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1,CHI3L1)与缺血性卒中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的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亚组研究.连续...目的探讨血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1,CHI3L1)与缺血性卒中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的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亚组研究.连续性收集发病后7d内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并在基线收集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CHI3L1水平,并根据血浆CHI3L1浓度将患者分组,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分析血浆CHI3L1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8006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按照血浆CHI3L1浓度按照三分位从低到高分为3组,各组CHI3L1平均浓度分别为(30.4±8.5)mg/L(低浓度组)、(64.9±13.5)mg/L(中浓度组)和(164.6±50.4)mg/L(高浓度组).低、中、高浓度组患者NIHSS评分为0~3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2.6%和47.3%,4~7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0.6%、32.0%和33.0%,8~14分者分别为12.1%、13.1%和15.0%,15~21分者分别为1.2%、1.7%和3.6%,≥22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4%、0.8%和1.2%.校正混杂因素后,以低浓度组为对照,中浓度组(OR=1.14,95%CI:0.98~1.34)和高浓度组(OR=1.50,95%CI:1.28~1.76)重度患者(NIHSS≥8分)比例更多.结论入院时血CHI3L1升高提示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检测血CHI3L1有助于从血液标志物角度更好地筛选病重患者,为将来的分层治疗奠定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用不同营养指标评估卒中住院患者早期营养状态的变化。方法多中心连续收集发病7 d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利用BMI、上臂中部周径(mi 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U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目的用不同营养指标评估卒中住院患者早期营养状态的变化。方法多中心连续收集发病7 d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利用BMI、上臂中部周径(mi 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U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入院14 d时重复营养状态的评估,观察14 d内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研究共入组760例卒中患者。入院14 d的BM(I 24.3±3.5 kg/m2 vs 24.7±3.6 kg/m2)、MUAC(28.3±13.5 cm vs 28.8±3.3 cm)、TSF(17.0±7.4 mm vs 17.9±7.6 mm)、血清白蛋白水平(39.3±4.7 g/L vs 40.6±4.3 g/L)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均P<0.0001)。分析各指标的异常率,入院14 d时低BMI(4.0%vs 2.9%,P=0.0455)、MUAC(9.7%vs 6.8%,P=0.0004)、TSF(11.8%vs 10.0%,P=0.0164)、血清白蛋白(9.2%vs 6.2%,P<0.0001)和前白蛋白(17.6%vs 12.1%,P<0.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入院时。结论卒中患者早期营养状态呈恶化趋势,不同指标所检出的营养不良率差别较大,应强调早期利用多项指标观察卒中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血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1,CHI3L1)与缺血性卒中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的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亚组研究.连续性收集发病后7d内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并在基线收集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CHI3L1水平,并根据血浆CHI3L1浓度将患者分组,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分析血浆CHI3L1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8006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按照血浆CHI3L1浓度按照三分位从低到高分为3组,各组CHI3L1平均浓度分别为(30.4±8.5)mg/L(低浓度组)、(64.9±13.5)mg/L(中浓度组)和(164.6±50.4)mg/L(高浓度组).低、中、高浓度组患者NIHSS评分为0~3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2.6%和47.3%,4~7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0.6%、32.0%和33.0%,8~14分者分别为12.1%、13.1%和15.0%,15~21分者分别为1.2%、1.7%和3.6%,≥22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4%、0.8%和1.2%.校正混杂因素后,以低浓度组为对照,中浓度组(OR=1.14,95%CI:0.98~1.34)和高浓度组(OR=1.50,95%CI:1.28~1.76)重度患者(NIHSS≥8分)比例更多.结论入院时血CHI3L1升高提示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检测血CHI3L1有助于从血液标志物角度更好地筛选病重患者,为将来的分层治疗奠定基础.
文摘目的用不同营养指标评估卒中住院患者早期营养状态的变化。方法多中心连续收集发病7 d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利用BMI、上臂中部周径(mi 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U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入院14 d时重复营养状态的评估,观察14 d内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研究共入组760例卒中患者。入院14 d的BM(I 24.3±3.5 kg/m2 vs 24.7±3.6 kg/m2)、MUAC(28.3±13.5 cm vs 28.8±3.3 cm)、TSF(17.0±7.4 mm vs 17.9±7.6 mm)、血清白蛋白水平(39.3±4.7 g/L vs 40.6±4.3 g/L)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均P<0.0001)。分析各指标的异常率,入院14 d时低BMI(4.0%vs 2.9%,P=0.0455)、MUAC(9.7%vs 6.8%,P=0.0004)、TSF(11.8%vs 10.0%,P=0.0164)、血清白蛋白(9.2%vs 6.2%,P<0.0001)和前白蛋白(17.6%vs 12.1%,P<0.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入院时。结论卒中患者早期营养状态呈恶化趋势,不同指标所检出的营养不良率差别较大,应强调早期利用多项指标观察卒中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性。
文摘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人在进行双任务步行(dual-taskwalking,DTW)时,不同认知任务对步态和认知-运动干扰(cognitive-motor interference,CMI)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卒中组,并选取与卒中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被试者依次完成坐姿下两项认知单任务(single-task,ST),包括连续减法任务(serial subtraction,SS)和单词生成任务(word list generation,WLG)。然后完成单任务步行(single-taskwalking,STW)、连续减法时双重任务步行(SS-DTW)和单词生成时双重任务步行(WLGDTW)。使用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步态参数,包括步速、步频、跨步长和跨步时间,记录认知任务正确反应数量。比较两组在DTW时步行和认知任务的双重任务成本差异。结果(1)在STW和两种DTW时,卒中组步速、跨步长和步频明显低于对照组,跨步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TW相比,卒中组在不同DTW时步速降低、步频减慢且跨步时间延长,在SS-DTW时跨步长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不同DTW时步速降低、步频减慢、跨步长变短和跨步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认知ST相比,卒中组在两种DTW中,认知任务正确次数均减少(P<0.05);对照组仅在SS-DTW时,认知任务正确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执行双重任务(dual-task,DT)会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者步态表现下降,卒中患者在DTW时更易出现步态障碍。工作记忆任务和语义记忆任务对步态的干扰程度是相似的。DTW更能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于DTW时CMI模式的探索可为评估实际步行功能和DT训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