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30
1
作者 钱筠 刘复强 吴轶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1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液科总的医院感染率;...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1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液科总的医院感染率;急性白血病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最高;急性白血病未完全缓解病例在粒细胞缺乏症期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病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越低,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也越高。病原体以G-菌最多,其次为G+菌、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最多见,其次为消化道、皮肤黏膜;在感染后起效药物中,三代头孢菌素最多,其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血液病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交叉感染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线化疗治疗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临床疗效 被引量:5
2
作者 宁丰 叶进 +2 位作者 魏立强 李鑫 王景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2-916,共5页
本研究分析一线化疗治疗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3例ⅠE期患者COP/CHOP方案治疗。给予5例Ⅳ期患者COP/CHOP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结果表... 本研究分析一线化疗治疗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3例ⅠE期患者COP/CHOP方案治疗。给予5例Ⅳ期患者COP/CHOP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完全缓解(CR)加部分缓解(PR)的有效率100%,3例ⅠE期患者获得PR,5例Ⅳ期患者获CR,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患者疾病无进展,3例ⅠE期患者仍持续PR,5例Ⅳ期患者持续CR。结论: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呈惰性临床过程,化疗安全有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方案能明显提高缓解率,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淋巴瘤 眼附属器淋巴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淮海淋巴瘤协作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单慧蓉 张庆 +8 位作者 王玲 史玉叶 苗雨青 朱太岗 叶静静 张旭东 王亮 沈子园 桑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目的:探索鼻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0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38例鼻外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受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培门冬酶方案疗效,并... 目的:探索鼻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0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38例鼻外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受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培门冬酶方案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138例鼻外NKTCL患者,中位年龄46岁,男女比例约2∶1。胃肠受累39例,口咽受累患者32例,皮肤受累患者17例,淋巴结受累11例,眼眶受累11例,其他部位受累28例。皮肤受累患者较口咽受累患者伴有更高比例的晚期疾病和更低比例的CD56阳性率。胃肠受累患者中使用培门冬酶治疗方案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未使用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肌酐是皮肤受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27,95%CI:1.001-1.054,P=0.040),ECOG PS评分和EBV DNA是胃肠受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635,95%CI:1.096-6.338,P=0.030;HR=4.772,95%CI:1.092-20.854,P=0.038),ECOG PS评分和CA分期是口咽受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3.875,95%CI:2.517-76.496,P=0.002;HR=20.261,95%CI:2.466-166.470,P=0.005)。结论:受累部位不同的鼻外NKT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不同,需要进一步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鼻外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HLA分型及与疾病进展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坚萍 孙焕芹 +3 位作者 刘宁 刘桂海 丛佳 张永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83-1186,1191,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HLA-A、HLA-B、HLA-C基因频率以及HLA基因分型与疾病进展关系。方法:序列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typing,PCR-SSP)对310名随机中国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HLA-A... 目的:分析中国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HLA-A、HLA-B、HLA-C基因频率以及HLA基因分型与疾病进展关系。方法:序列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typing,PCR-SSP)对310名随机中国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HLA-A、HLA-B、HLA-C基因进行分型,采用HIV Molecular Immunology Database中HLA Analysis Tools方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队列中,HLA-A*1101(34.52%)基因频率最高,其次为HLA-A*0201(31.94%)、HLA-C*0102(27.10%)以及HLA-A*2402(26.45%)。