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海涛 徐亮 +2 位作者 陈长喜 徐英英 马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发作病史且无青光眼视神经和视野改变患者41例,均接受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视野、视盘立体照相等检查,眼前节结构采用裂隙灯式OCT测量,参数包括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度数、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根部弯曲角度、虹膜根部弯曲距离、房角关闭象限数。结果急性发作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66±0.24)mm,与对侧眼(1.83±0.2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急性发作眼平均房角度数和房角开放距离为(4.49±5.25)°和(0.04±0.05)mm,与对侧眼(10.17±5.93)°和(0.09±0.06)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角度为(164.60±6.27)°,与对侧眼(160.00±3.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距离(1.30±0.23)mm,与对侧眼(1.19±0.2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眼房角关闭象限数为2.90±1.20,与对侧眼1.50±1.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角关闭率,急性发作眼中各象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颞侧较其他象限小(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其颞侧、鼻侧及上方的房角关闭率大于对侧眼相应象限(均为P<0.05)。通过判别分析发现,房角关闭象限数是具有判别急性发作眼和对侧眼能力的参数(P=0.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具有不同的眼前节形态特征,提示在原发性房角关闭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房角关闭的部位是下方,之后依次是上方、鼻侧及颞侧,房角关闭象限数有助于从形态学方面分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房角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眼前节 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替沙星治疗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庆丰 王智群 +2 位作者 李然 罗时运 孙旭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对兔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龟分枝杆菌建立兔NTM角膜炎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及加替沙星联合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平衡盐溶液(BSS)作为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对兔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龟分枝杆菌建立兔NTM角膜炎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及加替沙星联合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平衡盐溶液(BSS)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角膜浸润面积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对治疗1周后的角膜病灶进行细菌定量分析。结果加替沙星可抑制角膜组织内NTM的生长,使NTM角膜炎角膜浸润面积明显减小,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可增强其抗菌作用。结论加替沙星是治疗NTM角膜炎的有效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非结核分枝杆菌 角膜炎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及酸碱度对角膜分离棘阿米巴虫株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敏 张琛 +4 位作者 肖扬 王智群 罗时运 李然 孙旭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5-68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角膜分离的棘阿米巴虫株活性的影响,探讨抑制其生长的条件。方法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角膜中分离培养棘阿米巴虫株,置于棘阿米巴液体培养基(PYG)中进行纯培养。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不同pH值及...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角膜分离的棘阿米巴虫株活性的影响,探讨抑制其生长的条件。方法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角膜中分离培养棘阿米巴虫株,置于棘阿米巴液体培养基(PYG)中进行纯培养。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不同pH值及不同温度下棘阿米巴的增生率及其形态变化。结果在深低温条件下(-80~-20)℃,酸性环境中的棘阿米巴多呈皱缩状,部分虫体破裂;在碱性环境中,棘阿米巴多呈典型的囊前期或包囊状态存在。培养温度为4~35℃,棘阿米巴虫株于酸性环境中,多以滋养体形式存在,其增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反,在pH>8的碱性环境中,棘阿米巴虫株则多以包囊形式存在。28~35℃、pH6.5为棘阿米巴虫株体外生长的最适条件。结论棘阿米巴在酸性环境中适应生长,多以繁殖能力强的滋养体形式存在,而在碱性环境中,棘阿米巴则多以包囊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温度 pH值 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吸附式角膜夹持器设计与吸附参数仿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符志谋 郑昱 +4 位作者 广晨汉 林闯 刘建军 杨洋 梁庆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 提出一种通过负压将角膜吸附提升至合适缝合深度的高度后进行缝合的方案,并对吸附参数进行仿真研究。方法 根据手术要求,设计负压吸附式角膜夹持器。建立不同长度、深度及位置的直型伤口角膜的吸附仿真模型,针对6种负压条件,利用... 目的 提出一种通过负压将角膜吸附提升至合适缝合深度的高度后进行缝合的方案,并对吸附参数进行仿真研究。方法 根据手术要求,设计负压吸附式角膜夹持器。建立不同长度、深度及位置的直型伤口角膜的吸附仿真模型,针对6种负压条件,利用流固耦合分析对负压吸附角膜过程进行仿真,求解角膜变形、应力及吸附力。在PDMS薄膜上测量6种负压条件所产生的吸附力,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同时在离体猪眼球上进行吸附实验,评估所设计角膜夹持器的操作安全性。结果 -70~-40 kPa负压下,所有仿真模型角膜最大变形均大于角膜缝合深度要求的伤口最大提升高度。最大变形随负压减小而增大。所有仿真模型角膜最大应力均小于角膜基质破坏强度(5 MPa)。吸附力仿真值相对实验值比较吻合。负压高于-70 kPa时所设计夹持器进行吸附操作时角膜未出现破裂。结论 该角膜夹持器在-70~-40 kPa负压下能实现角膜缝合深度要求,且可通过改变负压精确调控缝合深度,高于-70 kPa时进行吸附操作不损伤角膜组织。在该角膜夹持器辅助下,医生可使用直针完成角膜缝合操作,降低临床操作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吸附 角膜夹持器 仿真 变形 应力 吸附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卓堃(综述) 马雅 金子兵(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1-938,共8页
