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S区基因缺失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鹏 张大可 +6 位作者 周莉 董培玲 李秀惠 姚勤伟 王淑珍 丁惠国 曾长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全序列,分析S区基因缺失模式、频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慢性HBV感染者59例,其中HBV携带7例,慢性肝炎31例,肝硬化10例,重型肝炎6例,原发性肝癌5例。结果25.4%(15/59)慢性HBV感染者有S区基因缺失...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全序列,分析S区基因缺失模式、频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慢性HBV感染者59例,其中HBV携带7例,慢性肝炎31例,肝硬化10例,重型肝炎6例,原发性肝癌5例。结果25.4%(15/59)慢性HBV感染者有S区基因缺失,未发现S基因缺失。Pre-S基因缺失均见于C基因型患者。Pre-S基因缺失患者中,20%(3/15)HBsAg、抗HBs共存,与无S区缺失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reS基因缺失与病程(偏相关系数0.28,P=0.049)、抗病毒治疗(偏相关系数-0.451,P=0.036)有密切关系。结论Pre-S基因缺失在基因C型、严重肝病及活动性HBV复制患者多见,可能与病程长及抗病毒治疗有关。Pre-S基因缺失可导致HBV免疫逃避或免疫治疗失败,可能是肝脏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前S基因缺失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患者bcp/pc区点突变模式、pres区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鑫 武彦宁 +4 位作者 张大可 董培玲 范春蕾 李磊 丁惠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330,共7页
目的阐明HBV(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bcp/pc(basic core promoter,BCP/precore,PC)点突变模式及pres区缺失突变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180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1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75例,HB... 目的阐明HBV(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bcp/pc(basic core promoter,BCP/precore,PC)点突变模式及pres区缺失突变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180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1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75例,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分别为62、30例。Qiagen法提取血清HBV-DNA,常规PCR扩增目的基因,纯化PCR产物ABI377DNA自动测序仪直接双向测序。直接测序失败者,回收目的 DNA与PMD-18T载体连接,克隆质粒双向测序。DNAStar软件包的SeqMan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Bcp/pc区点突变包括nt1753、nt1762、nt1764、nt1776、nt1803、nt1846、nt1896。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nt 1762(nt 1764)点突变率分别为7.7%、68.0%、72.7%(68.0%)及90.9%(81.8%),肝癌患者G1896A突变频率占54.6%。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占36%;A1762T、G1764A、G1896A联合突变占11%;T1753A/C、A1762T、G1764A、G1896A发生率为7%。克隆测序显示,肝硬化及肝癌患者bcp区起始点A1727G点突变率分别为72%、63%。HBeAg阴性患者存在更多的基因变异(P=0.022),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Bcp区点突变与HBeAg阴性无明显关系。肝硬化和肝癌患者pres基因缺失突变频率最高,肝癌及肝硬化患者pres1、pres2及pres1+s2缺失频率分别为7.1%、71.4%、7.1%及41.2%、58.8%、29.4%(P<0.05)。结论 A1727G、A1762T、G1764A及A1762T/G1764A联合突变、pres缺失在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多见,可能是肝脏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Bcp/pc点突变及pres区缺失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bcp/pc区变异 联合突变 pres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慢性肝脏疾病及改善营养代谢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雪梅 丁惠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8-331,共4页
人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前叶嗜酸粒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大部分通过其递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发挥作用。其能够治疗慢性肝病及改善严重创伤、烧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力衰竭等危重症患者的营养代谢状态。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不良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在人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娟 丁惠国 +4 位作者 尤红 唐淑珍 尚宏伟 王兴翠 贾继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研究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亚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对数生长期的LX-2细胞,将细胞以8×10^6个/孔接种于预置入盖玻片的6孔板中,分为LX-2组、中药复方861... 目的研究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亚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对数生长期的LX-2细胞,将细胞以8×10^6个/孔接种于预置入盖玻片的6孔板中,分为LX-2组、中药复方861组、奥曲肽(octreotide)处理组及SSTR亚型阳性细胞(PANC-1)对照组,每组重复2孔。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LX-2细胞SSTR2、SSTR5的表达;用RT-PCR方法观察SSTR亚型1~5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发现,LX-2细胞SSTR亚型2、5表达阳性,阳性物质呈棕红色,主要位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复方861处理组SSTR2、5表达增强,细胞着色较深;RT—PCR结果发现,LX-2细胞SSTR亚型1~5的表达均阳性,阳性表达的高低依次为SSTR1、SSTR4〉SSTR2、SSTR5〉SSTR3(P〈0.05)。结论LX-2表达5种SSTR亚型,肝星状细胞可能是SST及其类似物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靶点。奥曲肽可能通过SSTR2、SSTR5亚型调节肝星状细胞的舒张与收缩功能,从而影响肝内阻力及门静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 复方861 奥曲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变异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仇娇敏 韩莹 +5 位作者 计云霞 董培玲 尚宏伟 王兴翠 张斌 丁惠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肝组织CD8+T细胞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HBV变异者27例,无变异者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各组间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2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肝组织CD8+T细胞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HBV变异者27例,无变异者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各组间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25例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CD8+T细胞分布;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Treg细胞变化;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HBVDNA水平,PCR-RFLP测定前C区G1896A、P区YMDD变异。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变异伴肝病进展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HBV变异肝病无明显变化者(3.00±1.33,2.57±0.83vs4.32±0.96,P<0.01),后者与HBV无变异者没有明显差异(4.32±0.96vs4.77±2.11,P>0.05)。外周血Treg细胞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r=0.411,P<0.01);免疫组化显示HBV变异伴肝病进展患者肝组织CD8+T明显增多,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汇管区较多CD8+T浸润。结论Treg比例降低与HBV变异肝病进展可能有关,可作为HBV变异后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初步显示,肝组织CD8+T浸润与外周血Treg细胞呈负相关,提示HBV变异后肝脏病进展的免疫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 调节性T细胞 CD8^+T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