例、帕金森... 目的基于语音信号分析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无创方法,实现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早期自动化鉴别诊断。方法2023年7月至2025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运动障碍性疾病科招募病程<5年的MSA-P患者48例、帕金森病患者76例。设计11种语音任务范式,提取语音信号的声门、发声、构音、韵律、音系特征,以及基于表征学习提取的深度特征,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筛选出最具鉴别力的特征,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帕金森病与MSA-P患者的分类识别,选择鉴别效能最强的诊断模型。结果逻辑回归模型表现最佳。对病程<2年的早期患者,帕金森病与MSA-P间的分类准确率92.5%,精确率95.9%,召回率92.2%。在所有病程<5年的患者中,逻辑回归模型准确率89.1%,精确率91.6%,召回率92.4%。即使使用单一语音范式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诊断准确率也可达77.7%。结论语音信号在帕金森病与MSA-P的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语音分析 机器学习 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剂量与帕金森病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亘梁 陈慧敏 +2 位作者 张美美 王东旭 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既往服用左旋多巴情况与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并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分析PD患者左旋多巴每日最高安全剂量以及累积安全剂量。方法选择于2017年3~12月于我院住院的PD患者142例,将伴发异动...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既往服用左旋多巴情况与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并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分析PD患者左旋多巴每日最高安全剂量以及累积安全剂量。方法选择于2017年3~12月于我院住院的PD患者142例,将伴发异动症患者41例作为异动组,不伴异动症患者101例作为非异动组。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服用左旋多巴情况与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计算左旋多巴安全剂量。结果异动组病程、服用药物时间明显高于非异动组,发病年龄和体质量明显低于非异动组。异动组左旋多巴累积剂量和峰日剂量明显高于非异动组[(949.10±750.39)g vs (510.77±428.36)g,P<0.01;(639.81±363.87)mg/d vs(381.93±169.89)mg/d,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旋多巴累积剂量和峰日剂量与PD异动症风险均具有相关性(OR=1.002,P=0.002;OR=1.006,P=0.000)。分类决策树模型预测提示,左旋多巴峰日剂量400.00mg/d、左旋多巴累积剂量609.75g为区分异动症与非异动症的安全剂量。结论左旋多巴峰日剂量和累积剂量与PD异动风险可能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药物剂量计算 异动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亘梁 冯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8期853-857,共5页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是一种继发性的帕金森综合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VP患病率有可能进一步增高。V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是一种继发性的帕金森综合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VP患病率有可能进一步增高。V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对VP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等新进展予以总结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中国帕金森病抑郁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凌燕 马惠姿 冯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3-55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中国帕金森病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散发帕金森病患者312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抑郁组(n=132)和非抑郁组(n=180)。同时招募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52... 目的探讨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中国帕金森病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散发帕金森病患者312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抑郁组(n=132)和非抑郁组(n=180)。同时招募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52例为对照组。留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酶切方法检测DRD3基因Ser9Gly多态位点。结果三组DRD3基因Ser9Gly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3.095,χ~2=2.627, P> 0.05)。结论 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并非中国帕金森病抑郁人群的遗传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DRD3基因 Ser9Gly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学标志物提高帕金森病诊断水平 被引量:3
8
作者 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PD诊断主要是临床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系统检查等,根据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1];但对于早期PD,以及与不典型PD的鉴别诊断,诊断准确率仍有待提高[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PD诊断主要是临床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系统检查等,根据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1];但对于早期PD,以及与不典型PD的鉴别诊断,诊断准确率仍有待提高[2]。通过检测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代谢和通路等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提供客观依据,提高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多巴胺能神经元 生物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高信号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和认知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美美 陈慧敏 +1 位作者 刘亘梁 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对帕金森病(PD)运动症状和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315例PD患者,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分为轻度WMH组191例,中度WMH组74例,重度WMH组50例。收集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Hoehn-Yahr(H-Y)分级、世界运动障碍...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对帕金森病(PD)运动症状和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315例PD患者,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分为轻度WMH组191例,中度WMH组74例,重度WMH组50例。