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异性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琰 李菁晶 +3 位作者 王子璇 张玮艺 王春雪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0期855-860,共6页
目的分析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征,并探讨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急性卒中患者306例。根据卒中类型分为... 目的分析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征,并探讨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急性卒中患者306例。根据卒中类型分为脑出血组及缺血性卒中组,其中缺血性卒中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及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24 h、白天及夜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血压(mean blood pressure,MBP)、脉压(pulse pressure,PP)、心率(heart rate,HR)、发病后21天或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m RS评分、MBP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SBP、DBP、MBP、P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等于SD/平均值×100%)等。结果血压平均值显示卒中急性期血压以点增高为主,24 h MBP指标无显著增高;脑出血组的24 h DBP、白日DBP、夜间DBP以及24 h HR、白日HR、夜间HR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缺血性卒中组24 h PP、白日PP、夜间PP均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显示脑出血组与缺血性卒中组间血压变异性差异有显著性(SBP及MBP的标准差,SBP、DBP及MBP的血压变异性各项比较P<0.05),提示缺血性卒中的血压变异性更大;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较血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卒中 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长青 王伊龙 +2 位作者 王春雪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0期861-866,共6页
目的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 目的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脑小血管病 危险因素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