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田磊 宋文秀 +2 位作者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K5M)对比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探讨NIKBUT和TMH联合应用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K5M)对比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探讨NIKBUT和TMH联合应用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干眼病人110例,110眼(干眼组);正常志愿者108人,108眼(对照组)。所有入选受检者均完成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应用K5M测量TMH和NIKBUT[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av)];角膜荧光染色测量传统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Ⅰ试验(SⅠt)测量泪液分泌量。比较分析2组受检者各参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干眼组和对照组OSDI评分、BUT、SⅠt值、角膜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干眼组和对照组的NIKBUTf值分别为(5.9±3.96)s和(8.78±4.33)s(P<0.001);NIKBUTav值分别为(8.07±4.34)s和(12.67±4.43)s(P<0.001);TMH分别为(0.22±0.06)mm和(0.28±0.09)mm(P<0.001)。ROC分析显示,NIKBUTf、NIKBUTav和TMH单独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0、80%和67.59%;0.798、64.55%和83.33%;0.660、33.63%和94.44%。三参数联合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9、67.3%和86.1%。结论 K5M能够有效测量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眼表TMH和NIKBUT,且所测得参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H和NIKBUT单独应用对于干眼的诊断效率欠佳,但联合参数能够明显提高诊断效率,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 泪河高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视神经压力损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颜繁诚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且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为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有关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亦缺乏有效的视神经保护治疗方法,尤其缺乏从分子水平提高视网...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且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为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有关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亦缺乏有效的视神经保护治疗方法,尤其缺乏从分子水平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抗压力损害的干预方式。因此探讨视神经压力损伤的分子机制,比如经机械应力信号通路和炎性反应因素引起的视网膜继发性损伤机制等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整合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蠕形螨感染与睑缘炎 被引量:23
3
作者 孙旭光 张晓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1-483,共3页
蠕形螨作为引起睑缘炎可能的病原之一,正逐渐被眼科医生所认识.蠕形螨是人体毛囊和皮脂腺中的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人群体表感染率很高.寄居于人眼睑的蠕形螨分为2种: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生活周期约为14.5d.目前对于蠕形螨... 蠕形螨作为引起睑缘炎可能的病原之一,正逐渐被眼科医生所认识.蠕形螨是人体毛囊和皮脂腺中的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人群体表感染率很高.寄居于人眼睑的蠕形螨分为2种: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生活周期约为14.5d.目前对于蠕形螨感染是否为睑缘炎的病因存在不同的看法.眼科临床医师应深入了解蠕形螨的病原学特征、其与睑缘炎发生的关系、蠕形螨的临床检测方法和阳性结果判定标准,以提高对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认识,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感染 寄生虫性 睑缘炎 蠕形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CRYGD基因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慧 刘卫华 +2 位作者 董冰 陈洁琼 李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22-726,共5页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对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一来自河北的汉族ADCC家系进行分析,在获得受检者知情同意后,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在已知的17个ADCC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1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经多重PCR扩增后进行连锁分析,两点法计算LOD值.对候选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分析,用ProtScale软件对基因突变前后蛋白局部的疏水性进行分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所有家系成员及100个正常对照者进行基因突变共分离分析.结果 该家系共4代20名成员,其中患者9例,连续4代均有患者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临床检查证实9例患者均为双眼晶状体核性混浊.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D2S325和D2S2358与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连锁,重组分数(θ)为0时D2S325获得最大LOD值,为4.68.对位于D2S325附近的CRYGC和CR YGD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CRYGD基因cDNA第127位一已知错义突变(c.T127C),导致编码蛋白第43位色氨酸变为精氨酸(p.W43R).ProtScale软件预测突变后的CRYGD蛋白第43位及其周围氨基酸疏水性明显增加.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家系中表型正常的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CRYGD基因c.T127C突变是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蛋白局部疏水性增加造成的空间结构异常可能是引起该ADCC家系发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遗传学 DNA突变分析 晶状体核/病理 家系谱 γ-晶状体蛋白/遗传 基因突变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自发性年龄相关眼病动物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滕羽菲 刘希瑶 +1 位作者 彭晓燕 张敬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本研究筛查老年猴群中自然产生的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通过对比灵长类动物眼底疾病改变与人类眼底疾病改变,探讨在老年猴群中建立年龄相关性眼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9只食蟹猴,平均年龄(11.9... 