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院级平台化样本库各类分库效能的比较
1
作者 陈奕霖 魏巍 +4 位作者 李秀红 张璇 黄涛 张平 张允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目的提出综合医院平台化样本库各分库表现的评价方法,并对各分库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以期为从事样本库建设的同仁提供参考。方法将北京友谊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建立的所有样本分库纳入本研究。采用样本入库、样本应用... 目的提出综合医院平台化样本库各分库表现的评价方法,并对各分库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以期为从事样本库建设的同仁提供参考。方法将北京友谊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建立的所有样本分库纳入本研究。采用样本入库、样本应用以及样本质量3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并将上述3项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估(样本入库30%、样本应用30%、样本质量40%)。结果77个样本分库中,项目库22个,储备库55个。入库评分方面,项目库和储备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7±30.1比47.6±29.9,P=0.1614);应用评分、样本质量评分以及综合评分方面,项目库均显著高于储备库[应用评分:30.3(0,84.2)比0(0,31.6),P=0.0327;质量评分:100.0±0.0比94.5±22.9,P=0.0444;综合评分:62.5±14.8比57.9±17.9,P=0.0077]。结论综合医院院级平台化样本库中项目库的综合表现优于储备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医院 平台化 院级样本库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和逆转中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爱婷 严旭禛 +3 位作者 赵文姗 李为雨 陈巍 尤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4-1519,共6页
目的明确弹性蛋白在四氯化碳(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特点,初步探索弹性蛋白沉积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建立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可溶性蛋白及维多利亚蓝染色检测纤维化早期(CCl4注射4周)和进展期(C... 目的明确弹性蛋白在四氯化碳(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特点,初步探索弹性蛋白沉积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建立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可溶性蛋白及维多利亚蓝染色检测纤维化早期(CCl4注射4周)和进展期(CCl4注射8周)弹性蛋白的变化,同时以橄榄油做为健康对照组;其次,建立纤维化自发逆转模型,通过LC-MS/MS检测不同逆转时间(逆转0周、逆转4周、逆转8周、逆转12周)血清蛋白组学的变化,寻找潜在的与弹性蛋白沉积相关分子,并通过q PCR进行验证。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弹性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早期纤维化组和进展期纤维化组分别为0. 82±0. 05、1. 59±0. 58,与健康对照组(1. 00±0. 11)相比,进展期纤维化组显著上升(P <0. 05)。对不可溶性弹性蛋白的检测发现,与健康对照组(207. 9±34. 7μg/10 mg)相比,早期纤维化组(213. 5±26. 7μg/10 mg)无明显变化(P>0. 05),而进展期组显著升高[(352. 0±57. 0)μg/10 mg,P <0. 05]。肝组织弹性蛋白染色发现,与健康对照组(1. 03±0. 14)相比,弹性蛋白阳性面积早期纤维化组(2. 08±0. 16)和进展期纤维化组(4. 39±0. 51)均显著增加(P值均<0. 05)。进一步检测了弹性蛋白酶12的基因表达,与健康对照组(1. 30±0. 10)相比,弹性蛋白酶12的基因水平随纤维化进展表达显著升高(早期纤维化:15. 50±2. 90;进展期纤维化:22. 70±4. 10,P值均<0. 05)。利用LC-MS/MS分离并鉴定逆转过程中与肝纤维化进展和逆转相关的蛋白45种,其中与弹性蛋白沉积相关的蛋白包括赖氨酸氧化酶-1(LOXL-1)和Fibulin-1(FBLN-1)。通过q PCR对LOXL-1和FBLN-1基因验证证实,LOXL-1和FBLN-1的基因水平在CCl4注射8周(逆转0周)达到高峰,且随着逆转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下降。结论弹性蛋白沉积是进展期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重要特征之一,LOXL-1和FBLN-1介导的弹性蛋白沉积有可能成为肝纤维化特别是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弹性蛋白 氨基酸氧化还原酶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分离方法的优化及亚群在肥胖小鼠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武永乐 尚宏伟 +2 位作者 孙广永 张栋 丁惠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9-567,共9页
目的尝试提供一种高效的、低损伤的分离脂肪组织免疫细胞的方式,以期为肥胖过程中免疫学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首先分离正常小鼠附睾周围的脂肪组织,并采用机械研磨或酶消化(包括Ⅱ型/Ⅳ胶原酶、Liberase酶)的方式分离其中的免... 目的尝试提供一种高效的、低损伤的分离脂肪组织免疫细胞的方式,以期为肥胖过程中免疫学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首先分离正常小鼠附睾周围的脂肪组织,并采用机械研磨或酶消化(包括Ⅱ型/Ⅳ胶原酶、Liberase酶)的方式分离其中的免疫细胞,并结合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筛选最高效的免疫细胞分离方式。再通过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建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一步分析肥胖过程中,小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亚群变化。结果比较不同酶消化及机械研磨方式发现,通过高纯度的Liberase酶消化的方式获得CD45^(+)免疫细胞死亡率最低,活细胞数最多;而通过机械研磨方式获得免疫细胞死亡率最高,活细胞数最低。与正常饮食小鼠相比,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固有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比例增加,尤其是M1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2型降低,同时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增加,髓样细胞表达激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TREM1)表达增加。而适应性免疫细胞中,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特别是Th1/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最为明显。结论建立了一种从小鼠脂肪组织中高效获取有活力的免疫细胞的方法,并证实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促炎作用增强,它们在诱发脂肪组织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酶消化 机械法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