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腺恶性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兴国 李辉 +5 位作者 于磊 于涛 李飞 余振 张葆勋 杜鑫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7-502,共6页
背景与目的胸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发生率高,本研究旨在分析胸腺恶性肿瘤术后VTE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收集2017年12月-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 背景与目的胸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发生率高,本研究旨在分析胸腺恶性肿瘤术后VTE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收集2017年12月-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腺恶性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除术前常规检查以外,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后行下肢多普勒超声以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术前术后均未接受任何形式抗凝治疗。全部患者接受改良Caprini风险评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VTE的发生时间、可能的高危因素等。结果共纳入169例接受胸腺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男性94例,女性75例,年龄范围:22岁-76岁。本研究共95例患者选择胸腔镜手术,74例选择正中劈胸骨手术。全组共21例发生VTE,VTE的总发生率为12.4%。诊断VTE的中位时间为术后4 d(2 d-15 d)。根据改良Caprini评分分组,低危组(≤4分)发生率为0%(0/7),中危组(5分-8分)为7.0%(8/115),高危组(≥9分)为27.7%(13/47)(Z=1.670, P=0.0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卧床时间超过72 h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是胸腺恶性肿瘤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是胸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Caprini评分可有效筛选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 Caprin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兴国 于磊 +2 位作者 余振 高翔 杜鑫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258,共6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经历了从三孔操作到单操作孔、单孔的发展历程。然而,单孔胸腔镜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本研究拟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胸腺瘤切除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经历了从三孔操作到单操作孔、单孔的发展历程。然而,单孔胸腔镜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本研究拟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胸腺瘤切除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手术治疗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孔胸腔镜胸腺瘤切除组(单孔组,n=42)和单操作孔胸腔镜胸腺瘤切除组(单操作孔组,n=15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单操作孔组获得与单孔组术前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42例患者,其中单孔组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28-72(48.00±9.43)岁;单操作孔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30-75(50.38±9.83)岁。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中转开胸或增加手术切口。单孔组和单操作孔组比较,胸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2.95±0.76)d vs(3.33±0.85)d;(4.57±0.83)d vs(5.07±1.13)d],术后24 h及72 h视觉疼痛评分更低[(3.64±0.85)分vs(4.05±0.66)分;(2.33±0.75)分vs(3.07±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单操作孔组在手术时间[(130.00±26.23)min vs(135.24±27.03)min]、术中出血量[(69.52±22.73)m L vs(82.38±49.23)m L]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更微创的术式,术后疼痛较多孔胸腔镜手术减轻,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 胸腺瘤 胸腔镜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穿孔132例外科诊疗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余振 李建业 +4 位作者 于磊 蒋俭 张云峰 李飞 柯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的临床诊疗特征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龄7~71岁,中位年龄43岁。穿孔原因包括:食管异物96例(72....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的临床诊疗特征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龄7~71岁,中位年龄43岁。穿孔原因包括:食管异物96例(72.7%),医源性17例(12.9%),外伤性11例(8.3%),自发性食管穿孔8例(6.1%)。53例采取保守治疗,21例安放食管支架,5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痊愈117例,治愈率为88.6%;死亡15例,死亡率为11.4%。结论:食管穿孔治疗原则是尽早闭合瘘口,治疗原发病变,控制感染,营养支持,通过综合分析穿孔类型、部位、感染程度、全身情况及原发病变,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穿孔 外科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TX1在胸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杜鑫 于磊 +2 位作者 杨凌 曹丁方 张颖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背景与目的胸腺瘤是原发于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对于胸腺瘤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mRNA微阵列分析技术筛选出对胸腺瘤诊断有提示作用的肿瘤标志物,并加以证实。方法前期对31份胸腺瘤和瘤旁胸腺组织进行mRNA... 背景与目的胸腺瘤是原发于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对于胸腺瘤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mRNA微阵列分析技术筛选出对胸腺瘤诊断有提示作用的肿瘤标志物,并加以证实。方法前期对31份胸腺瘤和瘤旁胸腺组织进行mRNA微阵列分析,发现胸腺瘤中神经细胞正五聚体1(neuronal pentraxin 1,NPTX1)基因转录水平上调超过4倍。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法、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对60例胸腺瘤患者和30例胸腺囊肿患者NPTX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其在胸腺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胸腺瘤组织中NPTX1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组织[(2.88±1.02) vs (1.35±0.47), P<0.001];胸腺瘤组织中NPTX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组织(2 vs 1, P<0.001);术前胸腺瘤患者血清中NPTX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囊肿患者[(1,018.29±209.38) pg/mL vs(759.95±66.02)pg/mL,P<0.001];血清中NPTX1蛋白含量以842.22pg/mL为诊断节点,诊断胸腺瘤的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3.3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结论 NPTX1在胸腺瘤患者中高表达,且对胸腺瘤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神经细胞正五聚体1 微阵列分析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胸腺瘤中基因的变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军 于磊 +1 位作者 杜鑫 霍承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3-1079,共7页
