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临床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孟博 李仕明 +3 位作者 康梦田 孙芸芸 王宁利 詹思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6-1130,共5页
背景眼科临床指南(PPP)是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以规范医疗实践活动的循证文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推广10余年,但PPP在中国眼科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临床问题出发了解眼科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现... 背景眼科临床指南(PPP)是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以规范医疗实践活动的循证文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推广10余年,但PPP在中国眼科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临床问题出发了解眼科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2014年9月17—21日在第十九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亚非眼科大会会场无重复地发放问卷,就眼科医师对眼科PPP的认知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参考以往发表的文章讨论后设计,包括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及对PPP认知情况2大部分,对PPP认知情况又分为自我评价和PPP认知评分,其中自我评价量化为对PPP比较了解、了解、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人数构成比,并根据有效答卷中的情况对PPP认知程度进行分级,0-4分为认知程度差,5-8分为认知程度中等,9-12分为认知程度好。被调查者采取匿名方式填写问卷,漏答任意1道临床问题的答卷视为无效答卷。结果现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74.1%。了解眼科PPP者97人,占46.4%,不了解者112人,占53.6%。眼科医师对眼科PPP的了解情况与其临床问题认知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s=0.143,P〈0.05)。不同教育程度间眼科医师对临床问题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P〈0.05),教育背景在硕士学历以下者临床问题认知得分明显低于博士学历者(均P〈0.05)。眼科医师对各项临床问题的认知与相应的眼科PPP推荐的指导意见间吻合率最高为83%,最低为1%。结论中国眼科医师对PPP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影响了医师对临床问题的认知程度。眼科医师对各项临床问题的认知与PPP推荐的指导意见吻合率欠佳,提示眼科医师应提高依据PPP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问卷 眼科临床指南 知晓度 认知能力 临床问题 中国眼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眼科病理学角度深入认识眼内肿瘤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彬 顼晓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5-968,共4页
眼科病理学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眼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眼科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生存质量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葡萄膜黑色素瘤(UM),其中RB是婴幼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 眼科病理学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眼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眼科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生存质量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葡萄膜黑色素瘤(UM),其中RB是婴幼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而UM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研究表明,RB患者中,大约2/3是由散发的体细胞Rbl基因突变引起的,另外约1/3的RB是由生殖细胞Rbl基因突变引起的,而RB的生物学研究提示,后者发生年龄早,通常为双眼发病,有遗传性。RB高危病理因素主要包括筛板后视神经受侵和/或大范围脉络膜受累,治疗过程中也是术后辅助化学疗法的重要指征。UM缺乏有效的全身治疗措施,最终约有一半患者死于肿瘤的远处转移,多数为肝脏转移。UM预后不良与肿瘤大小、睫状体受累、上皮样细胞型、眼外扩散等有关,单体型染色体3和2类基因表达谱是目前最准确和客观的UM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 葡萄膜肿瘤/病理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花甙丙抑制氧诱导乳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景尚 安莹 +4 位作者 王进达 李晓霞 李婧 熊瑛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1%的氧诱导5 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 目的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1%的氧诱导5 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做对照,在生后第17天时进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双眼间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给予0.05μg和0.10μg毛花甙丙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1.09±0.32)mm^2和(0.92±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1.84±0.59)mm^2和(2.03±0.35)mm^2(均为P<0.05);0.05μg、0.10μg毛花甙丙注射后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1.40±0.44)mm^2和(1.07±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2.00±0.65)mm^2和(1.83±0.46)mm^2(均为P<0.05)。同时0.10μg毛花甙丙治疗效果优于0.05μg。结论毛花甙丙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乳鼠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视网膜无灌注区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花甙丙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对葡萄膜黑色素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彬 张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9-773,共5页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浸润侵袭性强,易经血行途径发生转移,转移后临床预后较差。UM转移存在多种途径,目前认为与染色体异常、基因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异常等有关。通过对UM临...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浸润侵袭性强,易经血行途径发生转移,转移后临床预后较差。UM转移存在多种途径,目前认为与染色体异常、基因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异常等有关。通过对UM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侵袭转移机制进行研究,寻求检测UM早期转移的标志物及可能的治疗靶点,进行有效地监测和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UM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侵袭 转移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感染后炎症失控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梁庆丰 李彬 张阳 Labbe Antoine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31,共7页
