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术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庞珂 邓永梅 +4 位作者 梁建姝 康开江 孙立倩 马宁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对穿刺点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对穿刺点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静脉瘘等)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纳入患者共1240例,发生穿刺点并发症76例(6.13%),无并发症1164例(93.87%)。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股动脉采用缝合器处理、穿刺部位使用压迫器和术后高血压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股动脉采用缝合器处理(OR 2.371,95%CI 1.467~3.831,P=0.001)、穿刺部位使用压迫器(OR 2.183,95%CI 1.268~3.760,P=0.005)和术后高血压(OR 1.778,95%CI 1.004~3.151,P=0.049)是穿刺点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经股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股动脉采用缝合器处理、穿刺部位使用压迫器和术后高血压是穿刺点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穿刺点并发症 危险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循环脑梗死神经血管介入专病库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模式应用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林琳 孙瑄 +3 位作者 王韬 缪中荣 甘伟 牛明芳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神经介入是治疗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了以神经介入专病库为核心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模式。该模式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通过对神经介入中心在2012年5月-2019年6... 神经介入是治疗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了以神经介入专病库为核心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模式。该模式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通过对神经介入中心在2012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379例前循环脑梗死急诊取栓患者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处理和建模,构建了前循环脑梗死急诊取栓专病库。一方面形成了极细颗粒度的多维数据关联关系展现视图,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方向;另一方面,利用全过程诊疗时间轴及智能预测引擎,实现了对取栓后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预测,对临床治疗决策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基于专病库的科研临床一体化研究模式,将有效带动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实现以真实诊疗数据为基础、以研究成果辅助临床决策的目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科研一体化 专病库 神经介入 病历内涵质控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回眸2022 被引量:1
3
作者 霍晓川 孙大鹏 +4 位作者 贾白雪 高峰 马宁 莫大鹏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2022年,国际上公布了多项大型神经介入领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结果,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适应证的扩展、药物治疗、管理,症状性颅内动脉... 2022年,国际上公布了多项大型神经介入领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结果,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适应证的扩展、药物治疗、管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梗死核心 时间窗 支架置入术 前循环 后循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瑄 高峰 +8 位作者 佟旭 邓一鸣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徐晓彤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2-398,共7页
目的探讨串联病变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共18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包括串联病变25例、非串联病变162例),均行血管内治疗,术前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 目的探讨串联病变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共18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包括串联病变25例、非串联病变162例),均行血管内治疗,术前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脑桥-中脑指数(PMI)评价脑梗死范围,后交通评分和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分级评价基底动脉闭塞后后循环侧支代偿。主要预后指标为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90 d功能独立性和预后,主要安全终点为术后7 d内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后90 d病死率。结果串联病变组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包括椎动脉颅内段)和远端(P=0.000)、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低(P=0.000)。25例串联病变患者中21例采取Dirty-road路径、4例采取Clean-road路径,支架取栓(P=0.030)和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P=0.028)比例更低,支架植入比例更高(P=0.005),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更低(P=0.001),治疗后90 d病死率更高(P=0.0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较低(OR=0.050,95%CI:0.010~0.530;P=0.012)和治疗后90 d病死率较高(OR=17.320,95%CI:2.700~111.040;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一项多中心登记研究的1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宁 YONG ZHANG JIE SHUAI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299-1300,共2页
1研究介绍今年在Stroke&Vascular Neurology(SVN)上发表了题为“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in China:1-year outcome of a multicenter registry study”的中国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研究,该研究是由... 1研究介绍今年在Stroke&Vascular Neurology(SVN)上发表了题为“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in China:1-year outcome of a multicenter registry study”的中国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研究,该研究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缪中荣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多中心登记研究组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多中心 随访结果 中国 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结局及相关因素研究: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聂曦明 温淼 +2 位作者 杨中华 缪中荣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9期988-992,共5页