背景与目的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就限制了对胸腺瘤靶向药物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二代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胸腺瘤,了解胸腺瘤中表达显著变化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胸腺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方... 背景与目的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就限制了对胸腺瘤靶向药物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二代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胸腺瘤,了解胸腺瘤中表达显著变化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胸腺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们利用CapitalBio mRNA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了31例胸腺瘤,然后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基因确证。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胸腺瘤与瘤周围胸腺组织表达量有差异的基因的表达,其中6种在肿瘤基因组学中已证实的驱动基因(FANCI、NCAPD3、NCAPG、OXCT1、EPHA1和MCM2)在胸腺瘤中表达显著异常。对拷贝数变异所影响的具体基因进行检测,发现E2F2、EPHA1、CCL25和MCM2等上调明显的基因和IL-6、CD36、FABP4、SH2D1A、MYOC等下调明显的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分析发现10条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普遍上调或下调显著基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致癌基因、原发性免疫缺陷、细胞周期基因和p53信号通路等,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相关。结论我们在胸腺瘤中发现了多种异常表达的基因,这将对今后胸腺瘤发病机理和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基因芯片 差异基因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术式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比较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山 于磊 +4 位作者 景筠 李建业 张云峰 臧楠 张海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2006年有随访资料的269例重症肌无力采用不同术式胸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开展不同术式分为3组:胸骨劈开组(1991年1月~2002年5月,n=161)胸腔...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2006年有随访资料的269例重症肌无力采用不同术式胸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开展不同术式分为3组:胸骨劈开组(1991年1月~2002年5月,n=161)胸腔镜组(2002年2月~2005年7月,n=67)、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组(2005年2月~2006年11月,n=41)。结果胸骨劈开组手术时间(97.5±17.5)min显著短于胸腔镜组(130.3±31.5)min(q=12.991,P<0.05)和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组手术时间(152.2±33.9)min(q=18.005,P<0.05)。胸骨劈开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41例显著高于胸腔镜组4例和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组4例(χ2=14.394,P=0.000),但后2组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32,P=0.466)。胸骨劈开组术后第1年完全稳定缓解率26.7%(43/161),与胸腔镜组25.4%(17/67)和胸腔镜联合颈切口组31.7%(1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4,P=0.758)。胸骨劈开组术后第2、3年的完全稳定缓解分别为31.7%(51/161)、35.4%(57/161),与胸腔镜组无统计学差异31.3%(21/67)、43.3%(29/67)(χ2=0.002,P=0.961;χ2=1.251,P=0.263)。结论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能取得胸骨正中劈开手术同样理想的中远期治疗效果,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胸腺切除术是否能够提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胸骨劈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中m6A RNA甲基化修饰特征与免疫微环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柯冀 崔健 +3 位作者 杨兴国 杜鑫 马波波 于磊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1-32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m6A RNA甲基化修饰在肺癌的发生与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调节肿瘤免疫进而影响疾病预后。目前很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m6A效应器的差异表达及对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但单个效应器表达的变化远远不足以反映m6A修饰特征的全貌... 背景与目的m6A RNA甲基化修饰在肺癌的发生与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调节肿瘤免疫进而影响疾病预后。目前很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m6A效应器的差异表达及对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但单个效应器表达的变化远远不足以反映m6A修饰特征的全貌,且关于m6A修饰对肺腺癌免疫微环境影响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拟探讨不同m6A修饰模式对肺腺癌中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泛癌全基因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库(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Xena,UCSC Xena)、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肺腺癌相关数据信息。使用Maftools R分析肺腺癌队列中24个m6A效应器的基因突变,比较肺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6A效应器的表达差异,并通过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通过Consensus Cluster Plus R非监督聚类的方法构建m6A修饰模式,进行m6A聚类生存分析、GSVA通路富集分析、免疫评分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在68例肺腺癌组织中,通过免疫组化分析LRPPRC蛋白表达水平与CD8、CD68的表达水平,验证LRPPRC与CD8;细胞毒性T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在567例肺腺癌样本中有150例发生了m6A效应器突变,频率为26.46%。与正常组织相比,肺腺癌组织中共有6个读取器和3个写入器的表达明显上调。IGF2BP1和HNRNPC是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各效应器之间也存在大量的相互作用。构建了3种具有不同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和临床预后的m6A修饰模式。发现LRPPRC的表达与包括杀伤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呈负相关,并在68例肺腺癌组织中得到验证。结论m6A修饰对肺腺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LRPPRC有可能作为预测抗PD1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m6A修饰 免疫微环境 LRPP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6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伴肺转移患者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振 于磊 +4 位作者 陈晓红 杨兴国 张葆勋 于涛 杜鑫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2-419,共8页
