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的诊治要点
1
作者 曹隽 李海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1-306,共6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进展快,在造成患者外观畸形的同时,还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应早期进行干预。可根据脊柱侧弯的部位,类型,程度,结合患者年龄和生长潜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脊柱侧弯的同时,需要注意合并畸形的处理及预防并发症。NF1脊柱侧弯在整体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力争给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弯 诊断 外科手术 保守治疗 药物疗法 多学科诊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2
作者 李海艟 姚子明 +7 位作者 郭若兰 张文妍 高荣轩 刘昊楠 郭东 曹隽 郝婵娟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9,共8页
目的探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并分析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性... 目的探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并分析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性NF1脊柱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nalysis,MLPA)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对NF1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查找基因突变位点,并对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分类。测量并对比患儿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偏移及矢状面偏移等影像学参数变化,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临床诊断为NF1脊柱畸形患儿4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共明确NF1基因突变43例,未明确4例。WES的基因诊断率为76.6%(36/47),WES联合MLPA及WGS的诊断率为91.5%(43/47)。NF1脊柱畸形患儿的突变类型包括:NF1基因无义突变16例,移码突变13例,剪接位点突变9例,缺失/重复突变3例,错义突变2例。首次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棒技术30例,后路脊柱融合手术17例;初次手术年龄7.8(4.6,9.9)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儿主弯Cobb角分别为56.0(43.0,65.0)°、17.0(8.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77,P<0.001);主弯矫正率为(68.6±17.5)%。随访时间为3.6(2.0,6.3)年,随访期间9例(9/47,19.1%)出现并发症。结论NF1脊柱畸形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缺乏明确的基因突变热点。NF1脊柱畸形存在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即使相同NF1基因突变位点的患儿,其脊柱畸形的临床表型也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安全有效,对于控制儿童期NF1脊柱侧凸畸形的病情进展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畸形 基因检测 遗传学研究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文玉伟 齐克飞 +2 位作者 于嘉智 王春华 刘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2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8~15岁(平均8.5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2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8~15岁(平均8.5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9例,10膝)和切开组(11例,12膝)。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切开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两组术式均为膝关节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及髌韧带半腱转移。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资料、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之间差异。结果20例患儿(22膝)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4个月(18~36个月),患儿均恢复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无一例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切开组再脱位1例,关节镜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关节镜组与切开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与切开组手术时间[95.5(94.3,97.8)min比99.0(95.0,111.3)min]、出血量[(23.00±5.89)mL比(50.83±8.21)mL]、切口长度[(6.60±0.70)cm比(13.50±2.39)cm]、住院时间[7.0(7.0,9.0)d比9.0(7.0,10.0)d]、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65.50±6.43)d比(75.83.00±11.25)d]、完全负重时间[(8.70±0.95)周比(10.58±2.02)周]、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95.00(92.75,95.25)分比90.00(86.25,94.2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股适合角[(-8.2±1.75)°比(-8.5±2.32)°]、外侧髌股角[(6.80±1.87)°比(7.17±1.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切开方式,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且不会出现术后再脱位,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关节镜检查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和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儿童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海亭 王玉亭 +3 位作者 孙琳 刘涛 于嘉智 王春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2-457,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 目的对比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1月至2022年3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脓液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68例急性骨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类分为MRSA组(24例)和MSSA组(44例)。