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春洋 陈杰 +1 位作者 刘燕敏 单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5-207,共3页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变化、细菌及其产物的易位与胆汁酸代谢的相互作用等是多种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共同途径。肝细胞通过门静脉系统持续的暴露于肠道代谢产物及各种抗原抗体之下,某些肠道细菌成分或代谢物可通过"分子模拟&q...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变化、细菌及其产物的易位与胆汁酸代谢的相互作用等是多种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共同途径。肝细胞通过门静脉系统持续的暴露于肠道代谢产物及各种抗原抗体之下,某些肠道细菌成分或代谢物可通过"分子模拟"等多个机制启动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机制。因此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肝硬化 胆汁性 胆管炎 硬化性 肠杆菌科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抗原组合筛查试剂筛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孙丽梅 赵艳明 +7 位作者 王一鹏 赵丹彤 张海萍 李卓敏 王熠 马胤雪 闫惠平 刘燕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抗原组合筛查试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肝病患者140例,健康献血员30例,PBC患者家属8例。分别应用筛查试剂(ELISA)法(以AMA-M2、sp100、gp210、LKM-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抗原组合筛查试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肝病患者140例,健康献血员30例,PBC患者家属8例。分别应用筛查试剂(ELISA)法(以AMA-M2、sp100、gp210、LKM-1、SLA/LP为混合靶抗原)、常规检测项目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免疫印迹法(IBT)、AMA-M2 ELISA法检测178例血清样本。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78例样本,应用筛查试剂检测阳性70例(50%),强阳性49例。70例阳性样本采用常规试剂进一步检测自身抗体,IFA检测抗核抗体(ANA)阳性61例,AMA阳性63例。其中61例ANA阳性样本中21例荧光核型为核膜型,但IBT检测抗gp210抗体16例为阳性,5例为阴性。63例AMA阳性样本,应用AMA-M2 ELISA法检测AMA-M2 60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49例强阳性样本应用常规检测,其中抗gp210抗体单独阳性2例、抗sp100抗体单独阳性5例、AMA-M2单独阳性20例、抗gp210抗体和AMA-M2同时阳性12例、抗sp100抗体和AMA-M2同时阳性10例。178例样本中,65例PBC患者采用常规检测均可检出PBC相关抗体,而采用筛查试剂检测则63例PBC患者阳性,2例为阴性,符合率为96.9%(63/65),常规试剂检出例数高于筛查试剂检出例数,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4例样本采用筛查试剂检测为阳性而常规试剂检测各单一自身抗体均为阴性。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抗原组合筛查试剂筛查自身免疫性肝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低成本的特点。可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初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延胡索酸水合酶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韩莹 陈杰 +9 位作者 单晶 刘燕敏 张小丹 任美欣 杜晓菲 边新渠 刘丹 黄云丽 黄春洋 廖慧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评价抗延胡索酸水合酶抗体(抗-FH)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IH患者105例为AIH组,DILI患者92例为DILI组,另选12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EL... 目的评价抗延胡索酸水合酶抗体(抗-FH)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IH患者105例为AIH组,DILI患者92例为DILI组,另选12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FH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Kappa检验对抗-FH的诊断符合程度进行一致性分析。分析抗-FH在AIH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AIH组患者的ANA阳性率明显高于DILI组(72.4%vs 55.4%,χ^2=6.147,P=0.013),IgG水平也明显高于DILI组[(18.3±6.1) g/L vs (15.2±5.4) g/L,t=-2.566,P=0.011]。在AIH患者中抗-FH的阳性率为36.2%(38/67),显著高于DILI组的6.5%(6/92)和健康对照组的2.3%(3/128)(χ^2=59.959,P <0.001)。抗-FH对AIH诊断的灵敏度为36.2%,特异度为93.5%,阳性预测值86.4%,阴性预测值93.5%。结论血清抗-FH对AIH和DILI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酸水合酶 自身抗体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伴自身免疫现象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 被引量:6
4
作者 任姗 杜晓菲 +4 位作者 黄云丽 黄春洋 张晓丹 单晶 陈新月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伴自身免疫现象(AI-DILI)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及其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免疫科诊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168例,分为...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伴自身免疫现象(AI-DILI)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及其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免疫科诊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168例,分为AI-DILI组(n=72)与非AI-DILI组(n=96),检测IP-10 rs56061981位点SNP及血清IP-10水平。比较两组间IP-10水平及SNP的差异性,并与AI-DILI的发生进行分析。等位基因频率直接由基因分型结果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基线IP-10水平对AI-DILI的预测作用。结果AI-DILI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91.67%,非AI-DILI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P<0.05)。AI-DILI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非AI-DILI组(77.78%vs 62.50%,χ2=4.592,P=0.03),同时AI-DILI组携带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AI-DILI组(86.11%vs 72.92%,χ2=4.41,P=0.04)。AI-DILI患者基线IP-10水平显著高于非AI-DILI患者[(627.99±198.07)pg/ml vs(378.13±218.45)pg/ml,t=7.34,P<0.05),与基线AST水平及AIH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0.79,P值均<0.05)。