背景与目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常发生肺转移,目前ACC肺转移的研究报道不多,对于其确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知之甚少,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共识。本研究探讨头颈部ACC肺转移的有效治疗策略、临床结局和长期预... 背景与目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常发生肺转移,目前ACC肺转移的研究报道不多,对于其确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知之甚少,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共识。本研究探讨头颈部ACC肺转移的有效治疗策略、临床结局和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头颈部ACC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初始治疗分为手术、手术+放化疗、放化疗、支持治疗四组;根据国际肺转移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Lung Metastases Staging System,IRLM)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及不同IRLM分期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OS及PFS优于支持性治疗或放疗/化疗的患者(OS:P<0.000,1;PFS:P<0.000,1);IRLM低分期的OS和PFS优于高分期患者(OS:P<0.000,1;PFS:P<0.000,1);单发肺转移、不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具有更好的OS和PFS。结论接受手术治疗的ACC肺转移患者的远期预后与更好的OS和PFS相关。对于具备手术条件的ACC肺转移的患者,进行完整手术切除的意义高于其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头颈部肿瘤 肺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阀瓣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柯冀 伍冀湘 李建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2-364,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其中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是位于胃食管交界处的屏障结构,起到活瓣样作用,有着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其中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是位于胃食管交界处的屏障结构,起到活瓣样作用,有着重要的抗反流作用。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糜烂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均增加,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De Meester综合评分升高,患者主观症状加重,药物治疗有效率降低。因此,GEFV在GERD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GEFV与GERD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阀瓣 糜烂性食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流性食管炎和胃食管阀瓣分级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柯冀 伍冀湘 +1 位作者 李建业 于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分级的相关性,分析R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接诊的302例R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影像对患者GEFV进行分级...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分级的相关性,分析R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接诊的302例R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影像对患者GEFV进行分级。分析GEFV分级与RE分级的相关性、RE患者GEFV分级与治疗方案的关系,并分析R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RE分级也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126,P <0.05);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例数亦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455,P <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RE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病史、GEFV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_均<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RE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高脂血症病史、GEFV分级为影响R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GEFV分级判断R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接受手术治疗的RE患者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阀瓣 相关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肌肉AChR亚单位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景筠 贾建平 +1 位作者 卢炜 马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2,75,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眼外肌易于受累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对正常人眼外肌、其他骨骼肌群(8例)以及MG患者肋间肌(10例)AChRα、β、γ、ε、δ亚单位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83例MG患者血清AChR抗体对不同骨...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眼外肌易于受累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对正常人眼外肌、其他骨骼肌群(8例)以及MG患者肋间肌(10例)AChRα、β、γ、ε、δ亚单位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83例MG患者血清AChR抗体对不同骨骼肌群AChR的反应。结果①正常人眼外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均可见AChRα、β、γ、ε、δ亚单位mRNA的表达;②全身型MG患者肌肉AChRαP3A+/β-actin较正常对照组高(P=0·028);③眼肌型、全身型MG抗成人腓肠肌AChR抗体显著高于抗胎儿肌肉AChR抗体(P=0·001,0·016)。结论MG患者眼外肌易受累机制可能与眼外肌AChR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及眼外肌的内在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眼外肌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食管测压指导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江洪 于磊 +1 位作者 于涛 伍冀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1-723,72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食管测压指导胃底折叠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6月35例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根据测压值调整胃底折叠程度至压力达20... 