对比分析MRSA组和MSSA组起病初期最高体温、炎症指标、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部位、有无关节炎、住院天数、手术次数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发病部位、并发症、年龄、发病时间、起病初期最高体温、白细胞升高程度、中性粒细胞升高程度、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A组和MSSA组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分别为(93.99±61.38)mg/L和(65.90±49.14)mg/L,住院天数分别为(39.75±15.16)天和(29.52±8.45)天,手术次数分别为(3.58±1.61)次和(2.68±0.77)次;MRSA组、MSSA组分别有11例(11/24,45.83%)、9例(9/44,20.45%)伴有临近关节炎;在同时出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患儿中(MRSA组18例、MSSA组40例),MRSA组和MSSA组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比值分别为(2.17±0.98)和(1.46±1.07);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MS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相比,MRSA引起的急性骨髓炎易合并关节炎,需要接受更多次手术治疗,住院时间较长。MR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在起病初期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较高,在同时出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患儿中,MR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的比值较MS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分析
5
作者 赵梦奇 祁新禹 +4 位作者 刘昊楠 郭东 白云松 李承鑫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评估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 目的评估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29例重度腰椎滑脱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27例,年龄(9.9±2.6)岁,术前滑脱Meyerding分度为Ⅲ度16例、Ⅳ度9例、Ⅴ度4例。记录患儿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时的腰椎滑脱率、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滑脱角(slip angle,SA)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儿腰腿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2年及以上,平均随访时间(31.8±10.9)个月。患儿SVA[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37.8±21.5)°比(21.1±8.2)°]、LL[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52.2±19.3)°比(34.5±11.7)°]、PT[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39.4±14.0)°比(26.4±8.2)°]、SS[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27.8±10.7)°比(35.2±7.9)°]、SA[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26.4±14.4)°比(10.7±5.2)°]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TK[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14.4±9.3)°比(15.5±5.4)°]、PI[术前比术后3个月为(67.3±12.5)°比(61.6±10.9)°]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SVA[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21.1±8.2)°比(19.9±8.2)°]、TK[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15.5±5.4)°比(20.1±7.5)°]、PT[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26.4±8.2)°比(30.7±11.4)°]、SS[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35.2±7.9)°比(41.0±11.0)°]和SA[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10.7±5.2)°比(10.6±6.0)°]均无明显变化(P>0.05),LL[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34.5±11.7)°比(46.3±11.8)°]和PI[术后3个月比术后2年为(61.6±10.9)°比(71.7±13.8)°]明显增大(P<0.05)。术后2年时VAS评分由术前(5.6±1.1)分降至(0.4±0.2)分(t=17.030,P<0.05),JOA评分由术前(11.9±2.9)分升至(20.4±2.8)分(t=-17.972,P<0.05),有效率达96.6%。2例术后出现神经刺激症状,1例出现伤口皮下积液,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平均滑脱复位率为(82.6±6.7)%,脊柱融合率为100%。结论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HDDS临床疗效满意,可有效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不良性 腰椎滑脱 影像学参数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优势及应用价值
6
作者 李海艟 李浩 +5 位作者 郭东 曹隽 姚子明 祁新禹 刘虎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CMT患儿资料。根据美国儿童肌性斜颈临床实...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CMT患儿资料。根据美国儿童肌性斜颈临床实践指南,术前对入组患儿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及开放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1年进行门诊复查,并利用Cheng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MT患儿83例,严重程度分级:8级82例、7级1例。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共46例,开放手术组共37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手术年龄、病史时间、术前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62.5±17.9)min比(47.6±14.4)min,P<0.001];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的切口长度[(0.5±0.0)cm比(3.5±0.7)cm]及术后住院时间[(2.3±1.1)d比(3.6±1.6)d]均短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1.8±1.0)年,Cheng评分等级:优秀80例,良好3例。两组术后各有2例出现皮下积液,并发症发生率及Cheng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CMT虽较传统切开手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术中视野清晰,伤口隐蔽,手术损伤小,患儿恢复快,手术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双极电极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治疗现状
7
