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外用药局部不良反应评价专家共识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邻峰 刘玲玲 +7 位作者 董福慧 张军 张亚非 顾恒 蔡宏 温海 宋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3-484,共2页
皮肤外用药的局部不良反应并不少见,正确评价其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皮肤外用药非常重要。本文报道了皮肤外用药局部不良反应评价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 皮肤 外用药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华对皮肤美白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崔文颖 杨高云 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9-483,共5页
本文从减少黑色素生成、角质剥脱剂、植物防晒剂、基因水平上抑制黑色素形成、减少黑色素传送到角质细胞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美白的作用机制。介绍了曲酸、植物多酚、根皮素、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内皮素拮抗剂、植物类黄酮等6种目前常见的... 本文从减少黑色素生成、角质剥脱剂、植物防晒剂、基因水平上抑制黑色素形成、减少黑色素传送到角质细胞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美白的作用机制。介绍了曲酸、植物多酚、根皮素、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内皮素拮抗剂、植物类黄酮等6种目前常见的植物美白剂,并从纳米技术、复配方案及中草药化妆品3方面对未来植物精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华 美白 脱色素 酪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皮肤美白及抗衰老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高云 崔羽立 钟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62-865,共4页
纳米技术是近些年来新兴并蓬勃发展的技术,对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针对纳米技术在美白及抗衰老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从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的优势进行了介绍;对皮肤衰老及美白剂开发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概述,并介绍... 纳米技术是近些年来新兴并蓬勃发展的技术,对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针对纳米技术在美白及抗衰老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从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的优势进行了介绍;对皮肤衰老及美白剂开发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抗衰老成分以及美白成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部分相应的纳米级化妆品;最后对当前纳米技术中存在的主要毒理学问题加以阐述,并对纳米技术今后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应用 皮肤美白 抗衰老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人皮肤MMP-1、MMP-8及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袁宁 赵俊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4-468,共5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照射后人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的表达,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皮肤类型为Ⅲ~Ⅳ型...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照射后人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的表达,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皮肤类型为Ⅲ~Ⅳ型志愿者,年龄大于20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恰当的治疗参数,取560 nm/590 nm的滤光片,单/双/三脉冲的不同脉冲方式,脉宽为2.0~4.0 ms,脉冲延迟25~40 ms,能量密度16~20 J/cm2,治疗间隔3周,治疗次数3~4次,于治疗后2~3周在照射部位及非照射部位各切取1块皮肤样本,约5 mm×5 mm×5 mm大小,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照射后皮肤MMP-1、MMP-8及TIMP-1均有阳性表达,3周时的MMP-1、MMP-8表达弱于2周时的表达,而3周时的TIMP-1表达与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照射部位阴性染色。结论强脉冲光可增强人皮肤中MMP-1、MMP-8、TIMP-1的表达,后3者对皮肤重塑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8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00在皮肤鳞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
5
作者 梅雪岭 钟珊 +1 位作者 李妍 王美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研究CD200蛋白在皮肤鳞癌不同进展阶段中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正常皮肤、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鳞癌、浸润鳞癌的皮肤组织标本各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00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日光性角化、鲍温病、鳞癌和浸润鳞癌组织CD20... 目的研究CD200蛋白在皮肤鳞癌不同进展阶段中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正常皮肤、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鳞癌、浸润鳞癌的皮肤组织标本各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00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日光性角化、鲍温病、鳞癌和浸润鳞癌组织CD200的表达比例均较正常组织显著增高(P<0.01);鳞癌和浸润鳞癌组织CD200的表达比例较日光性角化及鲍温病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CD200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皮肤鳞癌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0 皮肤 鳞癌 鲍温病 日光性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皮肤病情况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志莉 袁媛 赵俊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皮肤病发病特点。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搜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部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筛选出由皮肤科医生介入处置的脊髓损伤患者,统计一般人口学特征、皮肤病变出现时脊髓损伤时间、脊髓损伤节段、脊髓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皮肤病发病特点。