目的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 目的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EVT组98例(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vs 8.00%,P=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EVT组(aOR 0.2,95%CI 0.06~0.71,P=0.01)。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大血管闭塞 后循环卒中 溶栓治疗 桥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建佳 高原 高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3期258-264,共7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单中心数据,探讨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5年1月-2021年5月因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治疗,双路途指导下完... 目的 通过回顾性单中心数据,探讨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5年1月-2021年5月因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治疗,双路途指导下完成血管内再通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双路途采用的不同技术路径分为4型:Ⅰ型,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对侧非优势椎动脉有前向血流,远端基底动脉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双侧椎动脉;Ⅱ型,颈动脉颅内段闭塞,对侧颈内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代偿闭塞远端血管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双侧颈内动脉;Ⅲ型,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一侧颈内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椎基底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侧颈内动脉;Ⅳ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椎基底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闭塞侧颈内动脉远端血管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再通成功率、术后30 d内并发症(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高灌注综合征、血管夹层等)发生率、30 d内卒中(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手术相关死亡率、临床随访功能良好(mRS 0~1分)率和影像随访再狭窄/再闭塞发生率。结果 30例患者再通成功率为93.3%(28/30);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夹层,另1例为血管再通后高灌注出血;30 d内死亡发生率为3.3%(1/30)。中位临床随访时间34.00(20.48~105.54)个月,1例(3.6%,1/28)发生急性卒中后死亡,临床随访期间功能良好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0%(21/28) vs.10.0%(3/30);χ^(2)=25.205,P<0.001];中位影像随访时间为17.92(8.00~92.13)个月,再狭窄率为21.1%(4/19)。结论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对于合理选择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双路途技术有利于提高再通成功率和降低手术操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闭塞 非急性期 血管内再通 双路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蛛网膜颗粒所致颅内高压1例报道
8
作者 戴昰旭 张长青 +2 位作者 莫大鹏 曲辉 董可辉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7期787-789,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1岁,主因“进行性双眼视力下降2年”于2018年5月30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左侧为著,伴双眼发胀,双耳耳鸣,症状逐渐加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言语不清、肢体无力、肢体麻木,无肢体抽搐发作、意识丧...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1岁,主因“进行性双眼视力下降2年”于2018年5月30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左侧为著,伴双眼发胀,双耳耳鸣,症状逐渐加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言语不清、肢体无力、肢体麻木,无肢体抽搐发作、意识丧失。当地医院行全脑DSA示右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眼底检查示双眼视神经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颗粒 颅内高压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分型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11
9
作者 邓一鸣 张净瑜 +7 位作者 孙瑄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莫大鹏 马宁 高峰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6-391,共6页
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是特殊类型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通过充分的病史询问、详细的影像学评估和适宜的个体化治疗,可以获得较好预后。本文综述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区别于其他病因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 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是特殊类型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通过充分的病史询问、详细的影像学评估和适宜的个体化治疗,可以获得较好预后。本文综述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区别于其他病因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点和分型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种新闭塞分型系统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旭 孙瑄 +8 位作者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邓一鸣 徐晓彤 缪中荣 高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58-364,共7页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检查为基础,结合术前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等神经影像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依据闭塞部位、闭塞长度及侧支循环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病变分型、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术后30 d进行门诊随访或头部CT或MR检查,记录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卒中/死亡)。对三型间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15例,Ⅲ型6例。术后25例(83.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Ⅰ型、Ⅱ型病变患者较Ⅲ型患者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2/15比3/6)、血管夹层发生率(0、1/15比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31、3.865,P值分别为0.047、0.049),以及较高的血管再通率(9/9、13/15比3/6)和更低的术后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0、1/15比1/6)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71、1.522,P值分别为0.052、0.217)。结论根据新的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综合评估病变的闭塞时间、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利于筛选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适合患者,综合权衡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风险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非急性期闭塞 脑血管造影分型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传统危险因素人群中TyG指数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彤 田雪 +8 位作者 左颖婷 郑曼琪 张怡君 吴寿岭 陈朔华 马高亭 佟旭 王安心 莫大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4,共8页