基线IP-10预测AI-DIL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6、0.867,最佳阈值为527.03 pg/ml。CC基因型联合基线IP-10≥527.03 pg/ml预测AI-DILI发生,其阳性预测值为92.84%,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IP-10 rs 56061981 CC基因型与AI-DILI的发生有关,并影响AI-DILI血清IP-10表达,二者联合预测AI-DILI效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自身免疫 多态性 单核苷酸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10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杰 刘燕敏 +8 位作者 黄春洋 黄云丽 张小丹 任美欣 杜晓菲 边新渠 廖慧钰 韩莹 单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64-2168,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儿童AIH患者的临床、肝脏病理、治疗转归及随访资料。结果患儿年龄3~16岁,中位年龄10岁,女性... 目的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儿童AIH患者的临床、肝脏病理、治疗转归及随访资料。结果患儿年龄3~16岁,中位年龄10岁,女性占70%。1型5例,2型5例。3例(30%)急性起病,2例(20%)亚急性起病,5例(50%)慢性起病。转氨酶升高8例(80%),胆红素升高7例(70%); GGT升高7例(70%); IgG升高6例(60%)。7例接受肝脏病理检查的患儿中炎症程度≥G3者4例,纤维化分期≥S3者4例,界面性炎症4例,浆细胞浸润5例,玫瑰花环4例;淋巴细胞浸润7例。1例患者死亡,1例失访,有效6例,复发1例,疗效不佳1例。5例2型AIH患者中,4例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儿童AIH临床表现复杂,个别患者病情重。2型患者多需要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疾病特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生态学因素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杰 黄春洋 +1 位作者 单晶 刘燕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39-2341,共3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参与AIH的发生。环境暴露对AIH发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自身免疫生态学是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失平衡的发生及对自身免...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参与AIH的发生。环境暴露对AIH发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自身免疫生态学是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失平衡的发生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的促进机制的学科。就近年来自身免疫生态学在AIH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环境暴露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差异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伍慧丽 时红波 +5 位作者 刘燕敏 丁美 马正来 刘霜 陈煜 段钟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36-1643,共8页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主要发生在女性,目前对男性AIH患者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比较不同性别AIH之间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北京佑安医院住院并确诊为AIH的患者39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男(n=48)、女(n=350)两组,...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主要发生在女性,目前对男性AIH患者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比较不同性别AIH之间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北京佑安医院住院并确诊为AIH的患者39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男(n=48)、女(n=350)两组,对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或肝移植治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年龄方面,51-60岁是两组的发病高峰,但是男性在21-30岁时段确诊率明显高于女性(8/48 vs 24/334,χ^(2)=4.915,P=0.027),而在41-50岁时段则低于女性(7/48 vs 97/334,χ^(2)=4.428,P=0.035)。AIH分类方面,男性特发性AIH占比更高(31/48 vs 170/350,χ^(2)=4.329,P=0.037),但男性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女性(0/48 vs 39/348,P=0.008)。实验室检查方面,男性ANA≥1∶100(42/48 vs 325/340,χ^(2)=5.375,P=0.020)和SSA/SSB(2/48 vs 76/340,χ^(2)=7.566,P=0.006)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男性ANA≥1∶1000的比率显著低于女性(P<0.0001)。预后方面,男性出现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年龄要远小于女性[(31.5±15.9)岁vs(53.9±12.6)岁,t=3.798,P=0.001],男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发生更多见(P值均<0.05)。与生存期下降有关的高危因素,男性:糖尿病、肝硬化以及血Alb<31.4 g/L,女性:肝衰竭、肝硬化、ANA≥1∶1000、DBil>42μmol/L、淋巴细胞计数<1.2×10^(9)/L以及补体C3<0.588 g/L(P值均<0.05)。结论性别差异对AIH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男性患者更年轻、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性别 体征和症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曲线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预后诊断阈值的确定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赵丹彤 廖慧钰 +6 位作者 刘燕敏 黄春洋 张海萍 孙丽梅 马胤雪 赵艳 闫惠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生存预后诊断阈值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55例确诊PBC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和(或)进行肝...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生存预后诊断阈值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55例确诊PBC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和(或)进行肝移植。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矿检验;偏态分布定量资料或分类变量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采用ROC曲线确定预后诊断指标及阈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生存率,评价临床意义。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50个月(6~316个月),3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33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进行了肝移植)。