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搜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部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筛选出由皮肤科医生介入处置的脊髓损伤患者,统计一般人口学特征、皮肤病变出现时脊髓损伤时间、脊髓损伤节段、脊髓损伤水平,皮肤病变分布部位、皮肤病诊断,统计每例患者皮肤疾病种数。结果共纳入3152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554例由皮肤科医生介入,检出皮肤疾病785例次。男性患者皮肤科介入比例显著高于女性(χ2=13.284,P<0.001);18~35岁组和36~50岁组高于<18岁组和>50岁组(χ2=15.994,P<0.01);脊髓损伤病程6个月内患者显著高于6个月以上患者(χ2=123.725,P<0.001);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明显高于胸段、腰骶段患者(χ2=10.482,P<0.01);四肢瘫患者明显高于截瘫患者(χ2=9.172,P<0.01)。检出1种皮肤病者385例,2种及以上者169例,其中男性(χ2=6.108,P<0.05)、颈段脊髓损伤(χ2=8.592,P<0.05)和四肢瘫(χ2=8.182,P<0.01)患者更易患2种及以上皮肤疾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252例)、感染性皮肤病(186例)、皮脂腺相关性皮肤病(169例)是高发的皮肤疾病。结论男性、颈段脊髓损伤和四肢瘫患者皮肤科介入比例较高,更易出现2种及以上皮肤疾病。需加强对脊髓损伤患者高发皮肤病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住院患者 皮肤疾病 皮肤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桥粒芯蛋白抗体水平监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病情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钟珊 邱于芳 +3 位作者 韩蓓蓓 赵俊郁 朱学骏 陈喜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420,共7页
目的:研究较大样本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指数长期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 目的:研究较大样本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指数长期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用于病情监测、预测疾病复发和指导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确诊PV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收集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血清,记录每次随访时的病情并进行评分(autoimmune bullous skin disorderintensity score,ABSIS);检测患者血清的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滴度、Dsg3 ELISA指数和Dsg1 ELISA指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做图方法分析病情评分与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PV患者皮肤和口腔的病情评分,分别与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均具有显著性关联(P<0.01),患者疾病活动期和临床缓解期两组间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患者相关性分析发现,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几乎均与病情平行波动变化,ELISA指数优于IIF的平行性,并且ELISA指数可以预测病情是否会反复,从而指导治疗。结论:PV患者血清抗Dsg3抗体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平行波动,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可用于病情监测,并可为临床上预测疾病复发,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提供有利的实验室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桥粒芯糖蛋白质类 监测 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不同性别、年龄和发病部位聚集效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梅雪岭 王莉 +1 位作者 张蕊娜 李邻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发病情况以及不同性别、发病年龄和部位的聚集效应。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13个城市31所三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湿疹患者,回顾性分析5 953例湿疹患者的资料,其中AD患者964例。...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发病情况以及不同性别、发病年龄和部位的聚集效应。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13个城市31所三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湿疹患者,回顾性分析5 953例湿疹患者的资料,其中AD患者964例。通过对性别、年龄和部位的AD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总结AD发病的聚集效应。结果5 953例湿疹患者中,AD共964例,占16.19%。男性与女性患者间AD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间年龄因素未见明显影响(P>0.05)。婴儿期(<3岁)和儿童期(3岁≤年龄<12岁)比例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3岁组)71例患者中70例为头面眼睑,而老年(≥61岁组)以四肢伸侧为主。低年龄(<24岁)患者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24≤年龄<41岁患者足-四肢伸侧、躯干-手-四肢伸侧、项颈-躯干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24岁以上患者四肢伸侧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964例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四肢伸侧最多(50.10%),其次为头面眼睑(41.08%);前10位的发病部位共有583例患者,占60.48%;发病部位个数平均为(2.07±1.12)个,1个和2个发病部位分别占35.06%和37.66%。1个发病部位患者以头面眼睑和四肢伸侧为主(共占71.01%),双部位发病患者以足-四肢伸侧、头面眼睑-项颈、躯干-四肢伸侧为主。女性发病部位为足-四肢伸侧和项颈-躯干的比例高于男性(P<0.001),男性躯干-四肢伸侧和肘窝膝窝-项颈的比例高于女性(P<0.001)。低年龄组(<24岁)患者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24岁≤年龄<41岁患者足-四肢伸侧、躯干-手-四肢伸侧、项颈-躯干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24岁以上年龄组四肢伸侧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结论性别对于不同年龄患者AD发病情况并无显著影响;年龄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好发于婴儿期(<3岁)和儿童期(3岁≤年龄<12岁);发病部位具有一定“聚集效应”,尤其是不同年龄患者的发病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性别 年龄 部位 聚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美莫司乳膏对成年女性面部皮炎快速抗瘙痒机制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志强 杨高云 +1 位作者 姜薇 徐敏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吡美莫司乳膏对成年女性面部皮炎快速抗瘙痒机制。