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在中文放射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龙飞 高鑫 +3 位作者 侯皓天 叶初阳 刘亚欧 张美慧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7-2348,共12页
在中文放射医学领域中,影像学报告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来理解和学习影像学报告的文本内容,并以此辅助完成放射科临床工作,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在使用传统方法处理基于中文影像学报告的... 在中文放射医学领域中,影像学报告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来理解和学习影像学报告的文本内容,并以此辅助完成放射科临床工作,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在使用传统方法处理基于中文影像学报告的自然语言分类与生成任务时,仍然面临训练语料匮乏且涉及隐私、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等限制导致的综合性能不足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本地高效微调大语言模型的中文放射医学领域自然语言任务解决方案。通过收集并构建大规模高质量中文影像学报告自然语言任务数据集,采用LoRA高效微调方法对开源大语言模型Baichuan2进行有监督微调训练,提出了能够同时解决四种中文放射医学领域临床任务的“龙影大模型”。提出了一套中文放射医学领域自然语言分类与生成任务评价体系。在来自两家中心的三个医学影像种类的报告数据集上进行了多组实验,并与几种典型现有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在分类性能、文本总结与扩充能力和模型泛化性上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影像学报告 文本分类 文本生成 高效微调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进展
2
作者 有慧 王晓明 +5 位作者 彭芸 黄飚 吴飞云 隋滨滨 陶晓峰 冯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0-834,共5页
丛状神经纤维瘤(pNF)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最常见表型,早期无症状而可多部位受累,存在恶化风险;影像学为重要评估及管理方法。本文围绕影像学评估NF1相关pNF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神经纤维瘤 丛状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CT及MRI表现
3
作者 李杰 袁梦媛 +3 位作者 庞炳昕 王军梅 李卓 孙胜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8-582,共5页
目的观察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LNTY)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病理证实的PLNTY,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21例PLNTY均为幕上单发,包括13例脑实质孤立型、6例脑实质弥漫型及2例脑实质外型;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病灶... 目的观察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LNTY)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病理证实的PLNTY,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21例PLNTY均为幕上单发,包括13例脑实质孤立型、6例脑实质弥漫型及2例脑实质外型;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病灶均无弥散受限,少数伴轻度瘤周水肿。13例脑实质孤立型PLNTY中,7例表现为钙化结节、5例为囊性病变、1例为实性结节;增强后11例病灶无强化、2例局部轻度强化。6例脑实质弥漫型PLNTY均表现为病变区皮层弥漫性增厚,其中4例合并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无强化、2例局部轻度强化。2例脑实质外型PLNTY均表现为实性肿块伴钙化,CT呈等密度,增强MRI显示局部轻度强化。结论PLNTY的CT及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神经上皮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MRI全肿瘤影像组学鉴别四脑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廖建勇 张洁 高培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在鉴别四脑室室管膜瘤(EP)和髓母细胞瘤(MB)的应用价值,并将其结果与人工阅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四脑室EP和MB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EP和MB分别为80例及135例,并按7∶3随机划...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在鉴别四脑室室管膜瘤(EP)和髓母细胞瘤(MB)的应用价值,并将其结果与人工阅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四脑室EP和MB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EP和MB分别为80例及135例,并按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50)和测试集(n=65)。基于T1WI增强图像筛选的18个影像组学特征和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影像特征,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影像特征模型、联合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决策曲线分析分别评估模型的鉴别效能、实用性。结果: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佳,其AUC值、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和F1分数分别为0.981、92.68%、91.67%、92.31%和0.938。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临床影像特征模型(P<0.05)。联合模型的净收益最高。3种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和F1分数较人工阅片的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对鉴别EP和MB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联合模型,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7T磁共振成像及体素形态学测量研究偏头痛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变化
5
作者 裴迅 梅延亮 +5 位作者 张雪 李雨桉 陈通 赵元宾 王永刚 隋滨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1-466,共6页
