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临床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孟博 李仕明 +3 位作者 康梦田 孙芸芸 王宁利 詹思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6-1130,共5页
背景眼科临床指南(PPP)是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以规范医疗实践活动的循证文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推广10余年,但PPP在中国眼科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临床问题出发了解眼科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现... 背景眼科临床指南(PPP)是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以规范医疗实践活动的循证文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推广10余年,但PPP在中国眼科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临床问题出发了解眼科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2014年9月17—21日在第十九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亚非眼科大会会场无重复地发放问卷,就眼科医师对眼科PPP的认知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参考以往发表的文章讨论后设计,包括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及对PPP认知情况2大部分,对PPP认知情况又分为自我评价和PPP认知评分,其中自我评价量化为对PPP比较了解、了解、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人数构成比,并根据有效答卷中的情况对PPP认知程度进行分级,0-4分为认知程度差,5-8分为认知程度中等,9-12分为认知程度好。被调查者采取匿名方式填写问卷,漏答任意1道临床问题的答卷视为无效答卷。结果现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74.1%。了解眼科PPP者97人,占46.4%,不了解者112人,占53.6%。眼科医师对眼科PPP的了解情况与其临床问题认知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s=0.143,P〈0.05)。不同教育程度间眼科医师对临床问题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P〈0.05),教育背景在硕士学历以下者临床问题认知得分明显低于博士学历者(均P〈0.05)。眼科医师对各项临床问题的认知与相应的眼科PPP推荐的指导意见间吻合率最高为83%,最低为1%。结论中国眼科医师对PPP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影响了医师对临床问题的认知程度。眼科医师对各项临床问题的认知与PPP推荐的指导意见吻合率欠佳,提示眼科医师应提高依据PPP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问卷 眼科临床指南 知晓度 认知能力 临床问题 中国眼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眼科病理学角度深入认识眼内肿瘤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彬 顼晓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5-968,共4页
眼科病理学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眼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眼科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生存质量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葡萄膜黑色素瘤(UM),其中RB是婴幼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 眼科病理学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眼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眼科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生存质量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葡萄膜黑色素瘤(UM),其中RB是婴幼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而UM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研究表明,RB患者中,大约2/3是由散发的体细胞Rbl基因突变引起的,另外约1/3的RB是由生殖细胞Rbl基因突变引起的,而RB的生物学研究提示,后者发生年龄早,通常为双眼发病,有遗传性。RB高危病理因素主要包括筛板后视神经受侵和/或大范围脉络膜受累,治疗过程中也是术后辅助化学疗法的重要指征。UM缺乏有效的全身治疗措施,最终约有一半患者死于肿瘤的远处转移,多数为肝脏转移。UM预后不良与肿瘤大小、睫状体受累、上皮样细胞型、眼外扩散等有关,单体型染色体3和2类基因表达谱是目前最准确和客观的UM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 葡萄膜肿瘤/病理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田磊 宋文秀 +2 位作者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K5M)对比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探讨NIKBUT和TMH联合应用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K5M)对比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探讨NIKBUT和TMH联合应用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干眼病人110例,110眼(干眼组);正常志愿者108人,108眼(对照组)。所有入选受检者均完成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应用K5M测量TMH和NIKBUT[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av)];角膜荧光染色测量传统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Ⅰ试验(SⅠt)测量泪液分泌量。比较分析2组受检者各参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干眼组和对照组OSDI评分、BUT、SⅠt值、角膜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干眼组和对照组的NIKBUTf值分别为(5.9±3.96)s和(8.78±4.33)s(P<0.001);NIKBUTav值分别为(8.07±4.34)s和(12.67±4.43)s(P<0.001);TMH分别为(0.22±0.06)mm和(0.28±0.09)mm(P<0.001)。ROC分析显示,NIKBUTf、NIKBUTav和TMH单独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0、80%和67.59%;0.798、64.55%和83.33%;0.660、33.63%和94.44%。三参数联合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9、67.3%和86.1%。结论 K5M能够有效测量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眼表TMH和NIKBUT,且所测得参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H和NIKBUT单独应用对于干眼的诊断效率欠佳,但联合参数能够明显提高诊断效率,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 泪河高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春芳 李彬 +3 位作者 李辽青 高飞 孙异临 李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系OCM-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腋周皮下异位移植肿瘤模型36只;采用不同浓度(0·05、0·5和2·5mmol/L)ATO液0·2ml瘤体内局部注射治疗。计算移植瘤...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系OCM-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腋周皮下异位移植肿瘤模型36只;采用不同浓度(0·05、0·5和2·5mmol/L)ATO液0·2ml瘤体内局部注射治疗。计算移植瘤的相对体积、重量及抑瘤率;取瘤体及肝肾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检查。