作者 文玉伟 王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6-800,共5页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随着近年来体育活动、户外运动的增多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其发生率也在增高。儿童股骨干骨折可以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包括横行、短斜形和短螺旋形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包括长斜形、长...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随着近年来体育活动、户外运动的增多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其发生率也在增高。儿童股骨干骨折可以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包括横行、短斜形和短螺旋形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包括长斜形、长螺旋和粉碎性骨折。对于儿童稳定性股骨干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的金标准。对于骨骼接近成熟或体重较重、肥胖的患儿,可采用锁定髓内钉、接骨板或外固定架治疗。对于不稳定性儿童股骨干骨折,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可采用方法包括弹性髓内钉、锁定髓内钉、肌下接骨板和外固定架等。本文针对儿童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的治疗现状、内固定方式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8
作者 白玉树 陈锴 +24 位作者 邵杰 翟骁 陈铭 李危石 许建中 钱邦平 朱泽章 朱锋 李淳德 仉建国 沈建雄 郝定均 朱晓东 杨军林 张学军 张雪松 张方迤 王其杰 张文智 海涌 赵建华 邱勇 王岩 邱贵兴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筛查 手术规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
9
作者 梁明倩 李海艟 +5 位作者 张学军 郭东 曹隽 姚子明 白云松 祁新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5,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双侧传统生长棒(traditional growing rods, TGRs)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目的探讨使用双侧传统生长棒(traditional growing rods, TGRs)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TGRs治疗并定期行再撑开手术, 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第1~12胸椎高度(T1~T12 height, TTH)、第1胸椎至第1腰椎高度(T1~S1 height, TSH)、冠状面躯干偏移(trunk shift, TS)、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LK)以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ebral axis, SVA)情况。结果共31例患儿纳入研究, 男17例、女14例, 首次手术年龄平均6.8岁。与术前比较, TGRs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35.1±16.6)°比(68.0±24.1)°, t=10.022, P<0.05]、TTH[(19.7±2.2)cm比(16.1±2.6)cm, t=-9.342, P<0.05)]、TSH[(32.3±3.0)cm比(27.5±3.4)cm, t=-10.465, P<0.05)]、LK[(31.4±8.4)°比(46.3±18.1)°, t=4.910, P<0.05)]、TS[(10.4±6.8)mm比(20.8±15.0)mm, t=4.057, P<0.05)]及SVA[(17.3±10.9)mm比(35.9±26.8)mm, t=3.971, P<0.0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7年, 至末次随访时, 患儿主弯Cobb角为(26.8±13.3)°、TTH为(22.1±2.8)cm、TSH为(36.1±4.0)cm, 均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生螺钉脱出4例, 生长棒断裂3例, 远端附加现象1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8/31)。结论 TGRs技术治疗小年龄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 可以在保留患儿脊柱及胸廓生长能力的同时, 有效控制脊柱畸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 传统生长棒技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应用于80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的可行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记航 阴捷 +4 位作者 刘志敏 李昊岩 郭东 曹隽 彭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9-602,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应用于80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4例因脊柱侧弯治疗后复查的患儿资料,所有患儿接受脊柱CT检查,扫描电压80kV,固定管电流50mA。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MBIR重建(观察组)。所有患儿... 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应用于80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4例因脊柱侧弯治疗后复查的患儿资料,所有患儿接受脊柱CT检查,扫描电压80kV,固定管电流50mA。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MBIR重建(观察组)。所有患儿术前脊柱CT检查,扫描管电压120kV,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滤波反射投影(FBP)重建(对照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采用1~3分制,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肺组织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左心室最大层面的肺野、背部肌肉的噪声值,并计算肺野的SNR及CNR。并记录两次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观察组主观噪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野噪声降低40.36%,SNR提高72.37%,CNR提高78.69%,CTDIvol降低66.5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80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 儿童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云松 张学军 +5 位作者 曹隽 冯磊 祁新禹 郭东 姚子明 李承鑫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048-1052,共5页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mm/1 h,较术前[(50.2±13.3)mm/1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mg/L,较术前[20(4,30)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15.2±47)°]明显改善(r=23.500,P<0.01)。术前共有54例患儿(79.4%)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术后末次随访时降至8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4,P<0.01)。患儿术后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Ⅰ级标准,融合率达100%,融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为(6.6±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有4例(5.9%)发生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在使用抗结核药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核患儿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腰椎 儿童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3 位作者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5,共8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P<0.05),末次随访PCC矫正率与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近端固定椎水平组14例,倾斜组11例,两组间年龄、术前畸形侧凸、融合节段、术前PCC及术前SSA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PCC有显著性差异(9.8°vs 17.4°,P<0.05)。