目的本研究筛查老年猴群中自然产生的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通过对比灵长类动物眼底疾病改变与人类眼底疾病改变,探讨在老年猴群中建立年龄相关性眼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9只食蟹猴,平均年龄(11.9±2.05)岁,最小9岁,最大17岁和13只猕猴,平均年龄(15.5±5.2)岁,最小7岁,最大24岁,进行空腹血糖和2 h糖耐量检测。应用裂隙灯、眼底相机、眼压计初步筛查眼病和眼压值,疑似病例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视网膜病变进行确诊。结果血糖筛查中发现4例食蟹猴,3例猕猴血糖升高,眼底未发现类似人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病理改变。13只食蟹猴和6只猕猴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食蟹猴眼压均值为右眼(15.98±3.315)mm Hg(1 mm Hg=0.133 k Pa),左眼(15.82±4.021)mm Hg;猕猴眼压右眼(14.9±3.867)mm Hg,左眼(14.7±3.329)mm Hg。1例食蟹猴出现高眼压,眼底有早期青光眼改变。眼底图像筛查中,发现2例食蟹猴眼底出现散在玻璃膜疣分布于视网膜周围部。1例食蟹猴单眼出现地图样脉络膜病变。结论在老年猴筛查中发现了自发形成的晶状体混浊、视网膜玻璃膜疣以及脉络膜萎缩等年龄相关性眼病,证实了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同时未见与人类相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改变,可能由于灵长类动物因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结构改变与人类不同,或糖尿病尚未产生视网膜病变,为年龄相关性眼病灵长类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眼病模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年龄相关性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眼病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中应重视临床表型的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73-676,共4页
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可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测序读长较长,准确性高,是过去三四十年里常用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但因其存在测序通量小及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及大样本量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可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测序读长较长,准确性高,是过去三四十年里常用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但因其存在测序通量小及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及大样本量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是2005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基因测序技术,测序通量高,费用较低,自动化程度高,为遗传性眼病的基因诊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实际上,单基因遗传性眼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在应用NGS技术对遗传性眼病的分析过程中过度依赖基因突变分析技术而忽略患者复杂临床表型的评估可能在基因测序检测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偏差,造成检测结果判断的失误或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目前,单基因遗传性眼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主要是NGS分析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患者临床表型的准确评估,以确保准确选择基因检测方法和合理判定致病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方法 突变 DNA测序分析/应用 遗传性眼病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出血性带状疱疹治疗一例
7
作者 张爱雪 姜超 +2 位作者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9-399,共1页
患者,男,41岁,因右侧面部带状疱疹疼痛、睁眼困难10余天,于2010年1月10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查体可见患者右侧额面部大量疱疹,部分出血并结痂.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1,左眼0.40.右眼上睑皮下淤血(图1A),角膜水肿,... 患者,男,41岁,因右侧面部带状疱疹疼痛、睁眼困难10余天,于2010年1月10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查体可见患者右侧额面部大量疱疹,部分出血并结痂.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1,左眼0.40.右眼上睑皮下淤血(图1A),角膜水肿,角膜上皮溃疡(图1B);前房深度中等,瞳孔直径为6mm,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前囊色素沉着;眼底窥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疼痛 眼部检查 出血性 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 晶状体前囊 身体健康 皮下淤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卫生服务在学龄儿童近视防控中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婕 李仕明 +3 位作者 牟大鹏 张莉 程甜甜 王宁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3817-3824,共8页
背景近视是导致视觉损害的重要病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在我国有着高发病率和低龄化趋势。目前临床上尚无儿童近视的逆转方法,因此规范化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工作,实现近视的早发现、早干预极其重要。社区卫生服务... 背景近视是导致视觉损害的重要病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在我国有着高发病率和低龄化趋势。目前临床上尚无儿童近视的逆转方法,因此规范化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工作,实现近视的早发现、早干预极其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基层的卫生健康专业机构,能够准确掌握本地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分布情况。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目的探讨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学龄儿童近视防控干预模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学生视力与屈光状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2021年3月、2021年9月4组数据5558条记录。建立学生电子屈光档案,包括裸眼远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轴位)、是否戴镜、角膜塑形镜佩戴情况。设立视力筛查警戒级别从低到高分别为0、1、2和3级,分别对不同年级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警戒级别、等效球镜度数(SE)以及同一学生不同时间视力变化情况和警戒级别演变过程进行比较,针对不同警戒级别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分析并讨论干预结果。结果不同年级学生、男生、女生裸眼远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0.413、47.168、53.042,P<0.05);与低年级(1、2年级)学生相比,中高年级(3、4、5、6年级)学生裸眼远视力均降低(P<0.003)。男生和女生裸眼远视力随年级增加而降低,其中女生比男生下降更快。各年级男、女生裸眼远视力警戒级别组成类似,主要由0、1和3级组成;随着年级增加,低警戒级别(0级)人数逐渐减少,高警戒级别(3级)人数逐渐增加。