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方庄社区7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其临床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费琦 张效栋 +14 位作者 林吉生 王炳强 孔慜 杨雍 马钊 王奇 吴浩 贾鸿雁 赵新颖 刘新颖 王丽 刘晓辉 彭伟 张晓蕾 杨京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344-4348,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70岁以上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及其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于2014年1—10月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采用广告招募的抽样方法,收集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仪骨密度检查并完... 目的调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70岁以上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及其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于2014年1—10月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采用广告招募的抽样方法,收集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仪骨密度检查并完成《北京市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临床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调查的北京地区70岁以上老年男性人群150例。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腰椎总(L1~4)、左侧股骨颈和左侧髋部总的骨密度值。根据WHO诊断标准诊断OP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OP组和非OP组,分析各临床危险因素与O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0例老年男性OP患病率为20.7%(31/150),骨量减少者占55.3%(83/150),骨量正常者占24.0%(36/150)。150例老年男性腰椎总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左侧髋部总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106,P〈0.001);其中腰椎总骨密度高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和左侧髋部总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左侧髋部总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OP组和非OP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骨折病史、糖尿病史、饮茶、饮咖啡、饮碳酸饮料、食用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P组和非OP组体质指数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体质量评价OP时,AUC值为0.701,最佳诊断截断值为70.0 kg,灵敏度为48.7%,特异度为83.9%;以体质指数评价OP时,AUC值为0.661,最佳诊断截断值为23.8 kg/m2,灵敏度为62.2%,特异度为74.2%。结论方庄社区70岁以上老年男性OP患病情况不容忽视,低体质指数和低体质量是OP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其中体质量因素有中度预测价值,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危险因素 男性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与定量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娜 唐海 +9 位作者 张勇 李大胜 吴丹 冯强强 蔡韦 王仲朴 张天辉 覃革荣 马骥良 程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7-1491,共5页
目的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 目的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将接受两种检查的受检者分别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别的平均骨密度,并计算峰值骨密度各组别的骨丢失率,分析骨密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DXA测量北京地区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峰值骨密度均在30-39岁年龄组,40岁以后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至80-94岁组腰椎、股骨颈、全髋部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21.7%、31.4%和29.5%;QCT测量腰椎松质骨的峰值骨密度在20-29岁组,至80-97岁组累计骨丢失率达58.2%。累计骨丢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松质骨〉股骨颈〉全髋部〉腰椎正位。结论腰椎QCT可较DXA更早、更准确地显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情况,对增龄性骨丢失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丢失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女性椎旁肌退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Genant分级的相关性
3
作者 张立博 宋萌晨 +8 位作者 贾杰 宋辉 冷子宽 尚国伟 陈松峰 寇红伟 唐海 毛克亚 刘宏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椎旁肌特征和相关参数,探究椎旁肌退变与OVCFs的Genant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女...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椎旁肌特征和相关参数,探究椎旁肌退变与OVCFs的Genant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女性OVCFs患者82例,依据患者Genant分级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轻度骨折组(GenantⅠ级)26例,中度骨折组(GenantⅡ级)29例,重度骨折组(GenantⅢ级)27例。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资料,在横断面MRI图像上测量所有患者的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面积,计算椎旁肌脂肪浸润率。比较3组一般资料和椎旁肌相关参数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共线性的因素纳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其与Genant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轻度骨折组,重度骨折组年龄更大(P<0.05)。3组L3椎体平面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率(multifidus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ratio,MFIR)和L4椎体平面的MFIR、竖脊肌脂肪浸润率(erector spinae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ratio,EFIR)、椎旁肌总脂肪浸润率(total fat infiltration ratio,tF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共线性分析结果,排除相关性强的影响因素后,将年龄、BMD、L3椎体平面的MFIR、L4椎体平面的EFIR等4个因素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和L3椎体平面MFIR增加是发生重度OVC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旁肌的脂肪浸润对OVCFs的Genant分级有显著影响。年龄增大和L3椎体平面MFIR增加是重度OVC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情况调查 被引量:39
4
作者 董鹏 顾湲 +1 位作者 赵之心 张乐辉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1,49,共3页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北京城区 190例利用全民健身路径锻炼居民的健身情况和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参加锻炼的居民占 5 7.4 % ,偶尔参加锻炼的占 34.7% ,年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参加...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北京城区 190例利用全民健身路径锻炼居民的健身情况和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参加锻炼的居民占 5 7.4 % ,偶尔参加锻炼的占 34.7% ,年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明显高于中青年 ;居民的健身多以简便、易学的方式为主 ;中老年人和中青年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看法不同 (P <0 .0 5 ) ,多数老年人对器械满意 ;很多人不知道器械的使用方法 ,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原因有无人管理、无保护措施、设计不合理等 ;锻炼者中患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很多 ,需要专业人员给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健身路径 运动处方 现状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人员医院信息系统知识态度技能的调查
