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展望
1
作者 谢雪微 荆京 +3 位作者 姜倩梅 索阅 王义槐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0-745,共6页
近10年来,高场强MRI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其安装和扫描条件要求较高,运行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相比之下,低场强(0.01~1.0 T)MRI虽然成本较低,但因其成像性能欠佳,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10年来,高场强MRI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其安装和扫描条件要求较高,运行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相比之下,低场强(0.01~1.0 T)MRI虽然成本较低,但因其成像性能欠佳,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低场强MRI有望实现类似于高场强MRI系统的各种应用,通过优化软件、硬件设计和技术革新,低场强MRI可以在保持成本经济、便于转运优势的同时提高信噪比,达到提高诊断性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际场景的目标。特别是在急重症诊断方面,低场强MRI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追溯了低场强MRI的发展历程,对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未来低场强MRI技术的发展探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影像 低场强 磁共振成像 神经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A 10-2474药物临床研究中5例健康受试者神经系统损害及死亡事件的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霞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56-260,共5页
2016年1月,在法国进行的BIA 10-2474Ⅰ期临床试验中,1名健康受试者在给药后发生脑死亡。为了探寻事件原因,尽可能从系统上降低类似悲剧重现的风险,本文根据BIA 10-2474专家调查组的报告,从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发现、临床研究设计... 2016年1月,在法国进行的BIA 10-2474Ⅰ期临床试验中,1名健康受试者在给药后发生脑死亡。为了探寻事件原因,尽可能从系统上降低类似悲剧重现的风险,本文根据BIA 10-2474专家调查组的报告,从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发现、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梳理了这个悲剧性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获得以下启示:第一,应在药物进入临床研发前根据已获得的研究数据和同类药物的相关信息审慎决策,以便提高研发成功率,规避不必要的风险;第二,研究设计既要考虑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特征,还要考虑药效特征,在兼顾受试者安全的前提下达成试验的科学目的;第三,高风险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性,不放过任何可能提示药物风险的信号,遇到问题全面分析,保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临床研发 首次人体研究 风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健康人群的血脂参数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
3
作者 李雯博 刘阳 +3 位作者 刘洁 郭齐瑞 张莹 郑华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3-1440,共8页
目的探讨在神经系统健康人群中,血脂参数与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神经系统健康人群。受试者接受了标准化问... 目的探讨在神经系统健康人群中,血脂参数与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神经系统健康人群。受试者接受了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颈部血管超声以及实验室检测。通过标准颈动脉超声成像技术评估CP情况。CP的定义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采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分析血脂参数与CP的相关性。此外,绘制ROC曲线,并使用AUC、95%CI和最佳截断值等指标评估血脂参数对CP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3939名受试者,中位年龄42(35~52)岁,其中7501名(53.81%)为女性,2936名(21.06%)有C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的TC、TG、LDL-C、HDL-C、残余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和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与CP呈正相关;高水平的HDL-C和载脂蛋白A1与CP呈负相关。其中,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与CP的关联最强(OR 1.85,95%CI 1.59~2.16,P<0.001;趋势性P<0.001)。RCS曲线显示除HDL-C和载脂蛋白A1外,其他血脂参数均与CP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残余胆固醇在所有血脂参数中对CP的预测效果最佳,其AUC值为0.65(95%CI 0.64~0.66),最佳截断值为0.33 mmol/L。结论在神经系统健康人群中,血脂参数与CP有独立相关性,其中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与CP的相关性最强。残余胆固醇在识别CP方面为最佳的血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血脂参数 神经系统健康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代谢组与卒中的因果关系:系统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4