不同年级学生、男生、女生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4.728、121.704、123.807,P<0.05);随着年级的增加,SE愈偏向负值,且左、右眼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右眼SE负值化的趋势更加显著,提示右眼警戒级别更高,右眼更易趋于近视化。追踪同一学生连续3年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4次视力检测的学生、女生裸眼远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27、10.221,P<0.05);与2019年9月和2020年9月相比,2021年3月和9月学生裸眼远视力均下降(P<0.008)。在警戒级别演变过程中,警戒级别越高,恢复为低警戒级别的可能性越低,各警戒级别向更高警戒级别进展程度随级别增高而增高。结论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学生视力与屈光状态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裸眼远视力随年级增加而降低,高警戒级别人数随年级增加而增加。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视力筛查警戒机制,推进学龄儿童近视防控的三级预防进校园,联合家-校-医三方,有望在学龄儿童近视防控中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近视 屈光不正 三级预防 视力筛查 队列研究 学龄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基层卫生服务在儿童近视防控行为干预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婕 李仕明 +1 位作者 魏士飞 王宁利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4213-4217,共5页
近视是危害儿童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规范化开展近视的筛查工作,实现近视的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控儿童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近视筛查、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和管理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屈光档案建立后的后续跟进措施仍面... 近视是危害儿童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规范化开展近视的筛查工作,实现近视的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控儿童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近视筛查、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和管理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屈光档案建立后的后续跟进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根据我国目前近视筛查和屈光档案建立后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对基层卫生服务在儿童近视防控行为干预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我国近视筛查及屈光档案建立、社区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更好地均衡医疗资源,使其能规范、良性、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行为干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级预防 分级诊疗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rie病及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NDP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由冰 许可 +3 位作者 孙腾洋 张晓慧 谢玥 李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39-543,共5页
目的分析携带NDP基因突变的Norrie病和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2018年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16例怀疑FEVR和3例怀疑Norrie病的患者,同期纳入100名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体... 目的分析携带NDP基因突变的Norrie病和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2018年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16例怀疑FEVR和3例怀疑Norrie病的患者,同期纳入100名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对患者及家属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各4 ml,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Sanger测序法对NDP基因3个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16例FEVR患者中,有1例检测出NDP基因突变c.217T〉C(p.S73P),该患者仅表现为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3例Norrie患者均检测到NDP基因突变,分别为c.2T〉C(p.M1)、c.194G〉T(p.C65F)和c.384C〉G(p.C128W),患者皆表现为双眼先天性盲、玻璃体内团块样物质及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患儿并发明显的智力发育异常。4种突变均未曾报道。结论本研究拓展了NDP基因的突变频谱,进一步证实NDP基因突变主要导致Norrie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P基因相关视网膜病变 Norrie病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腺淋巴增生性病变发展为MALT淋巴瘤1例
11
作者 杜一帆 吕小辉 +6 位作者 王楠 张璇 王金锦 孙梅 何珊 王宁利 马建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5年第5期420-421,共2页
患者男,44岁,因右眼上眼睑肿胀于2020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数月前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眶内肿物并行右眼眶内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右泪腺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以滤泡增生为主(图1A)。随后患者右眼睑肿胀复发,左眼睑也... 患者男,44岁,因右眼上眼睑肿胀于2020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数月前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眶内肿物并行右眼眶内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右泪腺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以滤泡增生为主(图1A)。随后患者右眼睑肿胀复发,左眼睑也出现类似症状,故收治入院。患者全身一般情况良好,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上眼睑肿胀,泪腺区可扪及肿物,无触痛,右眼眉弓颞侧可见长约4 cm弧线形皮肤切口瘢痕,双眼上睑轻度下垂伴眼球轻度突出。结膜轻度充血,余双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首次术后2个月复查眼眶MRI,T1WI可见双侧泪腺区长T1信号,T2WI可见短T2信号,信号强度相似,增强后可见肿物均匀强化,考虑淋巴增生性病变或炎性病变可能性大;本次术前眼眶MRI扫描结果同样显示,双侧泪腺区可见长T1短T2的均匀等信号肿物,增强后可见均匀强化,边界较清晰,但肿物累及范围较前次略扩大(图2)。入院后进行免疫系统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类风湿因子偏高(56.10 IU/ml),抗核抗体、动态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IgA、IgM、抗PR3抗体、抗MPO抗体等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淋巴瘤 泪腺淋巴增生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