5
作者 易祖玲 陈浩 +2 位作者 倪国玉 张霞 张乐辉 《中国护理管理》 2007年第8期59-61,共3页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HIS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法: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病房系统的23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受访者的HIS知识处于中等水平。②受访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技能和知识。③受过、没受过岗前培训的护理人员...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HIS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法: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病房系统的23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受访者的HIS知识处于中等水平。②受访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技能和知识。③受过、没受过岗前培训的护理人员在HIS技能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护理人员对HIS系统的态度30岁上、下的人群,初、中级职称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HIS护理人员知识、态度、技能的调查,可为医院管理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素质,培养护理人员科学化、标准化、正规化的工作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 护理人员 知识态度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肿瘤晚期上胸椎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包利 侍管 +5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冯飞 陈萌 李锦军 唐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3-1290,共8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肿瘤晚期上胸椎(T1~T4)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PVP治疗的肿瘤晚期上胸椎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对随访...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肿瘤晚期上胸椎(T1~T4)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PVP治疗的肿瘤晚期上胸椎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对随访资料完整的45例患者(62个椎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43~88岁(64.2±13.5岁)。T1椎体4个,T2椎体7个,T3椎体23个,T4椎体28个。术前均处于肿瘤晚期(Tokuhashi修正评分≤8分或Tomita评分≥7分),均合并严重背部疼痛,无脊髓压迫。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和手术后3d、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镇痛药使用评分和卡氏日常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综合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PVP。手术时间25~85min(45.1±13.3min),术中出血量5~30mL(12.8±6.6mL),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射量为1.5~5mL(2.8±0.7mL)。17例患者的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33.87%(21/62)。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VAS评分7.9±1.1分,术后3d 3.8±1.5分、术后3个月2.9±0.8分、术后6个月3.0±1.3分;术前镇痛药使用评分3.3±0.8分,术后3d 1.7±0.8分、术后3个月2.8±0.9分、术后6个月1.4±0.9分,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镇痛药使用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KPS评分52.7±10.1分,术后3d 62.6±8.2分,术后3个月64.9±8.9分,术后6个月59.1±17.0分,术后3d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01),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35)。结论: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较短的肿瘤晚期上胸椎转移瘤患者,PVP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背部疼痛症状,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但骨水泥渗漏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上胸椎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说明3种材料的Cage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较PEEK Cage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性能更强,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椎间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ULBD治疗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冬 谢学虎 +3 位作者 张志武 任冀峰 费琦 钱秀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8-638,共1页
目的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双侧椎管减压术(UBE-ULBD)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微创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手术减压对病变节段术后稳定性的影响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UBE-ULBD对单节段退行... 目的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双侧椎管减压术(UBE-ULBD)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微创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手术减压对病变节段术后稳定性的影响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UBE-ULBD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例L4~L5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术后的CT平扫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软件建立患者真实术前和术后腰椎L3-L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M1和M2,在两组模型的L3上表面施加150 N的定向载荷和7.5 Nm力矩,并对L5下表面进行固定支撑,分析经UBE-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生物力学变化及对责任节段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与M1相比,M2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6种工况时,其L4~L5责任节段腰椎活动度分别减少48%、36%、30%、33%、-9%,未发生节段失稳;M2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6种工况时,其责任节段纤维环应力极值相对于M1分别增加24%、3%、22%、-25%、19%、29%,未发生应力突变。