作者 姜明慧 许喆 +3 位作者 石延枫 张杰 李昊 程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5-685,共11页
目的脂质代谢异常与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脂质代谢组与卒中及其亚型的因果关联,解析脂蛋白成分对卒中的影响。方法基于213种脂质代谢指标以及全因卒中(any stroke,AS)、全因缺血性卒中(any ischemic stroke,AIS)及其... 目的脂质代谢异常与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脂质代谢组与卒中及其亚型的因果关联,解析脂蛋白成分对卒中的影响。方法基于213种脂质代谢指标以及全因卒中(any stroke,AS)、全因缺血性卒中(any ischemic stroke,AIS)及其3种亚型——大动脉型卒中(large artery stroke,LAS)、心源性栓塞型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CES)和小血管型卒中(small vessel stroke,SVS)的GWAS,通过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初步筛选与卒中存在潜在因果关系的脂质代谢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变量MR方法整合脂质代谢指标间的遗传相关性,进一步鉴定具有独立因果效应的脂质代谢指标。结果在单变量MR中,分别识别出16种、58种和58种脂质代谢指标与AS、AIS及LAS存在潜在因果关联,仅各发现1种与CES和SVS相关的脂质代谢指标。这些脂质代谢指标间普遍存在遗传相关性。通过多变量MR的进一步筛选,分别识别出11种、4种和39种与AS、AIS及LAS相关的高置信度脂质代谢指标。其中,小颗粒低密度脂蛋白(small-low density lipoprotein,S-LDL)及中颗粒低密度脂蛋白(medium-low density lipoprotein,M-LDL)和小颗粒高密度脂蛋白中的磷脂与总脂质的比值,对卒中及其亚型具有潜在保护效应;而S-LDL和M-LDL中的胆固醇、胆固醇酯等脂质成分,则与LAS发病风险升高相关。结论脂质代谢指标对LAS的影响最为显著,脂蛋白颗粒中的胆固醇和磷脂占比在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差异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组 卒中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数据的药物靶点孟德尔随机化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樊哲 姜明慧 +1 位作者 程丝 刘斯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9-709,共11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需要持续研发药物以减轻社会和医疗保健系统沉重的疾病负担。药物靶点孟德尔随机化采用顺式蛋白质数量性状基因座作为工具变量,在观察性研究数据中探究蛋白靶点与疾病结局的因果关系,为药物研...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需要持续研发药物以减轻社会和医疗保健系统沉重的疾病负担。药物靶点孟德尔随机化采用顺式蛋白质数量性状基因座作为工具变量,在观察性研究数据中探究蛋白靶点与疾病结局的因果关系,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前证据。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该方法已广泛用于靶点筛选、不良反应评估及药物再利用等。本文系统阐述了药物靶点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框架(包括工具变量选择、效应估计、敏感性分析、不良反应和中介分析),总结了该方法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降脂、抗炎等药物靶点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专病队列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以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靶点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靶点 因果推断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伊珞 姜英玉 +3 位作者 孟霞 姜勇 王拥军 谷鸿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4-531,共8页
目的开发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院内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模型,为AIS的院内分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Ⅲ,CNSRⅢ)中发病24 h内的轻型AIS(NIHSS评分≤5... 目的开发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院内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模型,为AIS的院内分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Ⅲ,CNSRⅢ)中发病24 h内的轻型AIS(NIHSS评分≤5分)且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发队列为CNSRⅢ2015—2016年入组的2256例患者,验证队列为CNSRⅢ2017—2018年入组的1775例患者。应用LASSO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并参考既往研究确定最终预测因子。院内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增加≥4分。基于logistic回归开发预测模型,分别使用C统计量和Brier得分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31例患者,开发队列2256例患者中有58例(2.6%)发生院内神经功能恶化,验证队列1775例患者中有63例(3.5%)发生院内神经功能恶化。两个队列在人群特征上基本一致。预测模型最终基于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收缩压、IL-6、hs-CRP、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及梗死模式共计9个预测因子开发。模型的C统计量在开发队列中为0.69(95%CI 0.62~0.76),在验证队列中为0.73(95%CI 0.67~0.80);模型的Brier得分在开发队列中为0.025,在验证队列中为0.033。