背景感染性角膜炎是中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临床上常见炎症失控反应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兔角膜铜绿假单胞菌性感染性炎症失控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探讨多西环素对兔角膜炎症失控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 背景感染性角膜炎是中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临床上常见炎症失控反应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兔角膜铜绿假单胞菌性感染性炎症失控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探讨多西环素对兔角膜炎症失控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60只1月龄新西兰白兔,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液兔右眼角膜基质内注射法感染动物角膜,采用加替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3d后,选取42只角膜炎症不能缓解或加重的眼作为角膜炎症失控反应动物模型。采用抽签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点眼组(15眼)、联合点眼组(加替联合多西环索点眼组,15眼)和平衡盐溶液(BSS)对照组(12眼),分别于分组后第1天用相应溶液点眼,1次/2h,每日8次,连续用药14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眼点眼后1、3、7和14d的眼部表现并进行炎症评分,计算角膜浸润面积;在上述各时间点获取各组兔眼角膜组织,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角膜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加替沙星点眼组和联合点眼组兔眼点眼后7d眼部炎症评分明显低于点眼前,角膜浸润面积明显较点眼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点眼后7d,加替沙星点眼组和联合点眼组眼部炎症评分明显低于BSS对照组,角膜浸润面积明显小于BS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联合点眼组兔眼点眼后14d,角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点眼后5d,可见角膜胶原纤维增生和重新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联合点眼组点眼后5d可见角膜组织中MMP-2、MMP-9呈强阳性表达,随着点眼时间延长其表达强度减弱,点眼后14d角膜组织中MMP-2、MMP-9表达量明显低于点眼后5d和BS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LISA测定显示,点眼后5d,联合点眼组兔角膜组织中TNF-α及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BS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点眼后14d角膜中TNF-α及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点眼后5d和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基质内注射并用加替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法可成功建立角膜炎症失控反应动物模型。多西环素点眼可抑制炎症失控反应模型眼角膜中促炎因子及MMPs的释放,从而促进角膜组织的修复,对感染性角膜炎症失控反应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感染 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炎症失控 角膜炎/药物疗法 多西环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板材料与Medpor材料修复儿童眼眶骨折效果的临床观察和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军 韩崧 +2 位作者 宋维贤 孙华 侯志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8-641,共4页
背景 儿童眼眶骨折有其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复材料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可吸收板材料的出现为儿童眼眶骨折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填充物,但其与常规填充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较少见. 目的 比较可吸... 背景 儿童眼眶骨折有其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复材料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可吸收板材料的出现为儿童眼眶骨折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填充物,但其与常规填充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较少见. 目的 比较可吸收板材料与Medpor材料在儿童眼眶骨折整复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治疗的儿童眼眶骨折72例72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可吸收板植入物治疗者28眼及Medpor植入物治疗者44眼,2个组术前人口基线特征及临床症状匹配,2个组除植入物不同外,手术过程相同,并均于术后2d即开始眼肌功能性训练.CT检查评价术眼手术前后眶壁的影像学表现,平均随访12.7个月,比较2个组术后术眼的疗效,包括眼眶骨折的解剖学复位率、眼球运动和复视的改善率,评估2种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包括眼球内陷、眶下神经支配区麻木率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改善或消失,其中可吸收板植入物组症状改善者占92.9%(26/28),Medpor植入物组占90.9%(4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术后可吸收板植入物组眶下神经支配区麻木者13眼,占46.4%,Medpor植入物组20眼,占4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CT检查结果显示,2个组术眼术后眶壁缺损区修复,眶内嵌顿的软组织回复,眶壁植入物在位.可吸收板植入物组未发现术后残存眼球内陷者及术后感染者,但Medpor植入物组眼球内陷及迟发感染者各1例,均占2.27%.结论 可吸收板材料与Medpor材料均可用于儿童眼眶骨折的整复,手术效果接近,可吸收板材料用于儿童眼眶骨折的修复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骨折/手术 眼外伤/手术疗法 儿童 假体植入术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回顾性研究 比较研究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全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茉莉 田蓓 魏文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背景 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 背景 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复方樟柳碱属于此类药物,但其对DR患者视网膜光凝后的作用尚未完全证实.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对视网膜激光性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确诊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者62例110眼,术眼均行PRP.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复方樟柳碱组64眼和对照组46眼.复方樟柳碱组患者于视网膜光凝后24 h开始行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仅进行视网膜光凝,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视网膜光凝前1d及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检查患眼的视力,评价患眼视力改善率;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进行30°~ 60°环形视野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评价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视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 视网膜光凝后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视力改善者55眼,占85.94%,而对照组视力改善者11眼,占23.91%,2个组患眼的视力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5,P=0.000).