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1
作者 徐瑞 高杨 +4 位作者 岳冰 张政 杜风 陈光勇 李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4例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病...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4例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病例(共44枚息肉),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女性20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65.5±7.9)(56~76)岁。44枚息肉中3枚发生于胃窦、1枚发生于胃角、40枚发生于胃底/体部。32枚息肉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4枚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4枚为低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共存、2枚以黏液腺癌为主、1枚为低分化腺癌、1枚以印戒细胞癌为主。背景黏膜23例符合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表现。8枚息肉P53为突变型表达模式。通过MUC5/MUC6/MUC2/CD10联检,33枚息肉黏液表现为胃型(其中25枚为小凹上皮型),4枚为肠型,5枚为胃肠混合型,2枚为非胃非肠型。结论胃增生性息肉肿瘤性转化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需重视对背景黏膜的评估,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增生性息肉 异型增生 腺癌 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张燕林 谢建兰 +1 位作者 郑媛媛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ndolent NK-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内镜表现和免疫表型,进行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ndolent NK-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内镜表现和免疫表型,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iNKLPD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28~54岁,中位年龄40岁。临床表现:反酸2例,恶心3例,胃胀不适5例,腹痛1例。发病部位:单部位5例,多部位2例。发生于胃、小肠和结肠的病例显示小淋巴细胞在黏膜之间浸润。淋巴细胞胞质丰富、淡染,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背景中可见散在嗜酸性粒细胞。累及胆囊和膀胱的病例显示组织结构破坏。胆囊病例还可见具有淡染胞质、染色质较粗糙、有清晰核仁的细胞。免疫表型:CD3、CD56、CD7、TIA1和Granzyme B均阳性,CD20、CD8和CD5均阴性,4例CD4阴性,2例出现少数细胞胞质颗粒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0%~50%。7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7例患者随访25~57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均存活,其中4例无临床症状,1例出现多部位累及,2例原部位复发。结论iNKLPD具有惰性临床进程,可累及胃肠道及以外的多个部位,需与胃肠道侵袭性淋巴瘤鉴别,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增殖性疾病 胃肠道 惰性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准确性的体会
3
作者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4,共4页
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精准程度是消化道早癌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众多,笔者总结日常病理诊断过程中几个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比如病理申请单的规范填写、送检样本的代表性和数量、标本的适当处理和病理医师... 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精准程度是消化道早癌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众多,笔者总结日常病理诊断过程中几个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比如病理申请单的规范填写、送检样本的代表性和数量、标本的适当处理和病理医师对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标准的准确掌握等。消化道早癌的精准病理诊断需在消化道早癌“全链条”理念指导下,内镜和病理医师在诊治各流程、各环节密切配合,对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病理诊断 内镜下黏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未分化癌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4
作者 杜雪梅 梅雪 +5 位作者 高杨 刘耘汐 张鑫 卢泽文 陈烨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消化道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组织学特征,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4±13)岁。患者多以消... 目的探讨消化道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消化道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组织学特征,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4±13)岁。患者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肿瘤发生于食管、贲门、小肠、直肠各1例。3例行手术治疗,肿瘤平均最大径4.3 cm。镜下见片状分布的圆形至上皮样未分化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其中1例瘤细胞呈横纹肌样,并失黏附性,3例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1例有脉管内癌栓,2例有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1例肿瘤BRG1(SMARCA4)完全失表达,2例ARID1A完全失表达,4例BRM(SMARCA2)部分失表达,4例Ki67均为高增殖指数,1例p53无义突变,1例PD-L1肿瘤细胞高表达。2例患者就诊时发现同期转移,为临床Ⅳ期。2例患者于确诊后18个月内死亡,1例患者术后存活143个月。结论消化道未分化癌是罕见的侵袭性未分化肿瘤,SWI/SNF复合亚基缺失频率高,增殖指数高,可伴p53突变,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未分化肿瘤 SMARCA4 KI67 p53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癌间质中podoplanin表达模式及病理诊断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杨 岳冰 +6 位作者 杜雪梅 陈烨 徐瑞 贾梅 刘耘汐 张鑫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6-1260,1267,共6页