目的应用7T MRI及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BM)方法,研究偏头痛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特征。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3年11月—2024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30例偏头痛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41名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7T MRI检... 目的应用7T MRI及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BM)方法,研究偏头痛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特征。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3年11月—2024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30例偏头痛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41名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7T MRI检查,应用3D T1磁化准备2快速采集梯度回波序列(MP2RAGE)采集脑结构像数据。应用VBM分析获取灰质、白质、脑脊液及全脑体积,计算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百分比。比较两组受试者脑灰质体积的差异,获取偏头痛患者出现特征性灰质体积变化的脑区,分析特征性灰质体积改变与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患者总灰质体积低于健康对照组(t=2.096,P=0.040),两组白质及脑脊液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0、0.151,P=0.330、0.880)。VBM分析显示,偏头痛组左眶额皮层(t=4.301,P=0.022)、左侧海马(t=5.226,P=0.006)和左侧海马旁回(t=3.960,P=0.040)灰质体积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左侧眶额叶皮层灰质体积与头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506,P=0.008),左侧海马区与患者健康问卷-9评分呈负相关(r=-0.620,P=0.003),左侧海马旁回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49,P=0.019)。结论基于7T MP2RAGE数据的VBM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存在特征性的左眶额皮层、左侧海马和左侧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减小,且灰质体积改变与患者抑郁情绪及头痛负担显著相关。偏头痛患者存在的特征性脑微结构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在疼痛感知、情绪调控及长期疾病负担等方面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H3K27M突变型与野生型星形细胞分化弥漫性中线胶质瘤MRI特征
6
作者 王海阔 张杰 +4 位作者 张耀武 郑广浩 李俊杰 王永志 贾文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819,共5页
目的观察脊髓H3K27M突变型与野生型星形细胞分化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经病理确诊脊髓星形细胞分化DMG患者,根据H3K27M状态分为突变组(n=44)和野生组(n=47);观察组间临床和MRI表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 目的观察脊髓H3K27M突变型与野生型星形细胞分化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经病理确诊脊髓星形细胞分化DMG患者,根据H3K27M状态分为突变组(n=44)和野生组(n=47);观察组间临床和MRI表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3K27M突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突变组瘤周水肿和脊髓空洞发生率均小于野生组(P均<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所有临床及MRI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均非H3K27M突变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脊髓H3K27M突变型星形细胞分化DMG瘤周水肿和脊髓空洞发生率均低于野生型,但尚不足以作为预测DMG发生H3K27M突变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胶质瘤 突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重建技术的头部增强T1WI序列在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变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慧芳 陈绪珠 +4 位作者 张明宇 郑凤莲 汪晓鹏 范亦龙 丁金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基于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 Recon)技术的头部T1WI增强序列与常规T1WI增强序列对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变的成像质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行头部MRI增强扫描的50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在注... 目的对比分析基于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 Recon)技术的头部T1WI增强序列与常规T1WI增强序列对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变的成像质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行头部MRI增强扫描的50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在注射对比剂后行定制的T1WI(试验组)及常规T1WI(对照组)轴位扫描,其中试验组出两组图像,经DL Recon处理的图像记作A组,未经DL处理的原始图像记作B组,对照组记作C组,对比分析各组图像在灰质、白质和病灶区域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并由两位诊断医师分析图像总体质量和诊断置信度。结果试验组T1WI扫描时间(42 s)比传统T1WI扫描时间短(76 s)。A组的SNR灰质、SNR白质和SNR病灶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01);A组的CNR灰质/白质以及CNR病灶/白质均高于B组和C组(P<0.001);A组的图像总体质量评分(5 vs.3和4)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01),但是诊断置信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像时,基于DL重建技术的头部T1WI增强序列相比于常规T1WI增强序列在缩短了扫描时间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和同等的诊断置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重建 T1加权增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菊形样胚胎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灵旭 王晓晨 +2 位作者 王思慧 赵雪宁 孙胜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多层菊形样胚胎性肿瘤(ET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ETMR患儿的MRI(n=8)和CT(n=6)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MRI中,8例ETMR最大径32~96 mm,边缘清晰,5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幕上ETMR均为巨大囊实性肿块,... 