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带麻痹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发音和吞咽障碍康复治疗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冉 陈亚平 徐文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 探讨声带麻痹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案。方法 12例单侧声带麻痹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年龄24~76岁,平均 48.0±17.6 岁)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表现的发音、吞咽、舌运动、躯体运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发音、吞咽... 目的 探讨声带麻痹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案。方法 12例单侧声带麻痹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年龄24~76岁,平均 48.0±17.6 岁)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表现的发音、吞咽、舌运动、躯体运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发音、吞咽、舌运动训练以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肌力训练等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中,4例原发脑干梗塞者(平均发病时间 1.7 个月)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后吞咽障碍改善,可经口进食,舌运动、构音不清及声音嘶哑改善。2例原发颅底肿瘤者(平均发病时间 13.5 个月)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后声嘶改善有限,后续行声带脂肪注射治疗后改善。2例颈部外伤者(发病时间平均 2.5 个月)迷走神经及副神经损伤,经康复治疗后声嘶改善。4例病因不明的迷走神经及副神经损伤者(平均发病时间 2.4 个月)康复治疗后吞咽障碍均改善明显,3例声嘶改善明显,1例声嘶改善不明显。结论 声带麻痹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相应功能障碍进行综合发音、吞咽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舌肌肌力训练;训练应在损伤后尽早开始,多数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麻痹 后组颅神经 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的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冉 陈亚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81,共4页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重症监护病房的出现使得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得到很大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基本目标是给予患者生命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直至原发损伤得到合理处置。随着重症患者存活率的提高使得临床医生更加关注患者出院后的...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重症监护病房的出现使得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得到很大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基本目标是给予患者生命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直至原发损伤得到合理处置。随着重症患者存活率的提高使得临床医生更加关注患者出院后的生存质量。观察发现,重症监护病房转出或出院的患者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继发表现,如体重减轻、肌肉萎缩使得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乏力、呼吸闲难和抑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康复治疗 获得性 重症患者 生命体征稳定 肢体功能障碍 生命支持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评估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蕾 柴双双 陈亚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应用Huber 360神经肌肉控制训练与评估系统(Huber 360)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11月,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8)。两组均接受常规运动功能训练3周,试验组同时采用Huber...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应用Huber 360神经肌肉控制训练与评估系统(Huber 360)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11月,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8)。两组均接受常规运动功能训练3周,试验组同时采用Huber 360进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Huber 360、10米步行测试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改善(t>1.368,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230,P<0.05)。结论Huber 360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 评定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踝疾病康复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亚平 胡志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5期19-23,共5页
近年来,足踝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保守治疗与术后康复对足踝疾病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针对康复治疗在足踝疾病中的应用和效果仍无统一意见。本文对几种常见足踝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跖腱膜炎的康复... 近年来,足踝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保守治疗与术后康复对足踝疾病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针对康复治疗在足踝疾病中的应用和效果仍无统一意见。本文对几种常见足踝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跖腱膜炎的康复治疗包括跖腱膜牵伸技术、夜间支具及冲击波治疗,均被认为是有效治疗方法,肌力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仍具争议。急性跟腱损伤,建议穿戴合适的支具早期负重行走,跟腱牵伸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仍是康复治疗的常用技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而言,单纯物理因子治疗和单纯牵伸治疗对踝关节的功能无明显改变。常用的方法是术后制动期间定时行关节松动术和肌力训练,待拆除外固定后开始渐进性负重训练,完全负重后行平衡训练。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治疗主要是本体感觉的训练、肌力训练、手法治疗和支具的应用,短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仍不确定。外翻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增加了第一跖趾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对患者的步态有很好的帮助。总之,康复治疗在足踝疾病中的应用仍需普及,各种康复治疗技术的有效性也需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康复治疗的时间、频率及持续时间需要大样本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跖腱膜炎 跟腱损伤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不稳 外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穴位及脑手区照射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惠贤 杨纯生 +5 位作者 贾杰 何蕾 武广艳 张冉 胡志伟 陈亚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5-318,328,共5页