目的探讨podoplanin在早期结直肠癌间质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及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入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166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 目的探讨podoplanin在早期结直肠癌间质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及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入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166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间质podoplanin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进行分型。模式A为所有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均极向保留、均匀一致着色且强度大于腺体周围CAFs,且完全包绕腺体;模式B为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失去极向或出现表达丢失,且着色强度小于等于腺体周围CAFs;统计分析两种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66例中模式A组55例,模式B组11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出芽分级、分化程度、浸润形式及Kikuchi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浸润形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结直肠癌间质存在不同的podoplanin表达模式且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同时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提高病理医师对浸润形式判断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早期 PODOPLANIN 间质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CXCR5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夏志雄 周小鸽 +2 位作者 郑媛媛 张燕林 谢建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和10例ALK阴性ALCL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CXCR5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CHL中,31例CXCR5阳性(93.94%):其中结节硬化型15例(15/16,93.75%)、混合细胞型12例(12/13,92.31%)、淋巴细胞丰富型2例,淋巴细胞消减型2例。CHL中CXCR5的表达情况分别为:33例CD30阳性和PAX5弱阳性中31例阳性(93.94%);14例CD15阴性中12例阳性(85.71%);26例CD20阴性中24例阳性(92.31%);6例LMP1阴性中5例阳性;11例EBER阴性中10例阳性(90.91%)。对照组20例ALCL中,肿瘤细胞CXCR5均阴性。结论CHL中CXCR5阳性率较高,当肿瘤细胞中CD15、LMP1和CD20阴性,或EBER阴性时,CXCR5仍有较高的阳性率,有助于CHL的诊断。尤其是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不典型的CHL病例,可借助免疫组化标记CXCR5与ALCL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XCR5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腺腺瘤1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7
作者 周宾 岳冰 +1 位作者 徐瑞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例PGA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岁(范围26~81岁)。肿瘤平均最大径1.3 cm(范围0.2~4 cm)。肿瘤位于胃6例(胃体3例和胃底3例),十二指肠3例,胆囊7例。低级别PGA 7例,镜下见幽门腺样腺管紧密排列,内衬单层立方至低柱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位于基底侧,核仁不明显,胞质透明或嗜酸性,呈毛玻璃样外观,细胞缺乏黏液帽;高级别PGA 1例,镜下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拥挤、核极向消失;其余8例混合低级别和高级别成分。5例发现鳞状桑葚样化生。根据免疫表型特点,16例中混合型(MUC5AC+,MUC6+)8例,纯幽门型(MUC5AC-,MUC6+)8例,未发现小凹优势型(MUC5AC+,MUC6-)。结论PGA是消化系统少见肿瘤,具有特征性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因其有向恶性转化的风险,需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腺腺瘤 十二指肠 胆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NA2在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
8
作者 谢建兰 杨璐晶 +3 位作者 岳冰 郑媛媛 张燕林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996,1003,共7页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CL[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表达情况和模式,以探索EBNA2在IM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6例IM、31例EBV+DLBCL和16例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临床信息、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所有样本完善EBNA2染色。评估EBER和EBNA2在同一区域的表达比例和强度。结果EBER在所有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均呈阳性,而EBNA2的阳性率分别为95.65%、6.45%和100%。EBNA2阳性强度在IM中以弱阳性为主(71.73%)、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以强阳性为主(87.5%)、EBV+DLBCL以阴性为主(93.54%)。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EBER的平均值分别为31%、3%和78%。IM中EBNA2阳性率和EBNA2/EBER平均值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但EBNA2/EBER平均值显著低于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P<0.001)。IM中EBNA2弱阳性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强阳性率高于IM(P<0.001)。结论EBNA2在IM中常呈阳性,且以弱阳性为主,此特征明显不同于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提示EBNA2可作为鉴别三者的有效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移植 EBN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0和PAX5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马慧 张燕林 +1 位作者 李颖鸿 赵建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5-968,共4页
目的 探索CD30和PAX5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的来源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近3年来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瘤共80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单染和双染,通过计算阳性细胞的比例(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及对... 目的 探索CD30和PAX5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的来源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近3年来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瘤共80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单染和双染,通过计算阳性细胞的比例(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及对染色强度评分来判读两种染色方法。结果 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瘤单染和双重染色技术中,两种染色方法在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切片无脱片现象,组织结构完整,定位准确,对比清晰。结论 CD30和PAX5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中,染色定位清晰,病理诊断结果准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4在幽门螺杆菌介导的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0
作者 杜风 徐瑞 +7 位作者 赵梦冉 冀旭 苏珈仪 邱煜婷 朱圣韬 吴静 李鹏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3,共10页
