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在小儿眼科肿瘤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范雪梅 李梅 +1 位作者 赵军阳 李天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 比较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与传统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小儿眼科肿瘤检查中应用的优劣。方法择期眼肿瘤患儿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组(S组)和静脉氯胺酮组(K组),每组30例。S组七氟醚吸入诱导后置入喉罩,术... 目的 比较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与传统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小儿眼科肿瘤检查中应用的优劣。方法择期眼肿瘤患儿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组(S组)和静脉氯胺酮组(K组),每组30例。S组七氟醚吸入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吸入1.5%~2.5%七氟醚维持麻醉。K组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记录两组术中呼吸循环及眼内压(IOP)的变化、诱导、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K组术中HR较S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术中体动、SpO2〈9巨%例数也高于S组(P〈0.05);K组术中、术毕IOP高于S组(P<0.01),诱导及苏醒时间较S组明显延长且较多术后并发症(P〈0.05或P〈0.01)。结论 与氯胺酮麻醉相比,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是眼肿瘤患儿检查的一种较佳麻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喉罩 氯胺酮 眼内肿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眼科日间手术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5
2
作者 赵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32-33,共2页
目的总结婴幼儿眼科日间手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婴幼儿日间手术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366例婴幼儿行眼科日间手术,包括全麻下角结膜拆线术145例(145只眼),结膜肿物切除术88例(88只眼),上下睑倒睫矫正术133例(150只眼)。围... 目的总结婴幼儿眼科日间手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婴幼儿日间手术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366例婴幼儿行眼科日间手术,包括全麻下角结膜拆线术145例(145只眼),结膜肿物切除术88例(88只眼),上下睑倒睫矫正术133例(150只眼)。围术期护理包括入院前健康教育与术眼准备、入院护理、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全麻护理与术眼观察护理、出院指导及术后随访。结果36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日间手术,术后无一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婴幼儿眼科日间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眼科日间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椭圆体带的连续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晓博 闫艳妮 +3 位作者 王倩 杨靖妍 周金琼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0眼进行分析,其中男215例(64.0%),女121例(36.0%);年龄31~89(66.4±8.8)岁。按照gass分级分3组:gass 0级组(201例305眼)、gass 1级组(75例101眼)及gass 2级组(60例94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与gass分级、EZ中断比例、CFT的相关性。结果500眼BCVA(logMAR)和CFT分别为0.45±0.28和(337.6±101.8)μm,共86眼(17.2%)出现EZ中断。gass 0级组、gass 1级组及gass 2级组间BCVA(logMAR)(0.62±0.29、0.48±0.23、0.26±0.32)、CFT[(283.20±79.30)μm、(335.50±84.50)μm、(394.00±135.60)μm]及EZ中断比例(2.6%、20.8%、6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级gass分组间,年龄与BCVA无相关性(r^(2)=0.021,P=0.314),BCVA与CFT(r^(2)=0.531,P=0.000)、EZ中断比例(r^(2)=0.304,P=0.000)及gass分级(r^(2)=0.587,P=0.000)均呈正相关。结论EZ连接中断可以出现在iERM的早期阶段。BCVA与CFT、EZ中断比例及gass分级均相关,gass 2级iERM的EZ中断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椭圆体带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周跃华 张晶 +3 位作者 李颖 王玥 王永华 王宁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59,共4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其矫治效果并不如矫治近视者满意。目的观察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对1例右眼为近视状...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其矫治效果并不如矫治近视者满意。目的观察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对1例右眼为近视状态、左眼为远视状态的女性患者行左眼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术后随访1个月,应用气动眼压计观察术眼眼压改变,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评价术眼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手术前后角膜瓣厚度变化;应用眼反应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素)的改变;于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术眼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d及1个月术眼裸眼远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裸眼近视力达J2并稳定,术后1个月等效球镜度(SE)为-0.125D。术后1个月OCT检查显示角膜透明,角膜基质囊袋内植片居中在位,无排异反应。术眼术前角膜补偿眼压为12.4mmHg(1mmHg=0.133kPa),术后1个月为11.9mmHg;术前模拟Goldmann眼压为11.9mmHg,术后为10.7mmHg;左眼术前角膜滞后量为9.7mmHg,术后为8.9mmHg;术前角膜阻力因素为10.9mmHg,术后为10.3mmHg,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好,手术前后眼压和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改变,为远视的矫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 角膜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光镜延缓近视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仕明 武珊珊 +4 位作者 詹思延 王波 李偲圆 张丰菊 王宁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9-554,共6页
