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声心动图评估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异常的方法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蕊 曹爱梅 +4 位作者 李晓惠 袁越 张明明 李丹 石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90-695,共6页
目的对评估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4种超声心动图方法进行分析,为临床实现早期精准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心内科住院治疗的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Kobayashi、Dallaire、Olivieri 3种冠状动... 目的对评估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4种超声心动图方法进行分析,为临床实现早期精准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心内科住院治疗的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Kobayashi、Dallaire、Olivieri 3种冠状动脉Z值计算公式及国内1988年冠状动脉评估标准对KD冠状动脉异常的评估结果。结果共纳入患儿94例,男59例、女35例,中位年龄18.1(7.3~31.7)月。4种冠状动脉病变评估方法对于右冠状动脉近段(p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左前降支(LAD)不同病变程度的评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Olivieri对于pRCA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检出率低于Dallaire;对于LMCA正常及仅扩张的评估中,Olivier方法的检出率高于其他3种方法,对于小型冠状动脉瘤,Olivier方法的检出率低于Kobayashi及国内1988年标准;对于LAD巨大冠状动脉瘤,Dallaire检出率高于Kobayashi和Olivieri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llaire方法评估右冠状动脉(RCA)发现,仅测量pRCA将导致11.7%的患儿低估RCA病变的扩张程度,并有52.1%RCA中段(mRCA)、27.7%RCA远段(dRCA)病变被漏诊。在测量LAD中段的患儿中,仅依靠Z值评估LAD近段将漏诊30%的LAD中段异常患儿。结论为减少KD初期冠状动脉病变的漏诊,基于超声心动图评估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尽可能对4支冠状动脉的不同节段全程测量。对于RCA的近端及中远段建议采用Dallaire方法评估;对LAD中段建议采用大于相邻血管内径1.5倍比值的方法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异常 冠状动脉评估 川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托洛尔联合普罗帕酮对儿童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指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普罗帕酮对儿童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90例心律失常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嘱两组患儿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包括...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普罗帕酮对儿童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90例心律失常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嘱两组患儿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包括抗病毒、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解热、吸氧及保护心功能等,并注意定期复查心电图。对照组患儿在上述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73.33%,P=0.032);治疗后两组患儿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频次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24小时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24小时每隔5分钟窦性心搏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24小时每隔5分钟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24小时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差值>50毫秒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普罗帕酮可显著改善心律失常症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普罗帕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律失常 美托洛尔 普罗帕酮 心电图 心率变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冲 杜忠东 +1 位作者 李霞 段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研究拟总结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探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不同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至200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全部高血压患儿,诊断... 目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研究拟总结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探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不同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至200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全部高血压患儿,诊断标准参考国内及美国公认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病因将患儿分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2类,分别分析其临床特点,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参数。结果共304例患儿入选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高血压146(48.0%)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158(52.0%)例,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高血压患儿构成比分别为3.0%、6.3%、7.9%、39.1%及43.8%(P<0.001);继发性高血压患儿中,肾性高血压为首位病因,其他依次为内分泌性高血压、心血管性高血压、中枢神经性高血压及其他未系统归类的高血压。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发病时间、入院时舒张压、24h平均心率、患儿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头晕、恶心、黑棘皮征、体质量指数、尿酸、尿蛋白、心电图ST-T改变、血尿素氮、肌酐、立位肾素活性、超声显示脂肪肝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高血压家族史(OR=8.897)、年龄>10岁(OR=10.176)、体质量指数超标(OR=19.256)是预测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因素;而ST-T异常(OR=0.0257),立位肾素活性>6μg/(L.h-1)(OR=0.0593)提示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结论住院的高血压儿童以青春期儿童多见,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高血压家族史、年龄>10岁、体质量指数超标提示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而ST-T异常和立位肾素活性>6μg/(L.h-1)提示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 儿童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惠琳 杜忠东 +1 位作者 彭芸 曾津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64层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Q2基因c.381C>T突变致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翠兰 袁越 +1 位作者 刘文玲 胡大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92-699,共8页