近视是指人眼在放松调节状态下的等效球镜低于或等于-0.50 D, 或者眼轴长度超过24 mm的屈光不正性眼病。随着患者近视病情的进展, 眼部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逐渐上升, 如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新生血管和黄斑变性等病理改变。近年来, 近视... 近视是指人眼在放松调节状态下的等效球镜低于或等于-0.50 D, 或者眼轴长度超过24 mm的屈光不正性眼病。随着患者近视病情的进展, 眼部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逐渐上升, 如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新生血管和黄斑变性等病理改变。近年来, 近视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已成为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近视疾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特点, 表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相关。此外, 大量研究者在患者样本中识别出许多近视的致病位点和候选基因, 揭示了近视发生发展的遗传学分子机制。遗传因素不但可作为近视致病的独立因素, 还可与环境因素发生相互作用, 共同调控疾病的进展。本文就近视遗传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证据、近视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展开综述, 为近视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遗传因素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式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值一致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瑛 樊宁 +2 位作者 王希振 王宁利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9-343,共5页
背景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是临床常见的眼压测量设备,其测量值受角膜参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有ll缶床研究针对NCT与“金标准”Goldmann眼压计(GAT)测量眼压值一致性的报道,但尚缺乏循证评价。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NCT与GA... 背景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是临床常见的眼压测量设备,其测量值受角膜参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有ll缶床研究针对NCT与“金标准”Goldmann眼压计(GAT)测量眼压值一致性的报道,但尚缺乏循证评价。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NCT与GAT测量眼压值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严密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年限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6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样本量、平均年龄、样本特征、随访时间、NCT与GAT眼压测量等数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3.0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的检测,6篇文献间经,。检验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校正后对NCT与GAT测量的眼压值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24篇文献,筛选后共纳入NCT与GAT测量眼压值的比较研究6篇,总样本量为478眼。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校正后,NCT的眼压测量值较GAT眼压测量值高0.02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0.02,95%可信区间(CI):-0.59~0.63,P=0.95]。漏斗图法显示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结论NCT与GAT测量正常人群眼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尚需更多大样本比较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非接触式眼压计 Goldmann压平眼压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的特征提取 被引量:5
7
作者 余锦华 季春红 +4 位作者 李添捷 田磊 黄一飞 汪源源 郑永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19-2926,共8页
基于角膜测量仪器Corvis ST采集的图像视频,提出提取新特征参数以便准确区分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首先对图像进行滤波、分割等预处理,检测角膜上下边界,并计算前角膜曲率值;用小波变换分析角膜曲率变化,获取与角膜运动趋势相关的特征,... 基于角膜测量仪器Corvis ST采集的图像视频,提出提取新特征参数以便准确区分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首先对图像进行滤波、分割等预处理,检测角膜上下边界,并计算前角膜曲率值;用小波变换分析角膜曲率变化,获取与角膜运动趋势相关的特征,包括角膜运动的整体趋势和角膜振动的范数和标准差。然后,基于均方误差最小化法,提取特征参数,构建最优参数。最后,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进行分类。从频率的角度实施的实验显示角膜在基本运动趋势上存在着振动过程。此外,提出的参数优于形变幅度(DA)、峰值距离(PD)等传统参数,使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10.2%,5.7%和6.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48,接近于1。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自动提取的特征参数可提高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区分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圆锥角膜 特征提取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Corvis ST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致病性丝状真菌基因分型与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白雪晴 王智群 +4 位作者 李然 罗时运 邓世靖 梁庆丰 孙旭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研究丝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株的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6年1—12月经病原学检查诊断为丝状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52例,对分离的致病菌株进行rDNA ITS基因分型和形态学鉴定与分析,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 目的研究丝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株的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6年1—12月经病原学检查诊断为丝状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52例,对分离的致病菌株进行rDNA ITS基因分型和形态学鉴定与分析,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分析基因分型与临床多因素的关系。