目的·探索在无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包括来自中国唐山市开滦社区队列研究的32532名于2006—2007年基线调查没有心脑血管... 目的·探索在无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包括来自中国唐山市开滦社区队列研究的32532名于2006—2007年基线调查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且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的观察者[男性64.01%;平均年龄(48.26±12.89)岁]。TyG指数计算为:ln[三酰甘油(mg/dL)×葡萄糖(mg/dL)/2]。根据TyG指数水平将入选人群进行四分位分组,即Q1、Q2、Q3以及Q4组。研究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研究的主要结局是随访期间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TyG指数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采用5节点(第5、25、50、75以及95个百分位)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进一步研究TyG指数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中位随访12.97(12.67,3.17)年间,研究观察到1324例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其中1084例脑卒中和255例心肌梗死。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yG指数Q1组相比,Q2组、Q3组以及Q4组的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为1.16(95%CI 0.97~1.38)、1.29(95%CI 1.08~1.53)和1.60(95%CI 1.35~1.90);出现脑卒中的风险比为1.12(95%CI 0.93~1.36)、1.21(95%CI 1.00~1.46)和1.44(95%CI 1.20~1.73);出现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为1.32(95%CI 0.84~2.06)、1.64(95%CI 1.07~2.51)和2.41(95%CI 1.60~3.65)。敏感分析性得到相似的结果。在不同性别人群中,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人群中TyG指数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一致,性别与TyG指数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且多变量调整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显示,TyG指数与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之间呈J型关联。结论·在没有传统ASCVD危险因素的个体中,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心血管疾病 无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关联分析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28
12
作者 霍晓川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1-385,共5页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可特异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选择,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可特异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选择,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为了临床更合理、规范地应用替罗非班,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知名专家成立撰写委员会,制定了《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替罗非班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经验和指导,并对医疗行为中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10
13
作者 缪中荣 霍晓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3-380,共8页
2015年N Engl J Med发表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从而迎来了机械取栓术的"春天",改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自此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模式步入... 2015年N Engl J Med发表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从而迎来了机械取栓术的"春天",改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自此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模式步入新时代,急诊机械取栓术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里程碑。2020年是机械取栓术"春天"到来后的5周年,我们通过该项技术获得哪些启发?未来将向何方向发展?通过本综述了解血管内治疗这项革新技术是如何突破黑暗迎来黎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机械溶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回眸2021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拥军 熊云云 +15 位作者 李子孝 张玉梅 杨晓萌 王上 霍晓川 杨明 谢雪微 罗岗 陈晓霖 李光硕 王利圆 王传颖 闫然 王文洁 段春苗 路正钊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期1-20,共20页
2021年,距离首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研究——NASCET已经过去了30年[1]。与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发展同步,2021年,Cerebrovascular Diseases杂志也已创刊30周年。杂志约请Hankey教授[2]回顾了30年间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的进程及最重要的研究进展... 2021年,距离首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研究——NASCET已经过去了30年[1]。与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发展同步,2021年,Cerebrovascular Diseases杂志也已创刊30周年。杂志约请Hankey教授[2]回顾了30年间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的进程及最重要的研究进展:卒中单元的建立[3],加压弹力袜用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4],1995年NINDS研究开启了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历程[5],1997年CAST和IST试验奠定了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石[6-7],2013年CHANCE研究证实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2015年五大临床研究证明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的有效性[9-13],DEFUSE 3、DAWN及EXTEND试验扩展了EVT和静脉溶栓的时间窗[14-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移动卒中单元 二级预防 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 隐源性卒中 卵圆孔未闭 心房颤动 抗血小板治疗 迷走神经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岗 黄祎诺 +12 位作者 莫大鹏 孙忠良 马宁 高峰 宋立刚 孙瑄 刘恋 霍晓川 王博 贾白雪 李晓青 徐晓彤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4期309-316,共8页
