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瞳孔不受累的动眼神经麻痹为唯一表现的中脑梗死一例
1
作者 王力群 蔡宏斌 +1 位作者 吴闯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2期1135-1137,共3页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71岁,右利手,主因"右侧眼睑下垂伴视物成双1天"于2016年7月14日收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患者于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眼睑下垂,下垂眼睑完全遮盖眼球,被动抬起眼睑后有视物成双的症状,双眼向左、上及向下看时...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71岁,右利手,主因"右侧眼睑下垂伴视物成双1天"于2016年7月14日收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患者于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眼睑下垂,下垂眼睑完全遮盖眼球,被动抬起眼睑后有视物成双的症状,双眼向左、上及向下看时均有明显双影,向右看正常,无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及感觉异常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脑梗死 动眼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附8例经病理确诊病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
作者 雷爱弟 张星虎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0期863-867,共5页
目的依据国际通用的诊断标新,分析比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PCNSV)诊断手段。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感染与免疫科住院... 目的依据国际通用的诊断标新,分析比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PCNSV)诊断手段。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感染与免疫科住院治疗的PACNS患者共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病理学特征。结果临床表现:本组8例患者中,居于前五位的首发症状为慢性头痛、痫性发作、类卒中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精神行为异常和锥体外系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特异性的血生化及脑脊液异常结果,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可见颅内异常信号,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行脑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符合PCNSV表现。结论 PCNSV的诊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脑组织活检的广泛开展,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脑组织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聪杰 李虹 +5 位作者 郑丽 刘珊 卢海丽 陈娜 张斌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0期1044-1049,共6页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进行静脉溶栓,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单抗组在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基础上长期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双抗组在溶栓后单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21 d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单抗治疗。随访3个月,有效性指标为3个月时NIHSS 0~1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5~100分和mRS 0~1分的比例,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为治疗24 h出血转化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另外比较三组间基线和3个月时血清hs-CRP和IL-6的水平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对照组28例,溶栓+单抗组28例,溶栓+双抗组29例,全部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随访时NIHSS 0~1分比例分别为46.43%、78.57%和93.10%,BI 95~100分比例分别为53.57%、82.14%和89.66%,mRS 0~1分的比例分别为50.00%、82.14%和93.10%,三组上述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溶栓+双抗组高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2.14%、7.14%和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均无出血转化事件。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的hs-CRP水平分别为11.92±3.58 mg/L、9.04±2.85 mg/L和6.04±2.65 mg/L,IL-6水平分别为26.18±4.65 ng/L、16.11±6.93 ng/L和12.84±2.57 ng/L,三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溶栓+双抗组低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轻型卒中 溶栓 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神经功能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嵇朋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7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治疗,5~7 d给予EN支持,观察组患者入院24 h内给予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14 d时营养指标、炎性因子以及意识恢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的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营养指标和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时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0.23±12.98)g/L、白蛋白(albumin,ALB)(34.28±3.02)g/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59.94±3.47)g/L,均高于对照组Hb(102.48±10.75)g/L、ALB(30.03±2.75)g/L、TP(54.32±3.4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P=0.01)。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Hb(112.4±12.74)g/L、ALB(35.41±3.10)g/L、TP(60.25±4.39)g/L,均高于对照组Hb(104.4±12.43)g/L、ALB(32.21±2.53)g/L、TP(57.34±3.9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P=0.02)。治疗7 d和14 d时两组男、女患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中围与入院时分别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和14 d时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 GCS高于对照组([10.03±2.34)分vs(8.48±2.01)分,P<0.001]。结论 EN能够有效改善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营养状况,患者炎性反应明显降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营养 炎性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