结果不同浓度的ATO均可以使肿瘤生长变慢、重量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抑瘤率随ATO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瘤体内的肿瘤细胞发生明显坏死和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一定剂量的ATO直接作用于裸鼠脉络膜黑色素瘤移植瘤,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直接导致细胞坏死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脉络膜黑色素瘤 坏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对葡萄膜黑色素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彬 张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9-773,共5页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浸润侵袭性强,易经血行途径发生转移,转移后临床预后较差。UM转移存在多种途径,目前认为与染色体异常、基因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异常等有关。通过对UM临...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浸润侵袭性强,易经血行途径发生转移,转移后临床预后较差。UM转移存在多种途径,目前认为与染色体异常、基因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异常等有关。通过对UM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侵袭转移机制进行研究,寻求检测UM早期转移的标志物及可能的治疗靶点,进行有效地监测和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UM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侵袭 转移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视神经压力损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颜繁诚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且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为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有关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亦缺乏有效的视神经保护治疗方法,尤其缺乏从分子水平提高视网...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且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为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有关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亦缺乏有效的视神经保护治疗方法,尤其缺乏从分子水平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抗压力损害的干预方式。因此探讨视神经压力损伤的分子机制,比如经机械应力信号通路和炎性反应因素引起的视网膜继发性损伤机制等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整合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黏蛋白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因素关系的研究
7
作者 畅颖 高飞 +2 位作者 李彬 张志豹 顼晓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45-850,共6页
背景异黏蛋白(MTDH)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原癌基因,在恶性实体肿瘤中呈高表达,与恶性肿瘤的浸润、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鲜见关于MTDH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研究不同侵袭潜能人RB细... 背景异黏蛋白(MTDH)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原癌基因,在恶性实体肿瘤中呈高表达,与恶性肿瘤的浸润、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鲜见关于MTDH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研究不同侵袭潜能人RB细胞系及RB组织(石蜡切片)中MTDH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程、细胞分化、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一timePCR)技术检测RB细胞系Y79、WERI—RBI、SO—RB50中MTDH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MTDH在54例R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TDHmRNA在Y79、SO—RB50、WERI.RBl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11±0.17、6.21±0.21及3.97±O.17,3种细胞系中的MTDH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643,P〈0.05),具有潜在侵袭性的Y79细胞系、SO—RB50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WERI—RBl细胞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TDH在RB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其中35例(占64.81%)标本为MTDH呈强阳性表达,其中临床分期为E期者MTDH表达积分明显高于D期者,有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者MTDH表达积分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者,侵犯筛板后视神经者MTDH表达积分明显高于未侵犯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02、0.017)。不同年龄(P=0.579)、不同患者性别(P=0.513)、不同眼别(P=0.305)、不同病程(P=0.860)、不同细胞分化类型(P=0.537)、不同脉络膜受累范围(P=0.238)及眼前节是否受累(P=0.579)之间RB组织中MTDH表达积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TDH在RB组织中呈高表达,MTDH基因的激活可能与RB的侵袭转移机制有关,MTDH基因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判断RB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异黏蛋白 组织病理学 高危因素 侵袭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抗原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8
作者 接英 潘志强 +4 位作者 徐亮 陈钰 张文华 武宇影 彭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缝线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研究受体植片存活时间、免疫状态和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结果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治疗组为(12·50±1·41)d,(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对ConA和供体淋巴细胞抗原的增生反应明显降低,DTH反应强度也明显降低。基因芯片显示两组淋巴细胞存在23个差异基因,与神经系统、肿瘤生长以及编码酶类有关。结论SEB可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抗原 免疫耐受 角膜移植 基因芯片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花甙丙抑制氧诱导乳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张景尚 安莹 +4 位作者 王进达 李晓霞 李婧 熊瑛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1%的氧诱导5 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 目的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1%的氧诱导5 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做对照,在生后第17天时进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双眼间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给予0.05μg和0.10μg毛花甙丙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1.09±0.32)mm^2和(0.92±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1.84±0.59)mm^2和(2.03±0.35)mm^2(均为P<0.05);0.05μg、0.10μg毛花甙丙注射后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1.40±0.44)mm^2和(1.07±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2.00±0.65)mm^2和(1.83±0.46)mm^2(均为P<0.05)。同时0.10μg毛花甙丙治疗效果优于0.05μg。结论毛花甙丙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乳鼠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视网膜无灌注区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花甙丙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感染后炎症失控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庆丰 李彬 张阳 Labbe Antoine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31,共7页
