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起步到辉煌——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发展20年
1
作者 熊云云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9-528,共10页
卒中是造成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循证医学研究为卒中诊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指导,显著降低了卒中的残疾率与死亡率。近20年来,中国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围绕卒中诊疗的各个环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 卒中是造成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循证医学研究为卒中诊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指导,显著降低了卒中的残疾率与死亡率。近20年来,中国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围绕卒中诊疗的各个环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卒中二级预防、脑细胞保护、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等重要及热点领域贡献了诸多宝贵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卒中临床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卒中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研究者在卒中诊疗循证实践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并对下一阶段的卒中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再灌注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库与神经病学建设 被引量:7
2
作者 曹凌晓 黄越 +27 位作者 蔡志友 陈彪 陈生弟 樊东升 方伯言 郭燕军 韩璎 黄华品 纪文军 李红燕 刘坤 裴中 彭丹涛 施福东 隋轶 唐北沙 王枫 王雯 王朝霞 吴安华 徐运 杨东东 张国富 张力伟 张振涛 赵伟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4-923,共10页
人脑组织库(简称脑库)是通过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渠道进行的脑组织采集、存储、研究并资源共享,为医学研究者开展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而奠定基础的机构。脑库的发展伴随神经病学发展的始终:神经病学始于对个案脑组织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 人脑组织库(简称脑库)是通过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渠道进行的脑组织采集、存储、研究并资源共享,为医学研究者开展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而奠定基础的机构。脑库的发展伴随神经病学发展的始终:神经病学始于对个案脑组织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随着脑库建设可将神经病学再度带入崭新的认知领域,促进神经系统疾病新病种的发现与确定,对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新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脑库发展史、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与神经病学的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我国脑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神经科学 病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版《脑死亡/符合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判定》解读
3
作者 胡文政 杨中华 +4 位作者 黄越 石广志 张哲 刘丽萍 周建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1-244,共4页
自1968年哈佛脑死亡标准公布以来,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表多篇关于脑死亡/符合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BD/DNC)的指南和诊断流程,并且不断被修订、更新。2020年世界脑死亡项目发布《脑死亡/符合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判定》,以统一各国临床实践... 自1968年哈佛脑死亡标准公布以来,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表多篇关于脑死亡/符合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BD/DNC)的指南和诊断流程,并且不断被修订、更新。2020年世界脑死亡项目发布《脑死亡/符合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判定》,以统一各国临床实践并提高BD/DNC判定的严格性。本文分析并解读2020版《脑死亡/符合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判定》,以明确BD/DNC概念、判定的最低临床标准、辅助检查、儿童/新生儿BD/DNC的判定,并与我国现行的脑死亡判定指南进行比较,以明确国内外脑死亡判定标准之间的差异,供国内相关专业医疗人员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指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终端设备驱动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闭环管理
4
作者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春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25年第8期935-941,共7页
人工智能与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管理向智能化、连续化和精准化转型。本文系统阐述了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环境智能与机器人等终端设备在疾病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以“监测-分析-决策-干预-反馈”为核心... 人工智能与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管理向智能化、连续化和精准化转型。本文系统阐述了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环境智能与机器人等终端设备在疾病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以“监测-分析-决策-干预-反馈”为核心的闭环管理框架,并强调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建立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闭环管理新范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数智医疗 人工智能 终端设备 闭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多系统对话”与“多学科共管”
5
作者 许杰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交织成网,构成了人体的代谢网络,而代谢网络的异常导致了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代谢危险因素的存在可同时造成多个靶器官损害,且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因此,代谢性脑血管病未来在机制探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将逐渐倾向于多器官水平,并向多学科管理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代谢风险 多学科综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的神经科应用:未来路在何方?——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血小板反应性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玮琪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20-422,共3页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神经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元老级药物,多项临床研究已经明确其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氯吡格雷则是继阿司匹林后又一重磅药物,对于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神经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元老级药物,多项临床研究已经明确其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氯吡格雷则是继阿司匹林后又一重磅药物,对于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 研究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或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梦倩 李云飞 +3 位作者 林守华 张旭 汪银洲 王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0-845,共6页
目的对比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76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分为左乙拉西坦组(275例)和奥卡西平组(201例),均持续治疗12个月,分析两组及不同亚... 目的对比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76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分为左乙拉西坦组(275例)和奥卡西平组(201例),均持续治疗12个月,分析两组及不同亚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57.82%(159/275),奥卡西平组总有效率为46.77%(94/201),左乙拉西坦组高于奥卡西平组(χ^(2)=5.696,P=0.017)。不同年龄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5,P=0.034),其中,青年患者总有效率高于未成年患者(χ^(2)=3.898,P=0.048)和中老年患者(χ^(2)=4.946,P=0.026)。发病后首次影像学正常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χ^(2)=5.349,P=0.021)和奥卡西平总有效率(χ^(2)=10.036,P=0.002)均高于影像学异常患者。同一亚组不同药物疗效分析:对于青年局灶性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高于奥卡西平(χ^(2)=6.591,P=0.010)。左乙拉西坦组有13例(4.73%)出现不良反应,奥卡西平组有19例(9.45%)出现不良反应,奥卡西平组高于左乙拉西坦组(χ^(2)=4.135,P=0.042)。结论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相比,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对于青年患者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发病后首次影像学正常的局灶性癫痫患者两种药物疗效均优于影像学异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部分性 左乙拉西坦 奥卡西平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预测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6-1076,共11页
