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龄期近视患者高阶像差与近视发展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婧 熊瑛 +4 位作者 王进达 张景尚 李晓霞 游启生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通过对学龄期近视患者的随访研究,初步探索波前像差与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测量屈光状态,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像差,对北京市150例(300眼)单纯性近视少年儿童进行测量,并... 目的通过对学龄期近视患者的随访研究,初步探索波前像差与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测量屈光状态,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像差,对北京市150例(300眼)单纯性近视少年儿童进行测量,并随访重复测量。观察学龄期近视患者屈光度的变化,探讨近视发展与波前像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例近视患者中,随访132例(120例纳入研究),近视屈光度增加(0.74±0.55)D,发现近视发展与年龄、近视时间、基础屈光度均有相关性(均为P<0.01),高阶像差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近视发展迅速组较发展缓慢组高阶像差3阶均方根值及C7(慧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12(球差)的变化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高阶像差3阶、慧差较高可能是影响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的因素之一,近视屈光度增加可能引起球差向负值方向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波前像差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崔忆辛(综述) 马建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0,共5页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又称Mikulicz病,以双侧或单侧泪腺弥漫性无痛性肿大为主要的眼部临床表现。关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有性激素假说、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参与假说、基底细胞浸润增生假说、IgG4相关性假说等;该病典型的...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又称Mikulicz病,以双侧或单侧泪腺弥漫性无痛性肿大为主要的眼部临床表现。关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有性激素假说、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参与假说、基底细胞浸润增生假说、IgG4相关性假说等;该病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腺体的淋巴细胞增生浸润、腺体实质萎缩、肌上皮岛在腺导管内的增生浸润所引起的腺管扩张。目前有关该病的诊断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临床上主要应与Sjfigren综合征及炎性假瘤进行鉴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时则辅以泪腺区体外放射治疗和/或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泪腺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学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邓婷(综述) 李杨(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1-384,共4页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ADOA),又称为Kjer型视神经萎缩,是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为1:10000~1:50000。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色觉障碍、视野缺损等,特征性的眼底改变为颞侧视盘苍白。本病还可以...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ADOA),又称为Kjer型视神经萎缩,是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为1:10000~1:50000。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色觉障碍、视野缺损等,特征性的眼底改变为颞侧视盘苍白。本病还可以伴随听力下降、白内障、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等。目前,已发现的ADOA候选基因位点包括OPA1(3q28—29)、OPA3(19q13.2—13.3)、OPA4(18q12.2—12.3)和OPA5(22q12.1—13.1)等。其中,OPA1与OPA3位点均已克隆出相应的同名基因,但本病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及致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就ADOA的临床表现、与ADOA相关的侯选基因、位点及其鉴别诊断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OPA1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威 孙旭光 +4 位作者 梁庆丰 赵慧英 罗时运 王智群 李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兔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组织感染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其中16只角膜基质内注射纯化培养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相应变... 目的观察兔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组织感染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其中16只角膜基质内注射纯化培养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相应变化以及与组织降解和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bFGF2)的表达;4只为对照。结果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初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21d后以巨噬细胞为主,并伴有成纤维细胞的增生,7d和14d时CD4+、CD8+细胞比值异常;感染初期,组织内开始出现MMP13阳性表达,从14d开始MMP13合成减少,FGF2的表达逐渐增强,28d时达峰值,其后减弱。结论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的自然病程以感染性炎症为主,后期主要特征为角膜组织修复。MMP13和FGF2的表达变化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治疗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5
作者 周金琼 魏文斌 +5 位作者 李彬 杨文利 高飞 李辽青 杨承勋 蔡善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2-698,共7页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目的...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目的通过观察兔CM模型眼、正常兔眼经敷贴放射后的反应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个组,每组8只兔8只眼(均取右眼)。