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指标和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在慢性牙周炎中的应用
1
作者 包振英 王雅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2-778,共7页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炎症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探索单一指标或多指标联合检测在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收治的4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38例牙周健康者的血清和唾液标本进行炎症指标和...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炎症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探索单一指标或多指标联合检测在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收治的4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38例牙周健康者的血清和唾液标本进行炎症指标和细胞因子检测,比较其在两组间的差异。根据临床牙周参数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分析炎症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涉及3项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12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干扰素(interfe-ron,IFN)-α、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识别出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最优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估诊断效能。结果:血清CRP、SAA、IL-8和唾液IL-1β、IL-6、IL-8、IL-12P70、IL-17、TNF-α与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牙周健康组比较,慢性牙周炎组血清中CRP、SAA、IL-2、IL-5、IL-8、IL-12P70、IL-17和IFN-α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SAA、IL-2、IL-8、IL-12P70、IL-17、IFN-α以及组合1(IL-2+IL-8)、组合2(CRP+SAA+IL-12P70)的AUC值>0.7,尤其是组合2的AUC值(0.998)最高,具有高敏感性(97.6%)和特异性(97.4%),单一指标中IL-8的AUC值(0.992)最高。慢性牙周炎组唾液中IL-1β、IL-6、IL-8、IL-12P70水平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IL-4水平显著低于牙周健康组(均P<0.05),其中IL-6、IL-8和组合3(IL-4+IL-6+IL-8)的AUC值>0.7,尤其是组合3的AUC值(0.852)最高。比较单一指标和多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组合2、组合1和血清IL-8的AUC值居前3位,多指标联合检测表现出比单一指标更高的AUC。结论:血清IL-8、CRP、SAA及唾液IL-1β、IL-6、IL-8等指标水平对于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疗可能有帮助,其中,血清IL-8和多指标联合检测可能作为识别慢性牙周炎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炎症指标 细胞因子 血清 唾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腹泻病原菌流行病学及耐药特征和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素明 贾天野 +6 位作者 张敬霞 张树永 王慧珠 娄金丽 徐旋 鲍春梅 曲芬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083-1088,共6页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的传染病医院腹泻样本,对腹泻病原菌进行分离及药敏测定,分析腹泻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特点,并探讨不同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共收集腹泻标本1335份,分离到8个属33个种/群,235株腹泻病原菌,阳性率为1...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的传染病医院腹泻样本,对腹泻病原菌进行分离及药敏测定,分析腹泻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特点,并探讨不同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共收集腹泻标本1335份,分离到8个属33个种/群,235株腹泻病原菌,阳性率为17.6%。检出率最高病原菌是沙门菌(53.62%),其次是弧菌(20.00%);年龄以中青年为主(38.30%),职业以民工、自由职业及待业者占优势(59.58%),男性高于女性(χ~2=18.174,P=0);检测技术包括Microflex LT、VITEKⅡ和血清凝集,Microflex LT鉴定所需时间和成本消耗最低。腹泻病原菌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对亚胺培南、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由此,北京市腹泻病原菌组成种类多,流行特点鲜明,细菌鉴定推荐使用及时、快速的质谱鉴定技术,必要时辅以血清凝集的方法,各种病原菌耐药性不同,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腹泻病原菌 检测技术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9株医院真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新民 李敏 +3 位作者 李瑞红 张燕 陆瑶 王慧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0-503,共4页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常见真菌的种类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真菌鉴定,...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常见真菌的种类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真菌鉴定,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菌种的构成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结果共收集培养得到399株真菌,标本类型以尿液为主,念珠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88株,占47.1%;丝状真菌中以烟曲霉菌为主,共25株,占6.3%。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大部分在95%以上,但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只有65.1%。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有着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其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真菌 药物敏感试验 菌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95%阳性预测值最佳吸光度/临界值建立方法学和重要性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金育 郭晶晶 +2 位作者 孟欢 陈瑾 王雅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目的确定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阳性预测值≥95%的最佳吸光度/临界值(signal-to-cutoff,S/CO),确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实验室医学决定水平,为探索不同系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95%阳性置信区间建立方... 目的确定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阳性预测值≥95%的最佳吸光度/临界值(signal-to-cutoff,S/CO),确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实验室医学决定水平,为探索不同系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95%阳性置信区间建立方法学。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初筛检测同时进行HCV RNA检测的血浆样本共282例,其中抗体初筛有反应性(S/CO≥1)样本252例,阴性样本30例,进行重组免疫印记试验(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RIBA)并查阅其HCV RNA检测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到预测本实验室阳性预测值≥95%时HCV感染的抗体S/CO值。