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8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慧在交锋中闪烁,思想在碰撞中升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研究生沙龙成立大会报道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盼 杜万良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8期616-616,共1页
英国著名的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与交换苹果不同,交换苹果以后,每个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作为一群正处于人生当中思维最为活跃时期的年轻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 英国著名的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与交换苹果不同,交换苹果以后,每个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作为一群正处于人生当中思维最为活跃时期的年轻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到重组和新生;而同时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与一些博学、高尚和深邃的思想与灵魂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疑更是弥足珍贵的良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研究生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赵继宗教授在2009年美国神经外科大会上获国际论文摘要奖
2
作者 曹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外科学 北京天坛医院 论文摘要 美国 宗教 国际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控技术临床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建国 解虎涛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术演变,重点总结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其在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疼痛、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康复等领域的疗效和发展潜力;探讨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的融合趋势,指出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脑机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精准治疗和个性化调控提供新的思路;指明神经调控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拓展新适应证、创新靶点探索模式、更新治疗理念及开展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展望未来,我国神经调控事业应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为全球脑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非MeSH词) 神经外科(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
作者 李静 程实 +5 位作者 郭军平 胡爱香 于鑫玮 韩玮 张越巍 冀瑞俊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0-850,共11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来建立模型,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绘制校准曲线以及ROC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的准确性、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01例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9±6.9)岁,男性占68.92%(1517/2201)。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12.22%(269/2201),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9.72%(214/2201),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2.50%(55/220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为0.50%(11/2201)。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31%、15.88%、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5~15分和16~42分、入院时mRS评分≥3分、白蛋白<35 g/L、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手术治疗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P>0.05(训练集χ^(2)=9.294,P=0.318;测试集χ^(2)=10.173,P=0.253),说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较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47(95%CI 0.819~0.876)、0.838(95%CI 0.786~0.890),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区分度。DCA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急性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卒中 医院感染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级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全切术后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哲 别志旭 +1 位作者 刘丕楠 李朋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目的探讨高分级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NF-PitNETs)全切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252例高分级NF-Pit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高分级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NF-PitNETs)全切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252例高分级NF-Pit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高分级NF-PitNETs包括Knosp 3A、3B及4级3个亚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Knosp 3A、3B及4级的无进展生存率(PFS),Cox回归分析筛选高分级NF-PitNETs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复发相关风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生存分析显示,Knosp 3A、3B及4级的PFS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Knosp 3A级的PFS明显优于Knosp 3B和4级(P<0.05),Knosp 3B与4级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将上述3组整合为Knosp 3A组与3B-4组,两组的PFS及部分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HR=2.883,95%CI 1.253~6.634,P=0.013)、T2信号不均匀(HR=1.842,95%CI 1.061~3.197,P=0.030)、Knosp 3B-4级(HR=2.190,95%CI 1.069~4.488,P=0.032)、Ki-67≥3%(HR=2.266,95%CI 1.265~4.061,P=0.006)是肿瘤复发相关的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风险因素对应的AUC分别为0.682、0.706、0.709及0.750,多因素联合模型(年龄+T2信号+Knosp分级+Ki-67)的AUC为0.838,明显大于上述各单一风险因素的AUC(P<0.05)。结论年龄<55岁、T2信号不均匀、Knosp 3B-4级及Ki-67≥3%的高分级NF-PitNETs复发风险较高,多个风险因素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肿瘤全切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级 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复发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震颤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6
作者 郭松 张弘灏 +1 位作者 李建宇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性电极和可感知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临床研究,以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磁共振成像 超声疗法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神经外科
7
作者 杨学军 贾旺 +1 位作者 毛颖 江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3,共5页
神经外科正步入智能化和个体化的精准时代。新一代神经外科医师不仅需要精湛的手术技能,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等。人工智能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本文介绍数字与人工... 神经外科正步入智能化和个体化的精准时代。新一代神经外科医师不仅需要精湛的手术技能,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等。人工智能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本文介绍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脊柱疾病、癫痫和脑血管病的典型范例。数智神经外科侧重强调数字化和智能化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应建立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和智能操作的技术体系。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神经外科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人工智能 神经外科(学) 精准医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8
