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统计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仕明 康梦田 +1 位作者 王宁利 詹思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8-681,共4页
背景近年来中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逐渐增多,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目的系统检索并统计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截止2012年11月1日在SCI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眼科疾病的RCT论文。方法在Pubmed检索平台,以Ophth... 背景近年来中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逐渐增多,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目的系统检索并统计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截止2012年11月1日在SCI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眼科疾病的RCT论文。方法在Pubmed检索平台,以Ophthalmology、Eye及其所有下位主题词、文献类型限定为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国家限定为China进行检索。对于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自1989年以来共发表68篇眼科疾病方面的RCT论文,其中2005年后数量迅速增长,2006年7篇,2009年11篇,2011年15篇。68篇RCT论文集中在白内障、眼视光、青光眼、角膜结膜病、眼免疫/药理和眼底病等领域,共发表在35种SCI期刊上,覆盖了大多数的SCI眼科期刊,如Ophthalmology和IOVS等,以及少量其他专业期刊,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为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8篇)。68篇RCT论文来自中国26家单位,主要为广州、北京、上海、温州和杭州等地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结论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所发表的眼科疾病相关的RCT论文数量持续增多,主要集中在白内障、眼视光和青光眼等领域,RCT论文的总体数量仍较少,且存在地区间分布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眼科 中国大陆地区 SCI期刊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粒系统载体应用于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志中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9-583,共5页
胶粒系统载体是近年来眼用新型制剂的研究热点。眼用胶粒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微乳液、微球、水凝胶、纳米混悬液和纳米脂质微粒。基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物特性,其制成的眼用制剂具有药物缓释、控释、靶向等优点,在眼用缓释系统载体... 胶粒系统载体是近年来眼用新型制剂的研究热点。眼用胶粒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微乳液、微球、水凝胶、纳米混悬液和纳米脂质微粒。基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物特性,其制成的眼用制剂具有药物缓释、控释、靶向等优点,在眼用缓释系统载体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粒系统载体 分子结构 生物特性 眼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眼科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忆辛(综述) 马建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87,共4页
基因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基因片段或寡核苷酸进行有序的高密度排列于玻璃、硅等固相支持物上,并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对探针上的信号强弱进行检测并分析,最终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及其表达信息的一种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因其高亲和力、高... 基因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基因片段或寡核苷酸进行有序的高密度排列于玻璃、硅等固相支持物上,并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对探针上的信号强弱进行检测并分析,最终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及其表达信息的一种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因其高亲和力、高精确性、高信息量等优点在临床疾病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基因芯片技术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生物芯片 眼科 生物检测技术 人类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晶 郑燕 +1 位作者 刘倩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3,共7页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 近视/手术 像差 对比敏感度 飞秒激光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可靠性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蔡啸谷 乔利亚 +4 位作者 张烨 谭家璿 管征 万修华 王宁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6-65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低阶像差矫正方式对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测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无其他眼病的67例单纯性屈光不正志愿者左右眼中随机选择一眼共67眼,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内... 目的比较不同低阶像差矫正方式对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测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无其他眼病的67例单纯性屈光不正志愿者左右眼中随机选择一眼共67眼,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矫正方法进行光学成像质量和散射情况测量。比较两者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差异,并分析造成两者测量差异原因。结果传统框架眼镜矫正法与OQAS仪器内置矫正法测得的MTFcutoff值分别为(39.83±9.11)c·deg-1、(40.34±10.02)c·deg-1(t=-0.59,P=0.56);SR值分别为(0.22±0.06)c·deg-1、(0.22±0.06)c·deg-1(t=-0.90,P=0.37);OSI值分别为(0.50±0.06)c·deg-1、(0.40±0.05)c·deg-1(t=-2.96,P=0.004);两种矫正方法的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为(0.02±0.39)D,等效球镜度数符合率(相差≤0.50D)为91%(61/67)。OSI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38,P<0.05)。MTFcutoff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54,P<0.05)。结论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的低阶像差矫正技术不影响光学质量评价,是一种临床上准确、可靠的视觉质量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质量 点扩散函数 调制传递函数 散射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 被引量:19
6
作者 梁亮 王红 +2 位作者 彭晓燕 赵萌 周增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目的研究IL-17阳性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和氟氏完全佐剂等量混合注射于20只Lewis大鼠的右后足底部为实验组,于建模后第7、10、11、12、13、14、21、28天用... 目的研究IL-17阳性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和氟氏完全佐剂等量混合注射于20只Lewis大鼠的右后足底部为实验组,于建模后第7、10、11、12、13、14、21、28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并根据de Smet的标准对炎症进行分级。用0.3 mL肝素(5 000 U/mL)注射至左心室以抗凝血,然后取眼球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多克隆抗体在眼组织中的表达,5只正常Lewis大鼠作为对照。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第10天,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节炎症表现,免疫后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炎症平均得分为0.4、3.2、1.6和0.2。实验组大鼠眼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光感受器细胞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组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部位可见IL-17蛋白表达,而正常组未见IL-17蛋白表达。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组织切片染色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6、4、2、0.4。EAU大鼠眼部炎症表现的严重程度与IL-17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68,P<0.01)。结论IL-17蛋白在Lewis大鼠EAU模型中呈高表达,表明IL-17阳性表达细胞在EAU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7 自身免疫反应 葡萄膜视网膜炎 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效用分析方法测量中国人青光眼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绍丹 孙霞 +5 位作者 王宁利 张纯 李思珍 王谦 王兰 梁远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3-847,共5页
