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上 谢连永 +4 位作者 于晶 凌宇 董宏伟 郭纯刚 潘志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 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 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 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 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电生理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上 臧云晓 +5 位作者 张薇 董宏伟 郭纯刚 卢红双 潘志强 接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评价同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称三联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探讨三联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与术前晶状体度数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行三联手术的15例患者资料,观... 目的评价同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称三联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探讨三联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与术前晶状体度数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行三联手术的15例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术后1 a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并发症及角膜内皮细胞数以及植片存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a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角膜内皮细胞数为(1974.20±472.82)个·mm^(-2)。术后BCVA为(0.80±0.27)LogMAR,与术前(2.63±0.62)LogMAR相比,有显著性提高(t=13.042,P<0.001)。术后眼压为(14.53±3.04)mmHg(1 kPa=7.5 mmHg),与术前眼压(15.27±2.37)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P=0.505)。术后眼轴长度为(23.62±2.12)mm,与术前(23.69±2 01)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893)。术后角膜屈光度为(42.56±5.48)D,与术前对侧眼(45.01±1.66)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2,P=0.260)。术前目标屈光度为(0.58±0.25)D,术后等效球镜度为(0.40±4.65)D。结论三联手术对于治疗伴有白内障的角膜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前选择预留偏正视的晶状体度数可能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但术后不可预知的角膜曲率改变仍会对屈光状态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三联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CT观察HIV阳性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上 于晶 +1 位作者 谢连永 郭纯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879-1881,共3页
目的:评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我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住院患者38例64眼进行研究。根据CD4计数以及是否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分为3组,A组16例32眼,CD4计数<50个/μL,未... 目的:评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我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住院患者38例64眼进行研究。根据CD4计数以及是否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分为3组,A组16例32眼,CD4计数<50个/μL,未发生CMVR;B组10例20眼CD4计数>50个/μL,未发生CMVR;C组12例12眼CD4计数<50个/μL,伴有CMVR。以未感染HIV病毒的正常人1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设为D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以黄斑为中心1mm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厚度进行分析。结果:A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254.03±15.63μm,B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263.11±17.12μm,C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304.50±50.62μm,D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257.64±8.54μm。各组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厚度比较,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F=12.933,P=0.000)。CMVR组黄斑中心区域视网膜增厚,与各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CMVR可以导致黄斑部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早期通过OCT检查黄斑区形态结构,有助于了解CMVR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4
作者 杜葵芳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3-598,共6页
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UWFA)是近些年眼底成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同时结合了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和荧光造影的血管显影特点,为临床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关于UWFA的研究涉及各类眼底疾病。不仅帮助人们更完... 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UWFA)是近些年眼底成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同时结合了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和荧光造影的血管显影特点,为临床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关于UWFA的研究涉及各类眼底疾病。不仅帮助人们更完整地认识了眼底病变的特征,同时还对疾病的治疗规范、监测及预后评估产生了影响,具有很大的临床及科研价值。本文对近年UWFA技术的更新和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 荧光血管造影 周边视网膜 眼底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