其中放射治疗组1及模型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生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利用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植入兔眼制作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放射治疗组1模型兔眼放置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进行放射治疗,肿瘤局部照射总剂量为100Gy,模型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每日间接检眼镜检查,每周行眼底照相、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安全性研究:放射治疗组2正常兔眼放置巩膜敷贴器,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兔眼植入不带放射粒子的敷贴器外壳,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于放置敷贴器前及敷贴器取出后3、7、15、30d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于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肿瘤种植后6周,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0d后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对实验眼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间放置敷贴器前肿瘤的平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放置敷贴器1周后,放射治疗组1肿瘤高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治疗组1放置敷贴器2周后肿瘤高度较敷贴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放射治疗组1虽然仍有肿瘤细胞残存,但肿瘤内部血管明显减少且管径较细,肿瘤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空泡样变性,色素外露,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安全性研究中,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在各时间点CD4+、CD8+、CD4+/CD8+T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770、8.110、2.230;P=0.380、0.060、0.140;F时间=0.770、3.220、4.230;P=0.550、0.170、0.004)。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表现为角膜、结膜上皮下、巩膜表面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巩膜坏死、机化等表现。结论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对兔眼CM的疗效确切,对眼部其他组织以及兔令身免疫状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肿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 125I敷贴放射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抗原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6
作者 接英 潘志强 +4 位作者 徐亮 陈钰 张文华 武宇影 彭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缝线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研究受体植片存活时间、免疫状态和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结果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治疗组为(12·50±1·41)d,(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对ConA和供体淋巴细胞抗原的增生反应明显降低,DTH反应强度也明显降低。基因芯片显示两组淋巴细胞存在23个差异基因,与神经系统、肿瘤生长以及编码酶类有关。结论SEB可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抗原 免疫耐受 角膜移植 基因芯片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抑制剂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7
作者 赵慧英 孙旭光 +1 位作者 王智群 李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对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缝线法诱导大鼠CNV形成;将动物分5组:第1~3组分别为0.625、1.25、5.0mg/mL美洛昔康组,第4组为地塞米松组,第5组为阴性对照组。裂隙灯照相并计...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对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缝线法诱导大鼠CNV形成;将动物分5组:第1~3组分别为0.625、1.25、5.0mg/mL美洛昔康组,第4组为地塞米松组,第5组为阴性对照组。裂隙灯照相并计算CNV面积,RT-PCR法观察角膜VEGF和Ang-2 mRNA表达。结果第5组CNV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第5天、第8天时,第2组、4组CNV面积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1);第5天时,第4组CNV面积明显低于第2组(P<0.05)。缝线后第8天、第23天,第2~4组Ang-2 mRNA、VEGF mRNA表达均低于第5组。结论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可明显抑制CNV的增生,可能通过减少VEGF、Ang-2的转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抑制剂 美洛昔康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摘出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春雨(综述) 王宁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1-764,共4页
晶状体的形态和位置改变所引起的浅前房、瞳孔阻滞及房角关闭是诱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因素之一。晶状体摘出术可以增加前房深度,解除瞳孔阻滞;而晶状体摘出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使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防止周边房角前粘连。... 晶状体的形态和位置改变所引起的浅前房、瞳孔阻滞及房角关闭是诱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因素之一。晶状体摘出术可以增加前房深度,解除瞳孔阻滞;而晶状体摘出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使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防止周边房角前粘连。近年来采用晶状体摘出术治疗PACG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而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仍然存在的问题等日益受到关注。就PACG的发生和发展与晶状体改变的关系、晶状体摘出术在治疗PACG中的作用、效果及手术的安全性评价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晶状体摘出术 房角分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跃华 张晶 +3 位作者 李颖 王玥 王永华 王宁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59,共4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其矫治效果并不如矫治近视者满意。目的观察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对1例右眼为近视状...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其矫治效果并不如矫治近视者满意。目的观察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对1例右眼为近视状态、左眼为远视状态的女性患者行左眼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术后随访1个月,应用气动眼压计观察术眼眼压改变,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评价术眼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手术前后角膜瓣厚度变化;应用眼反应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素)的改变;于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术眼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d及1个月术眼裸眼远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裸眼近视力达J2并稳定,术后1个月等效球镜度(SE)为-0.125D。术后1个月OCT检查显示角膜透明,角膜基质囊袋内植片居中在位,无排异反应。