背景近年来关于青光眼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但调查结果表明各种视功能量表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准确、全面地评价影响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值得深入研究。目的利用效用分析的方法测量青光眼患者... 背景近年来关于青光眼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但调查结果表明各种视功能量表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准确、全面地评价影响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值得深入研究。目的利用效用分析的方法测量青光眼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并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门诊确诊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效用分析中的线性等级尺度(RS)法和时间交易(TTO)法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反映青光眼患者疾病相关生活质量的效用值,比较RS法和TTO法所得效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态、青光眼家族史、青光眼手术史、不同视功能损害程度以及不同青光眼类型对患者效用值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青光眼患者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4.67岁。RS法和TTO法测得青光眼患者的效用值分别为0.62±0.19和0.77±0.12,两种方法获得的效用值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074,P=0.499)。RS法计算所得的效用值受日常生活视力、视野缺损程度以及青光眼手术史的影响,而TTO法测得的效用值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工作状态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与患者视力和视野损害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校正了年龄、工作状态和受教育程度以后,较差眼视力≥0.3的青光眼患者其TTO效用值显著高于较差眼视力〈O.3者(P=0.029)。结论效用分析的方法简单、灵敏,可较好地被患者所接受。RS法所得效用值受日常生活视力、视野缺损程度以及青光眼手术史的影响,反映了患者对自身视觉状态的主观评价。TTO法测得的效用值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工作状态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反映了不同患病个体对自身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视功能的损害程度在青光眼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生活质量 效用分析 等级尺度法 时间交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世强 接英 +2 位作者 李蕾 张莉 卢红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52,共4页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较差的...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较差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例(16只眼)的资料。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问卷调查,测量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屈光度、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矫正近视力的情况,分析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变差的原因。结果本组患者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4.88±10.32)岁,术前屈光度范围-29.0^-18.0 D,平均屈光度(-23.19±3.60)D,术后屈光度范围-3.0~1.75 D,平均屈光度(-0.73±1.31)D,术后屈光度比术前明显减小(P<0.001)。所有患者对术后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视力满意,术前矫正远视力平均为0.19±0.07,术后平均矫正远视力为0.24±0.07,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对术后裸眼近视力和30 cm矫正近视力的满意度均较差,术后裸眼近视力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30 cm矫正视力亦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10 cm矫正视力有改善但依然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主要与术后裸眼近视力和术后矫正近视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视觉质量 近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学治疗实验性猴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青蔚 张风 +3 位作者 马彦 周辉 严伟 熊颖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890-893,共4页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上探讨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猴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机...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上探讨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猴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机制。方法采用过量激光凝固破坏猴眼视网膜及Bruch膜,建立猴眼CNV模型,采用FFA证明CNV的产生;对PDT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CNV模型进行FFA、光镜、电镜检查;将正常猴眼和未作PDT治疗的CNV模型眼分别作为对照1、2组。结果治疗组中,经FFA证实PDT治疗后1个月的CNV渗漏几乎停止,PDT治疗2~6个月CNV再次出现渗漏,程度较对照2组均有减轻。光镜、电镜下PDT治疗后1个月时CNV内有红细胞形成的血栓,并见CNV的内皮细胞增生。PDT治疗的非CNV区的视网膜解剖结构与对照1、2组相比在光镜、电镜下未见明显损伤。结论PDT治疗猴眼CNV模型是有效的,从病理组织学上证实了PDT治疗CNV主要是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PDT治疗对病变浅层及其周围的视网膜组织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组织学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眼表疾病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杨昕昱 张云静 +6 位作者 周虎子威 巩泉泉 王鑫宇 张骁彧 李志霞 李仕明 王胜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3-451,共9页