目的观察多层菊形样胚胎性肿瘤(ET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ETMR患儿的MRI(n=8)和CT(n=6)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MRI中,8例ETMR最大径32~96 mm,边缘清晰,5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幕上ETMR均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幕下ETMR体积较小,均未见瘤周水肿。6例ETMR为囊实性,囊性部分呈低T1WI、高T2WI信号且均位于肿瘤边缘,增强后5例实性部分轻度局灶性不均匀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其中5例见瘤内出血,5例瘤内见流空血管影,3例侵犯邻近硬脑膜。2例ETMR为实性,增强扫描可见局灶性结节状不均匀强化,且强化部分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的低信号区对应;其中1例胆碱(Cho)/肌酸(Cr)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弥散加权成像(DWI)中,8例ETMR均显示弥散受限。6例接受CT扫描的患儿中,4例见条片状或点状钙化,与MRI低信号区对应。结论ETMR多为幕上较大囊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囊变常位于肿瘤边缘,可见特征性血管流空影,常伴瘤内出血,可见钙化,无瘤周水肿,DWI明显弥散受限;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度不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肿瘤 胚胎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9
作者 胡小雁 罗煜岐 +3 位作者 苗妍 高峰 马宁 孙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3-919,共7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国15所医疗中心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以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国15所医疗中心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以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2b级]为主要有效性结局,治疗后24 h内血管完全再通率(mTICI分级3级)及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次要有效性结局;以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主要安全性结局,治疗后48 h内颅内出血、脑实质血肿、出血性梗死、远隔部位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为次要安全性结局。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和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86.27%(88/102)和68.63%(70/102),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4.90%(56/102);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90%(5/102),颅内出血为19.61%(20/102)、脑实质血肿为11.76%(12/102)、出血性梗死为5.88%(6/102)、远隔部位出血为1.96%(2/102)、脑室内出血为3.92%(4/102),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为16.67%(17/1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15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0.118,95%CI:0.046~0.307;P=0.000),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6分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5.871,95%CI:1.812~19.020;P=0.003)。结论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但尚待针对最佳给药方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术 依替巴肽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亚欧 段云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1-804,共4页
分子病理指标对于诊断和治疗弥漫性胶质瘤(DG)具有关键作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预测DG分子病理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客观、无创的工具。本文围绕MRI结合AI技术预测DG重要分子病理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关键词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MRI表现及影像组学鉴别颅脑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与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11
作者 张海莲 李洋洋 +2 位作者 程丹 李俊杰 王润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观察颅脑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和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常规MRI表现差异,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二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颅脑eGBM(eGBM组)及79例PXA(PXA组),比较组间常规MRI特征差异。以73比例... 目的观察颅脑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和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常规MRI表现差异,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二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颅脑eGBM(eGBM组)及79例PXA(PXA组),比较组间常规MRI特征差异。以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85例,包括30例eGBM和55例PXA)及测试集(37例,包括13例eGBM和24例PXA),基于T2WI和增强T1WI构建影像组学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鉴别eGBM与PXA的价值。