目的:对心电图上有U波,首诊怀疑长QTU综合征(LQTU)的两个家系进行基因筛查和功能检验,以期找到致病突变并结合临床信息作出疾病诊断。方法:筛查对象是2004~2005年来我院就诊的两个初诊为LQTU的家系L79和L104。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特征,如... 目的:对心电图上有U波,首诊怀疑长QTU综合征(LQTU)的两个家系进行基因筛查和功能检验,以期找到致病突变并结合临床信息作出疾病诊断。方法:筛查对象是2004~2005年来我院就诊的两个初诊为LQTU的家系L79和L104。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特征,如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晕厥,心电图记录到QT间期(或QU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动过速,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记录先证者及其父母和一级亲属的病史、心电图和家族史,包括12导联静息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运动试验等。采用全外显子及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筛查。对发现的突变利用微小基因(minigene)技术进行功能验证。结果:两个家系中共有3例女性患者,皆为5岁左右首次发生晕厥。儿时心电图上有显著U波,随年龄增加U波幅度降低或消失。校正QT间期正常或临界值。基因筛查发现3例患者携带有CASQ2基因上的c.381C>T(p.Gly127=)纯合突变,父母杂合携带。其中L79家系先证者同时携带KCNQ1/c.921+1G>T杂合突变。Minigene实验证实,CASQ2/c.381C>T(p.Gly127=)突变虽未引起编码氨基酸改变,但其改变了3号外显子后面的生理性剪接位点并在380_381位点引入了一个新的剪切位点,致使其后41个核苷酸缺失,并在第128位置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3例患者服用普萘洛尔或联合使用美西律,近3~15年无晕厥。结论:基因筛查及minigene功能验证结合家系临床表现,可确诊这3例患者为CASQ2/c.381C>T(p.Gly127=)纯合突变引起的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2型,L79先证者同时伴有KCNQ1/c.921+1G>T杂合突变所致的长QT综合征1型。本研究在中国CPVT患者中发现CASQ2基因编码区内的核苷酸同义变异可导致剪接突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U波 CASQ2基因 c.381C>T 剪接突变 微小基因功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通路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艳兰 杜忠东 +3 位作者 杨海明 上官文 董伟 宋铭晶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小鼠TNF-α、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变化,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 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0.5 mL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小鼠TNF-α、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变化,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 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0.5 mL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制备KD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小鼠注射后14、28和56 d时点外周血TNF-α水平,心脏、冠状动脉组织NF-κB、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NF-κB、MMP-9表达活性。观察小鼠心脏超声改变,同时行病理学检查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①模型组建模后14和28 d时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内膜毛糙,血管壁与血管周围出现高回声,部分呈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改变;②模型组建模后14和28 d时点病理学检查可见冠状动脉主干周围管壁肿胀、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细胞浸润,弹力层显著破坏。模型组建模后14 d时点,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9.3±0.3)vs(18.9±0.3)pg·mL-1,P<0.01];建模后14和28 d时点心脏及冠状动脉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37.5±9.3)vs(14.6±5.6)μg·L-1,28 d;(57.6±13.7)vs(21.6±6.6)μg·L-1;P均<0.05];建模后14和28 d时点心脏及冠状动脉MMP-9/TIMP-1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4.9±1.7)vs(0.5±0.4),28 d:(12.3±6.9)vs(0.09±0.1);P均<0.01]。结论 KD急性期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NF-κB活化和MMP-9分泌上调可能是KD心脏及冠状动脉炎症发生的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动物模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付培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组、IVIG1次1g组和IVIG2次1g组(1次1g组不敏感病例再次IVIG1次1g组方案)。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2mg·kg-1×3d)治疗后48h患儿体温降至38℃以下定义为敏感,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超声心动图判断冠状动脉是否损伤。结果 9年间在KD急性期接受规范首剂IVIG2g·kg-1治疗无反应KD的发生率为18.3%(230/1257)。IVIG2g组40例,36例敏感(90.0%),4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1次1g组190例,123例敏感(64.7%),7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2次1g组60例,25例敏感,35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不加甲泼尼龙时,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IVIG2次1g组敏感率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不加甲泼尼龙时,3组中IVIG敏感184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44.0%;IVIG不敏感46例,加甲泼尼龙治疗后均敏感,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2.6%;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3组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时,IVIG1g·kg-1给药冠状动脉损伤的结局不比IVIG2g·kg-1给药差,在药费上减少了一半,如仍不敏感还可选择甲泼尼龙或再次IVIG1g·kg-1给药。结论 IVIG无反应的KD患儿中,IVIG2g·kg-1比IVIG1g·kg-1治疗效果好,因经济条件等所限不能行IVIG2g·kg-1再治疗者,可选择先行IVIG1g·kg-1治疗,仍不敏感时可选择甲泼尼龙,也可选择再次IVIG1g·kg-1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脑钠肽对川崎病的诊断及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庚英 汪顺雨 杜忠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4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川崎病的诊断及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川崎病的诊断及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6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并发CAL将入选患儿分为CAL组(57例)和NCAL组(279例),选取该院同期伴有发热并排除心肌损害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血浆NT-proBNP、BN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川崎病和CAL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对川崎病及并发CAL的预测价值。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NCAL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和BNP均是发生川崎病和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预测川崎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8和0.696,截断值分别为382.5 pg/ml和35.8 pg/ml,二者联合预测川崎病的AUC为0.895。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预测CAL的AUC分别为0.857和0.728,截断值分别为513.0 pg/ml和41.3 pg/ml,二者联合预测CAL的AUC为0.871。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均显著升高;与BNP相比,NT-proBNP对川崎病和CAL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并未明显优于单独NT-proB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脑钠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梁英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35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对大剂量IVIG治疗有无反应将入选患儿分为有反应组(290例... 目的探讨大剂量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35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对大剂量IVIG治疗有无反应将入选患儿分为有反应组(290例)和无反应组(60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高危因素。结果无反应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有反应组(均P<0.05)。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发热持续时间长、颈淋巴结肿大、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为了降低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发生率,应注意改善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 高危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