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欣 佟旭 +6 位作者 李晶晶 裴洪菲 王拥军 王伊龙 郑华光 于萍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30-436,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95%CI 0.63~1.86,P=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0.4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抗栓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晶晶 佟旭 +6 位作者 郑华光 王伊龙 刘静 刘静华 田月明 史楠 曹亦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0例,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美国国...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0例,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为(16±8)分。根据患者到达医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分为延误组(DNT>60 min,151例)和非延误组(DNT≤60 min,69例)。记录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发病到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非延误组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比例、入院时血糖水平、发病到入院时间均高于延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5%(30/69)比3.3%(5/151)、(7.9±3.0)mmol/L比(6.9±2.1)mmol/L、(95±53)min比(80±34)min,均P<0.05];两组TOAST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0.330,95%CI:0.109~0.998,P=0.046)、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OR:0.775,95%CI:0.657~0.914,P=0.005)、发病到入院时间延长(OR=0.648,95%CI:0.504~0.831,P=0.013)、颈内动脉病变(OR=0.192,95%CI:0.038~0.960,P=0.044)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低;入院时收缩压升高(OR=1.275,95%CI:1.091~1.491,P=0.027)、心源性脑栓塞(OR=3.892,95%CI:1.661~9.112,P=0.006)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高。结论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血糖较高、发病到入院时间较长、存在颈内动脉病变,可能引起家属和诊后医师的重视,不易发生溶栓院内延误,而入院时收缩压较高、心源性脑栓塞易发生院内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治疗延误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初探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静 潘岳松 孙正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索构建口腔专业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主题框架法初步形成评价指标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分级评价指标,并运用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系数。结果初步形成具有机构管理、诊疗环境、隔离措施、消毒区域、消... 目的探索构建口腔专业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主题框架法初步形成评价指标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分级评价指标,并运用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系数。结果初步形成具有机构管理、诊疗环境、隔离措施、消毒区域、消毒药械及卫生用品、医疗废物6个维度、3个层次、47项指标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三级指标中权重系数居前5位的指标分别是:消毒产品及卫生用品证件齐全(0.0362)、物表清洁与消毒(0.0344)、医疗废物分类收集(0.0326)、监督管理(0.0323)、冲洗消毒水管路(0.0321)。结论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口腔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评价、监督、标准规范制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感染控制 指标 评价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邹昕颖 龚浠平 +1 位作者 潘岳松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9期773-777,共5页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 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 0.592,95%CI 0.472~0.744,P〈0.001)、6个月(OR 0.636,95%CI 0.516~0.785,P〈0.001)、1年(OR 0.719,95%CI 0.591~0.876,P=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PCI组(OR 1.272,95%CI 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崔颖 佟旭 +2 位作者 王伊龙 郑华光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2期192-198,共7页
尽管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学术界对于END的定义尚未统一,因此导致END的发生率不尽相同... 尽管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学术界对于END的定义尚未统一,因此导致END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关于END确切病因、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END的发生强烈提示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病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