背景关于双光镜是否能够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的发展一直存在争议,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双光镜的效果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系统评价双光镜和单焦点眼镜在延缓近视学龄儿童近视进展中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1966-2010年1... 背景关于双光镜是否能够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的发展一直存在争议,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双光镜的效果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系统评价双光镜和单焦点眼镜在延缓近视学龄儿童近视进展中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1966-2010年10月)、EMBASE(1974-2010年10月)、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年10月)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关于双光镜治疗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期刊书籍,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双人筛选、评估和数据提取,针对屈光度进展量和眼轴长度进展量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3项符合标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被纳入。在最长随访期时,双光镜和单焦点眼镜延缓近视学龄儿童屈光度进展量的加权平均差为0.22D(95%CI:-0.24~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在6、12、18、24个月和〉30个月时的差异量分别为0.15(95%CI:-0.09~0.38)、0.17(95%CI:-0.05~0.39)、0.42(95%CI:-0.14~0.98)、0.23(95%CI:-0.21~0.66)和0.03(95%CI:-0.40~0.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延缓近视学龄儿童眼轴长度进展量的加权平均差为-0.17mm(95%CI:-0.26~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结论基于现有研究,双光镜和单焦点眼镜相比在延缓近视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目前的高质量研究数量较少,上述结果仍需更多大样本的研究讲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镜 近视 学龄儿童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黎黎 梁艳闯 +6 位作者 张琛 张岩 梁庆丰 殷晓棠 王智群 李然 孙旭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49-753,共5页
目的分析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变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6年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细菌性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1302例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培养鉴定出病原微生物2896份,其中真菌1602份、细菌1161份、... 目的分析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变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6年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细菌性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1302例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培养鉴定出病原微生物2896份,其中真菌1602份、细菌1161份、棘阿米巴原虫133份,总阳性率为25.6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33.83%,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常见的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属(62.23%)和曲霉菌素(14.61%);对2000年至2006年间培养的895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那他霉素、特比萘酚、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分别为88.83%、55·75%、28·60%和11·84%;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最敏感,曲霉菌素对特比萘酚敏感性高。常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8.78%(1126/5995),以G+球菌和G-杆菌为主,占检出细菌的85·52%;主要致病菌属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所占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属所占比例有明显增高;对2000年至2006年间培养的430株细菌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分别为82.09%、75.81%、66.98%和62.33%;假单胞菌属对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棘阿米巴检查(培养+刮片)阳性率为23.25%(133/572),其检出例数逐年升高。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厌氧菌为少见病原体,非结核分枝杆菌多分离自屈光手术后的角膜感染。结论真菌和细菌为化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数逐年升高,放线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感染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角膜炎 真菌 细菌 阿米巴 放线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厌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腐剂对兔角结膜上皮细胞毒性及玻璃酸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琛 王志昕 +1 位作者 邓世靖 孙旭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对3种眼科常用防腐剂致兔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常规方法培养兔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将不同浓度防腐剂羟苯乙酯(0.3g·L-1、0.6g·L-1和1.2g·L-1)、山梨酸(1g...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对3种眼科常用防腐剂致兔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常规方法培养兔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将不同浓度防腐剂羟苯乙酯(0.3g·L-1、0.6g·L-1和1.2g·L-1)、山梨酸(1g·L-1和2g·L-1)以及苯扎溴铵(0.025g·L-1、0.05g·L-1和0.1g·L-1)分别单独和联合4g·L-1SH与培养细胞作用,并于作用后1h、3h、5h,利用LIVE/DEAD细胞活性/毒性检测方法,观察细胞酯酶及细胞膜透通性变化,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3种防腐剂与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P<0.05)。其中0.1g·L-1苯扎溴铵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最大,作用1h后,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存活率均为0;0.3g·L-1羟苯乙酯影响最小,作用5h后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0.89±7.81)%和(55.00±7.81)%;二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结膜上皮细胞的存活率均低于角膜上皮细胞(P<0.05)。在各时间点羟苯乙酯-SH组及山梨酸-SH组,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同浓度防腐剂组(P<0.05)。作用3h后,0.05g·L-1浓度苯扎溴铵-SH组与同浓度防腐剂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增高(P<0.05),其余浓度的苯扎溴铵-SH组与同浓度防腐剂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防腐剂中苯扎溴铵对角结膜的毒性最大,羟苯乙酯毒性最小。3种防腐剂对结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大于角膜上皮。SH对羟苯乙酯和山梨酸所致细胞毒性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随防腐剂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腐剂 羟苯乙酯 山梨酸 苯扎溴铵 玻璃酸钠 角膜上皮细胞 结膜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云松 徐亮 +1 位作者 王津津 马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及其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用Rhodamine123标记培养7d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分为正常对照组、EGb76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及其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用Rhodamine123标记培养7d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分为正常对照组、EGb761组、谷氨酸组以及EGb761+谷氨酸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动态检测MM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谷氨酸组MMP下降;EGb761组MMP及EGb761+谷氨酸组MMP升高,P<0.01。