大脑年龄作为一种个体化的脑健康影像学表型,是衡量大脑衰老程度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个体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偏差,即脑年龄估值差,反映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和速率。既往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年龄估值差升高与其预后... 大脑年龄作为一种个体化的脑健康影像学表型,是衡量大脑衰老程度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个体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偏差,即脑年龄估值差,反映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和速率。既往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年龄估值差升高与其预后不良存在显著关联。此外,缺血性脑损伤加速了卒中患者的大脑衰老过程,提示大脑衰老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就大脑年龄预测的方法学框架、影响大脑衰老速率的因素、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及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相关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脑年龄 衰老 影像组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代谢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钟文华 薛婧 许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高比例与代谢紊乱相关。代谢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脑血管损害,以血管结构受损及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学表现,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 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高比例与代谢紊乱相关。代谢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脑血管损害,以血管结构受损及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学表现,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组学是采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手段,是未来研究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抓手。本文总结了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在代谢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代谢组学研究开展及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脑血管病 代谢组学 脂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杜万良 荆京 +1 位作者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总结并探讨自发性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 SAH)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自2001年12月~201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住院和急诊就诊的c SA... 目的总结并探讨自发性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 SAH)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自2001年12月~201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住院和急诊就诊的c SAH病例,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血管影像,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可能的病因。结果共纳入54例c SAH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中位数年龄58.5(48.8,70.8)岁。患者中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脂代谢紊乱23例(42.6%),高血压21例(38.9%),糖尿病11例(20.4%),吸烟8例(14.8%)。37例患者住院,住院患者症状发生频率:头痛14例(37.8%)、肢体无力13例(35.1%)、麻木8例(21.6%)、构音障碍8例(21.6%);症状呈发作性(n=16,43.2%)或持续性(n=23,56.8%)。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示c SAH多位于中央沟附近。39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最常见的血管异常是病灶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例,59.0%),病灶范围内均未发现动脉瘤。50岁以上的c SAH患者30例(76.9%)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的患者9例(23.1%)。并且50岁以上的30例患者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在各种病因中所占比例最高(66.7%);50岁及以下的9例患者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少见(33.3%)。就c SAH患者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来说,男性(18例,69.2%)多于女性(5例,38.5%)。结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c SAH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特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鑫鑫 马艳玲 +2 位作者 刘艳君 姚婧璠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与非语言性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卒中患者共32例,经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aphasia battery,WAB)评估语言功能... 目的探讨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与非语言性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卒中患者共32例,经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aphasia battery,WAB)评估语言功能,分为失语组和无失语组,其中失语组15例,无失语组17例。洛文斯顿成套测验中文版(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第2版评估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对失语组与非失语组的LOTCA各分项分值及总分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对WAB中各分项得分及失语商与LOTCA各认知分项得分及总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并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失语组的LOTCA总分低于无失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69.0~92.0)分vs99.0(86.0~102.5)分,P<0.05];失语患者LOTCA总分与WAB各分项及失语商呈正相关(r=0.587~0.883,均P<0.05),WAB分项中的各分项与LOTCA中各分项之间呈正相关(r=0.521~0.843,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失语商的主要因素为LOTCA总分(β=0.707,P=0.003)。结论卒中后失语患者存在非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程度越重其非语言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失语症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凯 王伊龙 +18 位作者 李子孝 张心邈 高远 何明峰 郭学芳 赵艳艳 韩新生 赵明枝 岳建华 张平 赵建华 闫红光 毛向莹 刘金峰 徐雅芳 陶永丽 王拥军 许予明 宋波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0.029)、溶栓前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P=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缺血性卒中 死亡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子孝 赵性泉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2,共7页
脑血管病目前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王拥军教授项目组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为目标,历时18年,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志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使复发率相对下降37%~73%。同时... 脑血管病目前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王拥军教授项目组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为目标,历时18年,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志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使复发率相对下降37%~73%。同时,创立了以精准治疗技术等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找到了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有效途径。团队还创建了集组织化管理模式、层级化质控架构和信息化数据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该体系覆盖全国2497家医院,有效推动适宜诊疗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累计转化经费1.05亿元人民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医疗质量 精准医疗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脑血管病诊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子孝 刘涛 +3 位作者 丁玲玲 刘子阳 李鑫鑫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82-289,共8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助力全球医疗保健的进步。全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优质脑血管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等开发基于AI的诊疗工具,并将经过验证的AI工具应用于辅助临床决策是改进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助力全球医疗保健的进步。全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优质脑血管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等开发基于AI的诊疗工具,并将经过验证的AI工具应用于辅助临床决策是改进脑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未来AI在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AI已在脑血病影像、电子病历等医疗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AI技术在脑血管病疾病风险预测、辅助诊断、治疗决策及预后预测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AI工具的开发过程中,建立高质量、标准化的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及验证网络是主要的难题。将AI工具应用于医疗保健也将伴随一系列挑战,例如:数据安全、隐私、道德、责任、行政法规以及对AI算法“黑箱”的不可解释性等问题,均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去规范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 病灶分割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的设计原则、管理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