结果基因分型与形态学鉴定种的一致率达90.3%。根据rDNA ITS基因的亲缘关系,将52株丝状真菌分为4组:第1组22株(20株茄病镰刀菌和2株尖孢镰刀菌);第2组12株(8株串珠镰刀菌、3株层生镰刀菌和1株雪腐镰刀菌);第3组5株(4株少见眼部真菌和1株串珠镰刀菌);第4组13株(10株曲霉菌属和3株链隔孢属)。第1组、第2组与第3组、第4组相比,患者发病时间、诱发因素、溃疡严重程度、抗真菌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3,P=0.01,P=0.035)。结论rDNAITS基因分型能够准确地鉴定角膜丝状真菌,对于少见或鉴定困难的菌株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菌株的基因型不同,丝状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菌 角膜炎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迪亚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近十余年来,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开青)患病率逐年上升,由0.29%上升到2.6%,一跃成为最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由于对开青眼压升高及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筛查及有效的干预技术,其致盲率远高于发达国家8%的... 近十余年来,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开青)患病率逐年上升,由0.29%上升到2.6%,一跃成为最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由于对开青眼压升高及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筛查及有效的干预技术,其致盲率远高于发达国家8%的平均水平。王宁利教授所领导的项目组从回答开青眼压升高和视神经损害的关键科学问题入手,以解决开青筛查和监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在阐明开青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机制的新分类体系,并在新理论、新分类基础上创建了新的开青筛查、诊断、监测和治疗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覆盖人群1.2亿,实际受益患者320万人,减少因开青致盲约32万人,开青致盲率由15%下降到5%,减少开青致残约64万人,致残率由30%下降到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筛查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新晓 彭晓燕 +2 位作者 孟忻 洪婷婷 汪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清中的Dickkopf-1(DKK1)蛋白浓度,探讨Wnt信号通路在PD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清中的Dickkopf-1(DKK1)蛋白浓度,探讨Wnt信号通路在PD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28例PDR患者及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糖尿病对照组。通过ELISA法检测PDR组和对照组、活跃期和静止期PDR组血清中的DKK1蛋白浓度,分别比较组间的DKK1水平差异。结果 PDR组血清DKK1蛋白浓度为96.14~1303.65 pg·mL-1,平均为491.79 pg·mL-1;对照组血清DKK1蛋白浓度为250.36~1520.92 pg·mL-1,平均为882.38 pg·mL-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静止期PDR组血清DKK1蛋白平均浓度为683.35 pg·mL-1,高于活跃期PDR组(275.48 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PDR患者血清中DKK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提示Wnt信号通路可能在PDR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CKKOPF-1 WN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宁 王云 +2 位作者 谭俊凯 王宁利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5-350,共6页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几乎是青光眼领域里最难以诊断的疾病,难点在于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ON)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因此对NTG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是对GON的重新认识。NTG虽然具有GON的表现,但其发病机制与眼压并无明确的关系,而一些病...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几乎是青光眼领域里最难以诊断的疾病,难点在于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ON)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因此对NTG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是对GON的重新认识。NTG虽然具有GON的表现,但其发病机制与眼压并无明确的关系,而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RPCs)血流异常或轴浆流异常等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则可能是引起GON的真正病因。与GON相关的眼病或全身疾病很多,如高眼压、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视神经损害以及偏头痛、Flammer综合征(原发性血管调节障碍)、低颅压、低体重指数、低雌激素分泌水平、夜间低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基因背景等均可能导致RPCs供血异常或轴浆流障碍,进而出现GON,而部分患者在全身疾病控制后GON也不再进展。就这些患者而言,这些全身疾病并不是NTG的危险因素,而可能是GON的致病原因(或GON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因此相应的NTG诊断也要重新考虑。如果在诊断过程中不排除这些病因,仅依据GON、房角开放和正常眼压即诊断为NTG,则容易引起误诊,而完全排除这些疾病再诊断NTG也缺乏临床实际意义。因此,临床实践中重新考虑GON及其所代表的疾病以及NTG的概念、内涵及其诊断标准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眼压 视神经病变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米巴角膜炎感染的初步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威 梁庆丰 +4 位作者 赵慧英 罗时运 王智群 李然 孙旭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7-840,共4页