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患眼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分别为(4.15±1.42)、(3.94±1.40)和(4.81±1.41)d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6±1.52)、(3.53±1.55)和(3.64±1.50)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1.44、1.15,均P<0.05).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F-ERG a波、b波振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PDR患眼行PRP后应用复方樟柳碱颞侧皮下注射可减轻激光视网膜光凝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光凝术 术后并发症 视网膜/生理功能 复方樟柳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脂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孟达 殷晓贝 +2 位作者 何婷 孙晓伟 李根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0,共4页
背景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为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已有研究认为其与血清中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但目前鲜见关于BCD与血清中脂质水平变化关系的报道. 目的 分析BCD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 背景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为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已有研究认为其与血清中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但目前鲜见关于BCD与血清中脂质水平变化关系的报道. 目的 分析BCD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过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检者受检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双眼BCD患者50例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人,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 ml,由检验科专业人员检测受检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结果的判定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中成年人的正常值标准,并将BCD患者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50例BCD患者中血脂水平异常者占58.00%(29/50),其中高TG血症者占34.48% (10/29);高TC血症者占34.48% (10/29);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占27.59%(8/29).BCD患者血清TG、TC、LDL-C浓度分别为(1.63±1.19)、(5.10±1.05)、(3.27±0.97) 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93±0.33)、(4.33±0.56)、(2.63±0.5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6、4.496、4.095,均P=0.000). 结论 血脂异常可能与BCD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疾病/遗传性 眼底 眼色素上皮 视网膜变性/先天性 血脂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25
9
作者 安莹 王进达 +4 位作者 张景尚 李晓霞 刘雪 赵晶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 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 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有59眼、60眼、65眼和65眼。术后6个月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04±0.59)D、(-0.23±1.14)D、(43.72±1.16)D、(28.46±1.77)mm、(2041±825)个·mm-2。与术前相比,球镜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出术 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的CT重建和参数测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游勇 成洪波 +4 位作者 樊宁 王宁利 杨洁 刘璐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5-1018,共4页
背景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与颅内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的测量方法是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以评估颅内压变化,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参数来判断颅内压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检测的优点,但目前眶内段视神经的正常参数了解较少。目... 背景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与颅内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的测量方法是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以评估颅内压变化,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参数来判断颅内压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检测的优点,但目前眶内段视神经的正常参数了解较少。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重建并测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和面积,探讨正常人视神经的形态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影像科行颅脑CT检查的20~70岁的正常成年人105人105眼,采用多层螺旋CT行颅脑容积扫描,将扫描图像经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眶内段视神经的曲面重建,分别测量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分析随着距视神经起始部距离的延长视神经参数的变化,比较受检者不同性别和不同眼别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并分析受检者年龄与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mm处视神经直径和面积的关系。结果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分别为(6.24±0.47)、(5.56±0.44)、(5.18±0.43)、(4.82±O.41)和(4.69±0.41)mm,最小值分别为(5.56±0.50)、(4.97±0.41)、(4.55±0.35)、(4.26±0.39)和(4.10±0.40)mm;视神经鞘横断面的面积分别为(27.68±4.40)、(22.02±3.35)、(18.74±2.75)、(16.34±2.72)和(15.40±2.68)mm2,随着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的增大,视神经逐渐变细,各位点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29、215.906、246.924,均P=0.001)。受检者不同性别间视神经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05,P=0.074;t=1.930,P=0.056;t=1.329,P=0.187);受检者不同眼别间视神经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4,P=0.471;t=1.562,P=0.121;t=1.424,P=0.158);受检者年龄与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偏回归系数分别是1.873、7.415、-0.853,均无线性相关(P=0.847、0.460、0.637)。