背景感染性角膜炎是中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临床上常见炎症失控反应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兔角膜铜绿假单胞菌性感染性炎症失控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探讨多西环素对兔角膜炎症失控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 背景感染性角膜炎是中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临床上常见炎症失控反应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兔角膜铜绿假单胞菌性感染性炎症失控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探讨多西环素对兔角膜炎症失控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60只1月龄新西兰白兔,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液兔右眼角膜基质内注射法感染动物角膜,采用加替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3d后,选取42只角膜炎症不能缓解或加重的眼作为角膜炎症失控反应动物模型。采用抽签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点眼组(15眼)、联合点眼组(加替联合多西环索点眼组,15眼)和平衡盐溶液(BSS)对照组(12眼),分别于分组后第1天用相应溶液点眼,1次/2h,每日8次,连续用药14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眼点眼后1、3、7和14d的眼部表现并进行炎症评分,计算角膜浸润面积;在上述各时间点获取各组兔眼角膜组织,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角膜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加替沙星点眼组和联合点眼组兔眼点眼后7d眼部炎症评分明显低于点眼前,角膜浸润面积明显较点眼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点眼后7d,加替沙星点眼组和联合点眼组眼部炎症评分明显低于BSS对照组,角膜浸润面积明显小于BS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联合点眼组兔眼点眼后14d,角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点眼后5d,可见角膜胶原纤维增生和重新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联合点眼组点眼后5d可见角膜组织中MMP-2、MMP-9呈强阳性表达,随着点眼时间延长其表达强度减弱,点眼后14d角膜组织中MMP-2、MMP-9表达量明显低于点眼后5d和BS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LISA测定显示,点眼后5d,联合点眼组兔角膜组织中TNF-α及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BS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点眼后14d角膜中TNF-α及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点眼后5d和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基质内注射并用加替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法可成功建立角膜炎症失控反应动物模型。多西环素点眼可抑制炎症失控反应模型眼角膜中促炎因子及MMPs的释放,从而促进角膜组织的修复,对感染性角膜炎症失控反应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感染 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炎症失控 角膜炎/药物疗法 多西环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板材料与Medpor材料修复儿童眼眶骨折效果的临床观察和比较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军 韩崧 +2 位作者 宋维贤 孙华 侯志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8-641,共4页
背景 儿童眼眶骨折有其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复材料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可吸收板材料的出现为儿童眼眶骨折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填充物,但其与常规填充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较少见. 目的 比较可吸... 背景 儿童眼眶骨折有其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复材料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可吸收板材料的出现为儿童眼眶骨折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填充物,但其与常规填充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较少见. 目的 比较可吸收板材料与Medpor材料在儿童眼眶骨折整复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治疗的儿童眼眶骨折72例72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可吸收板植入物治疗者28眼及Medpor植入物治疗者44眼,2个组术前人口基线特征及临床症状匹配,2个组除植入物不同外,手术过程相同,并均于术后2d即开始眼肌功能性训练.CT检查评价术眼手术前后眶壁的影像学表现,平均随访12.7个月,比较2个组术后术眼的疗效,包括眼眶骨折的解剖学复位率、眼球运动和复视的改善率,评估2种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包括眼球内陷、眶下神经支配区麻木率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改善或消失,其中可吸收板植入物组症状改善者占92.9%(26/28),Medpor植入物组占90.9%(4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术后可吸收板植入物组眶下神经支配区麻木者13眼,占46.4%,Medpor植入物组20眼,占4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CT检查结果显示,2个组术眼术后眶壁缺损区修复,眶内嵌顿的软组织回复,眶壁植入物在位.可吸收板植入物组未发现术后残存眼球内陷者及术后感染者,但Medpor植入物组眼球内陷及迟发感染者各1例,均占2.27%.结论 可吸收板材料与Medpor材料均可用于儿童眼眶骨折的整复,手术效果接近,可吸收板材料用于儿童眼眶骨折的修复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骨折/手术 眼外伤/手术疗法 儿童 假体植入术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回顾性研究 比较研究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志昕 王智群 +3 位作者 罗时运 李然 邓世靖 孙旭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分析4年间眼部感染的真菌菌属分布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179份眼部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真菌培养阳性率、菌属的种属分布、菌属的季节分布及年龄与性别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培养阳性的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分析4年间眼部感染的真菌菌属分布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179份眼部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真菌培养阳性率、菌属的种属分布、菌属的季节分布及年龄与性别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培养阳性的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培养阳性菌株681株,阳性率为31.25%,其中镰刀菌属394株(57.86%),曲霉菌属116株(17.03%)。培养阳性的标本中,角膜591株(86.78%)、房水29株(4.26%)、结膜22株(3.23%)、玻璃体22株(3.23%)、泪囊1株(0.15%)、其他16株(2.35%)。体外药物敏感性观察发现,镰刀菌中368株对那他敏感(93.40%),曲霉菌中107株对伊曲康唑敏感(92.24%)。结论镰刀菌属及曲霉菌属仍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属;镰刀菌对那他霉素最敏感,曲霉菌对伊曲康唑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感染 镰刀菌属 曲霉菌属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全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41