目的观察阿米巴角膜炎患者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相关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的表达。方法收集8例(8眼)阿米巴角膜炎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后... 目的观察阿米巴角膜炎患者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相关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的表达。方法收集8例(8眼)阿米巴角膜炎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后切除的角膜组织,采用常规HE染色和抗MMP-13、抗FGF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及MMP-13和FGF2的表达。结果病程在1个月之内,角膜基质坏死,可见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内可见大量包囊及滋养体。同时,MMP-13呈强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为0.3085±0.0781;FGF2表达较弱,平均光密度值为0.2057±0.0387;病程1个月至半年内,患者角膜处于修复状态,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仍可见到阿米巴存在,组织内MMP-13呈弱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为0.1875±0.0299,FGF2表达增强,平均光密度值为0.3735±0.0562;病程大于半年以上,角膜基质层可见大量新生血管,MMP-13及FGF2均呈微弱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575±0.0568、0.0363±0.0781,未见阿米巴包囊。结论阿米巴角膜炎感染早期药物治疗不理想,应及时手术清除病灶,可以有助于控制病情,利于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巴角膜炎 病理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辅助诊断诺卡菌性角膜炎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鲁静 邹攀 +1 位作者 殷珺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5-1016,共2页
患者,女,57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异物感、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20年1月至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后收治入院。否认糖尿病病史。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角膜炎,于10 d前在外院行角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报告发现菌丝,给予常规抗... 患者,女,57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异物感、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20年1月至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后收治入院。否认糖尿病病史。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角膜炎,于10 d前在外院行角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报告发现菌丝,给予常规抗细菌治疗无效转至本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2.00 DS/-0.50 DC×90°=0.15),左眼0.08(-3.50 DS/-2.00 DC×90°=1.0);右眼眼压12.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5.9 mmHg;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瞳孔区可见一直径约2 mm灰白色圆形浸润灶,溃疡达浅基质层,溃疡底部较清洁,可见2个灰白色隆起针尖状病变(图1A),角膜中央直径2 mm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图1B),右眼KP(-),Tyndall征(-),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和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前后节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空腹血糖12.38 mmol/L。入院后立即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和细菌、真菌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HRT3,德国海德堡公司)检查在角膜浅基质层可见纤细分支、略微弯曲的高反光丝状结构,初次报告为“菌丝”(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混合充血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角膜中央 诺卡菌 瞳孔区 异物感 微生物培养 眼科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菌性眼炎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雪晴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1-1015,共5页
淋菌性眼炎是指由淋病奈瑟菌感染眼部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化脓性结膜炎最为常见。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发病急骤,是主要的致盲眼病。非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发生在成人或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中,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 淋菌性眼炎是指由淋病奈瑟菌感染眼部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化脓性结膜炎最为常见。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发病急骤,是主要的致盲眼病。非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发生在成人或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中,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近年来,淋病作为第二大细菌性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淋菌的耐药菌株也不断出现和蔓延,导致常规眼部抗感染治疗可能无效。在临床中,眼科医生应熟知淋菌性眼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段和最新的用药指南,避免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以及控制耐药菌株的发生和传播。本文就淋菌性眼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方法、最新的用药指南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眼炎 结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7例周边性角膜病变病因分析
15
作者 王森 姜超 +2 位作者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7-768,共2页
发生在距角膜缘3 mm范围内的病变统称为周边性角膜病变[1].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因其病因复杂,很难进行病因诊断及治疗.就北京同仁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周边性角膜病变患者77例105眼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 发生在距角膜缘3 mm范围内的病变统称为周边性角膜病变[1].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因其病因复杂,很难进行病因诊断及治疗.就北京同仁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周边性角膜病变患者77例105眼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病变 病因诊断 临床工作者 北京同仁医院 角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16
作者 杨晓慧 孙葆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8-980,共3页