收集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Hoehn-Yahr(H-Y)分级、世界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Ⅲ)总分及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异常评分评估运动症状,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情绪,用3T MRI及Fazekas量表评估WMH程度,用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组年龄、起病年龄、病程、MMSE和MoC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3组H-Y分级、MDS-UPDRSⅢ总分、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异常、HAMA、HAMD评分及体位性低血压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病程、起病年龄、MoCA、同型半胱氨酸、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吸烟、性别、体质量指数和心脏病等因素后,WMH与MMSE仍显著相关(β=-0.183,95%CI:-0.134^-0.007,P=0.029)。脑室旁WMH(r=-0.246,P=0.000;r=-0.235,P=0.000)和深部WMH(r=-0.192,P=0.001;r=-0.187,P=0.001)与MMSE和MoCA呈显著负相关。WMH与PD运动症状不相关(P>0.05)。结论 WMH对PD认知损害影响明显,临床需警惕PD伴发WMH,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可能对PD患者认知减退有潜在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程度抑郁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结构差异 被引量:51
10
作者 马惠姿 房进平 +1 位作者 冯涛 蒋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9-833,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不同程度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因子分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选择北京天坛医院运动障碍科住院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16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评分、统一帕金森综合评分...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不同程度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因子分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选择北京天坛医院运动障碍科住院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16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评分、统一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分、改良Hoehn-Yahr分级(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抗帕金森药物最大改善率等临床资料。根据HAMD评分分为无抑郁组(n=61)、轻度抑郁组(n=68)和中度抑郁组(n=39)。比较各组HAMD各因子分差异。结果除轻度抑郁组日夜变化外,各因子分均随抑郁程度加重而显著增加(F>10.546,P<0.001);焦虑/躯体化所占比例下降,认知障碍、阻滞所占比例增加。结论随着抑郁程度加重,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结构发生变化,焦虑/躯体化比例下降,认知障碍、阻滞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结构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皮肤反应联合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雪梅 曹振汤 +4 位作者 刘亘梁 马惠姿 王展 杨雅琴 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SR)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在多系统萎缩(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8例MSA患者(MSA组)及171例PD患者(PD组)进行SSR和EAS-EMG检查,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与PD组比较,MSA... 目的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SR)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在多系统萎缩(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8例MSA患者(MSA组)及171例PD患者(PD组)进行SSR和EAS-EMG检查,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与PD组比较,MSA组上、下肢SSR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下降[(1528.73±390.32)ms vs(1286.95±180.39)ms;(2226.98±499.23)ms vs(1832.65±271.09)ms;(1082.44±834.41)μV vs(2626.16±1539.60)μV;(499.01±308.18)μV vs(1734.64±1258.92)μV,P=0.000];MSA组上肢潜伏期、波幅与直立性低血压(OH)明显相关,下肢潜伏期、波幅与病程、OH明显相关(P<0.05,P<0.01)。与PD组比较,MSA组EAS-EMG平均时限、波幅、平均位相、多相波百分比、卫星电位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P<0.01)。SSR联合EAS-EMG检查的曲线下面积为0.92,敏感性0.73。结论SSR联合EAS-EMG可提高对MSA与PD患者的鉴别诊断,可作为MSA患者早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量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 肌电描记术 多系统萎缩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尼埃病活动期cVEMP与oVEMP的频率调制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柴滨 杜一 +3 位作者 陈姝嫤 任丽丽 刘兴健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5-599,共5页
目的 通过比较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活动期颈源性前庭诱发的肌源电位(VEMPs)1000Hz和500Hz振幅比值的频率调制特点,探究VEMPs频率调制特点在M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眩晕诊疗中心进... 目的 通过比较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活动期颈源性前庭诱发的肌源电位(VEMPs)1000Hz和500Hz振幅比值的频率调制特点,探究VEMPs频率调制特点在M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眩晕诊疗中心进行就诊的55例单侧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完整的问诊、纯音听力评估,以及前庭功能检查(双温检查、视频头脉冲(vHIT)与VEMP检查)。分别检查500Hz与1000Hz的短纯音的VEMP,计算1000Hz与500Hz VEMPs振幅比(Frequency amplitude ratio,IFAR)。结果 MD活动期患者不同侧别的IFAR:患侧cVEMP引出率低于对侧耳且有调制现象,而oVEMP对侧易产生调制,患侧与对侧调制发生率相似。cVEMP-IFAR(患侧)和前庭双温的异常率高于其他前庭功能检查。结论 数据表明单侧MD活动期患者的VEMP具有调制现象,该特征可在证明球囊内淋巴积水、观察MD进展或治疗阶段的积水变化以及临床分型方面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MP cVEMP 梅尼埃病 调制 活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并发淡漠的危险因素研究
13