结论本研究基于常规住院数据建立了一个轻型AIS患者院内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但是外推性需要外部数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神经功能恶化 预测模型 医疗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姝雅 王伊龙 +4 位作者 郑华光 赵性泉 刘丽萍 孟霞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50-455,共6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程14d。主要安全性终点为(90±7)d的全因死亡,主要有效性终点为(90±7)d的mRS评分,次要有效性终点为(7±2)d、(14±2)d的NIHS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全国74家中心的2771例患者(全分析集),其中男性1890例(68.21%),女性881例(31.79%)。2672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完成90d随访,脱落率3.39%,剔除率0.18%。全分析集(2771例)中,安全性终点分析:90d全因死亡率为1.08%,研究者判定与研究药物有关及无法判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有效性终点分析:治疗前、治疗第90天的mRS评分0~1分的比例分别为23.29%和63.80%,治疗前后差值均数为(1.36±1.32)分,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丁苯酞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在静脉溶栓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字晓慧 夏雪 +4 位作者 李静 张晓丽 周全 王安心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致死率及致残率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作为AIS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手段,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受限于较短黄金时间窗、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致死率及致残率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作为AIS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手段,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受限于较短黄金时间窗、溶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及血小板活化导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血管再闭塞等不良转归,临床实践中IVT的疗效并不总是满意。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APT)因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微血栓形成及稳定血管内皮的多重机制,有望作为IVT的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策略,发挥协同作用。本文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从APT的作用机制、IVT联合APT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APT在IVT前后不同时间窗内的安全性与疗效等多方面展开综述,重点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及启动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现行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现状综合评价。现有指南建议在IVT后24 h,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风险后启动APT,但对于更早启动APT的疗效和安全性,当前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个体化治疗策略,如早期低剂量短效APT干预或特定患者亚组的联合治疗,可有效平衡治疗效益与风险。APT在IVT中的联合应用具有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的潜力,但其安全性和疗效需精准分层评估。未来研究可重点聚焦于患者个体化特征、药物选择及动态影像监测等方面优化APT与IVT联合治疗策略,实现AIS患者的精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卒中 急性期 静脉溶栓 早期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融合临床与多组学数据在卒中防治及医药研发中的应用与挑战
9
作者 勾岚 姜明慧 +4 位作者 姜勇 廖晓凌 李昊 张杰 程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0-717,共8页
卒中是全球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融合临床与多组学数据的研究范式,为卒中精准防治提供了新方案。AI技术通过整合分析临床与多组学数据,能够提升卒中高危人群识别能力,优化早期诊断与风险评估,... 卒中是全球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融合临床与多组学数据的研究范式,为卒中精准防治提供了新方案。AI技术通过整合分析临床与多组学数据,能够提升卒中高危人群识别能力,优化早期诊断与风险评估,实现卒中亚型的精准分型,同时可筛选潜在药物靶点,构建预后预测模型。然而,卒中多组学资源相对匮乏、多模态数据融合困难,以及算法可解释性不足等仍是临床转化的主要瓶颈。本文对AI融合临床与多组学数据在卒中防治及医药研发中的应用与挑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防治 人工智能 多组学 精准医疗 医药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望区域”框架样本量重估在适应性设计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杨笑 夏雪 +2 位作者 周全 郝允逸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希望区域”法是在非盲状态下对适应性设计临床试验的期中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根据期中分析对样本量进行调整,以提高试验成功的概率或减少非必要样本量投入的一种样本量重估方法。