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濮月华 刘欣 +2 位作者 张宁 王春雪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0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26人,随机选择13人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习脑...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26人,随机选择13人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习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知识、改良患者的管理方法,另外13名医生应用传统学习方法。学习期限为2个月。用出科考试的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在参与本项研究的学员中,男性6人(23.1%),平均年龄(25.54±1.067)岁,博士学历4人,硕士19人,本科3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学历无显著性差异。在出科考试评估中,思维导图学习组临床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思维能力、对患者的管理能力、自身满意度评估、教学满意度评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神经病学住院医师进行临床教学,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对患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值得借鉴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思维导图 住院医师培训 临床思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婧 濮月华 +5 位作者 于丹丹 杨波 魏娜 温淼 杨中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研究生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BL,对照组采用以授课...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研究生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BL,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对脑动脉夹层进行教学。对两组进行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测试,比较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理论知识([89.13±1.40)分vs(84.40±2.35)分,P<0.001]及临床技能测试成绩([89.73±1.83)分vs(86.00±1.85)分,P<0.001]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在脑动脉夹层学习中的临床思维和病例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 医学生 临床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欣 濮月华 +2 位作者 闫争争 刘嘉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且经头颅...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且经头颅MRI和MRA证实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信息。对患者的MR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建立CFD模型,并通过计算获得责任血管的血流分数、血流速度比和血管壁剪切力比。所有入组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根据随访期内是否有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分为卒中复发组和无卒中复发组,分析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12个月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48例患者,中位年龄58(52~68)岁,其中男性患者36例(75.0%)。责任血管中位狭窄率为60.3%(53.2%~82.0%),狭窄长度为3.3(2.6~4.9)mm。12个月随访缺血性卒中复发10例(20.8%)。卒中复发组责任血管的血流分数低于无卒中复发组[0.74(0.69~0.81)vs.0.90(0.82~0.97),P=0.01]。ROC曲线显示,血流分数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AUC为0.796(0.669~0.923),截点值为0.815,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80.0%。结论通过CFD技术模拟计算的血流分数可能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分数 计算机流体力学 缺血性卒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酸血症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影响1例报道 被引量:2
4
作者 米东华 郭珍妮 +5 位作者 杨波 董致郅 杨中华 王拥军 刘丽萍 杨弋(点评)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呼吸急促,入我院急诊,测量血压180/100 mm Hg,查头颅CT示左侧外囊基底节区ICH破入脑室,脑疝征象,收入神经重症医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平衡 脑出血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温淼 杨波 +3 位作者 于丹丹 张婧 杨中华 刘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3672-3674,3680,共4页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每组60例。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单独用药组患者单独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3%(11/60)、8.0%(5/60),联合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6.7%(4/60)、5.0%(3/60);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33、0.1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发生高尿酸血症〔β=0.986,SE=0.737,Waldχ^2=0.463,OR=2.680,95%CI(0.967,7.744),P〉0.05〕、是否卒中复发〔β=0.220,SE=0.296,Waldχ^2=0.150,OR=1.246,95%CI(0.479,5.883),P〉0.05〕无影响。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独阿司匹林在降低缺血性卒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中未体现出明显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和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高尿酸血症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哲 濮月华 +3 位作者 于蕾 段婉莹 米东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299-1305,共7页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均为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5.71~3081.96,P=0.002)。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自动调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传递函数 平均血流速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温淼 杨波 +3 位作者 闫婧 吕栋 魏娜 杨中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且口服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以其中按要求完成随访的188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且口服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以其中按要求完成随访的1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结果,将其分为Hp阳性组(n=62)和Hp阴性组(n=126),两组均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年。结果 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保类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阿司匹林6个月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司匹林1年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情况对阿司匹林6个月依从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95%CI)=2.125(1.206,3.745),P=0.003〕,但对阿司匹林1年依从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95%CI)=1.124(0.846,1.493),P=0.123〕。结论 Hp感染情况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阿司匹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Hp阳性患者的依从性较低。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常规筛查Hp并进行正规根除Hp治疗,可提高其阿司匹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卒中 阿司匹林 服药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电图δ/α功率比值与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哲 刘大成 +3 位作者 刘婧伊 田佳 濮月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8期869-875,共7页
目的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参数和脑中线结构移位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的qEEG变化区域。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 目的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参数和脑中线结构移位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的qEEG变化区域。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脑梗死体积>患侧大脑中动脉流域的2/3,发病7 d内完成脑电图监测的脑梗死患者。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别计算梗死侧和健侧的前、中、后区域以及半球脑电图的δ/α功率比值(delta/alpha power ratio,DAR),并记录同期GCS评分、NIHSS评分。在脑电图监测前后4 h内完成头颅CT或MRI,测量透明隔水平的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统计不同区域的DAR与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根据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5 mm,≥10 mm和<10 mm分组,比较组间不同部位DAR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提示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的DAR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NIHSS评分、GCS评分对中线结构移位预测价值比较。结果共29例患者、38段脑电图记录纳入分析。健侧后头部DAR与中线结构移位正相关(ρ=0.5264,P=0.0007)。中线结构移位≥5 mm组相比<5 mm组、≥10 mm组相比<10 mm组,健侧后头部DAR均显著升高(分别为6.48±5.70 vs 2.09±1.47,P=0.0043;10.59±6.60 vs 3.29±3.30,P=0.0008)。分别以DAR≥2.326和≥2.569为界值,可以提示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敏感度分别为72.73%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81.25%和64.52%),均优于NIHSS评分和GCS评分。结论健侧后头部DAR增加与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结构移位呈正相关。qEEG可作为监测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结构移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脑电图 大面积脑梗死 中线结构移位 δ/α功率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