目的:探讨激光穴位及手功能区照射对脑梗死后软瘫期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试验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17)。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 目的:探讨激光穴位及手功能区照射对脑梗死后软瘫期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试验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17)。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时采用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治疗FMA-UE、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4周后两组MBI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及手功能区照射可进一步促进软瘫期脑梗死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激光 手功能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足底压力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建国 唐佳 +1 位作者 董继革 陈亚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7-1223,共7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2021年1月至7月,采用Freestep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北京同仁医院FAI患者20例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并进行健、患侧之间的比较。结果双足睁眼站立时,患侧前足负荷占体重比小于健侧(t... 目的观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2021年1月至7月,采用Freestep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北京同仁医院FAI患者20例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并进行健、患侧之间的比较。结果双足睁眼站立时,患侧前足负荷占体重比小于健侧(t=2.251,P=0.036),后足负荷占体重比大于健侧(t=2.251,P=0.036);单足睁眼站立时,患侧平均纵向移动距离(Y)明显大于健侧(t=3.271,P<0.01);单足闭眼站立时,患侧球长度、椭圆面积、平均速度、平均Y均明显大于健侧(t>3.140,P<0.01)。行走时,患侧内侧足跟的受力面积和负荷大于健侧(t>2.260,P<0.05),患侧的前足和后足受力负荷分布与健侧不同(t=2.153,P<0.001),患侧足的最大压强和平均压强显著小于健侧(t>5.005,P<0.001),患侧压力中心连线增量及压力中心连线占脚印长度比例显著大于健侧(t>20.567,P<0.001)。结论FAI患者双足站立时,患侧前后足重心分布不均匀;单足支撑时,姿势控制稳定性弱,尤其是闭眼状态下;行走时,患侧动态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足底压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代谢状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胡志伟 陈亚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08-1411,共4页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可导致各种营养代谢异常,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本文主要阐述脊髓损伤后患者营养代谢评定方法、营养代谢的变化并分析潜在的原因。脊髓损伤后成人营养不良的评估量表主要有脊髓损伤营养筛查量表、营养不...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可导致各种营养代谢异常,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本文主要阐述脊髓损伤后患者营养代谢评定方法、营养代谢的变化并分析潜在的原因。脊髓损伤后成人营养不良的评估量表主要有脊髓损伤营养筛查量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问卷。儿童营养不良的评定使用儿童营养不良筛查量表。营养过剩的评定常用体质量指数、腹围及双能X线。脊髓损伤后,患者总热量摄入增加,糖代谢紊乱,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冠心病风险增加,骨代谢异常。医务人员应参与患者营养管理,提供个性化膳食方案,使患者营养均衡。常规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营养代谢筛查、评定,建立营养支持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营养代谢 能量平衡 评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疗法与超声波治疗早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志伟 陈亚平 +2 位作者 马佳良 张冉 张肸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1期90-93,共4页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和超声波治疗Ⅰ期和ⅡA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8例Ⅰ期和ⅡA期PTTD患者...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和超声波治疗Ⅰ期和ⅡA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8例Ⅰ期和ⅡA期PTT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ESWT组(16例,接受ESWT治疗,每周1次,共4周)和超声波组(12例,接受超声波治疗,每周3次,共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3个月后的疼痛感及患侧胫后肌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_均> 0.05)。治疗4周和3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_均<0.0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_均<0.05);治疗3个月后,ESWT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超声波组(P <0.0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显著高于超声波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ESWT和超声波疗法均能缓解早期PTTD患者疼痛情况,促进患侧胫后肌腱功能恢复,但ESWT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超声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肌腱功能不全 体外冲击波疗法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θ节律串刺激对视觉空间注意的行为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9
作者 张艳明 宋为群 +5 位作者 单桂香 付伟 胡洁 杜巨豹 霍速 张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1-1038,共8页