15
作者 刘阳 许喆 +5 位作者 程丝 石延枫 林金嬉 孟霞 姜勇 李昊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3期227-235,共9页
目的 开发并搭建适用于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管理和数据质量控制流程,为基于队列的组学分析、疾病机制探索、药物靶标开发等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基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小样本的测序流程,参考国际大规模测序队列,形成面向临床研究的基因... 目的 开发并搭建适用于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管理和数据质量控制流程,为基于队列的组学分析、疾病机制探索、药物靶标开发等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基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小样本的测序流程,参考国际大规模测序队列,形成面向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框架。从样本处理、测序数据生成、生物信息学分析、项目的质量保证、数据安全与生物样本安全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流程的搭建和优化。结果 确定了面向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的设计原则,搭建了系统性管理流程。通过将此流程应用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Ⅲ,CNSR-Ⅲ)队列,建立了数据质控标准,包括DNA提取和文库制备质控、测序和遗传变异鉴定质控、样本临床信息推断质控和基因检测数据的相互验证等。结论 在临床研究中将基因检测纳入试验设计,并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数据分析方案和统一的质控标准,能够满足科学研究的可扩展性、可重复性、可溯源性的需求。本研究搭建的基因测序项目管理流程和质控标准已在CNSR-Ⅲ队列上验证成功,可以作为其他临床研究中此类项目的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全基因组测序 临床研究 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孟 覃露 +5 位作者 王春娟 李姣 王伊龙 赵性泉 王拥军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43-249,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研究覆盖我国219家医院。研... 目的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研究覆盖我国219家医院。研究对象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候选预测因子。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算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比较4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对脑出血相关肺炎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筛选230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12.7岁,其中男性占62.1%。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841)和测试集(n=462),两组脑出血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5.8%(χ^2=0.007,P=0.934)。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候选预测因子为年龄(OR 1.03,95%CI 1.02~1.04)、NIHSS评分(OR 1.02,95%CI 1.00~1.04)、白细胞计数(OR 1.11,95%CI 1.07~1.16)和吞咽功能障碍(OR 6.85,95%CI 5.01~9.39)。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四种模型灵敏度分别为75.34%、50.68%、80.82%和80.82%;特异度分别为68.64%、86.12%、52.96%和57.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0.692、0.736和0.767。Logistic回归和LightGBM模型诊断效果显著高于CatBoost和XGBoost模型(DeLong test,P<0.0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年龄、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和吞咽功能障碍为模型的候选预测因子,可将模型纳入脑出血相关肺炎诊断决策。本研究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外部队列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肺炎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丁玲玲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90-295,共6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于脑血管医疗领域将有助于减轻中国不断加剧的脑血管病疾病负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AI在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应用。利用AI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于脑血管医疗领域将有助于减轻中国不断加剧的脑血管病疾病负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AI在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应用。利用AI和医疗大数据开发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并通过将临床信息与知识库相匹配,提供基于循证证据的优化诊疗方案。在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CDSS可以辅助高危人群识别、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决策支持、实现自动化病因分型以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等,在提高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结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脑血管病疾病管理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 医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叶良性脑电图变异型脑电-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太欣 James X.Tao 王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49-554,共6页
头皮脑电图因操作便捷、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癫痫及其他脑病的诊断与治疗。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有诸多脑电图异常放电模式与临床癫痫发作无明确关联性,可能属于良性变异型,亦可能是颅内异常放电,至今尚无明确定论。本文拟对颞... 头皮脑电图因操作便捷、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癫痫及其他脑病的诊断与治疗。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有诸多脑电图异常放电模式与临床癫痫发作无明确关联性,可能属于良性变异型,亦可能是颅内异常放电,至今尚无明确定论。本文拟对颞叶常见的良性变异型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理清长期以来的争议点,为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 脑电描记术 良性变异型(非MeSH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与脑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琳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1期1124-1128,共5页
脑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之一,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引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血压、血管管壁僵硬程度、脑血流量等因素对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作一简要综... 脑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之一,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引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血压、血管管壁僵硬程度、脑血流量等因素对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为探索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小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 被引量:2
20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编写组 +2 位作者 王拥军 许杰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0-451,共12页
中国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TIA疾病负担沉重。LDL-C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评估患者LDL-C不达标的原因,制订进一步治疗策略、监测频率以提高达标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加强医务工作者对IS及TIA疾病长期管理... 中国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TIA疾病负担沉重。LDL-C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评估患者LDL-C不达标的原因,制订进一步治疗策略、监测频率以提高达标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加强医务工作者对IS及TIA疾病长期管理及监测的认识,规范长期血脂管理临床实践,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组织相关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专家,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经多轮专家意见收集和研讨,拟定本科学声明。本科学声明对IS及TIA患者长期血脂管理、长期血脂监测及重点患者血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提升IS及TIA患者的长期血脂管理临床规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管理 科学声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