术眼术前角膜补偿眼压为12.4mmHg(1mmHg=0.133kPa),术后1个月为11.9mmHg;术前模拟Goldmann眼压为11.9mmHg,术后为10.7mmHg;左眼术前角膜滞后量为9.7mmHg,术后为8.9mmHg;术前角膜阻力因素为10.9mmHg,术后为10.3mmHg,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好,手术前后眼压和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改变,为远视的矫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 角膜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云松 徐亮 +1 位作者 王津津 马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及其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用Rhodamine123标记培养7d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分为正常对照组、EGb76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及其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用Rhodamine123标记培养7d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分为正常对照组、EGb761组、谷氨酸组以及EGb761+谷氨酸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动态检测MM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谷氨酸组MMP下降;EGb761组MMP及EGb761+谷氨酸组MMP升高,P<0.01。结论EGb761可能通过升高视网膜神经细胞MMP的途径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并且可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线粒体膜电位 视网膜神经细胞 谷氨酸 大鼠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黎黎 梁艳闯 +6 位作者 张琛 张岩 梁庆丰 殷晓棠 王智群 李然 孙旭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49-753,共5页
目的分析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变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6年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细菌性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1302例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培养鉴定出病原微生物2896份,其中真菌1602份、细菌1161份、... 目的分析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变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6年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细菌性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1302例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培养鉴定出病原微生物2896份,其中真菌1602份、细菌1161份、棘阿米巴原虫133份,总阳性率为25.6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33.83%,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常见的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属(62.23%)和曲霉菌素(14.61%);对2000年至2006年间培养的895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那他霉素、特比萘酚、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分别为88.83%、55·75%、28·60%和11·84%;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最敏感,曲霉菌素对特比萘酚敏感性高。常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8.78%(1126/5995),以G+球菌和G-杆菌为主,占检出细菌的85·52%;主要致病菌属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所占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属所占比例有明显增高;对2000年至2006年间培养的430株细菌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分别为82.09%、75.81%、66.98%和62.33%;假单胞菌属对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棘阿米巴检查(培养+刮片)阳性率为23.25%(133/572),其检出例数逐年升高。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厌氧菌为少见病原体,非结核分枝杆菌多分离自屈光手术后的角膜感染。结论真菌和细菌为化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数逐年升高,放线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感染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角膜炎 真菌 细菌 阿米巴 放线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厌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泪膜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萌 邹留河 +1 位作者 焦璇 彭晓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背景近年来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视网膜光凝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眼表存在泪膜障碍。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泪膜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1~9月就诊于北京同... 背景近年来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视网膜光凝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眼表存在泪膜障碍。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泪膜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1~9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眼底病门诊的患者进行糖尿病病史调查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检查,泪膜损伤的诊断标准为存在Schirmer试验异常和/或BUT异常。存在泪膜损伤的162例患者按照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患者进行干眼症问卷调查(DEQ)评分,对2组患者右眼Schirmer试验结果、BUT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2组睑板腺形态评分〉1级的人数和构成比、出现干眼症状的人数和构成比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80例,泪膜损伤的Schirmer试验结果中位数为8[5,9]mm,非糖尿病组患者82例,中位数为6[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52,P=0.00)。糖尿病组泪膜损伤BUT的中位数为3[2,4]s,非糖尿病组中位数为4[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04,P〈0.叭)。糖尿病组泪膜损伤患者DEQ评分中位数为15[10,19],非糖尿病组患者DEQ评分中位数为21[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2,P〈0.01)。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睑板腺形态学异常者分别为51.2%(41/80)和32.9%(2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16.07,P=0.00),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出现干眼症状者分别为51.2%(41/80)和93.9%(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4,P〈0.01)。