结论在本研究中,经UBE-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其责任节段腰椎关节活动度呈减小趋势,纤维环应力极值呈增加趋势,但未见活动度和应力突变现象,仍维持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管减压术 手术减压 近期临床疗效 病变节段 CT平扫 术前术后 单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性小体参与骨质疏松症关键细胞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嘉仪 林吉生 费琦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和衰老驱动可造成骨量减少,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又与炎性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其中NLRP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3)炎性小体...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和衰老驱动可造成骨量减少,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又与炎性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其中NLRP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3)炎性小体的激活开始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回顾文献,从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和调控机制,以及NLRP3炎性小体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总结NLRP3炎性小体在骨质疏松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骨质疏松症炎性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P3 骨质疏松症 炎性小体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源性外泌体对肌腱干/祖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墨琳 朱亚琼 +4 位作者 丁雨菲 易丹 葛乃侨 陈思明 王月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5,共9页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源性外泌体(PRP-Exos)对肌腱干/祖细胞(TSPC)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沉淀结合超速离心法提取PRP-Exos,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鉴定其形态、浓度及粒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源性外泌体(PRP-Exos)对肌腱干/祖细胞(TSPC)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沉淀结合超速离心法提取PRP-Exos,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鉴定其形态、浓度及粒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提取并培养大鼠TSPC,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SPC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情况。CCK-8法及EdU实验评估PRP-Exos对TSPC增殖情况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评估PRP-Exos对TSPC迁移情况的影响。结果提取的PRP-Exos呈典型茶托状结构,浓度为4.9×10^(11)个/mL,平均粒径为(132.2±56.8)nm,PRP-Exos表面表达CD9、CD63及CD41。提取的TSPC表达CD44蛋白。PRP-Exos可被TSPC摄取,共培养48 h时,浓度为50、100μg/mL的PRP-Exos可显著促进TSPC的增殖(P均<0.001),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共培养24 h后,浓度为50μg/mL的PRP-Exos可显著促进TSPC的迁移(P<0.001)。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PRP-Exos对大鼠TSPC的增殖及迁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外泌体 肌腱干/祖细胞 增殖 迁移 肩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通道脊柱内镜的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11
作者 于凌佳 刘雨泉 +6 位作者 左维阳 谭海宁 刘宁 张国强 李想 杨雍 祝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8-795,共8页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单通道脊柱内镜用于治疗颈、胸、腰椎退行性病变,是近几年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缺乏单通道脊柱内镜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相关研究。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分析 脊柱内镜 脊柱外科 腰椎退行性病变 脊柱微创 可视化分析 单通道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度寰枢椎领域临床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
12
作者 李想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0-866,共7页
目的:采取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23年发表的寰枢椎领域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中的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方法:分别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检索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寰枢椎领域的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纳... 目的:采取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23年发表的寰枢椎领域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中的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方法:分别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检索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寰枢椎领域的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纳入文献的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发文期刊、基金支持、主要主题、次要主题、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总结和可视化分析,同时逐篇阅读纳入文献全文,对其中发表的寰枢椎领域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入排标准,总计纳入英文文献100篇。具体文章类型包括临床论著、基础研究、系统评价等多种类型。其中51篇位于JCR分区Q2区及以上。国人发表文献数量位居首位,占50%。World Neurosurgery发文量最多的杂志。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依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骨折和颅底凹陷。中文文献47篇,“寰枢椎”及“寰枢椎脱位”占主要主题及次要主题的首位,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是最主要的发文期刊,马向阳、邹小宝是发文最多的作者,南部战区总医院贡献了最多的寰枢椎相关文献,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支持。通过阅读全文,将目前研究重点分为前后路手术技术改进、手术安全性的提升、寰枢椎手术术后翻修、人工智能及3D打印,罕见病或全身系统性综合征合并的寰枢椎不稳/寰枢椎脱位几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论:2023年寰枢椎领域相关文章呈持续增多的趋势,且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发表在脊柱类顶级期刊中,其中中国学者发文数量最多。该领域研究热点除常见的手术治疗以外,全身系统性综合征导致的寰枢椎不稳/脱位值得引起重视。未来期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项目,为寰枢椎领域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文献计量学分析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茎突骨折及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赵亮 王宝军 +4 位作者 李亚东 于浩淼 刘振宇 高化 刘长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骨折分型及愈合情况会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因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于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52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 目的:探讨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骨折分型及愈合情况会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因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于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52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尺骨茎突骨折均未予固定。