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影像特征及相关文献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叶进湖 戴建平 +5 位作者 李少武 马军 艾林 秦海强 李鑫 孙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研究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特征。方法4例脊髓原发性PNET术前均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发病年龄:13-46岁,中位年龄26.5岁。病灶部位:2例肿瘤位于胸段,1例肿瘤位于颈胸段,1例肿瘤位于圆锥。MR影像表现:... 目的研究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特征。方法4例脊髓原发性PNET术前均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发病年龄:13-46岁,中位年龄26.5岁。病灶部位:2例肿瘤位于胸段,1例肿瘤位于颈胸段,1例肿瘤位于圆锥。MR影像表现:3例表现局部占位征象,1例表现为脊髓弥漫性增粗;4例肿瘤均位于脊髓的中心,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不清,且周围无明显水肿;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病变尾侧继发囊变1例;增强MR,3例病变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结论脊髓原发性PNET好发于成人,可位于髓内,或髓内外,或呈外生性生长,并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其中胸段脊髓及圆锥常见,MR影像没有特异性征象,最后确诊需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脊髓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孟岚 马国峰 王保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11-612,共2页
目的观察螺旋CT引导下半月节穿刺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4,行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和对照组(n=56,行半月节射频热凝)。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和12... 目的观察螺旋CT引导下半月节穿刺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4,行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和对照组(n=56,行半月节射频热凝)。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数字评分(NRS)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见效较快。治疗后随访1年两组疗效相当,研究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用于高龄、体弱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节 脉冲射频 射频热凝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79例报告) 被引量:26
3
作者 吕明 吴中学 +2 位作者 李佑祥 张静波 李文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9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9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9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43.1%,部分栓塞率46.8%,永久性致残率2.5%,死亡率5.1%。17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再塑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烟雾病直接脑血运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兴炬 李嘉熙 +4 位作者 袁菁 吕征 张岩 张东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技术(vessel encoded arterial spin-labeling,VE-ASL)在评估烟雾病直接脑血管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 目的探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技术(vessel encoded arterial spin-labeling,VE-ASL)在评估烟雾病直接脑血管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56例,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接受头部3.0T MR-ASL扫描,分别评估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搭桥血管的供血范围通过标记的颞浅动脉来评估,CT脑灌注成像结果作为对比。结果 56例患者中,搭桥区域术前平均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349±55)mL·kg^-1·min^-1,术后7 d平均CBF为(558±74) mL·kg^-1·min^-1(P<0.01)。术后7 d,36例(64.2%)患者颞浅动脉VE-ASL显示搭桥血管向脑内的供血,20例(35.7%)未显示供血,术后3个月复查VE-ASL,其中6例显示颞浅动脉恢复向颅内供血;术后7 d脑血流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显示39例(69.6%)患者搭桥侧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CTP显示44例(78.5%)搭桥侧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VE-ASL和CTP对CBF改善评估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术后7 d,Kappa=0.718;术后3个月,Kappa=0.744)。结论 VE-ASL能很好评估烟雾病直接搭桥手术中搭桥血管供血范围和脑血管灌注状态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烟雾病 直接脑血运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病变累及的运动中枢fMR表现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明旺 李少武 +1 位作者 戴建平 詹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 观察正常及受病变累及的运动中枢的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表现。方法 通过双手对指运动使运动中枢功能活跃,然后对14例正常志愿者和36例运动中枢受累的病人进行运动功能区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fMR成像。结果... 目的 观察正常及受病变累及的运动中枢的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表现。方法 通过双手对指运动使运动中枢功能活跃,然后对14例正常志愿者和36例运动中枢受累的病人进行运动功能区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fMR成像。结果 通过双手对指运动使运动中枢功能活跃,正常志愿者和病人脑内产生了相应的功能信号,表现为功能区信号增高。在正常志愿者中,双侧半球运动功能区的位置基本对称,但大部分志愿者左侧半球功能信号稍强于对侧半球。在累及运动中枢病变的病人中,病变侧功能信号全部位于病变外或病变边缘,病变内未见功能信号。病侧功能区主要表现为功能信号降低、移位。结论BOLD法fMR可以很好的显示正常和病变的运动中枢,是评价运动中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运动功能区 颅内病变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磊 罗芳 +2 位作者 李欢冬 王保国 刘晓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探讨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后... 目的探讨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双侧岛叶、基底神经节、双侧额下回、左侧额叶眶回、左侧颞上回(P<0.005,cluster>10mm3)。结论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的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楔前叶、岛叶、基底神经节、顶上小叶、额叶眶回、额中回、额下回、颞叶等脑区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改变是丘脑镇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丘脑 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儿童烟雾病脑灌注和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兴炬 李嘉熙 +5 位作者 袁菁 张东 张岩 王嵘 张谦 赵继宗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5期537-543,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在儿童烟雾病脑灌注和侧支血管代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儿童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在儿童烟雾病脑灌注和侧支血管代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儿童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ASL、CTP和DSA检查。从以下两个方面评价ASL与CTP的一致性:定性评价脑低灌注、定量评价基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血流时间参数;同时评价ASL与DSA评估侧支代偿的一致性。结果研究最终纳入13例患者共计189个ROI。