糖尿病组患者DEQ评分、睑板腺形态学评分与糖尿病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r=0.16,P=0.16;r=0.10,P=0.36)。糖尿病组有39例(48.8%)患者无干眼症的典型症状但合并有严重的泪膜损伤。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具有干眼症症状较轻、BUT较短、睑板腺形态异常较重的特点。提示糖尿病泪膜损伤患者干眼症症状不明显,但睑板腺功能障碍较严重,应关注糖尿病随访中患者的眼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泪膜 睑板腺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与其组织病理学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雯 李彬 +2 位作者 高飞 李辽青 孙宪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1-444,共4页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因素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参与血管重塑的微循环模式不同于新生血管。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不同微循环模式的形态特点,分析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肿瘤细胞增生程度...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因素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参与血管重塑的微循环模式不同于新生血管。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不同微循环模式的形态特点,分析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肿瘤细胞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1997年11月至2006年3月保存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标本48例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过碘酸希夫染色法确定4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的微循环模式,并在以544nm波长激发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瘤组织中不同微循环模式与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核增生抗原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过碘酸希夫染色发现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共有9种微循环模式,其中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在含有上皮细胞的肿瘤组织中的出现率为66.7%,明显多于梭形细胞者中的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有环状结构、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率分别为18.961±10.995和19.481±12.167,明显高于无环状结构、无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组织的10.261±5.669和12.021±6.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环状结构微循环模式进入回归模型,即环状结构的存在与否对Ki-67表达阳性率影响最为显著(P=0.002)。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的9种微循环模式结构中,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在含上皮样细胞型肿瘤中出现明显增多,而在有环状结构和有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中Ki-67表达明显增高,这种微循环模式可能与临床上表现的肿瘤恶性程度和增牛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微循环模式 细胞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月华 马科 徐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右眼为损伤眼,行前房穿刺灌注形成110mmHg的眼压维持60min,左眼未损伤,作为空白对照。损伤后2h及此...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右眼为损伤眼,行前房穿刺灌注形成110mmHg的眼压维持60min,左眼未损伤,作为空白对照。损伤后2h及此后每日1次灌胃给药,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mg/kg、1%灯盏细辛5mg/kg、0.25%EGb7615mg/kg、1%EGb7615mg/kg和4%EGb7615mg/kg。动物损伤后第23天用荧光金行双上丘逆行标记,第28天取眼球标本做视网膜铺片并拍摄照片,计数RGCs并计算其的存活率。结果生理盐水组、1%灯盏细辛组、0.25%EGb761、1%EGb761和4%EGb761组RGCs存活率分别为66.58%、75.62%、74.92%、76.57%、79.87%。生理盐水组与各EGb761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0.00,q=0.19,q=0.10,P<0.01),不同质量浓度EGb761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22,q=0.13,q=0.45,P>0.05);1%灯盏细辛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16,P=0.02),与0.25%EGb761组、1%EGb761组、4%EGb76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20,q=0.01,q=0.50,P>0.05)。结论在急性高眼压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银杏叶提取物能有效地保护RG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银杏叶提取物 灯盏细辛 眼压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滴眼液治疗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接英 张文华 +3 位作者 潘志强 徐亮 武宇影 王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后行角膜移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 ,实验组分别用IL 1ra 1、3、5mg/mL点眼。同时设...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后行角膜移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 ,实验组分别用IL 1ra 1、3、5mg/mL点眼。同时设IL 1ra 1mg/mL结膜下注射组。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检测植片中CD1阳性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L 1ra 3、5mg/mL组和结膜下注射组均可明显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P <0 0 5 )并减少植片中CD1阳性细胞的浸润。结论 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滴眼液 治疗 大鼠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眼部分离细菌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慧英 李然 +4 位作者 王智群 邓世靖 张岩 罗时运 孙旭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20,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标本培养细菌的菌属分布.方法对1989~2000年送检的798份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细菌培养标本,进行革兰(G)染色分布、细菌菌属分布及随年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细菌250株,12年平均培养阳性率为31... 目的回顾分析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标本培养细菌的菌属分布.方法对1989~2000年送检的798份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细菌培养标本,进行革兰(G)染色分布、细菌菌属分布及随年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细菌250株,12年平均培养阳性率为31.3%,其中G+球菌127株,占50.8%;G+杆菌35株,占14%;G-球菌30株,占12%;G-杆菌53株,占21.2%.放线菌5株,占2%.培养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的比例最高,为18.0%,其次为棒状杆菌为12.4%,肠杆菌科为11.6%,微球菌属为9.6%,假单孢菌属为9.2%,淋病奈瑟氏菌为9.2%.结论儿童结膜标本细菌G染色特点及细菌菌属分布与全体人群差异较大,儿童结膜淋病奈瑟菌阳性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感染/细菌性 病原学 儿童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对人眼睫状沟距离及前房直径的测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德姣 王宁利 牟大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8-921,共4页