年龄〉155岁、TBil〉1.8mg/dl、血清总IgG〉17.2g/L、Mayo评分(MRS)〉6.11对肝硬化阶段PBC患者具有预后诊断价值;4项指标作联合分析,串联的特异度可达99.18%,灵敏度为5.56%,总符合率为79.23%;并联时,其灵敏度可达100%,特异度为24.51%,总符合率为40.77%;对年龄≥55岁组,TBil〉1.8mg/dl组,IgG〉17.2g/L组。MRS〉6.11组分别与其对照组进行组问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55岁、TBil〉1.8mg/dl、IgG〉17.2g/L、MRS〉6.11可能对肝硬化阶段PBC患者生存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ROC曲线 存活率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一鹏 孙丽梅 +4 位作者 刘燕敏 张欣 张海萍 赵丹彤 闫惠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278-1282,共5页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特征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AMAM2浓度,共纳入101例A...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特征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AMAM2浓度,共纳入101例AMA-M2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包括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7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5例戊型肝炎(HE)患者、9例CHB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7例CHC合并PBC患者,同时收集60例PBC患者血清作为对照。将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CHB、CHC和HE组血清AMA-M2水平多为中低水平,显著低于PBC组及合并PBC组(P值均<0.000 1);HE组血清ALT与AST水平高于PBC组(P值均<0.01);CHB组和CHC组血清GGT水平均显著低于PBC组(P值均<0.001),但与合并PBC的CHB或CHC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组血清ALP、Ig M水平均显著低于PBC组(P值均<0.000 1);CHC组血清ALP、Ig M水平均显著低于PBC组和CHC合并PBC组(P值均<0.05);HE组血清Ig M水平显著低于PBC组(P<0.01);CHB组血清C3显著低于PBC组和CHB合并PBC组(P值均<0.05)。结论 AMA-M2并非仅见于PBC患者,中低水平AMA-M2可在病毒性肝炎等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检出。ALP、Ig M、C3等血清学指标可辅助鉴别诊断P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肝硬化 胆汁性 抗线粒体抗体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丹彤 闫惠平 +4 位作者 刘燕敏 黄春洋 张海萍 赵艳 廖慧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532-153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例(7例合并慢性HBV感染,3例合并丙型肝炎,4例合并戊型肝炎,1例合并乙型肝炎和...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例(7例合并慢性HBV感染,3例合并丙型肝炎,4例合并戊型肝炎,1例合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1例合并甲型肝炎),同时随机选择住院确诊无肝炎病毒感染的单纯PBC患者7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结果,随访分析预后特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作log-rank检验。结果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与单纯PBC患者比较,其女性患者比例、ALP、CHO、IgG水平偏低(χ~2=12.22,P=0.002;U=225.00,P<0.001;U=363.50,P=0.036;t=2.79,P=0.007);未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症状;存在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肝特异蛋白抗体、抗心肌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APC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5.0%vs 3.9%,χ~2=5.608,P=0.016);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9.5个月(2~312个月),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良事件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PBC患者(25.0%vs 64.5%,χ~2=8.43,P=0.005),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和累积不良事件未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数处于PBC早期,血清中存在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未见肝炎病毒感染对PBC患者生存预后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对一健康教育用于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抑郁症状的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倩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4-956,共3页
目的探讨一对一健康教育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及抑郁情况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该院的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诊断标准,使用聚乙二醇α(派罗欣)联合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治疗... 目的探讨一对一健康教育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及抑郁情况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该院的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诊断标准,使用聚乙二醇α(派罗欣)联合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治疗,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时临床症状和抑郁情绪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中,对照组中4例患者治疗中止,剩余39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观察组7例患者治疗中止,剩余4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CLDQ评分[(40.23±9.01)分、(42.08±8.66)分]均高于对照组[(36.81±7.83)分、(38.14±7.43)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SDS评分[(63.01±7.09)分、(61.48±7.07)分]均低于对照组[(66.35±7.73)分、(64.97±8.03)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对一健康教育可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对一健康教育 丙型肝炎 临床症状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