目的分析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眼表疾病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2020年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施工人员11132名,通过医疗记录数据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发育及营养状态、相关临床指标等)和眼... 目的分析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眼表疾病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2020年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施工人员11132名,通过医疗记录数据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发育及营养状态、相关临床指标等)和眼表疾病发病情况,研究对象的户籍所在地和工作环境的海拔高度从公开资料网站中获取(https://zh-cn.topographic-map.com/legal/)。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6.17±10.48)岁,其中男性占比95.33%(10612名),中位随访时间为1.53年,户籍所在地和工作环境海拔分别为(1954.77±940.64)和(4535.09±232.71)m。计算按不同基线特征分组的眼表疾病的发病率。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眼表疾病发病的差异变量;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眼表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期内眼表疾病发病率为9.27%(1032例),其中结膜炎和角膜炎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58%(733例)和1.80%(200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户籍所在地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 m,发病风险降低15%[风险比(HR)(95%CI):0.85(0.80~0.91),P<0.001];工作环境海拔高度每上升100 m,发病风险升高4%[HR(95%CI):1.04(1.01~1.07),P=0.006]。可闻及肺干啰音[HR(95%CI):1.53(1.12~2.09),P=0.007]、心脏杂音[HR(95%CI):4.44(1.43~13.83),P=0.010]和血氧饱和度降低[HR(95%CI):1.09(1.02~1.16),P=0.007]为眼表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原电网施工人员眼表疾病发病率不容忽视。高海拔工作环境、低海拔户籍所在地、肺干啰音、心脏杂音和低血氧饱和度是眼表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炎 角膜炎 发病率 队列研究 影响因素 眼表疾病 高原作业工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肿瘤眼眶病中常见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金茹 马建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眼肿瘤眼眶病是一类危害人类视功能,甚至生命的严重疾病.目前多数眼肿瘤眼眶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这给其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医学实验动物模型是利用动物体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实验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不仅有助于... 眼肿瘤眼眶病是一类危害人类视功能,甚至生命的严重疾病.目前多数眼肿瘤眼眶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这给其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医学实验动物模型是利用动物体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实验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不仅有助于了解疾病本身的病因、病理机制,而且可以为其治疗提供研究平台.尽管眼肿瘤眼眶病较眼科其他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较少,但近年来有关眼肿瘤眼眶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就几种常见的眼肿瘤眼眶病相关动物模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动物模型、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视网膜母细胞瘤(RB)动物模型、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眼眶炎性假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眼眶病 动物模型/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纤溶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郝静 刘武 +4 位作者 李彬 李倩 莫宾 袁爽 李翔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1-925,共5页
目的观察蛇毒纤溶酶是否可以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A、B、C、D组,每组6只。左眼玻璃体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1000U/mL(商品单... 目的观察蛇毒纤溶酶是否可以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A、B、C、D组,每组6只。左眼玻璃体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1000U/mL(商品单位)的蛇毒纤溶酶0.04、0.05、0.08、0.1mL,术后1、3、7d通过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观察眼前后节的变化。术后7d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药物注入后是否诱发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结果术后7d对照眼无PVD形成,光学显微镜下见各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部分性PVD形成。A、B、C组的视网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D组可见局限性视网膜内界膜溶解破坏,局部视网膜隆起变薄及脉络膜下渗出的毒性改变。A组和D组的扫描电镜结果与光学显微镜一致。随着玻璃体腔蛇毒纤溶酶注射剂量的增加,玻璃体液化程度加大,PVD的范围也加大。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适当剂量的蛇毒纤溶酶,在术后7d可以诱导部分性PVD的形成,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改变。大剂量应用时可见视网膜结构的毒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腔注射 蛇毒纤溶酶 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对PPV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潇远 王怀洲 +4 位作者 金鑫 马聪慧 崔红培 刘茜 李海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V的原发病包括视网膜脱离13眼,玻璃体积血3眼,眼内炎1眼。所有患者均行激光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包括房角镜下内路小梁切开术6眼、经巩膜瓣途径微导管引导下外路小梁切开术11眼。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范围均≥300°,其中360°者11眼,330°者4眼,300°者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标准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术后用药数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的主要结局指标为眼压和手术成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用药数量、BCVA变化和并发症。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34.41±5.11)、(21.88±11.72)、(20.77±7.67)、(19.50±7.01)、(16.32±4.68)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9,P<0.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14眼眼压较术前降低40%以上。术后6、12个月手术成功率均为76.5%。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80,P<0.001)。术后6个月,术眼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1,P=0.190)。术眼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治疗PPV术后继发青光眼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青光眼 小梁切开术 微导管辅助 玻璃体切割术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郑燕 周跃华 +3 位作者 张晶 刘倩 柳静 胡雅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0-465,共6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探讨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64例128眼,患者分为LASIK组(37例74眼)和LASIK—CXL组(27例54眼),2个组基线特征匹配。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LASIK—CXL组患者在LASIK术后立即用质量分数0.1%核黄素滴至角膜基质床持续90s,平衡盐溶液(BSS)行瓣下冲洗后用紫外线交联加固仪照射进行角膜交联。2个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对2个组术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OCT(AS—OCT)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49±2.41)D和(-6.97±2.41)D,术后6个月时分别降低至(-0.68±0.88)D和(-0,75±0.94)D;2个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分别为1.18±0.28和1.05±0.38,术后6个月时分别提高至-0.06±0.09和-0.03±0.18;术前AveK值分别为(44.37±1.46)D和(44.47±1.50)D,术后6个月时分别减少至(39.30±2.06)D和(38.66±1.80)D;术前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25±0.21和0.24±0.22,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加为0.29±0.24和0.28±0.24,术前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分别为0.36±0.16和0.39±0.15,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至0.57±0.31和0.75±0.37,且LASIK—CXL组术后SAI值明显大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P=0.002)。