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为更好地达到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应在术前评估已有的近端代偿侧凸角度,术中应尽可能实现近端固定椎水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椎半椎体 代偿弯 半椎体切除术 自发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SDSG 5/6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后骨盆平衡情况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东 姚子明 +4 位作者 张学军 李承鑫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4-698,共5页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男2例,女21例,年龄9.6±2.4岁。均为L5滑脱,术前均伴有骨盆后倾。SDSG分型5型21例,6型2例。均行减压复位腰骶后凸矫正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倾斜角(L5 slope,L5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程度(slip percentage,SP)、SDSG发育不良腰骶角(SDSG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Boxall′s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Dubousset′s腰骶角(Dub-LSA)、腰骶后凸角(kyphotic Cobb angle,k-Cobb)。根据术后1年时骨盆旋转情况分为术后平衡型骨盆组和不平衡型骨盆组,对比两组患者后凸改善、滑脱复位率及近端固定椎的差异。结果:随访26±11个月(13~48个月),术后1年时PI无显著性改变(P>0.05),SS及Dub-L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PT、L5S、LL、SP、SDSG dys-LSA及B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k-Cobb由术前11.6°±12.8°改善至-11.5°±16.3°(P<0.05);滑脱复位率为(85.5±16.4)%。术后1年时23例患者中有5例(22%)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平衡组患者滑脱复位率显著性高于不平衡组(90.9%vs.76.2%,P<0.05),两组腰骶后凸改善及近端固定椎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儿童SDSG5/6型发育不良性腰骶滑脱可有效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部分患者可从不平衡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且骨盆平衡的改善与滑脱复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发育不良 骨盆参数 不平衡骨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腰骶部半椎体一期后路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东 高荣轩 +6 位作者 姚子明 张学军 曹隽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96-602,共7页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结构性侧凸、近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Cobb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以及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结果21例中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2.17~13.00岁,平均(6.50±3.22)岁;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8.10±17.72)个月;融合固定2~4个椎体,平均(2.67±0.91)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 min,平均(168.57±46.18)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68.04±234.58)m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9±6.3)°降至术后的(8.5±3.0)°,末次随访时为(7.0±3.4)°,矫正率为75.8%。冠状面近端代偿弯Cobb角由术前(25.8±11.7)°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13.7±8.3)°,矫正率为46.9%。术后躯干偏移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53.1%和56.3%,且随访过程中躯干趋于平衡和稳定。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脊柱-骨盆序列均保持平衡,术后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同时可保留一定的活动节段,有效控制畸形的加重和近端代偿弯的进展,避免腰椎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腰骶部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延长治疗儿童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前臂畸形26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琳 郭东 +5 位作者 孙保胜 于凤章 张学军 李成鑫 祁新禹 潘少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4-16,共3页
目的总结26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尺骨截骨Ilizarov技术和骨外固定器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进行腕关节、掌指关节和... 目的总结26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尺骨截骨Ilizarov技术和骨外固定器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进行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尤其是伸直功能锻炼。结果8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肘内翻、腕关节尺偏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增加10°-16°,旋后增加11°-14°。1例发生暂时性桡神经麻痹,1例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低龄患儿出现指间关节屈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结论采用尺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前臂畸形具有改善外观和功能的作用。治疗期间应注意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问关节的康复训练,尤其是低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外科学 外生骨疣 多发性遗传性 前臂/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侧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严重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伟 王强 +1 位作者 宋宝健 朱丹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手术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时,采用桡侧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们收治的13例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手术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时,采用桡侧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们收治的13例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随访时间最短术后6个月,最长42个月,平均25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Flynn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2例;可:0例,差:0例。