目的探讨SOX4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介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 目的探讨SOX4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介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OX4在胃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明确SOX4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PCR array表达芯片筛选SOX4介导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异型增生的下游靶基因;萤光素酶报告实验、启动子截短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阐明SOX4对靶基因MLH3的转录调控作用和结合位点。结果SOX4在H.pylori感染的胃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SOX4过表达显著增强胃正常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P<0.05);SOX4升高导致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MLH3等DNA损伤修复相关分子表达失调(|logFC|>1,P<0.05);H.pylori通过SOX4促进胃上皮细胞MLH3表达;SOX4可直接结合MLH3启动子第5位点转录激活其表达,SOX4和MLH3表达升高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SOX4与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密切相关,SOX4升高通过转录激活MLH3调控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失衡促进H.pylori相关异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SOX4 MLH3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67例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构成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丽 谢建兰 +2 位作者 张燕林 郑媛媛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分析PCNSL的EBV感染率、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PCNSL的临床...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分析PCNSL的EBV感染率、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NSL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MYC、BCL-2、BCL-6基因扩增及断裂重排情况;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Ig H和Ig K。结果 PCNSL占所有淋巴瘤的0. 95%;大多为单一病灶,约占60%,且多位于浅部脑组织(66. 93%)及小脑幕上(87. 40%),最常累及额叶和颞叶,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PCNSL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66例:B细胞淋巴瘤占158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最常见; T/NK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以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见。13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 EBER均阴性; 11例PCNS-DLBCL中1例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未见断裂重排; 1例BCL-2基因拷贝数增加,未见断裂重排; 2例BCL-6基因拷贝数增加,1例断裂重排;免疫球蛋白Ig H和Ig K呈克隆性重排。结论 PCNSL病理类型多样,HL和NHL均可发生,以PCNSDLBCL最多见,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以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见,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雪静 张彦宁 +4 位作者 徐瑞 岳冰 郑晓丹 柳玮华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elanoma,PGI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GI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qRT-PCR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elanoma,PGI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GI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qRT-PCR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PGIM中女性8例,男性6例;中位年龄59岁(年龄44~84岁);肿瘤位于食管7例,直肠肛管4例,胃2例,小肠1例。除4例术前得到确诊外,其余10例均被误诊。发生于食管者以进食哽咽感,发生于直肠肛管者多因腹痛便血、排便困难为首发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为大部分呈实性巢状,部分呈假乳头结构,在57%(8/14)病变中可见移行的邻近上皮组织内黑色素细胞Pagetoid样累及。肿瘤细胞可呈四种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最多见,其次为梭形细胞型、横纹肌样细胞型以及小细胞型。免疫表型:HMB-45、Mart-1、vimentin、MUM1、S-100阳性,CD56部分阳性,14例均无BRAF V600E基因突变。随访3~48个月,11例死亡(平均生存期11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PGIM好发于食管和直肠肛管,恶性程度高,病理特征多样,易被误诊,应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食管肿瘤 直肠肛管肿瘤 黑色素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居红格 谢建兰 +5 位作者 郭新建 李月红 韦萍 郑媛媛 金妍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0-843,共4页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结膜肿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痘样水疱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小鸽 张燕林 +5 位作者 谢建兰 黄雨华 陈浩 刘永霞 郑媛媛 韦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种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是发生在儿童皮肤的类似于接种牛痘疫苗后皮肤变化的一种复现性疾病。有关HV的性质众说纷纭,包括增生性、增殖性和肿瘤性;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将其称为HV样淋巴瘤,2016年修订版又将其改... 种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是发生在儿童皮肤的类似于接种牛痘疫苗后皮肤变化的一种复现性疾病。有关HV的性质众说纷纭,包括增生性、增殖性和肿瘤性;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将其称为HV样淋巴瘤,2016年修订版又将其改为HV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该文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实际病例,对HV整体特征作基本的总结,并分析和探讨HV的性质,支持HV属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LPD)的观点,建议将其命名为HV-LPD,并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将其分为3个级别:1级为良性增生性、2级为交界性、3级为肿瘤性。同时强调:(1)细胞克隆性绝不是判断HV-LPD良、恶性和分级的唯一指标,它只是多项指标之一,不可过度依赖,也绝非缺此不可。多数情况下,临床信息和形态学特征更为重要。(2)虽然HV-LPD的第3级已经达到肿瘤的阶段,但是否必须采用化疗以及采用何种化疗仍需斟酌。(3)尽管HV-LPD的分级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但对于如何识别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样水疱病 爱博斯坦-巴尔病毒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支气管肺隔离症9例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岳冰 郑晓丹 +1 位作者 陈光勇 张淑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6-478,共3页