根据艾滋病感染者1年内CD4细胞计数变化来判断感染者是否为快速进展者,结果发现快速进展者134例,非快速进展者176例。快速进展者中存在低水平的HLA-B*4403(快速进展者1.12%,非快速进展者为4.27%,P=0.0276),HLA-B*1511(非快速进展者5.98%,快速进展者2.25%,P=0.0282),HLA-B*5701(非快速进展者2.56%,快速进展者0.37%,P=0.0491)表达,而HLA-C*0304则在快速进展者中高表达(非快速进展者4.56%,快速进展者8.96%,P=0.0319)。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中国北京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HLA-A、HLA-B、HLA-C基因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数据,并发现HLA-B*4403、HLA-B*1511、HLA-B*5701与延缓艾滋病疾病进展有关,而HLA-C*0304则与加速艾滋病疾病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人类白细胞抗原 男男同性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及其受体在恶性血液细胞系HL-60及Raji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叶进 刘复强 吴轶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76-380,共5页
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以恶性血液细胞系HL 6 0和Raji为实验对象 ,应用RT PCR及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Flt 1的表达。结果显示 :髓性白... 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以恶性血液细胞系HL 6 0和Raji为实验对象 ,应用RT PCR及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Flt 1的表达。结果显示 :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 6 0和淋巴瘤细胞系Raji中均存在VEGF mRNA的表达。在培养 4 8小时后 ,HL 6 0细胞和Raji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EGF R(Flt 1)在两种肿瘤细胞的胞膜上均有表达 ,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无表达。这一结果表明 ,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具有产生VEGF的能力 ,并可将VEGF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中。VEGF可作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本身 ,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存有VEGF的自分泌途径 ,而VEGF的自分泌成为血液肿瘤细胞高侵袭性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结论 :抑制VEGF的分泌将有助于阻断其与内皮细胞间的互动环 ,降低其增殖、抗凋亡和侵袭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 恶性血液细胞系 HL-60细胞 RAJI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游离Fa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郑佳 刘复强 +4 位作者 翟艳玲 刘元波 王天 李守静 赵相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43-45,共3页
为了解游离Fas (sFas)在恶性血液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 6 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清sFas。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sFas质量浓度高于正常人 (P <0 .0 1 ) ,治疗后sFas下降 ,下降的程度与疗效有关 ,但治疗前s... 为了解游离Fas (sFas)在恶性血液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 6 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清sFas。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sFas质量浓度高于正常人 (P <0 .0 1 ) ,治疗后sFas下降 ,下降的程度与疗效有关 ,但治疗前sFas质量浓度的高低与疗效预测无关。结果提示 :sFas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有一定意义 ,并可能对其发病机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Fas 恶性血液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与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磊 刘复强 +2 位作者 王景文 吴轶萍 丁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92-897,共6页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的RPMI 1640+10%FBS培养液中培养4天,收获贴壁细胞,实验分4组:DCⅠ组:仅含DC;DCⅡ组:DC+Se(0.5μmol/L);DCⅢ组:DC+K562细胞裂解液;DCⅣ组:在DCⅢ组中加入Se(0.5μmol/L)。在培养的第7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型CD1a、CD40、CD83、CD8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CTL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含量。结果表明:各组DC均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均较培养前集落增多。DCⅠ组和DCⅡ组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细胞集落数量增加,悬浮细胞比例增加。各组DC细胞的CD1a、CD40、CD83、CD86表达率较PBMNC明显增高(p<0.01),各组间DC细胞的CD1a和CD4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CD83和CD86的表达率均高于DCⅠ组和DCⅡ组(p<0.01),DCⅠ和DCⅡ以及DCⅢ和DCⅣ两组之间CD83和CD86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各组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15.3±2.3%、26.3±3.7%、28.2±4.5%和36.2±3.7%,均明显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5.9±2.4%)(p<0.01),DCⅣ组的CTL效应最强,高于DCⅠ、Ⅱ、Ⅲ组(p<0.01),DCⅡ和DCⅢ组的CTL效应也高于DCⅠ组(p<0.01),而DCⅡ和DCⅢ两组间CTL效应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为256.96±64.2、328.12±43.9、322.98±53.5和353.85±46.2 