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某传染病医院近十年蜱传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子博 高旭 +2 位作者 张媛媛 陈志海 张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322,共8页
目的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 目的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17例,莱姆病5例,立克次体病10例。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北京本土病例14例(43.8%),平谷区占比最高(4例,28.6%),外省输入性病例16例(50.0%),境外旅居患病人员2例(6.3%)。病例年龄21~80岁,平均(50.16±14.61)岁。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农民(14例,43.8%)。游走性红斑为莱姆病典型皮损特点,发热多见于SFTS及立克次体病患者,以中度发热为主。WBC及NEUT降低多见于SFTS。SFTS及立克次体病均有EOS降低。PLT减少为SFTS典型特征。立克次体病及SFTS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肝脏损伤,ALT、AST明显升高。SFTS患者存在明显心肌损伤,CK、CK-MB均有升高。CRP升高主要见于立克次体病。PCT升高最常见于立克次体病,其次为SFTS。结论北京地区蜱传疾病存在逐年上升趋势,多有延误诊断,需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断能力,根据流行病学史和蜱传疾病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识别,及早行病原学检测,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实现早诊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莱姆病 立克次体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抗原特异细胞因子在HIV感染者中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评估
2
作者 姚明旭 王泽琦 +8 位作者 宋瑞雪 贾红彦 孙琦 张蓝月 杜博平 张宗德 汪雯 吴亮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5-612,共8页
目的:评估HIV感染者中应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特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 目的:评估HIV感染者中应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特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HIV感染者132例,所有患者均采集外周血12 ml,完成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并收集MTB抗原刺激和未刺激的全血,在全自动细胞提取仪完成RNA提取,采用SYBG引物法完成白细胞介素-2(IL-2)、IL-5、IL-18、IL-2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CP-3)、趋化因子CXC配体9(CXCL9)、趋化因子CXC配体10(CXCL10)、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9(CCL19)、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和γ-干扰素(IFNG)等基因的qPCR检测,分析上述因子在结核组和非结核组间的表达差异,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特征性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评价上述因子及组合在HIV感染者中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结果:根据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信息,剔除诊断不明者35例,最终97例纳入分析,其中,结核病患者44例,非结核病患者53例。结核病组MTB抗原特异的IL-18和IFNG的ΔΔCt值[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5601(-0.0207,1.2880)和1.0130(0.0284,3.9950),与非结核病组[分别为0.0364(-0.6420,0.7438)和0.3727(-0.5992,1.2460)]相比,均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84和-1.989,P值分别为0.018和0.028);而结核病组MTB抗原特异的MCP-1、MCP-2、CXCL9、CXCL10的ΔΔCt值[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1660(-1.8920,-0.5699)、-1.4640(-3.5530,0.5763)、-1.7680(-6.3950,-0.2807)、-1.8260(-4.6000,-0.0814),与非结核病组[分别为-0.5803(-1.0040,0.1794)、-0.2367(-1.3010,0.7079)、0.2730(-1.2750,1.8360)、-0.2505(-0.6528,0.9105)]相比,均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162、2.529、3.745、3.743,P值分别为0.003、0.014、0.001、<0.001)。ROC分析显示,IL-18、MCP-1、MCP-2、CXCL9、CXCL10、IFNG的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632~0.724,基于Lasso分析获得的IL18、MCP-2、CXCL10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7,均高于任一单一指标。结论:IL18、MCP-2和CXCL10联合检测在HIV感染者中筛查结核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HIV 感染 细胞因子类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体表针吸活检病理诊断精确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肖江 王鹏 +8 位作者 郜桂菊 孙磊 藤晓英 杨涤 韩宁 张伟 梁洪远 李鑫 赵红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8-750,758,共4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的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阳性预测值,同时分析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的常见疾病谱。方法对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将病理结果分为阳性、阴性...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的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阳性预测值,同时分析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的常见疾病谱。方法对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将病理结果分为阳性、阴性、可疑阳性和诊断不满意,并和临床病原学检查、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显示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95%CI(0.78,0.94)]、85.7%[95%CI(0.77,0.94)]、90.9%[95%CI(0.79,1.00)]、96.4%[95%CI(0.92,1.00)]和69.0%[95%CI(0.52,0.86)];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以淋巴结结核为主,其次为鸟分枝杆菌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隐球菌感染,体表弥漫大B型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也可通过针吸细胞学病理诊断。结论本研究发现艾滋病针吸细胞学活检病理精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诊断帮助较大;但阴性预测值低,要警惕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针吸活检 病理诊断 精确性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概念的解读 被引量:7
4
作者 蒋荣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7-491,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造成全球大流行。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性及其疾病谱认识地深入,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有的甚至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传染病的一些认知。结合目前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当前人们关注的...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造成全球大流行。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性及其疾病谱认识地深入,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有的甚至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传染病的一些认知。结合目前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当前人们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热点概念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新刚 徐艳利 +5 位作者 王琳 周洋 杨莉 谭大伟 陈志海 宋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3例,同时选取...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3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应用常规治疗的3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缩短[(2.7±1.2) d vs(6.3±0.6) d,P<0.05]、氧合指数恢复(大于300 mm Hg,1 mmHg=0.133 kPa)快[(4.6±2.1) d vs(10.6±3.1) d,P<0.05]、肺部影像学好转的时间缩短[(4.3±1.5) d vs(7.6±1.2) d,P<0.05]。吸氧时间缩短[(12.1±0.8) d vs(21.7±5.7) d,P<0.05],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缩短[(2.3±0.5) d vs(7.3±0.6) d,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对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氧合改善、肺部病变吸收有促进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尝试早期小剂量短疗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型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