结果初筛为阴性的30例样本双重确证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排除16例HCV感染史不明确的样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S/CO≥1的236例样本经双重确证试验得到真阳性样本188例,阴性样本48例,经ROC曲线分析,本实验室阳性预测值≥95%时,本实验室抗体S/CO值为7.83,灵敏度为93.09%,特异度为95.8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P<0.0001)。结论为临床提供本实验室阳性预测值≥95%时HCV感染抗体的S/CO值以协助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阳性预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提示性作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曲沛 徐新民 +4 位作者 赵苗苗 李娟 宋淑静 郭杰 华文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1-603,共3页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检测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是否起到提示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非手足口病患儿50例,对其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检测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是否起到提示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非手足口病患儿50例,对其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得出核酸定性结果。对其血清标本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以得出肺炎支原体抗体效价。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手足口病组和非手足口病组中的差异,探讨肠道病毒71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手足口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阳性率(76%)高于轻症手足口病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阳性率(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9,P=0.004)。结论肠道病毒71型阳性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在临床诊治中引起关注。对于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向危重症的转化具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肺炎支原体 合并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感染空肠弯曲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华文浩 王慧珠 +4 位作者 赵辉 李敏 张燕 田敬华 王玉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73-2274,共2页
目的了解北京、河南、新疆三地HIV/AIDS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北京、河南、新疆三地253例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微需氧培养,根据菌落的形态、菌体的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进行鉴定。结果从253例HIV/... 目的了解北京、河南、新疆三地HIV/AIDS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北京、河南、新疆三地253例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微需氧培养,根据菌落的形态、菌体的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进行鉴定。结果从253例HIV/AIDS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2株空肠弯曲菌,感染率为0.8%。结论加强空肠弯曲菌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空肠弯曲菌病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慢性腹泻 空肠弯曲菌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咽拭子与痰标本病毒核酸检测的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晶晶 方茜 +10 位作者 刘亚楠 曲沛 马雪瀛 王爽 方伟 周茹 张响 汤云霞 杨思园 于凤婷 王雅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咽拭子标本与痰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方法对31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咽拭子与痰标本分别进行病毒ORF1ab基因、N基因及人体上皮细胞(ribonucleoprotein,RNP)基因(试剂内标基因)RT-PCR核酸检测与比较。结...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咽拭子标本与痰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方法对31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咽拭子与痰标本分别进行病毒ORF1ab基因、N基因及人体上皮细胞(ribonucleoprotein,RNP)基因(试剂内标基因)RT-PCR核酸检测与比较。结果 31例病例的咽拭子和痰标本中,人体上皮细胞RNP基因均呈现明显典型的扩增信号曲线;病毒ORF1ab基因、N基因的检测结果:31例患者的咽拭子核酸结果中,28例患者均显示阴性,第9例和第16例患者的咽拭子为单基因阳性,第17例为双基因阳性;同时采集的痰标本结果显示,18例患者均为单基因阳性,13例患者为双基因阳性。痰标本的病毒ORF1ab基因和N基因核酸检测扩增曲线的Ct值小于咽拭子标本的Ct值。结论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核酸检测中,痰标本的病毒含量高于咽拭子标本,其检测效果优于咽拭子标本,更能准确体现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痰标本 咽拭子 病毒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艳群 许东梅 +2 位作者 王雅杰 李晶晶 黄宇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7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脊液...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red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诊断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确诊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102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93.1%、93.1%和91.2%,均高于TRUST检查的阳性率(71.6%,均P<0.001)。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检查的假阴性率分别为6.9%、6.9%及8.8%,均低于TRUST检查(28.4%,均P<0.001)。结论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均可用于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诊断,且上述指标的敏感性和假阴性率均优于脑脊液TRUST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克隆区带 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 IGG指数 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分型技术鉴定后两株U87胶质瘤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评价
9