pg/ml,均显著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35.27±27.1)pg/ml(p<0.01),DCⅡ、DCⅢ和DCⅣ组的IL-12水平均高于DC-Ⅰ组(p<0.01),而其在DCⅡ、Ⅲ和DCⅣ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含细胞因子(rh-GM-CSF、IL-4和TNF-α)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从健康人的PBMNC中收获成熟DC细胞,经K562细胞裂解液冲击致敏可以促进DC的黏附分子与共刺激分子(CD83、CD86)的表达,并可促进DC分泌IL-12和诱导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CTL效应;小剂量亚硒酸钠(0.5μmol/L)对体外培养体系收获DC的形态和数量以及DC成熟标志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它促进DC分泌IL-12及诱导CTL效应与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的DC相当,并在诱导CTL效应中与后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亚硒酸钠 白血病 K562细胞 IL-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淋巴瘤眼眶分布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郭鹏德 王景文 +3 位作者 魏立强 王振常 燕飞 鲜军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通过MRI探讨淋巴瘤在眼眶部位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70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91只眼)患者的MRI资料,分析淋巴瘤在眼眶各区和不同结构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25只眼(25/91,27.47%)病灶累及1个区、8只眼(8/91,8.79%)累及2个区、32只眼... 目的通过MRI探讨淋巴瘤在眼眶部位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70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91只眼)患者的MRI资料,分析淋巴瘤在眼眶各区和不同结构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25只眼(25/91,27.47%)病灶累及1个区、8只眼(8/91,8.79%)累及2个区、32只眼(32/91,35.16%)累及3个区、11只眼(11/91,12.09%)累及4个区,15只眼(15/91,16.48%)累及5个区;受累区域包括眶隔前区(52/91,57.14%)、肌锥外区(69/91,75.82%)、肌锥内区(54/91,59.34%)、眼球区(45/91,49.45%)和骨膜下区(14/91,15.38%)。淋巴瘤累及眼眶结构包括眼睑和结膜(52/91,57.14%)、泪腺(41/91,45.05%)、眼肌(75/91,82.42%)、视神经鞘(33/91,36.26%)和眼球内结构(1/91,1.10%);累及眼肌时以3条及3条以下为多(54/75,72.00%)。淋巴瘤累及眶周其他结构包括眶尖区(26/91,28.57%)、泪囊或鼻泪管(15/91,16.48%)、眶下裂(14/91,15.38%)、翼腭窝(10/91,10.99%)等。结论淋巴瘤在眼眶内以累及多部位、多结构为特征,常累及肌锥内区、肌锥外区及眶隔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硒酸钠对HL-60细胞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叶进 刘复强 吴轶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了探讨非骨髓毒性药物全反式维甲酸 (ATRA)及具有防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 SeO3 )对HL 6 0细胞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应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 ,流... 为了探讨非骨髓毒性药物全反式维甲酸 (ATRA)及具有防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 SeO3 )对HL 6 0细胞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应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表达。结果发现 ,5 μmol/L和 10 μmol/L的ATRA作用 4 8小时和 72小时后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显著减低 ,ATRA在 4 8小时对HL 6 0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表达无抑制作用 ,在 72小时可抑制细胞表面的受体表达。Na2 SeO3 在 5 μmol/L和 10 μmol/L浓度条件下作用 4 8小时、72小时 ,对HL 6 0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无明显抑制效应 ,对HL 6 0细胞表面VEGF R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ATRA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HL 6 0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作用 ,Na2 SeO3 对HL 6 0细胞分泌VEGF无抑制作用 ,但可抑制HL 6 0细胞表面表达VEGF受体 ,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由于ATRA和Na2 SeO3 无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 ,但具有抗血管新生的活性 ,故推测它们与常规放化疗相结合 ,将会增强放化疗的疗效 ,减少后者的用量 ,降低毒性 ,有助于白血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L-60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亚硒酸钠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FasL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佳 刘复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411-414,共4页