结论多层螺旋CT可无创、准确地重建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呈椭圆形,随着与球壁距离的增加,视神经逐渐变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视神经 生物测量 颅内压 青光眼 成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治疗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景尚 王进达 +2 位作者 熊瑛 李婧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8-931,共4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使用不同方式治疗并分析治疗效果,优化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41例(59眼)后发性白内障患儿,根据后发性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及患儿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YAG激光治疗组(19眼)、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 目的通过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使用不同方式治疗并分析治疗效果,优化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41例(59眼)后发性白内障患儿,根据后发性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及患儿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YAG激光治疗组(19眼)、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组(14眼)和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组(26眼)。3组治疗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较前提高0.1以上占87.50%,提高0.3以上占52.50%。术后1 d术眼均有轻度的结膜充血及前房反应,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组较YAG激光治疗组和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组炎症较重,未见明显玻璃体脱出于前房,YAG激光治疗组发现人工晶状体损伤3眼。术后6个月复查,后发性白内障复发率YAG激光治疗组为10.53%、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组为28.57%、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组为3.85%。结论对于轻度后发性白内障能够配合的患儿早期可给予YAG激光治疗。对于严重后发性白内障,应根据后发性白内障机化膜的程度及患儿年龄采用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或是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后发性白内障 YAG激光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标本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静 葛心 +2 位作者 马建民 王霄娜 刘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8-882,共5页
背景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临床较少见的眼眶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泪腺的对称性、无痛性肿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目的 筛选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分子水平探讨泪腺良... 背景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临床较少见的眼眶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泪腺的对称性、无痛性肿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目的 筛选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分子水平探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9例的病变标本,并收集同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9例的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和limma算法检测2个组患者组织标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采用Fisher法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找到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群和信号通路. 结果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共筛选出5 260个差异基因,Fisher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显著性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显示,109个GO条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上调,101个GO条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下调,其中32个功能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显著上调,25个信号通路显著下调.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补体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表达丰度最高,其次为T细胞信号通路和B细胞信号通路上调以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患者标本中TIPRL、TLR7和TLR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2.32、-2.32,均P<0.05),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人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组织中基因表达谱明显不同,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除参与T细胞和B细胞信号通路的上调以及MAPK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的下调外,还涉及补体系统的变化.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基因和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微阵列芯片 基因表达谱 发病机制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5例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炜炜 王智群 +1 位作者 张阳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5-650,共6页
背景变应性结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但由于不同类型变应性结膜炎常有伴随症状和变应性疾病,因此影响诊疗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全面了解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目的探讨各类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 背景变应性结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但由于不同类型变应性结膜炎常有伴随症状和变应性疾病,因此影响诊疗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全面了解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目的探讨各类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确诊和治疗的745例各类变应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家族史、个人过敏史、用药史、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病程、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症状加重和缓解因素、眼部以外的变应性疾病、眼部伴随疾病和症状以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前节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年龄与症状的关系。