13
作者 张茉莉 田蓓 魏文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背景 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 背景 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复方樟柳碱属于此类药物,但其对DR患者视网膜光凝后的作用尚未完全证实.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对视网膜激光性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确诊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者62例110眼,术眼均行PRP.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复方樟柳碱组64眼和对照组46眼.复方樟柳碱组患者于视网膜光凝后24 h开始行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仅进行视网膜光凝,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视网膜光凝前1d及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检查患眼的视力,评价患眼视力改善率;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进行30°~ 60°环形视野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评价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视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 视网膜光凝后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视力改善者55眼,占85.94%,而对照组视力改善者11眼,占23.91%,2个组患眼的视力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5,P=0.000).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患眼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分别为(4.15±1.42)、(3.94±1.40)和(4.81±1.41)d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6±1.52)、(3.53±1.55)和(3.64±1.50)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1.44、1.15,均P<0.05).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F-ERG a波、b波振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PDR患眼行PRP后应用复方樟柳碱颞侧皮下注射可减轻激光视网膜光凝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光凝术 术后并发症 视网膜/生理功能 复方樟柳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脂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孟达 殷晓贝 +2 位作者 何婷 孙晓伟 李根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0,共4页
背景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为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已有研究认为其与血清中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但目前鲜见关于BCD与血清中脂质水平变化关系的报道. 目的 分析BCD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 背景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为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已有研究认为其与血清中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但目前鲜见关于BCD与血清中脂质水平变化关系的报道. 目的 分析BCD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过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检者受检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双眼BCD患者50例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人,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 ml,由检验科专业人员检测受检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结果的判定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中成年人的正常值标准,并将BCD患者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50例BCD患者中血脂水平异常者占58.00%(29/50),其中高TG血症者占34.48% (10/29);高TC血症者占34.48% (10/29);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占27.59%(8/29).BCD患者血清TG、TC、LDL-C浓度分别为(1.63±1.19)、(5.10±1.05)、(3.27±0.97) 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93±0.33)、(4.33±0.56)、(2.63±0.5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6、4.496、4.095,均P=0.000). 结论 血脂异常可能与BCD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疾病/遗传性 眼底 眼色素上皮 视网膜变性/先天性 血脂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洋 李彬 +3 位作者 李冬梅 陈涛 张勇 侯志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5-1130,共6页
背景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临床常见的眼睑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患者视功能异常。国外研究表明,提上睑肌的发育异常与该病的发生明显相关,但中国人群该病患者提上睑肌的形态研究缺乏。目的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进行... 背景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临床常见的眼睑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患者视功能异常。国外研究表明,提上睑肌的发育异常与该病的发生明显相关,但中国人群该病患者提上睑肌的形态研究缺乏。目的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其发育异常的具体表现。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年龄14~19岁,平均17岁)2l例,根据上睑下垂的程度分为轻度组(3例)、中度组(14例)和重度组(4例),在提上睑肌缩短术过程中获取所有患眼截除的提上睑肌腱膜组织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胶原纤维染色,对标本中的Ⅲ型胶原蛋白和肌球蛋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患者标本的染色结果与取自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9例正常供体的新鲜提上睑肌腱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不同程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随着下垂程度的增加,提上睑肌腱膜肌纤维数量减少,间质中结缔组织增加,肌内膜的完整性下降的例数均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702,P=0.002;Z=0.738,P‘0.001;Z=0.746,P〈O.001)。4例(占19%)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标本中发现肌间质中有脂肪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组提上睑肌腱膜肌纤维中肌球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组标本中肌动蛋白、肌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纤维及层黏连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正常对照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肌纤维、结缔组织及其相关蛋白均有发育异常,其病理改变的程度与症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先天性 提上睑肌腱膜 组织病理学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25