支气管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肺发育异常性疾病,相对比较少见,占先天性肺畸形的0.15%~6.40%[1],误诊率较高。现收集9例成人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 支气管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病理学分析 成人 病理特征 认识水平 先天性 异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中胚层肾瘤1例并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雪静 张彦宁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成人中胚层肾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诊,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EliV ision两步法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观察,肿瘤... 目的探讨成人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成人中胚层肾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诊,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EliV ision两步法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观察,肿瘤组织主要由束状交错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椭圆形,核染色深,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呈不同程度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方向分化,肿瘤的外周和中央散在一些小管和囊腔。梭形细胞表达actin、desmin,vimentin(+、残存肾小管上皮-);CK7、CK34βE12、CK19(梭形细胞-、残存肾小管上皮+),而CK、S-100、CD34均(-)。结论中胚层肾瘤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形态学特征的发生在婴幼儿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成人者极其罕见,需借助免疫组化与后肾腺纤维瘤、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等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胚层肾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与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时淑舫 陈书媛 +1 位作者 周小鸽 黄受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98-800,807,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BNEC)的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BNEC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肿瘤组织来源、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对其进行3个月至9年随访。结果:6例膀胱肿瘤切除标本,病理诊...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BNEC)的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BNEC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肿瘤组织来源、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对其进行3个月至9年随访。结果:6例膀胱肿瘤切除标本,病理诊断4例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不典型类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D56、Syn和CgA。行膀胱肿物部分切除及术后化疗后,4例术后随访复发。结论:膀胱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临床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确诊依靠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及联合化疗是较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神经内分泌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栓塞尸检五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晓梅 张长淮 张金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7-288,共2页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对5例来自不同科室的肺动脉栓塞死亡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解剖进行分析。    结果:5例均为肺动脉干及左右分支的大块血栓栓塞,临床均漏诊肺栓塞。右心室腔均可见轻...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对5例来自不同科室的肺动脉栓塞死亡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解剖进行分析。    结果:5例均为肺动脉干及左右分支的大块血栓栓塞,临床均漏诊肺栓塞。右心室腔均可见轻度扩大,肺动脉干扩大明显。镜下血栓体部均为混合性。    结论:巨大肺动脉栓塞是导致猝死常见原因之一,常继发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生前临床常不能明确诊断,对这类患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采取特异性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文肉瘤及尤文样肉瘤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雪静 程鸣(综述) 李锋(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803-808,共6页
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ES)和尤文样肉瘤均是侵袭性较强的小圆细胞肉瘤,两者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似,但发病部位、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方案却存在明显差异.尤文样肉瘤缺乏ES的典型分子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尤文样肉瘤是具有独特... 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ES)和尤文样肉瘤均是侵袭性较强的小圆细胞肉瘤,两者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似,但发病部位、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方案却存在明显差异.尤文样肉瘤缺乏ES的典型分子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尤文样肉瘤是具有独特疾病特征的独立肉瘤,而不仅是ES的亚型.分子遗传学检测极大地促进了对小圆细胞肿瘤分类的重新评估,本文将就ES及尤文样肉瘤的主要病理分型—CIC重排肉瘤、BCOR重排肉瘤、EWSR1与非ETS家族基因重排的肉瘤和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 尤文样肉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Bellini集合管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常静 王文营 时淑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629-632,共4页
肾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CDC ) 是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占肾恶性肿瘤的比例不足1%,该肿瘤侵袭性强,早期即发生转移。本文报道2例肾集合管癌,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理学特点及诊断... 肾集合管癌(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CDC ) 是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占肾恶性肿瘤的比例不足1%,该肿瘤侵袭性强,早期即发生转移。本文报道2例肾集合管癌,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集合管癌 病理分析 carcinoma 恶性上皮性肿瘤 临床 鉴别诊断 肾恶性肿瘤 肿瘤侵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