结果745例患者中,包括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SAC)和常年性变应性结膜炎(PAC)562例,占75.44%;春季结膜炎(VKC)163例,占21.88%;巨乳头性结膜炎(GPC)18例,占2.42%;AKC 2例,占0.27%。变应性结膜炎7月份就诊者例数最多,为180例,占24.16%,12月份就诊者最少,为26例,占3.49%。变应性结膜炎眼部常见症状为眼痒(395例,占53.02%)、眼红(273例,占36.64%)、瞬目增多/揉眼(163例,占21.88%)。≤14岁组患者434例,占58.26%,15~39岁组患者254例,占34.09%,≥40岁组患者57例,占7.65%;3个组间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431,P=0.000);290例患者伴有眼部以外的变应性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湿疹、荨麻疹、变应性紫癜和哮喘。391例患者伴有其他眼部疾病,分别为干眼、屈光不正、睑缘炎和睑板腺功能障碍、角膜上皮病变、倒睫和前葡萄膜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4岁组患者瞬目增多/揉眼症状为主诉者多于〉1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2.039,P=0.000),而眼干涩、异物感、酸胀/痛为主诉者少于≤14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β=1.585,P=0.001;β=1.174,P=0.003;β=1.218,P=0.037)。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双效药物或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局部治疗,均可缓解症状。结论变应性结膜炎中以SAC/PAC多见,其次为VKC。变应性结膜炎以夏季高发,临床症状多样,同时可伴有其他眼病或眼部以外变应性疾病。双效药物或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局部应用是变应性结膜炎的常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炎 变应性反应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角膜环形浸润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瑞 王智群 +2 位作者 张爱雪 张阳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6-1066,共1页
患者,女,42岁,因右眼角膜炎3个月反复加重就诊。患者有虹膜炎病史半年余,曾间断球后注射地塞米松10余针,结膜下注射自体血6次,并加用醋酸泼尼松龙、妥布霉素、盐酸托吡卡胺、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均每日3~4次,
关键词 角膜炎 环形浸润 药物性 玻璃酸钠滴眼液 醋酸泼尼松龙 结膜下注射 地塞米松 球后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泪腺导管腺癌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静 马建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88-989,共2页
患者,女,76岁,因发现左眼眶内肿物2个月于2012年8月10日于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2个月前患者在外院(医院名称不详)行头颅CT时偶然发现左眼眶内肿物,无眼红、眼痛等不适,至当地医院(医院名称不详)就诊,未予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 患者,女,76岁,因发现左眼眶内肿物2个月于2012年8月10日于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2个月前患者在外院(医院名称不详)行头颅CT时偶然发现左眼眶内肿物,无眼红、眼痛等不适,至当地医院(医院名称不详)就诊,未予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5,矫正视力右眼0.9,左眼0.6;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双眼眼位正,眼球运动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腺癌 北京同仁医院 原发性 眼眶内肿物 泪腺 医院就诊 矫正视力 头颅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青光眼角膜血染逆转1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游玉霞 梁庆丰 +1 位作者 李建军 马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1-312,共2页
新生血管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种难治性青光眼,继发于各种能引起眼后节广泛缺氧或前节局部缺氧的眼部或全身性疾病,致使不少患者最终失明。由于眼压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角膜水肿,进而发生角膜血染,一般呈进行性加重。2... 新生血管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种难治性青光眼,继发于各种能引起眼后节广泛缺氧或前节局部缺氧的眼部或全身性疾病,致使不少患者最终失明。由于眼压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角膜水肿,进而发生角膜血染,一般呈进行性加重。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收治了1例新生血管青光眼角膜血染的患者,经治疗角膜血染出现逆转,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青光眼 角膜血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文献复习 逆转 难治性青光眼 全身性疾病 进行性加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眼患者病原体基因型的鉴定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玉梅 王智群 +1 位作者 李然 孙旭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5-858,共4页
背景沙眼是眼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其病原体类型在中国鲜有报道。目的鉴定门诊沙眼患者病原体的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确诊为沙眼的16例患者的眼部样本,应用沙眼衣原体特异性引物,采用套式聚合... 背景沙眼是眼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其病原体类型在中国鲜有报道。目的鉴定门诊沙眼患者病原体的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确诊为沙眼的16例患者的眼部样本,应用沙眼衣原体特异性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扩增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第4可变区序列(VS4)片段,扩增产物测序后,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ClustalX及MEGA2对所测序列进行分析,与基因库中已有序列及中国沙眼流行地区病原体类型进行比较,分析门诊沙跟衣原体的基因型特点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沙眼衣原体株的基因型异同。结果沙眼衣原体的MOMP基因扩增产物为277bp的基因片段,收集的16例临床标本中,有3种类型的沙眼衣原体株,其中B型者9株,占56.3%;C型者4株,占25.0%;D型者3株,占18.7%。本研究中沙眼衣原体B型和C型株与基因库中及中国沙眼流行地区同类型者基因序列差异较小,高度同源,但D型株间则有一定差异。结论沙眼衣原体的基因型鉴定可以对流行性沙眼和包涵体性结膜炎患者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 沙眼衣原体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体 基因分型 套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菔硫烷激发的细胞自噬潮对离体人晶状体囊上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含若 袁博伟 +1 位作者 安莹 万修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6-232,共7页