定性分析中,ASL和CTP对灌注异常评价一致性上在排除3例影像存在明显动脉通过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ATA)(3级)的患者后,两种影像间评价一致性提高(κ=0.398,P<0.001);定量分析中,CTP与ASL影像的绝对CBF值正相关(r=0.413,95%CI 0.287~0.525,P<0.001),ASL影像计算的空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与CTP影像中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绝对值正相关(r=0.484,95%CI 0.367~0.587,P<0.001)。评价侧支血管方面,ASL上的ATA强度和DSA侧支血管代偿等级一致性良好(κ=0.680,P<0.001)。结论无创ASL技术对儿童烟雾病脑血流灌注和侧支血管代偿评估可行,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儿童烟雾病 脑灌注 侧支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在舒芬太尼中枢镇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晓媛 李欢冬 +2 位作者 张磊 罗芳 王保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1期1035-1038,共4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7例(男8例,女9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2 ng/ml)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后,...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7例(男8例,女9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2 ng/ml)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额叶直回、左侧额叶眶后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右侧扣带回及左侧颞中回(P<0.001,cluster>13 mm3)。结论丘脑是舒芬太尼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脑区。额叶直回、左侧额叶眶后回、右侧扣带回、小脑及左侧颞中回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变化可能是舒芬太尼中枢镇痛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区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MRI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滢 徐文坚 +2 位作者 马军 齐草源 黄丹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41-544,共4页
目的观察发生于鞍区的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l例PMA的MRI表现。结果MRI图像上,21例PMA具有如下特点:肿瘤均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楚,体积较大[最大径29.13~73.25mm,平均(47... 目的观察发生于鞍区的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l例PMA的MRI表现。结果MRI图像上,21例PMA具有如下特点:肿瘤均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楚,体积较大[最大径29.13~73.25mm,平均(47.52±15.33)mm],肿瘤最长轴多为腹背方向(11/21,52.38%)。MR平扫肿瘤病灶信号多不均匀,T1WI多呈等、低信号(16/21,76.19%),T2WI多呈高信号(21/21,100%),部分内见低信号(13/21,61.90%)。增强扫描肿瘤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20/21,95.24%),常可见多发微小囊样表现(11/21,52.38%)。21例中,20例发生脑积水,9例发生蛛网膜下腔播散。结论PM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多种MR检查方法,结合患者的年龄及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定位活检与摄影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双坤 白彬 戴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620-623,共4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计算机定位活检与摄影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2001年11月至2002年9月乳腺数字化摄影2850例,其中直径≤2.0 cm病灶156处(148例患者)。随机对68处行计算机定位活检,以手术病理结果和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计算机活检... 目的评价并比较计算机定位活检与摄影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2001年11月至2002年9月乳腺数字化摄影2850例,其中直径≤2.0 cm病灶156处(148例患者)。随机对68处行计算机定位活检,以手术病理结果和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计算机活检法与摄影法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活检明显优于摄影(P<0.05)。结论计算机活检法对早期乳癌诊断有很大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X线摄影 计算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皮质吞咽中枢功能磁共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婧 艾林 +1 位作者 陈鸿雁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7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皮质吞咽中枢的分布与特点。方法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方法对6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吞咽中枢的定位。在GE公司3.0T磁共振仪上,除常规T1、T2扫描外,患者行吞咽动作,获取BOLD信号变化。扫描时间共60秒,在...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皮质吞咽中枢的分布与特点。方法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方法对6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吞咽中枢的定位。在GE公司3.0T磁共振仪上,除常规T1、T2扫描外,患者行吞咽动作,获取BOLD信号变化。扫描时间共60秒,在第1、15、30、45秒时受试者分别完成一次空吞咽动作,吞咽时尽量减少唇、舌、头部的运动。采用SPM软件在Functool4.0工作站上对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正常受试者吞咽动作的激活部位位于感觉运动皮质外侧、岛叶、扣带回前部、运动前区,眶额皮质、小脑。仅有岛叶的激活信号以左侧半球为著。结论正常成人的吞咽中枢位于多个脑区。自主吞咽动作的启动及调节需要多个脑区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皮质中枢 BOLD 功能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晓凌 王伊龙 +2 位作者 王拥军 薛静 高培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6期400-403,共4页
目的研究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预测结局的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在MRI... 目的研究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预测结局的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在MRI检查前完成NIHSS评分,随访发病后24 h的NIHSS评分及3个月时mRS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梗死灶,治疗后24 h时NIHSS显著改善者17例,3个月随访mRS0-2分者28例,未发现预测结局的因素。结论超早期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部分DWI可见责任梗死灶,即使未溶栓,大多数患者临床结局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影像学表现(附31例报告) 被引量:3
14
作者 齐草源 邹丽丽 +3 位作者 茹小娟 金鹤 王政 马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5-988,共4页
目的观察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患者,观察CT、MRI图像上病灶的形态、边界、大小、信号(密度)、强化方式及幕上脑积水情况等。结果 31例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肿瘤形... 目的观察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患者,观察CT、MRI图像上病灶的形态、边界、大小、信号(密度)、强化方式及幕上脑积水情况等。结果 31例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肿瘤形态多为不规则分叶状(23/31,74.19%),部分边界不清(18/31,58.06%),直径以20~50mm居多(27/31,87.10%)。CT均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部分可见囊变区(23/31,74.19%)及钙化灶(5/20,25.00%),少数可有出血(4/31,12.90%)。MRI上T1WI以等稍低信号为主(20/29,68.97%),T2WI上以等稍高信号为主(20/29,68.97%),部分信号混杂(9/29,31.03%)。病灶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0/29,68.97%),部分可见邻近脑膜强化(17/29,58.62%)。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幕上脑积水及第3脑室前下疝。结论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具有一些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提高影像学认识有助于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