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分别为(8.44±1.44)mmHg(1mmHg=0.133kPa)和(8.63±1.35)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下降至(5.74±1.31)mmHg和(6.25±1.24)mmHg,且LASIK-CXL组CRF值明显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0,P=0.004);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滞后量(CH)分别为(8.78±1.51)mmHg和(8.69±1.62)mmHg,术后6个月分别降至(7.23±1.08)mmHg和(6.50±1.32)mmHg,LASIK—CXL组术后CH值明显低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0,P=0.017)。AS—OCT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LASIK—CXL组角膜基质出现高密度反光带者45眼,占81.82%,而LASIK组术眼未出现角膜基质高密度反光带。结论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改善术眼术后视力的效果与LASIK接近,但在增加角膜硬度方面明显优于LASIK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方法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联合物理疗法 胶原/代谢 交联制剂/治疗用途 生物力学现象 前瞻性研究 角膜交联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5
作者 闫超 陆立新 +1 位作者 谭家璿 接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0,共2页
可逆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眼压,但是,临床上发现许多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神经损害仍在继续[3-4];另外,部分患者... 可逆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眼压,但是,临床上发现许多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神经损害仍在继续[3-4];另外,部分患者虽未见眼压升高,却也存在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因此,推测除了眼压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患者 视神经损害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疗效观察 临床 治疗 高眼压 致盲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光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晶 郑燕 +5 位作者 刘倩 王玥 李颖 张秋露 徐雯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5,共6页
背景研究证实经典角膜胶原交联法(CXL)可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及角膜扩张,但由于其需要去上皮,因此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价快速... 背景研究证实经典角膜胶原交联法(CXL)可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及角膜扩张,但由于其需要去上皮,因此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3—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8例46眼,采用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术后随访1年。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测定术眼的视力、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对术眼手术前后的检查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的有效性。对随访期间术眼的刺激症状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所有手术顺利,未发现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感染。术眼术后1d出现轻度刺激症状,均于术后3d缓解或消失。术眼术后1个月及以后等效球镜度(SE)较术前降低,但手术前后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2,P=0.614);术眼术后12个月术眼柱镜度(CD)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2,P=0.004)。术眼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值均接近于术前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6、0.465、0.981,均P〉0.05)。术眼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厚度值分别为(467.86±52.92)和(468.51±52.96)μm,高于术前的(453.91±45.78)μm,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6、0.469,均P〉0.05),术眼术后12个月角膜厚度值为(488.67±51.44)μm,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2)。术眼术后3、6和12个月角膜曲率最大值(Ks)、角膜曲率最小值(Kf)及角膜平均曲率值(Avek)逐渐下降,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92、0.897、1.029,均P〉0.05)。术后1个月角膜基质层可见高密度光反射条带者39眼,占84.78%,深度平均为(214.38±31.92)μm。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素(CR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68、0.894,均P〉0.05)。结论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后圆锥角膜的角膜厚度增加,曲率逐渐扁平,角膜应力增强,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此外圆锥角膜患者用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后不影响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治疗后刺激症状轻,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药物疗法 光化学疗法/方法 光敏剂/治疗用途 核黄素/治疗用途 紫外线 角膜生物力学 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囊针预劈核技术和常规拦截劈核技术在合并假性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手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阳 陈杰 +3 位作者 冯强 肉孜买买提·买买提尼牙孜 高敏 朱思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5-269,共5页
背景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在维吾尔族人群发病率较高,常引起继发性青光眼且多并发白内障。PEX眼晶状体组织的异常改变及悬韧带组织变性脆弱,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应用常规的拦截劈核过程易导致悬韧带断裂。截囊针预劈核技术是一种... 背景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在维吾尔族人群发病率较高,常引起继发性青光眼且多并发白内障。PEX眼晶状体组织的异常改变及悬韧带组织变性脆弱,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应用常规的拦截劈核过程易导致悬韧带断裂。截囊针预劈核技术是一种新的劈核技术,其在PEX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截囊针预劈核技术与常规拦截劈核技术在PEX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五官科纳入晶状体核为Ⅲ级并且合并PEX的白内障患者41例4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中分别采用截囊针预劈核法及拦截劈裂法进行劈核,比较2个组术中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及术眼术后角膜内皮损失率、角膜水肿程度、视力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的平均有效超声时间分别为14.0(13.0,16.5)min和18.5(16.5,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354,P〈0.01)。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术后1周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101.90±209.08)/mm和(2002.30±207.0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P=0.134);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27±2.23)%和(13.09±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0,P=0.001)。预劈核组术后3d的视力优于拦截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1d和3d,2个组间角膜水肿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1、0.446)。术中严重并发症主要为悬韧带断裂,预劈核组及拦截劈核组发生术中悬韧带断裂者分别为1眼和2眼。结论与常规拦截劈核技术比较,预劈核技术用于PEX合并白内障患者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视力恢复更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出术/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方法 晶状体核/手术 假性剥脱 治疗效果 比较研究 预劈核技术 拦截劈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与常规超声乳化劈核技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杨珂 朱思泉 赵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9-633,共5页