目的:了解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IPE细胞中加入转染rAAV-bFGF基因细胞和未转染细胞的培养液上清,继续培养4h或1... 目的:了解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IPE细胞中加入转染rAAV-bFGF基因细胞和未转染细胞的培养液上清,继续培养4h或1d后分别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IPE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MTT法结果显示,加入rAAV-bFGF基因转染组培养液上清的IPE细胞D值为0.338±0.047,对照组为0.277±0.064,2组相比,t=3.745,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加入rAAV-bFGF基因转染组培养液上清的S期IPE细胞为(21.19±1.93)%,与对照组(16.47±2.37)%相比,t=-3.448,P<0.05。结论:转染rAAV-bFGF的IPE细胞分泌的bFGF具有生物活性,这为rAAV-bFGF转染IPE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虹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2
17
作者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制定小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 +5 位作者 洪晶 孙旭光 邓世靖 黎黎 张琛 张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3-960,共8页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角膜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表刺激症状、角膜浸润和溃疡,如未得到及时合理诊疗可引起患者视力损害。AK早期体征不典型,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对该病的认知尚不足,易误诊或漏诊,造成患眼视力不可...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角膜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表刺激症状、角膜浸润和溃疡,如未得到及时合理诊疗可引起患者视力损害。AK早期体征不典型,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对该病的认知尚不足,易误诊或漏诊,造成患眼视力不可逆损害,影响患者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AK的诊断和治疗尚缺少统一、规范的方案,导致治疗效果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组织国内眼感染和角膜病专家对我国AK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和归纳,并在大量检索和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联合面对面讨论的方法,结合我国相关专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就AK的流行病学、发病危险因素、病原学及其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其流程等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形成本专家共识意见,以指导和规范AK的诊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治疗 专家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阳性的眼眶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静 葛心 马建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7-878,共2页
患者,女,50岁,因偶然发现右眼球突出1年余,1个月前加重,于2012年11月至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9,左眼1.0,双眼眼压正常,眼位正,眼球运动可,眼球突出度右眼22mm,左眼13mm,眶距101mm,右眼下睑可... 患者,女,50岁,因偶然发现右眼球突出1年余,1个月前加重,于2012年11月至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9,左眼1.0,双眼眼压正常,眼位正,眼球运动可,眼球突出度右眼22mm,左眼13mm,眶距101mm,右眼下睑可触及大小约1.2cm×1.0cm肿物,表面光滑,质中,活动度可,边界清,无触痛。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黏膜相关性 IGG4 眼球突出度 眼眶 阳性 同仁医院 眼部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对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监控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佳(综述) 金子兵(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58-764,共7页
小胶质细胞是定位在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与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脏中的尘细胞一样。细胞功能由自身性质(结构决定功能)和所处位置决定。因为视网膜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所以眼睛是大脑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视网膜,... 小胶质细胞是定位在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与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脏中的尘细胞一样。细胞功能由自身性质(结构决定功能)和所处位置决定。因为视网膜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所以眼睛是大脑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视网膜,他们作为机体非常重要的司令部,其周围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在普通巨噬细胞的基础上,有诸多特性。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哨兵",发挥免疫监视、免疫防御、神经毒性、促进神经突触形成,以及突触修剪等功能。小胶质细胞因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免疫细胞而成为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其神经保护与神经毒性的双重作用是由于应对不同病变所合成和分泌的物质不同。目前,关于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尤其是视网膜中的小胶质细胞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综述对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疾病和涉及眼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待解决问题进行梳理,希望对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疾病 视网膜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华秋实的光明守护人——王宁利教授
20
作者 王瑾 万月 +2 位作者 孙云晓 林丹婷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5-809,共5页
王宁利教授是北京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的防治研究,领导并承担多项国内外重大防盲工程和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国眼病总致盲率降低了27%,并通过加强... 王宁利教授是北京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的防治研究,领导并承担多项国内外重大防盲工程和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国眼病总致盲率降低了27%,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眼颅压力梯度学说 防盲治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