结果eGBM组患者年龄大于PXA组,未成年人占比低于PXA组(P均<0.05)。与PXA组相比,eGBM组多发病灶、T1WI高信号及瘤周水肿占比更高,病灶边界更不清楚、信号更不均匀(P均<0.05)。增强后GBM组环形强化占比相对较高,而PXA组壁结节强化占比相对较高(P均<0.05)。基于19个特征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训练集eGBM与PXA的敏感度为88.91%,特异度为79.94%,准确率为86.75%,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测试集中敏感度为84.58%,特异度为79.20%,准确率为81.12%,AUC为0.824。结论eGBM与PXA常规MRI表现存在差异;影像组学模型鉴别eGBM与PX具有较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用于垂体腺瘤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雪宁 王晓晨 +3 位作者 王思慧 陈灵旭 袁梦媛 孙胜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9-1622,共4页
垂体腺瘤是成人第三常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组学可于医学影像中挖掘海量的定量特征并进行分析,现已用于精准诊疗垂体腺瘤。本文就MRI影像组学用于垂体腺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腺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中心型胶质瘤MRI表现
13
作者 袁梦媛 王晓晨 +3 位作者 王思慧 赵雪宁 陈灵旭 孙胜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2-1826,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中心型胶质瘤(AG)MRI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AG患者,观察头颅MRI表现。结果21例中,18例见单发、3例见多发AG病灶(选择最大病灶进行分析);其中5例(5/21,23.81%)为皮层肿胀型、16例(16/21,76.19%)为肿块型,后者包... 目的观察血管中心型胶质瘤(AG)MRI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AG患者,观察头颅MRI表现。结果21例中,18例见单发、3例见多发AG病灶(选择最大病灶进行分析);其中5例(5/21,23.81%)为皮层肿胀型、16例(16/21,76.19%)为肿块型,后者包括10例实性成分为主型及6例囊性成分为主型。21个病灶中,20个(20/21,95.24%)位于幕上,包括额叶8个、颞叶6个、顶叶2个、累及多脑叶3个及侧脑室内1个,1个(1/21,4.76%)脑干病灶位于幕下;T1WI中病灶均呈稍低信号,10个(10/21,47.62%)边缘见高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其中9个(9/21,42.86%)见病灶向侧脑室延伸(“茎样征”)、11个(11/21,52.38%)见裂隙样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示20个(20/21,95.24%)无明显弥散受限、1个(1/21,4.76%)弥散受限。增强T1WI显示14个(14/21,66.67%)病灶无强化、5个(5/21,23.81%)轻度强化,2个病灶(2/21,9.52%)明显强化。结论AG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异常模式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婧 周筠 +3 位作者 徐晓彤 周海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器官在X线透视下是否存在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60%W/V液体钡剂5ml,对吞咽器官的异常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区分不同模式。结果: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器官在X线透视下是否存在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60%W/V液体钡剂5ml,对吞咽器官的异常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区分不同模式。结果: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吞咽模式,分别为以舌肌无力为主的口腔期吞咽困难、以舌骨及喉结构复合体运动保留的咽期运动损伤模式、以舌骨及喉结构运动分离为主的吞咽异常。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多种模式,可能与病变部位有关。明确不同的模式有助于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困难 电视透视检查 吞咽模式 舌骨喉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 被引量:82
15
作者 王凯 张姝 +3 位作者 施露 王鑫 艾林 戴建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881-896,共16页
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分类相对于2007版是一个概念和实践上的进步,首次在组织学的基础上使用分子学的特征来进行肿瘤分类,从而为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构建了... 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分类相对于2007版是一个概念和实践上的进步,首次在组织学的基础上使用分子学的特征来进行肿瘤分类,从而为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构建了一个新的概念。2016版CNS WHO分类主要是对弥漫性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和其他胚胎性肿瘤进行了重新分类,纳入了用组织学和分子学特点定义的一些新的分类,包括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和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型;弥漫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突变型;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和髓母细胞瘤-SHH激活型;多层菊形团样胚胎性肿瘤C19MC-改变。2016版新增加了最近公认的肿瘤,同时删除了一些不具有诊断和/或生物关联性的种类、变异型和形式。另外一些显著的变化包括将对脑组织的侵袭性作为不典型脑膜瘤的一个诊断标准,以及为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上皮肿瘤联合体引入了与其他CNS肿瘤的分级方式不同的软组织类型分级系统。总之,2016年CNS WHO分类会使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更加便利,并且改善脑肿瘤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分类法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付永春 江滨 +3 位作者 张磊 周一楠 陈红燕 陈绪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48例患者,均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所有图像数据均通过IS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48例患者,均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所有图像数据均通过IS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头颈部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分别设置常规图像组及60 keV单能图像组。