结论EGb761可能通过升高视网膜神经细胞MMP的途径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并且可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线粒体膜电位 视网膜神经细胞 谷氨酸 大鼠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白内障识别与分级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建强 张苓琳 +2 位作者 张莉 杨吉江 王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78-885,共8页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提取眼底白内障特征,构建白内障自动分类器,并可视化分析深度网络中间层特征的逐层变换过程。方法基于临床眼底图像,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输入数据的原始表示直接学习有用的特征,对比分析CNN自动提取的...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提取眼底白内障特征,构建白内障自动分类器,并可视化分析深度网络中间层特征的逐层变换过程。方法基于临床眼底图像,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输入数据的原始表示直接学习有用的特征,对比分析CNN自动提取的特征与预定义特征的性能表现。然后利用反卷积神经网络(DN)量化分析CNN各个中间层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输入图像中对CNN的预测贡献最大的像素集,探究CNN表征白内障的具体过程。结果使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的分类器在四分类任务中达到0.818 6的平均准确率。与现有的预定义特征集相比,利用深度CNN自动提取的特征集能提供更好的白内障特征表示。CNN中间层特征呈现从低级抽象到高级抽象的分层变换,如梯度变化到边缘,然后到边缘状发散结构的组合,最后到血管和视神经盘信息的高级抽象,这种变换过程与临床检测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相吻合。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器在性能表现上优于现有分类器。该方法对检测其他眼病也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白内障 深度学习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反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泪膜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萌 邹留河 +1 位作者 焦璇 彭晓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背景近年来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视网膜光凝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眼表存在泪膜障碍。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泪膜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1~9月就诊于北京同... 背景近年来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视网膜光凝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眼表存在泪膜障碍。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泪膜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1~9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眼底病门诊的患者进行糖尿病病史调查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检查,泪膜损伤的诊断标准为存在Schirmer试验异常和/或BUT异常。存在泪膜损伤的162例患者按照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患者进行干眼症问卷调查(DEQ)评分,对2组患者右眼Schirmer试验结果、BUT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2组睑板腺形态评分〉1级的人数和构成比、出现干眼症状的人数和构成比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80例,泪膜损伤的Schirmer试验结果中位数为8[5,9]mm,非糖尿病组患者82例,中位数为6[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52,P=0.00)。糖尿病组泪膜损伤BUT的中位数为3[2,4]s,非糖尿病组中位数为4[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04,P〈0.叭)。糖尿病组泪膜损伤患者DEQ评分中位数为15[10,19],非糖尿病组患者DEQ评分中位数为21[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2,P〈0.01)。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睑板腺形态学异常者分别为51.2%(41/80)和32.9%(2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16.07,P=0.00),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出现干眼症状者分别为51.2%(41/80)和93.9%(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4,P〈0.01)。糖尿病组患者DEQ评分、睑板腺形态学评分与糖尿病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r=0.16,P=0.16;r=0.10,P=0.36)。糖尿病组有39例(48.8%)患者无干眼症的典型症状但合并有严重的泪膜损伤。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具有干眼症症状较轻、BUT较短、睑板腺形态异常较重的特点。提示糖尿病泪膜损伤患者干眼症症状不明显,但睑板腺功能障碍较严重,应关注糖尿病随访中患者的眼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泪膜 睑板腺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眼压计类型和测量体位对青光眼眼压测量值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甄毅 王宁利 +1 位作者 郭彦 张馨蓓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比较压平眼压计和非接触眼压计在坐位和卧位时测得的眼压值,探讨眼压计类型和测量体位对青光眼眼压值的影响。方法对28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日间眼压曲线测量,测量时间分别为9:30、11:30、13:30、15:30。先在卧位下使用压... 目的比较压平眼压计和非接触眼压计在坐位和卧位时测得的眼压值,探讨眼压计类型和测量体位对青光眼眼压值的影响。方法对28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日间眼压曲线测量,测量时间分别为9:30、11:30、13:30、15:30。先在卧位下使用压平眼压计进行测量,然后在坐位下分别使用压平和非接触眼压计进行测量。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眼压值。结果卧位压平、坐位压平及坐位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24.47±10.35)、(21.95±9.73)、(18.37±8.18)mmHg。当非接触眼压在10~20mmHg时,坐位压平眼压较非接触眼压高1.9~3.9mmHg,卧位压平眼压较非接触眼压高3.0~6.4mmHg。3种测量方法测得的峰值眼压超过21mmHg的患者分别为20、14、10例,使用非接触眼压计可能漏诊50%眼压失控的患者。