结论当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传统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时,使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支架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伟 王强 +1 位作者 宋宝健 朱丹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的尺骨鹰嘴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urphy等人提出的鹰嘴骨折评... 目的探讨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的尺骨鹰嘴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urphy等人提出的鹰嘴骨折评分系统对患儿进行评分,临床评估共15分(包括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3个方面),影像学评估4分。总分>18分为优秀,17分为良好,16分为一般,<16分为差。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16±6.15)个月。根据Murphy评分标准,平均疼痛评分(4.86±0.35)分,功能评分(5.00±0.00)分,运动范围评分(4.86±0.35)分,影像学评分(4.00±0.00分),平均总分(18.73±0.69)分。随访结果优秀26例,良4例,一般0例,差0例。随访结果优秀的病例中,22例为单纯尺骨鹰嘴骨折,其中1例伴桡骨颈骨折,3例伴肱骨外髁骨折。随访结果良的病例中,3例伴桡骨颈骨折,1例伴肱骨外髁骨折。结论应用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具有骨骺损伤小、固定效果可靠、皮肤刺激小、费用低廉、术后可早期活动、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骨折 可吸收缝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儿童腰椎滑脱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6 位作者 高景淳 郭东 祁新禹 白云松 曹隽 李承鑫 孙保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儿童腰椎滑脱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19例,其中男2例,女17例,平均年龄(9.1±2.7)岁,均行后路...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儿童腰椎滑脱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19例,其中男2例,女17例,平均年龄(9.1±2.7)岁,均行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术中同时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及自由肌电图(free-run electromyography,EMG)监测。阳性判定标准为: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80%、SEP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或者出现任何形式的肌电反应。结果19例术中均成功获得具有监护价值且重复性较好的SEP及MEP波形,成功率100%。术中在触碰、推挤及牵拉神经根时,相应的自由肌电图监测均出现肌电反应,记录阳性率为100%。本组患者监测过程中SEP与MEP波幅或潜伏期改变均未达到预警标准,其中2例术中出现一侧连续爆发性肌电反应,及时暂停手术操作后,肌电反应明显减少,继续操作后再次出现肌电反应,术中唤醒并调整手术操作。术后出现该侧下肢神经灼性疼痛,肌力正常,症状均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结论在腰椎滑脱复位手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同时了解脊髓完整性及神经根功能状态,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根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前移/外科学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柱侧凸矫正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案的选择及技术难点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93-97,共5页
儿童脊柱侧凸类型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手术矫正的目的是纠正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阻止畸形进展,改善外观和功能。医源性脊髓损伤一直是脊柱相关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脊柱手术后神经系统并... 儿童脊柱侧凸类型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手术矫正的目的是纠正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阻止畸形进展,改善外观和功能。医源性脊髓损伤一直是脊柱相关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脊柱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国内外公认在脊柱侧凸矫正过程中,只要涉及脊髓水平,不论成人或儿童,都需要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利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完整情况。目前脊柱手术中主要应用以下几种方法: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EMG包括自由肌电图(free electromyogram,fEMG)和刺激肌电图(triggered EMG,tEMG)。本文介绍儿童脊柱侧凸的常见类型及矫正方法,同时对术中神经监测在小儿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临床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肋骨撑开术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祁新禹 张学军 +5 位作者 于凤章 孙琳 李承鑫 潘少川 孙保胜 白云松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报道椎弓根-肋骨撑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初步经验.方法选择3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岁(1.7~7.5岁);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为55°(30°~94°);采取后路手术,切断骨桥、融合肋,根据... 目的报道椎弓根-肋骨撑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初步经验.方法选择3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岁(1.7~7.5岁);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为55°(30°~94°);采取后路手术,切断骨桥、融合肋,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器械进行脊柱侧弯凹侧撑开,近端肋骨用钩固定,远端椎体用椎弓根钉固定.术后每半年至1年撑开1次.结果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8~49个月),撑开2~5次;术后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为38°(15°~61°),可持续撑开;患儿畸形改善,并发症少.结论椎弓根-肋骨撑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达到非融合手术的目的,伴发胸廓畸形也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外科学 脊柱弯曲/先天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