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最佳学习年龄与教学策略分析
1
作者 邓一鸣 孙瑄 +2 位作者 刘恋 霍晓川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在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在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单位级别及学习后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等。结果在112例介入操作"零"基础学员中,男性学员108例(96%),中高级专业职称101例(90%);经过6个月的学习,熟练或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92例(83%),熟练或较熟练掌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81例(72%)。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好成绩的年龄集中在26~35岁之间。结论神经介入技术与理论的最佳学习年龄在26~35岁之间。针对"零"基础的神经介入学员,应根据学员前期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基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教学 进修医生 继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途径介入治疗进展性颅内静窦血栓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莫大鹏 罗岗 +5 位作者 王伊龙 孙萱 刘恋 宋立刚 董可辉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9期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结论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溶栓 静脉窦血栓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营营 高颖 +1 位作者 莫大鹏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4
作者 范金金 丁立 +6 位作者 张跃亮 陈俊 张贝 李雪清 佟旭 王云甫 艾志兵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289-1297,共9页
目的探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周细胞表达和神经功能变... 目的探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周细胞表达和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共72只,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组、干细胞+抑制剂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剩余各组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0.1 mL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0.1 mL含有2×106个hUCBMSCs的PBS,干细胞+抑制剂组尾静脉注射0.1 mL含2×106个hUCBMSCs的PBS及腹腔注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0.03 mg/100 g),LY294002每天给药1次,直至处死。术后1、3、7、14 d测定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术后7、14 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正常神经元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阳性周细胞的数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Akt及Akt的表达。结果术后7 d,4组各项指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55.42±4.75)个vs.(8.50±1.64)个,P<0.001]和p-Akt/Akt(1.00±0.00 vs.0.47±0.06,P=0.002)均降低,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08±0.29)个vs.(13.67±2.47)个,P<0.001]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的mNSS评分[(6.33±0.71)分vs.(4.78±0.98)分,P<0.001]和脑梗死率(32.66%±1.76%vs.14.60%±0.52%,P<0.001)均降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8.50±1.64)个vs.(23.17±1.77)个,P<0.001]、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3.67±2.47)个vs.(28.50±3.19)个,P<0.001]和p-Akt/Akt(0.47±0.06 vs.0.83±0.18,P=0.017)均增加;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抑制剂组的大鼠mNSS评分[(4.78±0.98)分vs.(6.11±0.78)分,P=0.002]和脑梗死率(14.60%±0.52%vs.27.85%±0.59%,P<0.001)均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23.17±1.77)个vs.(11.83±0.88)个,P=0.003]、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28.50±3.19)个vs.(20.33±1.44)个,P=0.007]和p-Akt/Akt(0.83±0.18 vs.0.36±0.11,P=0.003)均降低。术后14 d,4组各项指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57.08±3.79)个vs.(11.25±5.52)个,P<0.001]和p-Akt/Akt(1.00±0.00 vs.0.53±0.12,P=0.002)均降低,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2.00±0.25)个vs.(13.42±1.04)个,P<0.001]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的mNSS评分[(4.89±0.78)分vs.(2.33±0.87)分,P<0.001]和脑梗死率(32.58%±1.96%vs.11.78%±1.92%,P<0.001)均降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11.25±5.52)个vs.(31.00±1.89)个,P<0.001]、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3.42±1.04)个vs.(31.42±3.66)个,P<0.001]和p-Akt/Akt(0.53±0.12 vs.0.93±0.12,P=0.004)均增加;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抑制剂组大鼠的mNSS评分[(2.33±0.87)分vs.(4.44±0.53)分,P<0.001]和脑梗死率(11.78%±1.92%vs.25.25%±2.76%,P<0.001)均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31.00±1.89)个vs.(13.83±1.04)个,P=0.002]、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31.42±3.66)个vs.(20.67±1.42)个,P<0.001]和p-Akt/Akt(0.93±0.12 vs.0.53±0.09,P=0.005)均降低。结论hUCBMSCs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周细胞的存活募集,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进而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 PI3K/AKT信号通路 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5
作者 胡小雁 罗煜岐 +3 位作者 苗妍 高峰 马宁 孙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3-919,共7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国15所医疗中心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以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国15所医疗中心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以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2b级]为主要有效性结局,治疗后24 h内血管完全再通率(mTICI分级3级)及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次要有效性结局;以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主要安全性结局,治疗后48 h内颅内出血、脑实质血肿、出血性梗死、远隔部位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为次要安全性结局。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和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86.27%(88/102)和68.63%(70/102),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4.90%(56/102);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90%(5/102),颅内出血为19.61%(20/102)、脑实质血肿为11.76%(12/102)、出血性梗死为5.88%(6/102)、远隔部位出血为1.96%(2/102)、脑室内出血为3.92%(4/102),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为16.67%(17/1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15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0.118,95%CI:0.046~0.307;P=0.000),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6分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5.871,95%CI:1.812~19.020;P=0.003)。结论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但尚待针对最佳给药方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术 依替巴肽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与弓上动脉颅内外段病变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德昭 马宁 +6 位作者 胡宏宇 莫大鹏 付强 陈威 姜桂莹 缪中荣 陈步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利用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分析冠状动脉与弓上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且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增强CT检查... 目的利用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分析冠状动脉与弓上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且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增强CT检查提示存在弓上动脉狭窄的180例患者进行同期或分期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1)非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2)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弓上动脉各段病变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颅内段、颈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在CAD与非CA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0.146、0.128);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在CAD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CAD组(P=0.010)。结论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与椎动脉颅外段病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 脑血管造影 脑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及临床处理 被引量:4
7
作者 付强 郭彩霞 +7 位作者 龚浠平 方瑞乐 于丹丹 鞠奕 刘丽萍 莫大鹏 董可辉 陈步星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9期846-849,共4页