结论使用压平眼压计和非接触眼压计及不同测量体位会对眼压值产生不同的影响,使用非接触眼压计不能对眼压是否正常作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当眼压处于靶眼压附近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体位 眼压计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回弹式眼压计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甄毅 王涛 +1 位作者 王文欣 郑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559,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国产回弹式眼压计(rebounder tonometer,RBT)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的差别来评价RBT测量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差异来评价其精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 目的通过比较国产回弹式眼压计(rebounder tonometer,RBT)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的差别来评价RBT测量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差异来评价其精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压监测室接受昼夜眼压曲线测量的可疑青光眼患者69例138眼。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40.0±22.4)岁。所有患者均按RBT、GAT的顺序分别由两名检查者完成眼压测量,每种眼压计的测量均重复3次,分别记录并计算平均数作为该种眼压计的测量结果。测量者一、二需在5min内完成眼压的测量。比较两位测量者间的差值评价RBT的精确性,比较两种眼压计测量结果间的差值评价RBT的准确性。并分析眼压高低及中央角膜厚度对RBT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RBT和GAT所测右眼的眼压值分别为(20.0±5.1)mmHg(1kPa=7.5mmHg)和(20.4±5.2)mmHg,差值为(0.4±2.5)mmHg,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230)。RBT和GAT所测左眼的眼压值分别为(20.5±4.7)mmHg和(20.4±4.8)mmHg,差值为(0.1±2.0)mmHg,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1)。两种眼压计所测眼压之间均有明显相关,左、右两眼r值分别为0.878(P=0.000)和0.912(P=0.000)。RBT不同测量者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测量者间相关系数在左、右眼分别为0.956和0.939,有较好的一致性。RBT测量者内相关系数在0.978~0.991,与GAT的结果接近。低眼压患者RBT的值大于GAT,高眼压患者RBT值小于GAT,正常眼压时两种仪器测得眼压的差值最小;中央角膜厚度较薄时RBT值偏低,中央角膜厚度较厚时RBT值偏高。结论 RB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回弹式眼压计 精确性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眼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及血流参数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玉 张丰菊 熊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9-815,共7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超高度近视眼行中央有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前植入术(ICL-V4c)前后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黄斑区及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超高度近视眼行中央有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前植入术(ICL-V4c)前后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黄斑区及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且双眼等效球镜度(SE)≥±10.0 D的患者15例(30眼),所有眼均行ICL-V4c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 h、1周、1个月、9个月时视力、眼压的变化,并采用OCTA监测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黄斑区及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呈下降趋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拱高较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 h时,上下鼻颞4个方向的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余时间点各区域血流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眼行ICL-V4c植入术早期对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有影响,随时间延长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对于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盘旁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视网膜血流密度 超高度近视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与其组织病理学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雯 李彬 +2 位作者 高飞 李辽青 孙宪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1-444,共4页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因素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参与血管重塑的微循环模式不同于新生血管。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不同微循环模式的形态特点,分析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肿瘤细胞增生程度...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因素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参与血管重塑的微循环模式不同于新生血管。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不同微循环模式的形态特点,分析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肿瘤细胞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1997年11月至2006年3月保存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标本48例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过碘酸希夫染色法确定4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的微循环模式,并在以544nm波长激发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瘤组织中不同微循环模式与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核增生抗原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过碘酸希夫染色发现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共有9种微循环模式,其中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在含有上皮细胞的肿瘤组织中的出现率为66.7%,明显多于梭形细胞者中的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有环状结构、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率分别为18.961±10.995和19.481±12.167,明显高于无环状结构、无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组织的10.261±5.669和12.021±6.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环状结构微循环模式进入回归模型,即环状结构的存在与否对Ki-67表达阳性率影响最为显著(P=0.002)。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的9种微循环模式结构中,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在含上皮样细胞型肿瘤中出现明显增多,而在有环状结构和有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中Ki-67表达明显增高,这种微循环模式可能与临床上表现的肿瘤恶性程度和增牛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微循环模式 细胞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段安丽 王宁利 王景昭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并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好发因素。