作者 谢思宁 蒋忱冠 +4 位作者 李享佳卉 韩如泉 杨舟 李秉心 石林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以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为靶点的DBS手术。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结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量表、3 min意识模糊评估量表判定患者术后3 d内是否出现PND(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ND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216例PD患者。DBS术后3 d内出现PND 77例(35.6%),其中包括出现抑郁或其程度加重24例(31.2%),出现焦虑或其程度加重16例(20.8%),认知功能评级下降13例(16.9%),出现谵妄表现24例(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硬脑膜开放方式、硬脑膜开放时间、术中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分改善率、术后颅内气体体积在PND患者与非PND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68,95%CI:1.077~5.657,P=0.033)、术后颅内气体体积(OR=1.217,95%CI:1.096~1.351,P<0.001)是PD患者DBS术后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术中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其保护性因素(OR=0.894,95%CI:0.863~0.925,P<0.001)。结论DBS术后PD患者具有较高的PND发生率,性别、术后颅内积气量和PD运动症状改善程度可影响PND发生风险,提示针对性别进行个体化管理、提升手术技巧并加强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监测在优化DBS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张力障碍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9
作者 梁楠 马凌燕 +1 位作者 孟凡刚 张建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肌张力障碍是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为特征,引起异常运动和(或)重复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具有病因多样、临床症状复杂等特点。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可逆性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果。本文综述肌张力障碍的... 肌张力障碍是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为特征,引起异常运动和(或)重复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具有病因多样、临床症状复杂等特点。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可逆性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果。本文综述肌张力障碍的常用神经调控技术并展望神经调控的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及临床推广前景,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失调 深部脑刺激法 物理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10
作者 董文文 邱畅 +2 位作者 徐怿琛 杨岸超 章文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电休克疗法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兴起为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系统回顾并总结上述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电休克疗法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兴起为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系统回顾并总结上述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病、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罕见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以为神经调控技术在罕见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障碍 电刺激疗法 物理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反应性神经电刺激治疗进展
11
作者 樊修良 白宇彤 +1 位作者 杨岸超 张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1/3最终诊断为难治性癫痫,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反应性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闭环神经调控技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反应性神经电刺激通过植入式电极实时监测脑电活动,识别癫痫发作...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1/3最终诊断为难治性癫痫,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反应性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闭环神经调控技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反应性神经电刺激通过植入式电极实时监测脑电活动,识别癫痫发作前兆并进行电刺激干预,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本文综述反应性神经电刺激的组成、刺激参数选择与动态调整、长期数据记录与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临床应用进展及其与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比较,探讨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为更多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并扩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电刺激疗法 迷走神经刺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网络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暴洪博 方晟宇 王引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运动网络是中枢神经系统负责运动控制与协调的关键脑网络,其功能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运动网络的生理学基础,重点探讨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并展望其在精准医学和数据整合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运动皮质 神经网 神经元可塑性 神经系统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王艳新 易晓平 +1 位作者 李曼 袁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SAH患者。入院后,采用统一化标准方案收集患者人口学、疾病情况、手术治疗等临床信息。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对比两组间资料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AUC并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SAH患者252例,42例(16.7%)发生了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4.005,95%CI 1.538~10.432,P<0.001)、冠心病史(OR 6.758,95%CI 2.048~22.301,P<0.001)、机械通气(OR 7.816,95%CI 2.305~26.500,P<0.001)、使用镇痛药物(OR 2.832,95%CI 1.093~7.334,P=0.032)、使用镇静药物(OR 21.896,95%CI 8.397~57.092,P<0.001)、低蛋白血症(OR 3.047,95%CI 1.121~8.282,P=0.029)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Logit(P)=-4.553+1.388×饮酒史+1.911×冠心病史+2.056×机械通气+1.041×使用镇痛药物+3.086×使用镇静药物+1.114×低蛋白血症。该模型AUC值为0.890(95%CI 0.829~0.95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3.579,P=0.733;最大约登指数为0.695,对应的敏感度为0.762,特异度为0.933,预测准确率为89.7%。结论 饮酒史、冠心病史、机械通气、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以及低蛋白血症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谵妄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意识障碍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14
作者 何晨 宋明 徐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技术。本文整合意识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脑功能评估工具,并分类介绍非侵入性和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新近研究成果,以期提高神经调控治疗的科... 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技术。本文整合意识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脑功能评估工具,并分类介绍非侵入性和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新近研究成果,以期提高神经调控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物理刺激 电刺激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器官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子聪 赵雅慧 +1 位作者 苑可欣 赵元立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6-846,共11页