关键词 FAS/FASL 细胞凋亡 临床意义 介导 细胞内CA^2+浓度 生物行为 病理状态 有丝分裂 信号途径 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K562/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晶 丁璟 +3 位作者 吴轶苹 刘复强 刘小超 王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56-761,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亚硒酸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K562/A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及K562/ADR... 本研究探讨亚硒酸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K562/A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及K562/ADR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K562/ADR细胞中mdr1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0μmol/L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其耐药逆转倍数为2.31;早期凋亡率在10μmol/L亚硒酸钠作用于K562细胞48小时是升高的;而中、晚期凋亡率在亚硒酸钠5、10μmol/L作用48、72小时时均明显升高;两种浓度亚硒酸钠在作用48小时可使K562/ADR细胞早期凋亡率增加,作用48、72小时可使K562/ADR的细胞中、晚期凋亡率增高,10μmol/L的亚硒酸钠所致凋亡率高于5μmol/L,作用72小时的凋亡率高于48小时;亚硒酸钠可使K562/ADR细胞mdr1 mRNA及bcl-2mRNA表达下降。结论:亚硒酸钠可部分逆转K562/ADR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增加K562/ADR细胞凋亡率,下调mdr1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eO K562/ADR细胞 多药耐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所致凝血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元波 赵相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70-272,共3页
关键词 肿瘤 凝血异常 促凝物质 癌前凝物质 HAL-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46细胞对Bcl-2反义核酸(F951)的摄取及F951在CA46细胞内的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立强 吕联煌 +2 位作者 林振兴 陈英玉 李东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78-1079,共2页
关键词 氚标记的Bcl-2反义核酸 ^3H-F951 CA46细胞 摄取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系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晶 吴轶萍 +1 位作者 丁璟 刘复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74-477,共4页
为了探讨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分别以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对培养的K562及K562/ADR细胞进行处理,应用ELISA法检测亚硒酸钠处理前和处理后不同时间的K562及K562/ADR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用MTT法检测逆转耐药倍数。... 为了探讨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分别以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对培养的K562及K562/ADR细胞进行处理,应用ELISA法检测亚硒酸钠处理前和处理后不同时间的K562及K562/ADR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用MTT法检测逆转耐药倍数。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以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逆转耐药的倍数为3.48倍;两种细胞系分泌的VEGF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并且各个时间段的K562/ADR细胞VEGF表达均高于K562细胞(P<0.05);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在72小时内均不能抑制K562细胞VEGF的分泌(P>0.05);而作用96小时时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水平虽有下降,但未达统计学意义;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在48小时内均不能抑制K562/ADR细胞VEGF的分泌(P>0.0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在作用72和96小时可以明显抑制VEGF的分泌(P<0.001),5μmol/L的亚硒酸钠在作用96小时可以抑制VEGF的分泌(P<0.001)。结论:VEGF可能与白血病多药耐药有关,而亚硒酸钠则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K562细胞 ADR细胞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组织炎性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莹 常志文 +3 位作者 翟艳苓 张勇 杨琳 林文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强迫游泳抑郁模型大鼠抑郁障碍与炎性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应用21 d强迫游泳试验建立大鼠抑郁模型,模型组大鼠包括SS组(9只,应激+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F组(8只,应激+氟西汀腹腔注射)和SI... 目的探讨强迫游泳抑郁模型大鼠抑郁障碍与炎性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应用21 d强迫游泳试验建立大鼠抑郁模型,模型组大鼠包括SS组(9只,应激+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F组(8只,应激+氟西汀腹腔注射)和SI组(8只,应激+丙咪嗪腹腔注射)。对照组大鼠包括CS组(10只,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I组(7只,丙咪嗪腹腔注射)。应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炎性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血管组织核因子-κB(NF-κB)p65、抑制蛋白κB(IκB)-α、MCP-1表达水平。结果应激后模型组外周血hsCRP和MCP-1含量明显高于CS、CI组,SS组与CS组hsCRP水平分别为(0.26±0.07)mg/L和(0.15±0.06)mg/L(P<0.01),SS组与CS组MCP-1水平分别为(52.02±18.83)ng/L和(22.52±8.45)ng/L(P<0.01)。血管组织中MCP-1、NF-κB p65表达显著增强,SS组与CS组MCP-1水平分别为(1.78±0.36)mg/L和(0.85±0.15)mg/L,SS组与CS组NF-κB p65水平分别为(0.88±0.16)和(0.12±0.04)(P<0.01),胞浆中IκB-α表达显著减少,SS组与CS组IκB-α水平分别为(0.48±0.07)和(2.07±0.48)(P<0.01)。结论抑郁障碍通过NF-κB表达增强来启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核因子-ΚBP65 IΚB-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实验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TGF-β抗体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钱筠 刘复强 +2 位作者 吴轶苹 王阳 康文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64-668,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抗TGF-β抗体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可以增加CD34+细胞的扩增效率,并观察其对脐血CD34+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从6份新鲜脐血标本中富集CD34+细胞,将其接种于含抗TGF-β抗体+SCF+Flt-3L+TPO+IL-3因子组合... 