Mehta和Pocock基于“希望区域”的概念提出了根据期中分... “希望区域”法是在非盲状态下对适应性设计临床试验的期中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根据期中分析对样本量进行调整,以提高试验成功的概率或减少非必要样本量投入的一种样本量重估方法。Mehta和Pocock基于“希望区域”的概念提出了根据期中分析结果增加样本量的规则(MP设计)。进一步地,MP设计与成组序贯相结合可以为试验设定提前停止边界,允许在有利/不利条件下减少样本量投入。临床试验设计则在“希望区域”框架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通过将样本量与条件效能组合考虑,实现以最小样本量达到最高条件效能的目的。本文将概述“希望区域”法的原理,介绍“希望区域”的确定及样本量重新估计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说明该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区域法 样本量重估 适应性设计 期中分析 条件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出率法在脑血管病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11
作者 田若冰 胥芹 +4 位作者 周全 田雪 李欣亚 郑曼琪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目的介绍胜出率法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的案例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II研究,依据对预后影响的关键因素将结局事件依次定义为:①90 d内死亡的时间;②90 d内缺血性... 目的介绍胜出率法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的案例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II研究,依据对预后影响的关键因素将结局事件依次定义为:①90 d内死亡的时间;②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时间;③90 d内中重度出血的时间。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为参照组,采用胜出率法分析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胜出率比值(winning ratio,R_(w)),Bootstrap法估计R_(w)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与竞争风险模型计算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进行比较。结果当仅考虑死亡事件时,胜出率法提示替格瑞洛组显著优于氯吡格雷组,R_(w)值为2.00(95%CI:1.52~2.47),在逐步纳入缺血性卒中复发和中重度出血后,胜出率法计算所得的R_(w)值为1.29(95%CI:1.25~1.57),Fine-Gray竞争风险回归模型所得HR值为0.78(95%CI:0.65~0.95),两种方法均表明替格瑞洛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胜出率法在分析具有复合终点的临床试验时,可以对多种结局变量划分优先顺序后进行分析,显示胜出率法的优势及其在脑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出率 脑血管病 Cox比例风险回归 复合终点数据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终点临床试验中多重性问题的统计学方法介绍与应用案例
12
作者 白秀丹 胥芹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多次检验不调整检验水平而导致总Ⅰ类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 rate,FWER)远远高于预期的情况称为多重性问题。本文首先将基于临床终点的分类和特征介绍多重性问题的产生机制。其次,介绍解决多重性问题的统计检验策略及方法,包括平行策... 多次检验不调整检验水平而导致总Ⅰ类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 rate,FWER)远远高于预期的情况称为多重性问题。本文首先将基于临床终点的分类和特征介绍多重性问题的产生机制。其次,介绍解决多重性问题的统计检验策略及方法,包括平行策略、序贯策略及其组合策略,不同检验策略的检验结果会有所差异。最后将以国内外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为案例,详述上述常见策略方法的实际应用。临床试验中多终点的多重性调整可通过单一策略或多种策略组合实现。根据所选策略或组合,确定每个检验假设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显著性水平α,以有效控制多重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试验 多终点 多重性 检验策略 统计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本科生临床研究方法培训需求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7期762-764,共3页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生对开展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课程的看法及其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具体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本科专业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自填问卷调查的...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生对开展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课程的看法及其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具体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本科专业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自填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临床研究培训的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0份,118人(98.3%)认为临床医生应该掌握基本的临床研究方法,24人(20%)曾经参加过系统的临床研究,113人(94.2%)认为有必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开设临床研究方法的课程。34人(29.1%)认为应该将临床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42人(35.0%)认为应将其设置为选修课,另有34人(29.1%)认为应设置为系列学术讲座,只有8人(6.8%)建议设置为多媒体自学形式。结论本科生教育阶段对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的需求较高;临床研究方法培训内容设置应兼顾系统性和实用性,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调查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关联基因驱动不同族裔与卒中亚型的药物重定位研究