1 病例介绍本文中的5个病例均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专家,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后,高度怀疑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为致病因素,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卒中 偏头痛 晕厥 介入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莫大鹏 叶强 +5 位作者 王博 马宁 高峰 孙萱 宋立刚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31-635,共5页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32例,使用Apollo或Winspan支架系统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种支架对...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32例,使用Apollo或Winspan支架系统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种支架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的改善情况、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结果32例均获得技术成功,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长度为4~13 mm,平均(7.2±2.9)mm,狭窄率从置入术前(82±7)%降至术后(24±7)%;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3.1%)。26例获得DSA随访,6例失访。随访7~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随访期间发生脑出血1例,脑梗死1例,无一例死亡。有4例随访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使用Winspan 支架,且其中1例为症状性;另1例使用Apollo支架。结论应严格筛选患者,尤其注意病变长度,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颈动脉海绵窦狭窄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灌注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邓一鸣 高峰 +4 位作者 张雪蕾 许海峰 彭光格 王正阳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1期1013-1022,共10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O是导致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常见原因。低灌注性VCI作为一个重要亚型由于其可干预性和可预防性,成为认知障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低灌注性VCI的相关研究,对其概念、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O是导致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常见原因。低灌注性VCI作为一个重要亚型由于其可干预性和可预防性,成为认知障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低灌注性VCI的相关研究,对其概念、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灌注 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春天真的来了吗? 被引量:5
10
作者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539-542,共4页
1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 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全球对于其防控研究投入了大量经费,每年新临床研究的发布,又促进了指南的更新,每一次指南的更新都是人类与卒中斗争迈进的一小步。然而2014年底到2... 1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 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全球对于其防控研究投入了大量经费,每年新临床研究的发布,又促进了指南的更新,每一次指南的更新都是人类与卒中斗争迈进的一小步。然而2014年底到2015年初短短半年时间,对卒中的治疗似乎迈进了一大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治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低灌注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一鸣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1期985-986,共2页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多次提及国民健康及医疗问题,总结了过去几年"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阐述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多次提及国民健康及医疗问题,总结了过去几年"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阐述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目标。正像习总书记的发言一样,随着全球卒中的预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低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被引量:224
12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2 位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缪中荣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6期684-711,共28页
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1-3]。对静脉溶栓随... 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1-3]。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RCT)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时间窗 桥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组学特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何建风 刘磊 +4 位作者 吕晋浩 马宁 李志成 马林 娄昕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并接受HRMRI检查的疑似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比较前、后循环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性别)、斑块常规HRMRI特征(斑块分布、出血、钙化及重构模式)及影像组学特征。所有斑块采用手工勾勒。结果共计14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其中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TIA)患者分别为52例和8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1例,其中脑梗死及TIA患者分别为62例和19例;前后循环的脑缺血类型无统计学差异(X^2=2. 282,P=0. 131)。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7. 047、5. 979、11. 176,P=0. 008、0. 014、0. 001)。前后循环责任斑块分别判定为63个及105个,斑块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X^2=34. 363,P<0. 001); 17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21. 3%(37/174)在前后循环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值范围2. 0052~7. 7029,P<0. 05),其中单因子判别精度最高的5个影像组学特征为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集群阴影、最大二维直径柱(形状特征)、最大二维直径行(形状特征)、偏度(一阶特征)、最小轴长(形状特征),这些特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07、0. 760、0. 786、0. 791、0. 746。结论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常规HRMRI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影像组学的特征差异较常规HRMRI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被引量:84
14
作者 李宝民 +3 位作者 缪中荣 王拥军 徐安定 曾进胜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6期594-604,共11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仅有8%~10%。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血管内治疗 专家共识 球囊扩张术 支架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评价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正阳 孙忠良 +2 位作者 王冬梅 李尧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2期132-138,共7页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月-...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1)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2)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3)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结果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vs 62.2%,P=0.011,优势比(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vs 38.3%,P=0.007,OR=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vs 13.1%,P=0.009,OR=3.786)。结论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闭塞 侧支循环 WILLIS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明耀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磁共振成像中3维时间飞跃序列(3D time of flight,3D-TOF)及T1序列(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序列(T2-weighted imaging,T2WI)、质子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MP-RAGE)、强化序列(T1 contrast enhanced weighted imaging,T1+C)上有不同的信号特点,这些序列也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直接血管内取栓与标准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发病4.5 h内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IRECT-SAFE)看桥接治疗的未来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大鹏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7-222,共6页
桥接治疗是指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目前,已完成了6项随机对照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来对比直接血管内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该文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并着重分析直接血管内取栓与... 桥接治疗是指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目前,已完成了6项随机对照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来对比直接血管内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该文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并着重分析直接血管内取栓与标准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发病4.5 h内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IRECT-SAFE)的结果来探讨桥接治疗的未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桥接治疗 直接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