结果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前节反应重,眼压低(平均4mmHg),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者的一次性手术复位率为65.51%,后者为88.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组中年龄50岁以上及屈光度-6D以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50%以上,27.87%的患者合并有黄斑裂孔。结论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具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症状,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好发,多合并有黄斑裂孔,其手术复位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月华 马科 徐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右眼为损伤眼,行前房穿刺灌注形成110mmHg的眼压维持60min,左眼未损伤,作为空白对照。损伤后2h及此...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右眼为损伤眼,行前房穿刺灌注形成110mmHg的眼压维持60min,左眼未损伤,作为空白对照。损伤后2h及此后每日1次灌胃给药,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mg/kg、1%灯盏细辛5mg/kg、0.25%EGb7615mg/kg、1%EGb7615mg/kg和4%EGb7615mg/kg。动物损伤后第23天用荧光金行双上丘逆行标记,第28天取眼球标本做视网膜铺片并拍摄照片,计数RGCs并计算其的存活率。结果生理盐水组、1%灯盏细辛组、0.25%EGb761、1%EGb761和4%EGb761组RGCs存活率分别为66.58%、75.62%、74.92%、76.57%、79.87%。生理盐水组与各EGb761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0.00,q=0.19,q=0.10,P<0.01),不同质量浓度EGb761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22,q=0.13,q=0.45,P>0.05);1%灯盏细辛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16,P=0.02),与0.25%EGb761组、1%EGb761组、4%EGb76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20,q=0.01,q=0.50,P>0.05)。结论在急性高眼压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银杏叶提取物能有效地保护RG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银杏叶提取物 灯盏细辛 眼压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小寒 吴松一 +4 位作者 张国明 唐松 宋湘梅 田汝银 赵军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4-765,768,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选择眼内晚期(D期或E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1例(12眼),采用博士伦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玻璃体切割、肿瘤切除、视网膜光...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选择眼内晚期(D期或E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1例(12眼),采用博士伦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玻璃体切割、肿瘤切除、视网膜光凝、眼内填充等。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4个月)。结果所有患眼均完成视网膜肿物切除。术后10眼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因肿瘤范围大,视网膜大部分切除。8眼硅油填充,2眼行C3F8填充,2眼未作眼内填充。随访末,病情稳定者8眼,肿瘤复发4眼,眼球摘除1眼,因肿瘤眼外转移去世1例,2眼再行玻璃体内注射马法兰。硅油取出3眼,硅油置换1眼,4眼硅油长期填充。视力保持0.2以上5眼,患儿因年龄小不配合视力检查者7眼。并发白内障2眼,行白内障摘出术。结论玻璃体手术能够有效切除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对保留眼球和患眼视力,提高患儿生存率有一定帮助,但其安全性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玻璃体手术 激光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眼睫状肌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小兵 李卫红 +3 位作者 张海燕 王宏伦 李志辉 邹留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329-332,共4页
为了提供从细胞水平研究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引流的实验材料 ,分离死亡后 8~ 2 0h眼库角膜取材后的人眼睫状肌组织 ,用D MEM进行培养 ,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法分别进行鉴定。发现 :光镜、电镜下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睫状肌形态和结... 为了提供从细胞水平研究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引流的实验材料 ,分离死亡后 8~ 2 0h眼库角膜取材后的人眼睫状肌组织 ,用D MEM进行培养 ,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法分别进行鉴定。发现 :光镜、电镜下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睫状肌形态和结构 ,Smoothmuscleα actin染色呈强阳性 ,Desmin染色呈弱阳性。提示 :选择死亡后 8~ 2 0h的睫状肌组织用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睫状肌 细胞培养 免疫组化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和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冰 赵世强 王小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3-436,共4页
目的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 目的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进展 客观检查 客观调节反应值 客观调节微波动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恢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铁刚 施玉英 卢建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白内障手术导致角膜水肿和手术源性散光的效果。方法选取施行清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白内障手术导致角膜水肿和手术源性散光的效果。方法选取施行清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bFGF组)和对照组。bFGF组滴用bFGF眼用凝胶(贝复舒眼用凝胶),每天4~6次,每次0.2mL,间隔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滴眼液),每天4次。对照组只使用典必殊滴眼液,每天4次。观察2组患者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和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角膜水肿平均恢复时间bFGF组为(3.9±1.6)d,对照组为(6.3±2.2)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48,P=0.000)。bFGF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1个月(2067±307)mm-2和3个月(2095±294)mm-2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1793±324)mm-2和术后3个月(1812±311)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bFGF组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模拟角膜镜读数1、2以及术后3个月2组角膜散光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常规清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局部应用bFGF能促进早期角膜水肿的消退,修复受损的手术切口和角膜内皮,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对改善手术复明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角膜水肿 散光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