基于薄层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两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信噪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常规图像组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分别为(406±71)Hu、(470±82)Hu、(339±57)Hu;CNR值分别为24.3±9.7、47.6±30.3、39.4±19.9。60 keV单能图像组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分别为(628±119)Hu、(608±105)Hu、(460±80)Hu;CNR值分别为51.8±19.9、83.1±48.8、72.5±39.4。60 keV单能图像组CT值及CNR值均明显高于常规图像组(P均<0.001)。除颈动脉分叉处水平图像噪声及大脑中动脉(M1段)水平SNR外,60 keV单能图像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常规图像组(P均<0.05),SNR明显高于常规图像组(P均<0.001)。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60 keV单能图像组质量评分高于常规图像组(P<0.05)。结论与常规头颈部CTA图像相比,60 keV单能图像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使碘对比剂的CT值明显升高,同时改善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光谱CT 造影剂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前与术后脑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兴利 薛静 +2 位作者 高培毅 王昊 张亚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8-611,共4页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重建术并非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手术时机取决于脑血管储备,只有当脑血管储备降低时才提倡积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灌注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术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初探 被引量:28
18
作者 徐冰 贾子普 +4 位作者 任浩 孟岚 申颖 吕锐 罗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0-665,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方法:2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接受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及术后并... 目的:初步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方法:2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接受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2例病人顺利完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手术时间29.3±15.3 min,术毕至出院时间3.43±1.36 h。病人治疗后即刻疼痛缓解率100%,随访6个月仍维持100%。病人治疗后当日、1月、3月和6月疼痛数字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术后19例(86.4%)病人出现患侧面部麻木、其中16例(72.7%)病人出现患侧咀嚼乏力,5例(22.7%)出现患侧口角疱疹。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理想、安全、病人满意度高,远期及大宗病例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治疗 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系统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英 克德娜 +2 位作者 张立秋 郭谱珍 周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7期659-660,共2页
目的 评价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 (CR)系统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对 42位女性患者双侧84例乳腺进行CR检查 ,并与传统X线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CR检查检出乳腺正常者 30例 ,乳腺增生者 48例 ,良性占位者 1例 ,检出率与传统X线... 目的 评价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 (CR)系统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对 42位女性患者双侧84例乳腺进行CR检查 ,并与传统X线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CR检查检出乳腺正常者 30例 ,乳腺增生者 48例 ,良性占位者 1例 ,检出率与传统X线平片无差异 ;但在 5例乳腺癌中有 3例在传统X线片未能确诊 ;CR在显示乳腺层次及微小病变及降低X线照射剂量方面优于传统X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CT X线平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WI对垂体腺瘤质地的评估 被引量:13
20
作者 武春雪 蒙茗 +4 位作者 王政 王朝朝 陈绪珠 李储忠 马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前MRI信号特征及其与垂体瘤质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20例垂体瘤患者依术中所见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不同质地组间患者年龄、最大径、T2WI肿瘤/脑白质信号的比值,分析其手术方式和切除程度的差异。结果非实性垂体瘤13例,1... 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前MRI信号特征及其与垂体瘤质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20例垂体瘤患者依术中所见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不同质地组间患者年龄、最大径、T2WI肿瘤/脑白质信号的比值,分析其手术方式和切除程度的差异。结果非实性垂体瘤13例,12例质地软,所有非实性垂体瘤均经蝶入路手术,全部为全切或次全切。实性垂体瘤共107例,质软组70例、质韧组30例及混合组7例,质软组肿瘤T2WI信号比显著高于质韧组和混合组(P=0.005、0.000)。质软组切除程度显著高于质韧组(χ~2=14.13,P=0.003)。结论垂体瘤T2WI肿瘤/脑白质信号的比值与其质地和手术方式及切除程度密切相关,可在术前准确判定肿瘤质地,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垂体腺瘤 质地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