作者 张文丽 孔凡虹 +2 位作者 何露 董成亚 王雅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对经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分型检测技术鉴定后的两株U87胶质瘤细胞系[(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数据库中U-87 MG Glioblastoma-Astrocytoma Human和德国微生物菌种保... 目的对经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分型检测技术鉴定后的两株U87胶质瘤细胞系[(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数据库中U-87 MG Glioblastoma-Astrocytoma Human和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数据库中U-87 MG]进行细胞生物学特性测定,对两株细胞用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进行评价。方法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等方法,并结合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特征,比较两株肿瘤细胞系的增生、迁移及侵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 (1)CCK-8法:细胞生长曲线提示细胞增生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划痕实验:两细胞系迁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ranswell实验:两细胞系迁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MZ数据库中U-87 MG细胞侵袭能力高于ATCC数据库中U-87 MG GlioblastomaAstrocytoma Human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株U87细胞系均可反映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后续科研实验。两细胞系的增生、迁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U87细胞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PCR检测假阳性核酸污染类型的鉴别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爽 潘阳 +4 位作者 徐新民 栗雅杰 周淳 张悦 王雅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出现污染类型的内部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的处理、去除反转录步骤等手段观察DNA质粒型质控品、RNA假病毒型质控品以及阳性患者核酸标本的扩增反应情况变化。结...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出现污染类型的内部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的处理、去除反转录步骤等手段观察DNA质粒型质控品、RNA假病毒型质控品以及阳性患者核酸标本的扩增反应情况变化。结果DNase处理1∶5、1∶25、1∶125和1∶625四个稀释度的DNA质粒型阳性质控品在15 min以上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对RNA型的作用不大,可用于验证DNA型污染;去除反转录步骤对RNA型假病毒质控品的靶基因扩增有明显的影响,而对DNA型没有作用,可用于验证RNA型污染。结论通过结合DNase和去除反转录步骤的方法可以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验室污染成分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假阳性 实验室污染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T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pp67 mRNA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欢 王爽 +6 位作者 何超男 韩莹 潘美晨 殷商启 郑梅 金方方 王雅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9-746,共8页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基质表层蛋白pp67(phosphoprotein67,pp67)mRNA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基质表层蛋白pp67(phosphoprotein67,pp67)mRNA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HCMV感染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SAT技术构建检测HCMV pp67 mRNA的方法,评估SAT法检测HCMV pp67 mRNA重复性、特异性以及检测下限;收集HIV阳性HCMV活动性感染患者69例、HIV阳性HCMV非活动性/潜伏感染154例、HIV阴性HCMV非活动性/潜伏感染79例患者的血清、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等样本进行HCMV pp67 mRNA检测,评估特异度、灵敏度、正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约登指数,评估HCMV pp67 mRNA在辨别HCMV活动性感染中的临床价值。结果SAT法检测HCMV pp67 mRNA的精密度(变异系数<10%)可满足临床检测要求,与其他病原体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试剂检测下限为400 copies/mL;特异度87.55%,灵敏度60.87%,正确率81.46%,阴性预测值0.88,阳性预测值0.59以及约登指数0.48;SAT法检测HCMV pp67 mRNA结果阳性率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4)。结论SAT法检测HCMV pp67 mRNA可用于HCMV活动性感染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 人巨细胞病毒pp67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模型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中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杨冰清 扬天元 +1 位作者 侯辰雪 王琦 《中国全科医学》 2025年第32期4067-4074,4081,共9页
背景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发生总体死亡及肝脏特异性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合并2型糖尿病(T2DM)或高尿酸血症(HUA)会显著加速该类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精准评估肝纤维化的阶段,对于制... 背景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发生总体死亡及肝脏特异性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合并2型糖尿病(T2DM)或高尿酸血症(HUA)会显著加速该类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精准评估肝纤维化的阶段,对于制定CHB合并NAFLD的有效治疗方案和控制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在伴有T2DM或HUA的CHB合并NAFLD患者中,比较5种无创诊断模型[纤维化4指数(FIB-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AR)、S指数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GPRI)]对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评估其在基层推广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2021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肝活检诊断为CHB合并NAFLD患者195例,按照是否合并T2DM或HUA将其分为3组:CHB&NAFLD组(n=46)、CHB&NAFLD&T2DM组(n=80)和CHB&NAFLD&HUA组(n=69)。肝纤维化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DeLong检验比较5种无创指标对3组患者发生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及诊断性能,并通过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各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单纯CHB&NAFLD组中,FIB-4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的AUC为0.740,AAR的AUC为0.468,两者AUC差值为0.272;在CHB&NAFLD&T2DM组中,FIB-4同样表现出最高的诊断效能(AUC=0.677),而S指数最低(AUC=0.588),两者AUC差值为0.089。在CHB&NAFLD&HUA组中,FIB-4的诊断效能仍为最高(AUC=0.753),而AAR最低(AUC=0.609)。FIB-4在CHB&NAFLD&T2DM组的诊断效能低于CHB&NAFLD组(P<0.001)和CHB&NAFLD&HUA组(P<0.001)。DCA结果显示,FIB-4在CHB&NAFLD组和CHB&NAFLD&HUA组的临床净收益稍高。FIB-4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在CHB&NAFLD&T2DM组为1.425,高于单纯CHB&NAFLD组(cut off=1.117)和CHB&NAFLD&HUA组(cut off=1.305)。结论FIB-4在基层医疗中评估合并T2DM或HUA的CHB合并NAFLD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然而,与单纯CHB合并NAFLD患者或合并HUA的患者相比,FIB-4在合并T2DM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相对较低,且其最佳截断值更高。这些结果提示,在评估合并T2DM患者时需结合其特异性特征,优化诊断策略以提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型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肝活检 无创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