记录病例AO分型及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X线测量结果(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Gartlant-Werley评分。将所有资料按照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与未合并组、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茎突骨折愈合组及未愈合组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5个月,52例桡骨骨折均愈合。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与未合并组术前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平均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优良率81%。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中,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相比,茎突骨折愈合组与非愈合组相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例并发症,合并组4例,未合并组2例,并发症11%。螺钉切入关节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1例,皮神经损伤2例,术后内固定拔退出并骨折畸形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伴关节僵硬1例,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有效维持骨折及关节面复位,其术后疗效满意、肯定。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及其骨折分型,对术后X线测量及腕关节功能无影响,其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骨折 腕关节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和训练计划 被引量:30
14
作者 郭艾 罗先正 +1 位作者 王志义 李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10-211,共2页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和训练计划郭艾1罗先正1王志义1李强1人工髋关节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而术后及时的康复治疗和有效的功能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术后疗效和患者的生活...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和训练计划郭艾1罗先正1王志义1李强1人工髋关节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而术后及时的康复治疗和有效的功能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术后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少和预防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假体 置换术 康复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D、OSTA与FRAX^(■)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左薇 费琦 +5 位作者 杨雍 王炳强 林吉生 赵凡 孟茜 彭晓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比较BMD、OSTA与FRAX(不含BMD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准确性,为选择适合我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工具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接受DXA骨密度... 目的比较BMD、OSTA与FRAX(不含BMD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准确性,为选择适合我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工具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接受DXA骨密度检查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连续纳入1497例,建立队列。基于基线数据,以就诊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否为参考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BMD、OSTA及FRAX评分预测骨质疏松骨折发生风险的准确性。结果发生骨折组(n=343)患者的BMD,OSTA评分与FRAX评分均低于未发生骨折组(n=11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OSTA及FRAX评分(不使用骨密度的主要部位FRAX评分)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4(95%CI:0.621-0.687),0.629(95%CI:0.595-0.663)和0.907(95%CI:0.888-0.926),最佳诊断截点值分别为-1.25,-1.90和3.65%。结论不使用骨密度的主要部位FRAX评分可用于我国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但诊断截点值为3.65%,远低于WHO推荐的20%,其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女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密度 OSTA FR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17
16
作者 高化 李锦军 +3 位作者 王炳强 李东 杨雍 唐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5-679,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24例(66个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别行全身核素骨显像和脊柱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椎体发生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以... 目的: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24例(66个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别行全身核素骨显像和脊柱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椎体发生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以受累椎体个数为统计单位,在胸腰椎范围内,共66个椎体确定为责任节段,行椎体后凸成形术;MRI诊断60个节段,核素骨显像诊断58个节段,将两者的诊断个数进行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较高,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2,P=0.000)。结论:在显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核素骨显像与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责任节段的有效辅助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核素骨显像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与尖吻蝮蛇血凝酶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止血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17
作者 崔璨 高化 +3 位作者 陈文韬 程晟 沈素 王宝军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与尖吻蝮蛇血凝酶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尖吻蝮蛇血凝酶组(血凝酶组),各50例。氨甲环酸组切皮前30 min给予氨...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与尖吻蝮蛇血凝酶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尖吻蝮蛇血凝酶组(血凝酶组),各50例。氨甲环酸组切皮前30 min给予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关闭切口前将氨甲环酸1 g稀释至20 mg·mL^(-1)于筋膜下及肌内注射。血凝酶组切皮前15 min单次缓慢静脉注射尖吻蝮蛇血凝酶2 U。观察指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记录显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氨甲环酸组和血凝酶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15.17±148.65),(340.27±170.85)mL(P<0.01),输血量分别为(140.30±161.48),(207.20±182.59)mL(P<0.05),手术后D-二聚体分别为(4.45±4.16),(10.09±8.18)mg·L^(-1)(P<0.01)。两组显性失血量、输血率及末次随访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氨甲环酸对于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止血效果优于尖吻蝮蛇血凝酶,尤其可减少隐性失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尖吻蝮蛇血凝酶 转子间骨折 止血 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肌力和跌倒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冯飞 陈浩 +4 位作者 张湛金 贾璞 包利 杨鹤 唐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313-319,共7页