14
作者 张杰 勾岚 +5 位作者 李兰欣 许喆 石延枫 姜明慧 李昊 程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6-698,共13页
目的针对卒中关联基因在药物转化方面的挑战,以及不同族裔和不同卒中亚型的遗传异质性,在完善卒中关联基因功能注释的基础上,通过靶向这些基因的药物重定位分析,探究可能适用于卒中治疗的跨适应证药物类别。方法计算机检索GWAS Catalog... 目的针对卒中关联基因在药物转化方面的挑战,以及不同族裔和不同卒中亚型的遗传异质性,在完善卒中关联基因功能注释的基础上,通过靶向这些基因的药物重定位分析,探究可能适用于卒中治疗的跨适应证药物类别。方法计算机检索GWAS Catalog数据库中的卒中关联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同时获取SNV所涉及的文献,设定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日期至2025年4月27日。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卒中相关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等文献,从文献中获取卒中关联SNV,设定检索时间范围为2018年3月1日—2025年4月27日。通过合并与筛选获得最终纳入分析的SNV和文献,根据SNV和基因的映射关系,明确所纳入的卒中关联基因集合。采用GREP软件(版本号:1.0.0)以卒中关联基因为靶点进行药物重定位分析。结果通过GWAS Catalog数据库检索,获得卒中关联SNV 1661个,涉及文献49篇;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77篇。筛选后最终纳入卒中关联SNV 835个,涉及文献38篇,SNV所在基因338个,总样本量为11714626例。药物重定位分析显示,对于非洲裔、东亚裔、欧洲裔和跨族裔,卒中关联基因富集最显著的药物类别分别是抗肿瘤药物(OR 25.75,P=1.51×10^(-2))、其他呼吸系统药物(OR 84.08,P=1.71×10^(-2))、其他血液系统用药(OR 36.15,P=2.70×10^(-4))、其他消化道和代谢药物(OR 12.67,P=3.09×10^(-3));而西班牙裔和南亚裔的卒中关联基因未发现显著富集的药物类别。对于缺血性卒中、心源性栓塞型卒中和小血管卒中,卒中关联基因富集最显著的药物类别分别是其他血液系统用药(OR 31.31,P=4.00×10^(-4))、其他血液系统用药(OR 41.10,P=3.12×10^(-2))和外用抗寄生虫药(OR 50.35,P=2.68×10^(-2));而卒中和大动脉卒中的关联基因未发现显著富集的药物类别。此外,还发现卒中关联基因在便秘药物、抗血栓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妇科用抗感染药物及抗菌消毒剂等药物类别中富集。结论靶向不同族裔和不同卒中亚型关联基因所富集的药物类别存在差异,且在抗肿瘤药物、其他呼吸系统药物、其他消化道和代谢药物、妇科用抗感染药物及抗菌消毒剂、外用抗寄生虫药等非卒中传统治疗领域的药物类别上呈现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关联基因 族裔 卒中亚型 药物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的多组学研究
15
作者 张杰 李昊 程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662,共6页
目前,脑血管病在机制解析、专病队列建设和新药研发等方面仍面临挑战,而多组学的发展为理解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调控机制、优化疾病分型和诊断、提升预后预测能力,以及推进新药研发进程等提供了驱动力。同时,我国已建立万人级的中国脑血管... 目前,脑血管病在机制解析、专病队列建设和新药研发等方面仍面临挑战,而多组学的发展为理解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调控机制、优化疾病分型和诊断、提升预后预测能力,以及推进新药研发进程等提供了驱动力。同时,我国已建立万人级的中国脑血管病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库STROMICS,并将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脑血管病多组学专病队列,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等跨学科方法推进多组学研究,为深入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调控机制和推进新药研发提供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卒中 多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姜睿璇 吕肖玉 +3 位作者 曹振汤 朱翠婷 鞠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909-914,共6页
目的探讨急诊室就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比较前庭中枢性和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头晕/眩晕的临床特点差异,以更有效地区别急性头晕/眩晕的前庭中枢性和周围性病因。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神经内科... 目的探讨急诊室就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比较前庭中枢性和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头晕/眩晕的临床特点差异,以更有效地区别急性头晕/眩晕的前庭中枢性和周围性病因。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神经内科急诊以急性头晕/眩晕为主诉就诊患者,记录基线人口学信息、现病史和既往史、神经系统查体和前庭功能床旁查体,并随访影像学信息、前庭功能检查和最终诊断等。根据患者病因,将患者分组为前庭中枢性(central vestibular system,CVS)和前庭周围性(peripheral vestibular system,PVS)疾病组,比较不同组别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点等。