背景 研究已证实莱菔硫烷(SFN)为一种有效的化学预防剂,能调控生物体不同的分子机制以抑制细胞的无序生长。自噬是人体细胞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生物过程,探讨SFN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有助于... 背景 研究已证实莱菔硫烷(SFN)为一种有效的化学预防剂,能调控生物体不同的分子机制以抑制细胞的无序生长。自噬是人体细胞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生物过程,探讨SFN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有助于为后发性白内障(PCO)的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 探讨SFN诱导人LECs凋亡的直接作用及其激发细胞自噬潮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离体24 h内的人供体眼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取出的完整晶状体囊袋置于含体积分数2%胎牛血清的EMEM中培养,建立PCO囊袋模型。按照分组分别于培养基中添加0(空白对照组)、1、10和100 μmol/L SFN培养30 d,观察各组晶状体囊袋上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F-actin和Vimentin的表达。用含5%胎牛血清的EMEM培养晶状体上皮细胞系FHL124,将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10、30和100 μmol/L SFN处理组,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以测定各组细胞LDH释放的百分率;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面积的变化以评估细胞迁移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中自噬囊泡的超微结构及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FN组、SFN+3-MA组和3-MA处理的细胞自噬活动特异蛋白LC3的相对表达。结果 各不同质量浓度SFN组晶状体囊袋上细胞覆盖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7,P〈0.01)。10 μmol/L SFN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1 μmol/L SFN组。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表明空白对照组增生细胞中F-actin和Vimentin染色阳性,增生的细胞排列致密,随着SFN质量浓度升高,F-actin和Vimentin阳性细胞密度下降,100 μmol/L SFN组未发现F-actin和Vimentin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及1、10、30和100 μmol/L SFN组细胞LDH释放量(A值)分别为0.19±0.03、0.39±0.06、0.56±0.07、0.68±0.08和0.89±0.09,其中10、30、100 μmol/L SFN组细胞LDH释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随着SFN质量浓度升高,细胞LDH释放量逐渐增加,均明显高于其相邻的低质量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SFN质量浓度的升高,划痕面积减少率呈下降趋势,10、30、100 μmol/L随着SFN质量浓度升高,划痕面积的减少均明显低于其相邻的低质量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SFN组、SFN+3-MA组和3-MA细胞中LC3-Ⅱ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423±0.003、14.543±0.024、0.668±0.024和0.576±0.056,SFN+3-MA和3-MA组LC3-Ⅱ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SF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空白对照组及1、10和100 μmol/L SFN组间自噬小体数量分别为4.07±0.32、4.13±0.34、9.21±0.53和21.02±1.34,其中10和100 μmol/L SFN组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1 μmol/L SF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SFN可以激发人LECs自噬潮,从而抑制离体人晶状体囊上LECs的增生,促进LECs的死亡。本研究结果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PCO的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囊 异硫氰酸 硫氰酸类/治疗作用 细胞系 晶状体上皮细胞 生物模型 自噬/药物作用 后发行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梁庆丰 杜向红 +2 位作者 苏远东 李彬 Antoine Labbe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及其与干眼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306例306眼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睑缘及眼表裂隙灯显微镜检...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及其与干眼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306例306眼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睑缘及眼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膜LLT测量、泪膜破裂时间(TBUT)测定、Schirmer试验Ⅰ(SⅠt)检测和红外线睑板腺照相,其中OSDI〉12分、睑缘评分≥2分者157例为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组,OSDI〉12分、SⅠt〈5 mm/5 min者53例作为水液缺乏性干眼(ADDE)组,OSDI〉12分、SⅠt〈5 mm/5 min且睑缘评分≥2分者96例作为混合型干眼组。采用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测量干眼患者泪膜LLT的分布,分析其与患者症状、体征间的相关性。结果干眼患者泪膜LLT值平均为(60.41±18.57)nm,呈正态分布。MGD组、ADDE组和混合型干眼组患者泪膜LLT分别为(57.04±18.26)、(63.52±18.44)和(60.26±18.71)n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7,P=0.035),其中MGD组患者泪膜LLT明显薄于AD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7,P=0.039)。患者LLT与OSDI问卷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201,P=0.003),与SⅠt及睑板腺缺失率均呈负相关(r=-0.146,P=0.005;r=-0.156,P=0.046)。亚组分析显示,MGD组患者LLT与OSDI评分呈负相关(r=-0.285,P=0.000),ADDE组和混合型干眼组患者LLT与OSD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3个组患者LLT与SⅠt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混合型干眼组及MGD组患者LLT与睑板腺缺失率的相关性均明显大于总体相关性(r=-0.335、-0.248、-0.156)。患者异物感、眼酸痛、看电视后眼部不适和看计算机后眼部不适与LLT均呈负相关(r=-0.243、-0.205、-0.223、-0.258,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干眼患者LLT不同,MGD患者LLT偏薄,而ADDE患者LLT偏厚,泪膜呈现油-水互补趋势;异物感、眼酸痛、看电视或计算机引起眼部不适等症状与LLT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泪膜 脂质层厚度 眼表疾病指数问卷 泪膜破裂时间 Schirmer试验Ⅰ 系列病 例观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血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田佳鑫(综述) 王宁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3-648,共6页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作为青光眼的常见类型,发病隐匿,并存在患者眼压不高却伴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或眼压降低至正常范围后疾病仍处于进展状态的情况,相应的病程控制和疾病预防也仍是难点。本文主要对POAG患者存在的眼部及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作为青光眼的常见类型,发病隐匿,并存在患者眼压不高却伴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或眼压降低至正常范围后疾病仍处于进展状态的情况,相应的病程控制和疾病预防也仍是难点。本文主要对POAG患者存在的眼部及全身血流异常情况,包括眼部血流高阻低流、血管密度减少,全身血流调控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压和甲皱襞微循环的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纳血流异常引起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作用机制。加强对POAG发病机制中血流学说的认识,为今后POAG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流异常 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