目的探讨术中食管测压指导胃底折叠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6月35例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根据测压值调整胃底折叠程度至压力达20~35 mm Hg,分析术前、术后GERD Q评分和测酸、测压结果。结果手术均获成功,10例根据术中测压结果进行折叠改变。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术后住院3~7 d,平均4 d。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8个月,无吞咽困难和反酸。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24 h内最长反流时间缩短[(22.4±8.3)min vs.(2.1±1.0)min,t=14.712,P=0.000],持续反流>5 min次数减少[(4.3±1.8)次vs.(0.4±0.5)次,t=12.811,P=0.000],GERD Q评分降低[(12.2±2.1)分vs.(5.3±1.6)分,t=8.226,P=0.023],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升高[(10.3±2.3)mm Hg vs.(26.8±2.5)mm Hg,t=-31.711,P=0.000]。结论对于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基于术中食管测压值可以进行折叠襻的调整,减少并发症,保证术后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术中测压 胃底折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型重症肌无力喉肌电指标变化的临床价值
13
作者 张云峰 伍冀湘 +3 位作者 李建业 于磊 柯冀 张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延髓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extended thymectomy,VATET)后喉肌电指标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11年7月我科36例延髓型重症肌无力(延髓型组)行VATET... 目的探讨延髓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extended thymectomy,VATET)后喉肌电指标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11年7月我科36例延髓型重症肌无力(延髓型组)行VATET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后喉肌电指标进行分析,选取同期3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延髓型组术前喉内肌肌电振幅(210.68±75.42)μV,较对照组(309.40±55.33)μV明显缩窄(t=6.332,P=0.000);时程(7.68±0.57)ms较对照(5.42±0.34)mB明显延长(t=-20.431,P=0.000);募集相最大电位(1132.18±467.19)μV较对照组(1675.00±532.85)μV明显缩窄(t=4.596,P=0.000),术后2组比较仅时程有明显差异(t=6.375,P=0.000)。延髓型组喉内肌群术后肌电振幅(312.91±69.43)μV,较术前(210.68±75.42)μV明显变宽(t=-5.983,P=0.000);术后时程(6.19±0.64)m8较术前(7.68±0.57)m8明显缩短(t=10.431,P=0.000);术后募集相最大电位(1557.67±521.45)斗V较术前(1132.18±467.1)μV明显变宽(t=-3.646,P=0.000);喉外肌仅肌电振幅差异显著[(139.36±74.26)μV vs.(102.75±63.22)μV,t=-2.252,P=0.027]。术后喉肌电图正常的患者疗效有效率89.3%(25/28),喉肌电图异常的患者疗效有效率37.5%(3/8),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891,P=0.009)。结论延髓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肌电指标异常,VATET可有效改善各项指标,缓解相关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肌电图 重症肌无力 胸腺扩大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法测量犬血管外肺水及肺水肿参数的比较
14
作者 闫天生 温光楠 贾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243-245,共3页
为了探讨准确测量死后血管外肺水的方法,将21只犬分为对照组和肺水肿组,处死后取肺组织做匀浆,称重,烘干;采用血红蛋白法测量血管外肺水(ELW),并代入标准公式计算多项肺水肿参数。结果:正常犬ELW为(4.46±0... 为了探讨准确测量死后血管外肺水的方法,将21只犬分为对照组和肺水肿组,处死后取肺组织做匀浆,称重,烘干;采用血红蛋白法测量血管外肺水(ELW),并代入标准公式计算多项肺水肿参数。结果:正常犬ELW为(4.46±0.30)mL/kg,血管外肺组织干重(EDW)为(1.48±0.20)g/kg,肺总水量(LTW)为(7.56±0.98)mL/kg。本方法简化了死后血管外肺水的测量,减少了测量误差。结果提示:ELW对肺水的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水肿 血管外肺水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新鲜组织印片p5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
15
作者 闫天生 张大为 +1 位作者 吴 王秀琴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09-311,共3页
为便于临床应用肺癌p53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肺癌新鲜组织,分别制备组织印片及冰冻切片标本,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组织印片和冰冻切片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60%和... 为便于临床应用肺癌p53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肺癌新鲜组织,分别制备组织印片及冰冻切片标本,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组织印片和冰冻切片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60%和63.64%,2种方法的相关非常显著(P<0.001),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组织印片法检测p53蛋白有无异常表达简便、准确、可靠,不需做病理切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P53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16
作者 杨兴国 伍冀湘 +3 位作者 于磊 张云峰 于涛 蒋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探讨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 Heller 肌切开联合 Dor 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2015年11月对32例贲门失弛缓症行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下贲门食管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前部180&#176;胃底折叠... 目的:探讨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 Heller 肌切开联合 Dor 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2015年11月对32例贲门失弛缓症行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下贲门食管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前部180&#176;胃底折叠缝合术)。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免气腹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71.6±36.8) min,术中出血量(23.6±18.4)ml,住院时间(8.2±2.6)d,无食管漏等并发症及死亡。32例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15.3月,Eckardt评分Ⅰ级20例(62.5%),Ⅱ级9例(28.1%),Ⅲ级3例(9.4%);手术有效29例(90.6%),失败3例(9.4%)。23例术后6个月复查食管吞钡造影,食管最大横径(31.1±5.2)mm,较术前(45.3±8.0)mm明显改善(t=11.064,P=0.000)。结论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 Dor胃底折叠术 免气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