结果最终共纳入660例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0~69岁为高发年龄,春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按病因分组,CVS组共422例,PVS组共238例。CVS组男性(70.1%vs 42.4%,P<0.001)、吸烟(30.3%vs 9.2%,P<0.001)、饮酒(27.3%vs 5.5%,P<0.001)比例,既往高血压(59.7%vs 42.9%,P<0.001)、脂代谢紊乱(18.5%vs 12.2%,P=0.035)、脑血管病(20.9%vs 10.9%,P=0.001)、周围血管病(7.3%vs 1.3%,P=0.001)和心血管病史(5.5%vs 0.8%,P=0.003)发生率高于PVS组。PVS组的平均年龄(60.19±12.77岁vs 57.44±12.73岁,P=0.008)、既往有内耳疾病(5.9%vs 0.5%,P<0.001)的比例高于CVS组。病因诊断方面,CVS组最终诊断后循环梗死256例(60.7%),脑出血87例(20.6%),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8.1%),前庭性偏头痛13例(3.1%),TIA 13例(3.1%),海绵状血管瘤9例(2.1%),肿瘤8例(1.9%),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1例(0.2%)和多发性硬化1例(0.2%);PVS组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1例(50.8%),梅尼埃病38例(16.0%),前庭神经炎14例(5.9%),突发性聋伴眩晕3例(1.3%),不确定病因为62例(26.1%,排除中枢性病因)。结论神经内科急诊室表现为急性头晕/眩晕患者中,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疾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的前庭中枢性疾病为后循环梗死,前庭中枢性疾病患者更可能合并有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饮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前庭疾病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伟超 马宁 +1 位作者 张亚梅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1期1216-1220,共5页
目的评估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行DSA的安全性、可行性,并探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0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拟经dTRA行DSA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 目的评估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行DSA的安全性、可行性,并探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0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拟经dTRA行DSA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142例经dTRA顺利完成DSA,成功率为94.7%。患者穿刺时间为55~387 s,平均122.9±77.4 s;手术总时间为20~50 mi n,平均31.5±7.3 mi n。142例患者中2例(1.4%)发生局部血肿,7例(4.9%)发生桡动脉痉挛,8例(5.6%)发生拇指麻木,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dTRA行DSA安全、可行、舒适性高,提高远端桡动脉穿刺技术水平和改善包扎技术水平可极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安全性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研究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之恺 黄馨莹 姜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规范的临床研究数据库的构建及管理可提高研究数据的质量。本文重点介绍了构建临床研究数据库常用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库建立工具、管理流程和常见问题,并探索了数据库跨库链接机制,强调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以期为研究者开展临... 规范的临床研究数据库的构建及管理可提高研究数据的质量。本文重点介绍了构建临床研究数据库常用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库建立工具、管理流程和常见问题,并探索了数据库跨库链接机制,强调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以期为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项目提供系统依据和原则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数据库 构建 管理 数据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研究样本量的估计方法和常见错误 被引量:62
20
作者 潘岳松 金奥铭 王梦星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期31-35,共5页
合理的样本量估计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医师进行科研设计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估计与研究目的、研究设计、主要观察指标的资料类型、效应值、变异度、检验水平和把握度等因素有关。临床研究设计中样本... 合理的样本量估计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医师进行科研设计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估计与研究目的、研究设计、主要观察指标的资料类型、效应值、变异度、检验水平和把握度等因素有关。临床研究设计中样本量估计的常见错误包括未经过计算直接确定样本量、样本量估算方法与研究设计和主要观察指标不对应,参数设置不合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量 统计功效 临床研究 研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