16
作者 安莹 王进达 +4 位作者 张景尚 李晓霞 刘雪 赵晶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 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 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有59眼、60眼、65眼和65眼。术后6个月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04±0.59)D、(-0.23±1.14)D、(43.72±1.16)D、(28.46±1.77)mm、(2041±825)个·mm-2。与术前相比,球镜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出术 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可靠性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蔡啸谷 乔利亚 +4 位作者 张烨 谭家璿 管征 万修华 王宁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6-65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低阶像差矫正方式对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测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无其他眼病的67例单纯性屈光不正志愿者左右眼中随机选择一眼共67眼,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内... 目的比较不同低阶像差矫正方式对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测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无其他眼病的67例单纯性屈光不正志愿者左右眼中随机选择一眼共67眼,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矫正方法进行光学成像质量和散射情况测量。比较两者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差异,并分析造成两者测量差异原因。结果传统框架眼镜矫正法与OQAS仪器内置矫正法测得的MTFcutoff值分别为(39.83±9.11)c·deg-1、(40.34±10.02)c·deg-1(t=-0.59,P=0.56);SR值分别为(0.22±0.06)c·deg-1、(0.22±0.06)c·deg-1(t=-0.90,P=0.37);OSI值分别为(0.50±0.06)c·deg-1、(0.40±0.05)c·deg-1(t=-2.96,P=0.004);两种矫正方法的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为(0.02±0.39)D,等效球镜度数符合率(相差≤0.50D)为91%(61/67)。OSI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38,P<0.05)。MTFcutoff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54,P<0.05)。结论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的低阶像差矫正技术不影响光学质量评价,是一种临床上准确、可靠的视觉质量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质量 点扩散函数 调制传递函数 散射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及VEGF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晓娟 李彬 +2 位作者 李辽青 高飞 孙宪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70-773,共4页
目的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CM)组织中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survivin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VEGF在58例CM组织和8例正常脉络膜组织中的表达,利用CD105标记CM组织... 目的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CM)组织中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survivin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VEGF在58例CM组织和8例正常脉络膜组织中的表达,利用CD105标记CM组织的新生血管。结果58例CM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9%,VEGF阳性率为74%,二者在正常脉络膜组织中均不表达。Survivin和VEGF与患者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最大基底径、肿瘤生长方式、巩膜壁浸润与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M的巩膜导管侵犯与否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VEGF在CM组织中的表达与否与MV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和VEGF在CM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0.522,P<0.01)。结论Survivin和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可作为CM靶向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黑色素瘤 SURVIVIN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滴眼液治疗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接英 张文华 +3 位作者 潘志强 徐亮 武宇影 王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后行角膜移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 ,实验组分别用IL 1ra 1、3、5mg/mL点眼。同时设...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后行角膜移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 ,实验组分别用IL 1ra 1、3、5mg/mL点眼。同时设IL 1ra 1mg/mL结膜下注射组。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检测植片中CD1阳性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L 1ra 3、5mg/mL组和结膜下注射组均可明显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P <0 0 5 )并减少植片中CD1阳性细胞的浸润。结论 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滴眼液 治疗 大鼠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眼部分离细菌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慧英 李然 +4 位作者 王智群 邓世靖 张岩 罗时运 孙旭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20,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标本培养细菌的菌属分布.方法对1989~2000年送检的798份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细菌培养标本,进行革兰(G)染色分布、细菌菌属分布及随年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细菌250株,12年平均培养阳性率为31... 目的回顾分析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标本培养细菌的菌属分布.方法对1989~2000年送检的798份14岁以下儿童的眼部细菌培养标本,进行革兰(G)染色分布、细菌菌属分布及随年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细菌250株,12年平均培养阳性率为31.3%,其中G+球菌127株,占50.8%;G+杆菌35株,占14%;G-球菌30株,占12%;G-杆菌53株,占21.2%.放线菌5株,占2%.培养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的比例最高,为18.0%,其次为棒状杆菌为12.4%,肠杆菌科为11.6%,微球菌属为9.6%,假单孢菌属为9.2%,淋病奈瑟氏菌为9.2%.结论儿童结膜标本细菌G染色特点及细菌菌属分布与全体人群差异较大,儿童结膜淋病奈瑟菌阳性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感染/细菌性 病原学 儿童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