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近期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庄海舟 李昂 +1 位作者 段美丽 翁以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1-643,共3页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检查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91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750株(8...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检查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91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750株(82.42%);革兰阳性菌共160株(17.58%)。750株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氏不动杆菌256株(34.13%),大肠埃希菌204株(34.13%),铜绿假单胞菌131株(17.47%),肺炎克雷伯菌78株(10.40%),阴沟肠杆菌60株(8%),产气肠杆菌21株(2.8%)。革兰阴性菌综合抗生素耐药率最低的分别是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派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所有的革兰阴性菌都保持了90%以上的敏感性;亚胺培南除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为22.6%,对绿脓杆菌的敏感率为74.1%外,其余的均为100%的敏感率。在160株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67株(41.88%),粪肠球菌42株(26.25%),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21.25%),屎肠球菌17株(10.63%)。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对革兰阳性菌保持了较高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所有革兰阳性菌都产生了β-内酰胺酶。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测、监控和管理,以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对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式心理干预对单间ICU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卓 杨凤池 +1 位作者 翁以炳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探讨整合式心理干预对单间ICU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8例单间ICU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整合式心理干预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 目的:探讨整合式心理干预对单间ICU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8例单间ICU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整合式心理干预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测定并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干预组HAMA、HRS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在各因子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精神焦虑、躯体焦虑分有显著性下降,其余因子无变化。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间ICU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有自我调适并恢复的趋势,而整合式心理干预可以明显促进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ICU患者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文国 翁以炳 王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6期578-57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990年-2006年收治的18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因出现小肠坏死而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为单纯手术治疗,10例为手术加抗凝治疗;6例接受非手...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990年-2006年收治的18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因出现小肠坏死而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为单纯手术治疗,10例为手术加抗凝治疗;6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未出现肠坏死的情况下,非手术治疗AMVT安全、有效,应为首选;接受手术者,术后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伟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3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方法将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用相同剂量异丙托溴铵,观察组用压缩雾化吸入法,对照组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第1秒钟用... 目的观察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方法将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用相同剂量异丙托溴铵,观察组用压缩雾化吸入法,对照组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及PaO2、PaCO2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FEV1、PEF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观察组PaO2、PaCO2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压缩雾化吸入法能降低COPD患者的呼吸道阻力,改善肺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压缩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