方法采用研究者总体评估(IGA)、瘙痒程度(SP)评分及参照由温度敏感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建立的痛痒觉基本规则和分子底物方法,评估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前、后成年女性患者面部皮... 目的探讨吡美莫司乳膏对成年女性面部皮炎快速抗瘙痒机制。方法采用研究者总体评估(IGA)、瘙痒程度(SP)评分及参照由温度敏感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建立的痛痒觉基本规则和分子底物方法,评估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前、后成年女性患者面部皮炎临床体征、SP及皮肤感觉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第4天和第11天的IGA评分,治疗后第1天、第4天和第11天的SP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52例患者中,有28例(53.8%)在用药数分钟后出现辣椒素样效应,12例(23.1%)出现樟脑样效应,12例(23.1%)未出现辣椒素样效应或樟脑样效应。结论外用吡美莫司可迅速缓解成年女性面部皮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可能是通过激活皮肤感觉神经上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类受体1诱导辣椒素样效应或樟脑样效应来达到快速抗瘙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美莫司 面部皮炎 瘙痒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类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比萘芬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多中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广程 姚志远 +3 位作者 葛蒙梁 刘永生 尤力平 潘德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95-797,共3页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连续疗法治疗60岁以上甲真菌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120例老年甲真菌病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指甲真菌病患者连续口服12周,趾甲真菌病患者连续口服16周;指甲真菌病患者在服药后第36周、趾甲真...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连续疗法治疗60岁以上甲真菌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120例老年甲真菌病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指甲真菌病患者连续口服12周,趾甲真菌病患者连续口服16周;指甲真菌病患者在服药后第36周、趾甲真菌病患者在服药后第52周评价最终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在停药时及第36周时,指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8.8%和96.9%,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87.5%和96.9%;在停药时及第52周时,趾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4.2%和87.2%,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62.8%和9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未发现特比萘芬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结论:特比萘芬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有效,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老年人 特比萘芬 安全性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梅雪岭 刘娟 +1 位作者 李妍 赵俊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痤疮时选择不同频次的疗效。方法将50例痤疮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强脉冲光分别间隔2周与4周进行治疗4次,并于治疗结束后2周及4周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周及4...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痤疮时选择不同频次的疗效。方法将50例痤疮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强脉冲光分别间隔2周与4周进行治疗4次,并于治疗结束后2周及4周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周及4周,A、B两组Michelsons痤疮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4周,A组与B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L治疗痤疮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间隔2周的治疗方法优于间隔4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强脉冲光 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脉宽595nm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疗效 被引量:15
12
作者 钟珊 梅雪岭 赵俊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759-765,共7页
目的 确定595 nm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疗效,并比较应用0.45 ms和1.5 ms两种脉宽治疗的疗效.方法 应用595 nm染料激光治疗22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11例应用7 mm光斑,脉宽1.5 ms,能量密度7.0-8.5 J/cm^2,另11例应用10... 目的 确定595 nm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疗效,并比较应用0.45 ms和1.5 ms两种脉宽治疗的疗效.方法 应用595 nm染料激光治疗22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11例应用7 mm光斑,脉宽1.5 ms,能量密度7.0-8.5 J/cm^2,另11例应用10 mm光斑,脉宽0.45 ms,能量密度5.0-6.5 J/cm2,给予3次治疗,间隔4-6周.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瘢痕进行评价,并进行瘙痒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1.5 ms组和0.45 ms组患者平均VSS的评分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3次治疗VSS的改善率分别为45.45%,63.64%,100%和54.55%,90.90%,100%.1.5 ms组和0.45 ms组的瘙痒和疼痛评分均在第一次治疗后出现显著改善.1.5 ms组和0.45 ms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上VSS评分、VSS各分项目评分和瘙痒及疼痛评分分值及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95 nm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安全有效,应用0.45 ms和1.5 ms脉宽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染料激光 脉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外用与外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轻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然 陈周 +4 位作者 马李智 林雪霏 赵俊英 朱威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87-690,共4页