目的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 目的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mRS评分≤1分比例(30.9%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0.423)及mRS评分≤2分比例(38.2%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 被引量:9
16
作者 范玉华 陈红兵 +6 位作者 余剑 段建刚 莫大鹏 朱文浩 王博 曾进胜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819-822,共4页
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一般认为,CVST年发病率为(2~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1%.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报告的发病率有所上升.CVST的年发病... 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一般认为,CVST年发病率为(2~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1%.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报告的发病率有所上升.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未成年人为6.7/100万,其中43%为新生儿,成人为(2~5)/100万,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ISCVT)报告624例罹患CVST的患者中年龄<50岁的有487例(78%).女性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可达100/100万,约占所有CVST的5%~20%.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本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应值得重视.由于本病发病率低,病例数少,难于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所用证据文献多为回顾性分析结果或病例报告,证据级别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抗凝药物 血管内治疗 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红星 李佑祥 杨小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1-705,共5页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不断完善,对BAVM的认识逐步提高,疗效也越来越好。本文总结了BAVM血管内栓塞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霍晓川 李晓青 +2 位作者 缪中荣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控专家委员会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血管内治疗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期56-65,共10页
目的调查202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方法通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调研及上报方式,对中国2020年开展AIS... 目的调查202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方法通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调研及上报方式,对中国2020年开展AIS-EVT(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成形、支架成形)的中心数量及AIS-EVT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年AI S-EVT治疗量50例以上和100例(高容量中心)以上中心的分布特点。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中国AIS-EVT中心及数量的人口分布情况。结合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及人均GDP情况,分析AIS-EVT数量和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与各区域GDP和人均GDP的相关性。结果各区域质量控制中心上报2020年开展AIS-EVT的中心数量共862家,实施AIS-EVT共42183例。年治疗50例以上中心为275家,总计AI S-EVT数量达30855例,前六名为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年治疗100例以上的中心数量为126家,总计AI S-EVT数量达20642例,前六名为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全国每千万人口AIS-EVT中心数量为6.11家,前六名为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天津市。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平均为3例,前六名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陕西省、广东省。各区域AIS-EVT数量与本地区的人口数量正相关(r=0.870,P<0.001),也与本地区GDP正相关(r=0.940,P<0.001);各区域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与本地区人均GDP正相关(r=0.529,P=0.002)。结论2020年中国有862家的中心开展AIS-EVT,累计AI S-EVT数量超过4万例,每10万人口AI S-EVT数量为3例,比例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区的GDP总量与AI S-EVT数量密切相关,AI S-EVT技术的人群覆盖情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AI S-EVT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下沉及均质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球囊成形 支架成形 国民生产总值 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已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现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缪中荣 霍晓川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85-1090,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通常被称作“急诊取栓”或“机械取栓”。机械取栓从经历“寒冬”到迎来“春天”是历史的必然,精准的筛选,材料的改进,流程的完善,让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能够通过机械取栓开通血管...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通常被称作“急诊取栓”或“机械取栓”。机械取栓从经历“寒冬”到迎来“春天”是历史的必然,精准的筛选,材料的改进,流程的完善,让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能够通过机械取栓开通血管显著获益。2015年国内外指南给予最高证据级别的推荐后,全球机械取栓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2015-2020年几年间,中国机械取栓的数量增长超过了10倍,2020年取栓数量超过4万例。各地的卒中中心在机械取栓的技术普及、质量改进、科研探索及科普宣传方面都在不断进步。机械取栓经历了怎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机械取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中国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开通: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缪中荣 霍晓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1-372,共2页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NINDS)试验发表后,rt-PA静脉溶栓逐渐成为缺血性卒中急性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案,也是近20年来唯一被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推荐的血管再通方法。此期间,血管内治疗(EVT)进行了多种尝试.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机械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