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SRS)→固定信噪比SRS测试→言语识别阈测试(reception threshold of sentences,RTS);测试方案2:由难到易的顺序进行RTS测试→固定信噪比SRS测试→安静环境SRS测试。优化测试方案:预测试→对象以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低分级→正式测试。结果①测试方案1:全体受试者安静环境SRS测试的完成率100%(10/10),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完成率50%(5/10);4名可完成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受试者接受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50%,2/4);②测试方案2:全体受试者依次接受RTS测试(完成率20%,2/10)、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50%,5/10)和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为100%,10/10);③优化测试方案:10名对象根据预测试SRS得分分级后,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其中4名进一步接受自适应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完成率50%,2/4)。结论根据预测试结果对受试者的言语能力进行分级,选取难度适中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可提高言语测试的效率。根据助听装置使用者的言语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测试参数和合理的评估流程,将有利于MHINT测试在临床言语识别评估工作的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9个月。根据耳聋程度(0.5~4kHz平均气导听阈)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中度耳聋听阈为(41~60dB HL,5例),B组为重度耳聋听阈为(61~80dB HL,9例),C组为极重度耳聋听阈(≥81dB HL,18例)。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患儿的言语产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B组和C组患儿言语产出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而A组患儿无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B两组患儿间在助听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各评估阶段的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与C及B与C各两组患儿之间在上述各评估阶段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1年内其言语产出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言语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的最小时长,即时域间隔感知(temporal gap dection,TGD)阈值,比较三组受试者TGD的差异。结果三组受试者左右耳间TGD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双耳平均TGD阈值分别为3.97±1.12、3.62±1.14、13.72±9.89ms,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TGD阈值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TGD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P<0.01)。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下降,且个体差异较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SRS)→固定信噪比SRS测试→言语识别阈测试(reception threshold of sentences,RTS);测试方案2:由难到易的顺序进行RTS测试→固定信噪比SRS测试→安静环境SRS测试。优化测试方案:预测试→对象以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低分级→正式测试。结果①测试方案1:全体受试者安静环境SRS测试的完成率100%(10/10),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完成率50%(5/10);4名可完成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受试者接受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50%,2/4);②测试方案2:全体受试者依次接受RTS测试(完成率20%,2/10)、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50%,5/10)和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为100%,10/10);③优化测试方案:10名对象根据预测试SRS得分分级后,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其中4名进一步接受自适应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完成率50%,2/4)。结论根据预测试结果对受试者的言语能力进行分级,选取难度适中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可提高言语测试的效率。根据助听装置使用者的言语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测试参数和合理的评估流程,将有利于MHINT测试在临床言语识别评估工作的推广使用。
文摘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9个月。根据耳聋程度(0.5~4kHz平均气导听阈)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中度耳聋听阈为(41~60dB HL,5例),B组为重度耳聋听阈为(61~80dB HL,9例),C组为极重度耳聋听阈(≥81dB HL,18例)。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患儿的言语产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B组和C组患儿言语产出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而A组患儿无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B两组患儿间在助听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各评估阶段的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与C及B与C各两组患儿之间在上述各评估阶段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1年内其言语产出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言语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影响。
文摘目的对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儿童的开放式听觉言语能力进行评估,以期获得其听觉言语发育特性。方法选取听觉言语能力已达到进行开放式言语测试的27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CI组),按照从易到难的测试方法和顺序,依次进行声场下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双音节易词-双音节难词-单音节易词-单音节难词及儿童版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 for children,MHINT-C)的安静环境-非植入侧噪声-植入侧噪声-前方噪声的测试。将获得的数据与年龄相匹配的听力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27例CI儿童均能进行词汇相邻性测试,其中9例能进行安静环境下句子测试,7例能进行更高难度的噪声环境下的句子测试;双音节难易词表间、单音节难易词表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易词得分均明显高于难词;能进行噪声下言语测试的儿童,噪声在非植入侧、植入侧和前方的言语识别阈(speech response threshold,SRT)分别为4.38±3.43、8.76±4.18、9.15±3.39dB S/N,噪声在非植入侧与噪声在植入侧和前方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在前方与噪声在植入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静环境下CI儿童的MHINT-C的SRT与听力正常儿童相差31.5dB S/N,噪声在前方、非植入侧和植入侧环境下分别相差13.4、15.2、19.7dB S/N。结论 CI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一样均对语音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对易词的识别好于难词;两者听觉言语发育遵循同样的轨迹,但CI儿童相对滞后;聆听技巧的掌握及发挥双耳对噪声的压制作用对CI儿童言语理解尤其是噪声环境下的言语理解有帮助。
文摘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的最小时长,即时域间隔感知(temporal gap dection,TGD)阈值,比较三组受试者TGD的差异。结果三组受试者左右耳间TGD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双耳平均TGD阈值分别为3.97±1.12、3.62±1.14、13.72±9.89ms,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TGD阈值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TGD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P<0.01)。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下降,且个体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