目的:比较单一外用与外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治疗轻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安全性、复发情况及治疗经济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123例轻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单一外用治疗组和外用联合光疗组,患者银屑... 目的:比较单一外用与外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治疗轻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安全性、复发情况及治疗经济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123例轻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单一外用治疗组和外用联合光疗组,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积分下降达90%(PASI 90)时即进入维持治疗,分别于第6、12、24周评价疗效,并于第24周评价治疗经济学。结果:共86例患者完成24周治疗。在第6周时,单一外用治疗组22.50%患者达到PASI 75,外用联合光疗组为23.91%(P>0.05)。单一外用治疗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分值较基线下降57.89%,外用联合光疗组下降52.39%(P>0.05)。在第12周时,单一外用治疗组40.00%的患者达到PASI 75,外用联合光疗组为45.70%(P>0.05)。第24周时,单一外用治疗组50%的患者达到PASI 75,外用联合光疗组为63.04%(P>0.05)。单一外用治疗组DLQI分值较基线下降64.60%,外用联合光疗组下降65.31%(P>0.05)。在24周的研究中,单一外用治疗组2例复发,外用联合光疗组3例复发。单一外用治疗组24周总费用平均为835.4元,外用联合光疗组为1894.23元。结论:单一外用疗法与外用药联合NB-UVB光疗均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且疗效相当。单一外用疗法更经济,适用于轻度斑块状银屑病的长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斑块状 紫外线 窄谱 中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和湿疹皮炎200例疗效总结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仁烈 朱铁君 陈学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6-177,共2页
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和湿疹皮炎200例疗效总结曹仁烈,朱铁君,陈学荣西替利嗪(cetirizine)商品名"仙特敏",被认为是抗过敏药历史上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因为它不仅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疗效显著,在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治疗... 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和湿疹皮炎200例疗效总结曹仁烈,朱铁君,陈学荣西替利嗪(cetirizine)商品名"仙特敏",被认为是抗过敏药历史上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因为它不仅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疗效显著,在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治疗上也有明显效果。有许多学者认为,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湿疹皮炎 西替利嗪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光设备不同方案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蕊娜 禚风麟 +5 位作者 王东坤 林冠廷 徐婧 于思思 马李智 赵俊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应用不同设备不同方案评估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2011—2014年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门诊应用不同的激光设备对182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不同次数不同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差异。Pinpointe^(TM) Footlaser^(... 目的:应用不同设备不同方案评估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2011—2014年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门诊应用不同的激光设备对182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不同次数不同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差异。Pinpointe^(TM) Footlaser^(TM)长脉宽Nd∶YAG1 064 nm激光(Laser M)治疗102例,分为4次治疗组、8次治疗组及12次治疗组;欧洲之星^(TM)靓甲^(TM) Nd:YAG1 064 nm长脉宽激光(Laser S)治疗59例,分为追加治疗组及8次治疗组;奇致^(TM)ML-3420型Nd∶YAG1 064 nm脉冲激光(laser N)治疗21例,均为4次治疗。结果:激光M:4次治疗组24周有效率为37.4%,8次治疗组24周有效率为44.0%,12次治疗组24周有效率为55.4%。激光S:追加治疗方案24周有效率为39%;8次治疗方案24周有效率62.5%。激光N:4次治疗方案24周有效率为52.6%。结论:3种激光设备治疗甲真菌病均有显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同一激光设备增加治疗次数可以提高有效率;相同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激光治疗有效率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医师操作手法及参数选择有关;治疗间隔不宜过长,应该在真菌恢复生长能力之前或增长至治病数量之前予以巩固治疗;轻中度甲真菌病患者或者病甲数目较少或患者有基础疾病伴有肝肾功能不良者可单纯选择激光治疗,重度甲真菌病或是病甲数目较多的患者应考虑药物和激光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Nd:YAG1064nm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E 1200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林 张春雷 +7 位作者 赵俊英 贾军 张文革 路雪艳 王晶 张蕊娜 许颖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比较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法与目前临床应用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异性Ig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用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试剂盒和免疫印迹试剂盒检测12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6种过敏原(尘螨、猫毛皮屑、鸡蛋清、虾、蚌与蟹)特... 