背景睫状沟距离的直接测量对人工晶状体(IOL)植人术中IOL尺寸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问世使在活体眼直接进行睫状沟距离的测量成为可能。目的探讨人眼前房直径和睫状沟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前房深度... 背景睫状沟距离的直接测量对人工晶状体(IOL)植人术中IOL尺寸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问世使在活体眼直接进行睫状沟距离的测量成为可能。目的探讨人眼前房直径和睫状沟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前房深度人群中的差别。方法将疑似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右眼作为浅前房组,而具有高度近视(-7— -18D)的30例30只右眼作为深前房组。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进行图像采集,每眼获取焦点位于虹膜平面的眼球水平方向3:00~9:00处的全景截面图像共3张。由同一测量者对每一幅图像的前房直径和睫状沟距离进行测量。取3幅图像测量值的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评估前房直径与睫状沟距离测量值的关系。结果浅前房组的30眼中,全景UBM测得的前房直径为(11.49±0.75)mm,睫状沟距离为(10.97±0.86)mm,二者间的平均差值为(-5.14±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2,P=0.00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R2=0.593,P=0.0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7。深前房组的30眼中,全景UBM测得的前房直径均值为(12.69±0.67)mm;睫状沟距离为(12.31±0.61)mm,二者之间平均差值为(-0.38±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1,P=0.00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2=0.699,P=0.0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6。结论全景UBM测得的睫状沟距离和前房直径呈明显正相关,深前房眼的相关性大于浅前房眼,该结果对于IOL植入术中IOL尺寸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超声生物显微镜/全景 前房 睫状沟 晶状体/人工 生物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特殊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素华 张晓慧 +5 位作者 张哲 刘杰为 江琳 刘建亭 董慧 郭彩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9-823,共5页
背景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致病基因的筛查是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分子机制的重要步骤。目的明确一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山西省榆社县一个四代先天性... 背景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致病基因的筛查是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分子机制的重要步骤。目的明确一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山西省榆社县一个四代先天性结晶样混浊白内障家系22名成员,其中患者10例。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该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以确定遗传方式。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确定表型。采集其中17例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ml并提取DNA,ADCC的17个已知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2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通过对微卫星标志物的扩增和基因型分析对该家系进行基因两点连锁分析,并计算对数优势评分(LOD)值。对筛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家系患者晶状体混浊表型非常类似,家系分析表明为四代垂直遗传,符合单基因ADCC的特点。基因连锁分析提示,该家系与微卫星D2S325位点和D2S2358位点连锁,最大LOD值分别为1.20(0=0)和0.22(0=0),位于此区域内的CRYGD基因测序后发现一个已经报道的错义突变c.C70A(p.P23T)。结论CRYGD基因P23T突变是该家系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微卫星标记 等位基因共享分析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与欧美人USH2A基因突变谱不同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1-963,共3页
Usher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具有临床和遗传高度异质性。迄今已将Ush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定位了12个染色体位点,确定了其中的9个致病基因。很多研究证实USH2A基因是Usher综合征... Usher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具有临床和遗传高度异质性。迄今已将Ush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定位了12个染色体位点,确定了其中的9个致病基因。很多研究证实USH2A基因是Usher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USH2A基因突变还可引起单纯性RP,但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USH2A基因突变谱与欧美人不同。中国人RP致病的热点基因谱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H2A基因 USHER综合征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先天性聋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做好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5-867,共3页
在诸多的个体化手术中,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不仅可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幅度,改善夜间视力,降低眩光和光晕的发生率,提高对比敏感度。主要阐述以下... 在诸多的个体化手术中,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不仅可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幅度,改善夜间视力,降低眩光和光晕的发生率,提高对比敏感度。主要阐述以下几个问题的观点:(1)如何理解波前像差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2)如何正确获得波前像差的检测数据,筛选手术适应证?(3)如何界定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设计的金标准?(4)如何将波前像差检查的数据转化为最优化的手术设计方案?(5)手术执行过程中需注意哪些问题?(6)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应该达到怎样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波前像差 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