近年来,类器官技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肿瘤的三维结构、分子特性及与微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为疾病机制解析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创新平台。其中,脑类器官主要用于模拟正常脑组织的发育过程和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类器官技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肿瘤的三维结构、分子特性及与微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为疾病机制解析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创新平台。其中,脑类器官主要用于模拟正常脑组织的发育过程和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器官则主要用于模拟肿瘤异质性和药物反应。本文阐述了脑类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器官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人类多能干细胞、患者来源及异种移植类器官模型的技术特点及优势。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类器官在模型标准化、微环境模拟以及伦理问题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发病机制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11家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敌 王伊龙 +3 位作者 周永 王春雪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评估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 t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11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缺血性卒中或TIA诊断明确的连续病例近期的血压控制及降... 目的评估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 t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11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缺血性卒中或TIA诊断明确的连续病例近期的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6年7月1日~8月15日期间11个医院参加调查,总计1247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患者连续入选纳入分析,其中伴高血压者919例(73.7%),血压控制达标率[按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为46.8%(413/919)。伴糖尿病者297例,血压控制达标率[按SBP〈130mmHg和DBP〈80mmHg]为13.1%(39/297)。伴高血压者919例中,739例患者使用各种降血压药物,使用比例分别为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61.2%(452/739)、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26.8%(198/739)、β-受体阻滞剂15.7%(116/739)、复方制剂15.2%(112/739)、利尿剂8.0%(59/739)、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ARB)7.7%(57/739)、α-受体阻滞剂1.3%(13/739)。关于患者未用药的原因:42.7%(53/124)患者认为血压已控制故停药,其次29.8%(37/124)的患者回答是医生未建议。结论北京市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参照临床指南要求目标值达标率偏低,伴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不理想,亟待加强对卒中患者血压的控制,缩短临床实践与指南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血压 二级预防 市区卫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医院急性脑卒中治疗与预防现况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敌 王伊龙 +3 位作者 郭乡平 马锐华 王春雪 王拥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397,共4页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医院使用尿激酶(UK)和(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实施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调查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北京地区医院脑卒中治疗相关的医疗资源方面的情...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医院使用尿激酶(UK)和(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实施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调查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北京地区医院脑卒中治疗相关的医疗资源方面的情况。结果北京地区被调查医院的总体结果:98.1%的医院有急诊室,92.6%的医院有24 h头颅CT,50%的医院有UK和(或)rt-PA静脉溶栓规程,7.4%的医院有卒中单元。有UK和(或)rt-PA静脉溶栓规程的医院与无此溶栓规程的医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方面为:头颅CT、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介入放射医生、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颅内血管成形术、重症监护病房、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卒中单元、卒中治疗程序图或临床路径。结论北京地区医院应对其拥有的卒中相关医疗资源进行组织化,提高医院静脉溶栓能力,推广卒中小组、卒中单元、卒中治疗程序图或临床路径等治疗模式,以改进卒中治疗和改善卒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成型技术辅助医学影像技术在教学医院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昊 叶迅 赵元立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分析快速成型技术即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探索教学新方法。方法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对神经外科低年级研究生进行典型病例的教学;使用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二次教学。使用现场提问、调查问卷等方... 目的分析快速成型技术即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探索教学新方法。方法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对神经外科低年级研究生进行典型病例的教学;使用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二次教学。使用现场提问、调查问卷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新方法的反映。结果学生普遍认为两种技术结合后,对疾病的感觉理解、空间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当前3D打印技术存在的问题,如打印时间长、不能完全模拟病变等,是限制学生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障碍。结论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领域,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技术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教学方法,随着3D打印技术的提高,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技术 数字化教学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北京地区血管神经病学亚专科医师培养与资质制度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伊龙 王春雪 +2 位作者 刘丽萍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0期825-827,共3页
1专科医师培养与资质制度发展的国内外现状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划分日趋精细,甚至细分至单病种或单项技术。专科化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医生角色的需求也不断向更精、... 1专科医师培养与资质制度发展的国内外现状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划分日趋精细,甚至细分至单病种或单项技术。专科化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医生角色的需求也不断向更精、更专的专科方向发展。专科医师培养和资质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专科医师准入管理制度的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神经病学 专科医师 认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亚卓 程小燕 桂松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9-475,共7页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自1960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从初始建所的6个研究室发展为目前具有16个基础研究室和9个临床研究室、亚专业齐全的完整神经外科研究体系,各项研究齐头并进,针对临床中的...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自1960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从初始建所的6个研究室发展为目前具有16个基础研究室和9个临床研究室、亚专业齐全的完整神经外科研究体系,各项研究齐头并进,针对临床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难关,在神经系统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代偿修复的机制和促进修复方法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研究、内镜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重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及人群防止措施的研究、神经影像、功能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伽玛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突破,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骨干人才,带领我国神经外科迈向国际前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