作者 柳欣 尹志科 +5 位作者 冯涛 邓永梅 赵越颖 董可 王春雪 马惠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淡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本院的帕金森病患者254例,根据Starkstein情感淡漠评定量表(SAS)分为淡漠组和非淡漠组,对两组人口学资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等...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淡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本院的帕金森病患者254例,根据Starkstein情感淡漠评定量表(SAS)分为淡漠组和非淡漠组,对两组人口学资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帕金森病并发淡漠的危险因素。结果 254例帕金森病患者中124例(48.8%)并发淡漠。淡漠组年龄、发病年龄、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MDS-UPDRSⅢ)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高于非淡漠组(t> 2.291, P <0.05);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低于非淡漠组(t> 22.424, P <0.001)。两组间性别、受教育时间、体质量指数(BMI)、病程、H-Y分期、剂末现象、异动症、开关现象、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筛查量表(RBDSQ)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MoCA和HAMD评分与帕金森病并发淡漠密切相关(P <0.05)。结论帕金森病并发淡漠与起病年龄大、抑郁、认知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淡漠 抑郁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
14
作者 刘亘梁 于震维 冯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2-787,共6页
目的探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水平是否存在特异性改变。方法纳入47例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52例健康受试者。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分离红细胞,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红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对其中25例... 目的探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水平是否存在特异性改变。方法纳入47例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52例健康受试者。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分离红细胞,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红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对其中25例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2年后再次采集静脉血标本和临床评估。结果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红细胞总体和聚集体形式的α-突触核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总体1.28(0.94,2.13)vs 0.57(0.41,0.70),P<0.001;聚集体202.18(152.16,244.22)vs 128.40(107.61,157.02),P<0.001]。2年随访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较基线无显著进展,而红细胞聚集体形式的α-突触核蛋白水平较基线时特异性升高[211.66(159.71,263.73)vs 170.12(139.31,233.42),P=0.046]。结论外周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检测对于早发型帕金森病同样具有较好诊断价值,进一步证实上述指标是诊断帕金森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帕金森病 红细胞 Α-突触核蛋白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焦虑程度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结构差异 被引量:72
15
作者 蒋莹 房进平 +1 位作者 冯涛 马惠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患者不同程度焦虑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因子分方面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变性病科住院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180例,采集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 目的探讨帕金森患者不同程度焦虑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因子分方面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变性病科住院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180例,采集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改良Hoehn-Yahr分期(H-Y分期)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根据HAMA评分及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可能焦虑组、焦虑组和明显焦虑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HAMA各因子分,评估HAMA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焦虑程度加重,病程、UPDRSⅢ评分和抗帕金森药物最大改善率显著增加(F>4.951,P<0.001),HAMD各因子分升高(F>188.241,P<0.001),HAMA精神性因子分比例增加。HAMA评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665,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焦虑程度越重,精神性焦虑成分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焦虑 结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在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寇文怡 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27-1229,共3页
超高场强磁共振是场强≥7T的磁共振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特点,有望实现脑内细微病变的可视化。自2001年7T MRI首次用于扫描人脑结构开始,此后的20年中,超高场强磁共振在神经病学方面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Cho等学者首先将... 超高场强磁共振是场强≥7T的磁共振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特点,有望实现脑内细微病变的可视化。自2001年7T MRI首次用于扫描人脑结构开始,此后的20年中,超高场强磁共振在神经病学方面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Cho等学者首先将7T MRI应用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研究中发现,PD患者的黑质腹侧缘存在锯齿状改变[1]。目前,应用于PD研究的超高场强磁共振主要是7T和9.4T MRI。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非运动症状还包括抑郁、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2]。目前,临床上PD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PD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对PD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疾病进程有重要意义。因此,研发新型客观的诊断标志物,对于PD早期精准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本综述主要阐述PD患者脑结构超高场强磁共振的影像学特征,并对P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潜在影像标志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丘脑底核 诊断 鉴别 超高场强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