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抗TGF-β抗体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可以增加CD34+细胞的扩增效率,并观察其对脐血CD34+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从6份新鲜脐血标本中富集CD34+细胞,将其接种于含抗TGF-β抗体+SCF+Flt-3L+TPO+IL-3因子组合的SFEM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6天后,细胞计数,并用FACS检测CD34、c-kit(CD117)、CD11a、CD49d、CD33表达情况,同时进行集落分析。结果表明:①实验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CD34+c-kit+细胞数及CFU-GEMM分别扩增了41.82±13.49,15.62±6.95,13.36±6.12,11.07±4.05倍,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0.001,0.002,0.003,0.002),其中实验组中更为早期的CD34+c-kit-亚群的扩增倍数更多(69.10±41.06),多于有核细胞、CD34+细胞、CD34+c-kit+细胞的扩增倍数(P=0.024)。②TGF-β抗体对CD11a和CD49d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值均大于0.05)。结论:抗TGF-β抗体可协同早期干细胞生长因子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同时不降低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TGF-β抗体 脐血 体外扩增 CD34^+细胞 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在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过程中的表达
17
作者 曾辉 赵相印 +6 位作者 赵如冰 刘复强 杨敏 马雅銮 鞠淑英 王瑾 高天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髓系造血细胞中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本研究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TRA)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在HL-60细胞分化凋亡过程中bcl-2表达逐渐下降,凋亡细胞bcl-2表达水平较低,而未凋亡细胞bcl-...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髓系造血细胞中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本研究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TRA)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在HL-60细胞分化凋亡过程中bcl-2表达逐渐下降,凋亡细胞bcl-2表达水平较低,而未凋亡细胞bcl-2仍维持在高水平。上述结果提示:经ATRA诱导分化成熟的HL-60细胞与正常粒细胞相似,最终走向凋亡;bcl-2表达降低可能对终末分化细胞凋亡有易化作用;未凋亡细胞bcl-2高表达可能是肿瘤细胞耐药和白血病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60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全反式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18
作者 刘元波 赵相印 +7 位作者 钱筠 崔晶 郑佳 王天 邓移风 范依华 刘复强 杨红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 干细胞移植 治疗 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赖特综合征缓解1例报告
19
作者 宁丰 王景文 +2 位作者 崔晶 杨磊 李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赖特综合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移植后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缓解 HLA配型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增强CTL杀伤K562细胞作用的研究
20
作者 杨磊 刘复强 +2 位作者 王景文 吴轶萍 丁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Se)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又称为抗原细胞裂解物:ACL)冲击致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方法1)DCs培养:用含3种细胞因子重组... 目的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Se)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又称为抗原细胞裂解物:ACL)冲击致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方法1)DCs培养:用含3种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RPMI-1640(10%FBS)培养体系,培养健康人的PBMNC 4d,收获贴壁细胞;2)DCs分4组:Ⅰ组:单独DC培养组;Ⅱ组:加入0.5μmol/LSe的DC组;Ⅲ组:加入ACL的DC组;Ⅳ组:同时加入0.5μmol/LSe和ACL的DC组;3)效应细胞-CTL的诱导培养:用含细胞因子IL-2的1640(10%FBS)培养体系,将非贴壁细胞(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单独或与各组DC共同孵育5d;4)CTL活性测定: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靶细胞为K562细胞。结果效应细胞与K562细胞按不同效靶比混合培养时,DC-Ⅳ组、Ⅲ组及Ⅱ组刺激后的T细胞比DC-Ⅰ组刺激后的T细胞及单纯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更显著,杀伤率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其中E∶T=25∶1时,T细胞组及T-DC-Ⅰ、T-DC-Ⅱ、T-DC-Ⅲ、T-DC-Ⅳ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5.9%±2.4%、15.3%±2.3%、26.3%±3.7%、28.2%±4.5%、36.2%±3.7%。T-DC-Ⅳ组杀伤活性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1)。结论用含GM-CSF、IL-4和TNF-α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从健康人PBMNC获得成熟的DCs,小剂量亚硒酸钠和K562细胞裂解液负载均可诱导出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CTL,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亚硒酸钠 冻融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