目的:研究持续性θ节律串刺激(c TBS)对视觉空间注意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正常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刺激组)和对照组(假刺激组),两组经过TBS刺激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实验范式为"提示—靶",包括范围提示和汉... 目的:研究持续性θ节律串刺激(c TBS)对视觉空间注意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正常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刺激组)和对照组(假刺激组),两组经过TBS刺激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实验范式为"提示—靶",包括范围提示和汉字提示,范围提示为"大"圈和"小"圈,汉字提示为"大"字和"小"字。TBS刺激参数频率为30Hz,刺激强度为刺激器输出的50%,刺激部位为受试者右侧大脑的顶叶后部(P4),刺激脉冲801串,刺激间隔100ms。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汉字提示和范围提示时,反应时表现出提示等级效应(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汉字提示下P1、P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范围提示下PO4部位的P1、N1、N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汉字提示与范围提示比较,范围提示时P1、P2、N2波幅更大(P<0.05);对照组汉字提示与范围提示比较,范围提示时P1、N1、P2波幅更大(P<0.05)。结论:对右侧顶后叶皮质(PPC)进行抑制性c TBS刺激,能够影响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活动,尤其会影响对左侧靶目标的识别及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空间注意 事件相关电位 提示范围 θ节律串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跑台训练在改善颅脑外伤大鼠认知功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沈夏锋 于惠贤 +6 位作者 吴军发 张宇玲 田闪 荣积峰 路微波 胡永善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对中重度颅脑外伤(TB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运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制作中重度控制性皮质损伤(CCI)颅脑外伤模型,运动组大鼠在术后1天进行电动跑台运动训练,30min/d,1次/d,为期2...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对中重度颅脑外伤(TB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运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制作中重度控制性皮质损伤(CCI)颅脑外伤模型,运动组大鼠在术后1天进行电动跑台运动训练,30min/d,1次/d,为期2周,训练结束后休息1周;术后第21—25天行Morris水迷宫(MWM)检查,评估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术后第26天行Western blot检查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运动组术后第21—24天平台搜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术后第25天颅脑外伤后运动组的象限游泳路程占总路程的百分值(29.1±0.02)大于对照组(23.10±0.02)(P<0.05);运动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对侧皮质内BDNF蛋白表达分别为(0.94±0.10)和(0.65±0.03),表明运动上调损伤对侧的海马区BDNF的表达。结论:早期进行适宜强度的运动训练治疗能改善颅脑外伤大鼠认知功能和上调海马BDN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跑台训练 认知功能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璐 于歌 陈亚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6-620,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训练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JO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提高(|t|>14.835,|Z|>2.070,P<0.05),观察组JOA的疼痛、ADL、ROM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2.191,t>2.060,P<0.05)。结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肩关节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璐 于歌 +2 位作者 阮槟 白硕 葛瑞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9-723,共5页
髌腱末端病(patellar tendinopathy,PT)是一种慢性的髌腱过度使用的病理性疾病,运动员和普通人群都可能发生髌腱末端病[1]。流行病学显示,患病者经常参加篮球、排球、芭蕾等需跳跃和跑步的运动,也被称为跳跃者膝[1—6]。它通常表现为股... 髌腱末端病(patellar tendinopathy,PT)是一种慢性的髌腱过度使用的病理性疾病,运动员和普通人群都可能发生髌腱末端病[1]。流行病学显示,患病者经常参加篮球、排球、芭蕾等需跳跃和跑步的运动,也被称为跳跃者膝[1—6]。它通常表现为股四头肌萎缩,与运动活动相关的膝关节前痛,跳跃和蹲起加重,可能导致运动参与减少[1,3]。根据症状持续时间,PT分为1—4阶段。第一阶段为活动后无功能损伤的疼痛;第二阶段为活动期间和活动之后的疼痛,功能满足;第三阶段为活动中及活动后持续疼痛,并伴有功能障碍;第四阶段为需要手术修复的肌腱完全撕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持续时间 META分析 患病者 功能损伤 过度使用 功能障碍 普通人群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姿势稳定性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歌 王璐 陈亚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目的对全身振动训练干预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姿势稳定性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全身振动训练干预CAI患者姿势稳定性相关的随... 目的对全身振动训练干预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姿势稳定性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全身振动训练干预CAI患者姿势稳定性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时间范围自建库至2022年11月。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补充相关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独立评估偏倚风险。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5.0进行Egger检验来判断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RCT 12篇,共440例受试者。与其他运动或者无干预相比,全身振动训练能够改善压力中心偏移面积(MD=-0.70,95%CI-0.97~-0.43,P<0.001)和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的前向(MD=6.16,95%CI 3.88~8.44,P<0.001)、后内向(MD=6.22,95%CI 3.68~8.76,P<0.001)、后外向(MD=6.68,95%CI 4.28~9.08,P<0.001)、前内向(MD=8.78,95%CI 6.71~10.85,P<0.001)、内向(MD=4.16,95%CI 1.46~6.86,P=0.002)、后向(MD=6.69,95%CI 3.81~9.58,P<0.001)、外向(MD=12.37,95%CI 8.09~16.65,P<0.001)和前外向(MD=5.29,95%CI 1.44~9.13,P=0.007)距离。但两组间总体稳定指数(MD=0.02,95%CI-0.05~0.09,P=0.643)和跳跃试验(MD=6.24,95%CI-8.80~21.28,P=0.41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身振动训练能够提高CAI患者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各个方向的可达距离,而对于压力中心偏移面积的改善需更多研究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全身振动训练 姿势稳定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