目的:比较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法与目前临床应用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异性Ig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用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试剂盒和免疫印迹试剂盒检测12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6种过敏原(尘螨、猫毛皮屑、鸡蛋清、虾、蚌与蟹)特异性IgE抗体。结果: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法检测的阳性率为:尘螨62.5%、猫毛皮屑25.3%、鸡蛋清34.7%、虾36.4%、蟹41.5%;免疫印迹法阳性率分别为:尘螨60.2%、猫毛皮屑23.3%、鸡蛋清26.6%、虾33.8%、蟹36.7%。此5种过敏原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检测出蚌特异性IgE阳性率为27.6%,免疫印迹法仅为0.3%,用蚌标准阳性血清证实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法结果可靠。结论: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试剂盒与免疫印迹诊断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几种方法对于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的不一致性可能与过敏原来源有关。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法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敏感、特异、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芯片 免疫荧光 特异性IGE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梅雪岭 连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9-833,共5页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并鉴定其相关的分子标记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方法分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整合素α6,p63蛋白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结...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并鉴定其相关的分子标记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方法分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整合素α6,p63蛋白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了人正常角质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高表达α6整合素和p63蛋白,与人正常角质细胞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分离的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是富集了人表皮干细胞的细胞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Ⅳ型胶原 α6整合素 P6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囊闭锁三联征伴Dowling-Degos病一家系致病基因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建强 高敏 +5 位作者 周伏圣 王培光 徐生新 徐薇 张学军 杨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2-9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一家系4代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连锁分析定位研究,定位毛囊闭锁三联征家系致病基因,探索毛囊闭锁三联征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毛囊闭锁三联征伴发Dowling-Degos病家系成员血样并提取DNA,作角蛋白5基因扩增和... 目的:通过对一家系4代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连锁分析定位研究,定位毛囊闭锁三联征家系致病基因,探索毛囊闭锁三联征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毛囊闭锁三联征伴发Dowling-Degos病家系成员血样并提取DNA,作角蛋白5基因扩增和直接测序;选取覆盖1p21.1~1q25.3区域的12个微卫星标记,应用CEQ8800测序仪对该家系个体样本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利用Linkage软件(5.2Version)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该家系成员中未发现角蛋白5基因突变;在染色体1p21.1~1q25.3区域上的微卫星标记处均获得小于-2的LOD值(重组率θ=0.00)。结论:该毛囊闭锁三联征伴发Dowling-Degos病家系与1p21.1~1q25.3区域不存在连锁,毛囊闭锁三联征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闭锁三联征 化脓性汗腺炎 痤疮 寻常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脱毛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冠廷 段晓涵 崔羽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44-548,共5页
从青春期开始受到体内激素浓度改变的影响,身体会开始长出一些多余的毛发而影响美观。近年来激光脱毛仪器不断改良问世,受到了广大群众与皮肤医师的深切关注。本文作者就此综述了近年来各种脱毛激光设备及脱毛技术的新进展,并讨论影响... 从青春期开始受到体内激素浓度改变的影响,身体会开始长出一些多余的毛发而影响美观。近年来激光脱毛仪器不断改良问世,受到了广大群众与皮肤医师的深切关注。本文作者就此综述了近年来各种脱毛激光设备及脱毛技术的新进展,并讨论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望对皮肤科医师与广大群众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毛 激光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崔羽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7-861,共5页
目的针对光动力疗法联合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100例成年尖锐湿疣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光动力疗法,观察组采用光动力疗法联合液氮冷冻,对比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发生率、疣体... 目的针对光动力疗法联合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100例成年尖锐湿疣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光动力疗法,观察组采用光动力疗法联合液氮冷冻,对比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发生率、疣体清除率以及21种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基因分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复发率为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复发率为2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治疗后,观察组疣体直径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单一应用光动力疗法,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有效率高、疣体清除率高,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液氮冷冻 尖锐湿疣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