背景白内障手术中劈核操作是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助于缩短超声乳化的耗时,减小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目的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 背景白内障手术中劈核操作是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助于缩短超声乳化的耗时,减小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目的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于2016年3—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眼轴长度〉27.0 mm、屈光度〉-10.0 D,患眼晶状体核为Ⅲ~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随机分成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分别选择反式劈核钩预劈核及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比较2个组术中角膜内皮损失率、角膜水肿程度的差异,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安全性,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差异,测定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数视力表)变化,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2个组术眼手术均顺利。预劈核组术眼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47.30±11.29)s,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为(57.70±14.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P=0.016)。术后7 d,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术眼BCVA分别为4.75±0.11和4.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38)。术后1个月,预劈核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82±3.77)%,低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的(16.1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8,P=0.001)。术后7 d,预劈核组术眼的2级和3级角膜水肿眼数明显少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822,P=0.008)。结论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操作比较,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Ⅲ~Ⅳ级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效果好,对组织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出术/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方法 高度近视 晶状体核/手术 治疗效果 预劈核技术 超声乳化劈核技术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反式劈核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1
19
作者 佘海澄 段安丽 齐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74,共4页
背景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较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低,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治疗效果已有报道,但结果不一.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 背景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较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低,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治疗效果已有报道,但结果不一.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眼均接受20G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术治疗.术中根据情况剥除黄斑前膜,必要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治疗,晶状体混浊者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患者自由选择体位,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重硅油取出术,以重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为手术成功的标准.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MAR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4.3±3.0)D,其中7眼为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占35%,7眼合并脉络膜脱离,占35%.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5% (19/20),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占90% (18/20),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者占5% (1/20),1眼经二次手术后仍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术眼LogMAR视力由术前的2.77±0.81增加到术后的1.2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中未行白内障摘出术的术眼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术后2眼发生非一过性眼压升高.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术后对患者体位无特殊要求,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Densiron 68 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控制能力与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傅涛 王静 +2 位作者 苏庆 郗平 李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6-459,共4页
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 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双眼偏斜角度;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采用1△~40△的水平三棱镜排镜及调节性视标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恢复点和恢复易度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测量参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患儿右眼和左眼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95±1.63)D和(-2.01±1.73)D,受检眼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分别为(36.67±15.69)△和(38.25±14.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57,均P〉0.05)。患儿视远及视近时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s=-0.41,P=0.03;L=-0.56,P〈0.01);而视远及视近融合性分开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s=0.05,P=0.78;rs=0.04,P=0.75)。无论辐辏融合还是分开融合,融合恢复易度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融合性辐辏运动破裂点的检测能较好地提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有可能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指征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生理病理 眼集合/生理病理 眼调节/生理 斜视/生理病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