目的评估普通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40例60岁以上、可独立行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普通维生素D组(钙800 mg+维生素D3800 IU/d)和活性维生... 目的评估普通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40例60岁以上、可独立行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普通维生素D组(钙800 mg+维生素D3800 IU/d)和活性维生素D组(钙800 mg+1,25双羟维生素D30.5μg/d);随访观察12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行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手持式测力仪(hand-held dynamometer,HHD)测试握力、跌倒效能量表评分(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及血钙、血磷、血肌酐检测;在干预前、干预12个月后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记录12个月跌倒次数、跌倒致骨折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通维生素D组获得随访103例(男性17例,女性86例),活性维生素D组获得随访105例(男性18例,女性87例)。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PPB评分[普通维生素D组(7.45±2.45)分vs.活性维生素D组(7.80±2.21分)]、握力[普通维生素D组(21.04±5.66)kg vs.活性维生素D组(21.96±6.12)kg]及MFES[普通维生素D组(7.09±1.62)分vs.活性维生素D组(7.19±1.63)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与普通维生素D组SPPB(8.01±2.45)分和MFES(7.38±1.61)分相比,活性维生素D组SPPB(9.33±2.18)分和MFES(8.42±1.63)分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12个月后,活性维生素D组腰椎BMD(0.790±0.105)g/cm2较干预前(0.756±0.107)g/cm2较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维生素D组腰椎及髋部BMD均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维生素D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肌力及躯体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活性维生素D改善躯体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效果更佳,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简易躯体能力测试 跌倒效能量表评分 跌倒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C/PMMA双向骨水泥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包利 唐海 +3 位作者 王炳强 朱富强 董益鹏 邓介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方法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 目的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方法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首先将PMMA与CPC按质量比1∶2、1∶1、2∶1均匀混合,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水泥,然后将PMMA、CPC、混合骨水泥(1∶2、1∶1、2∶1)制成标准试件(直径6mm、高12mm),最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凝固温度、凝固时间、电镜扫描、X线衍射、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初步评估混合骨水泥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时理化性能满意,其抗压强度较CPC提高约120%,凝固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低于45℃,凝固时间约12~14 min,微观结构与CPC相似,孔径在100~300μm之间分布最多(约70%),大部分孔与孔之间有10~20μm小孔贯通。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混合骨水泥(1∶1)的组织相容性满意,但降解速度缓慢。结论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能有效克服单一材料缺点,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有望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磷酸钙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人群跌倒危险因素 被引量:28
20
作者 陈浩 冯飞 +2 位作者 包利 贾璞 唐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人群的跌倒风险现状,并对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骨科门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210例,平均年龄(68.55±5.92)岁。采集基本信息,用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工具(falls risk for o...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人群的跌倒风险现状,并对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骨科门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210例,平均年龄(68.55±5.92)岁。采集基本信息,用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工具(falls risk for older people-community setting,FROP-Com)、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评估跌倒风险。手持式测力仪(hand-held dynamometer,HHD)测试肌力,记录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结果。测定骨密度、血钙、血磷、血肌酐、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统计跌倒发生情况,对FROP-Com跌倒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组间差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跌倒的危险因素。结果 1年内发生过跌倒的83例(39.5%),其中跌倒两次及以上的23例(11.0%)。FROP-Com平均得分(10.22±9.50)分,MFES平均得分(9.27±0.87)分,跌倒风险处于较高水平。FROP-Com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相比,HHD(F=55.795,P=0.000)、SPPB(F=48.009,P=0.000)、血钙(F=0.497,P=0.000)和25OHD(F=20.501,P=0.000)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治疗史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7,P=0.00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跌倒的危险因素,按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SPPB、HHD、血钙、25OH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1.80,P=0.000)。结论老年骨质疏松人群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应该给予综合干预措施,以降低其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骨质疏松症 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工具 跌倒效能量表 手持式测力仪 简易躯体能力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