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ulin线状皮肤萎缩性皮病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娟 常建民 高艳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9-270,269,共2页
患者男,20岁。主诉:右上肢及右肩背部皮疹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右肩背部出现淡褐色萎缩斑,后皮疹逐渐向右上肢蔓延,无明显自觉症状,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曾行组织病理检查无明确诊断,并给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 患者男,20岁。主诉:右上肢及右肩背部皮疹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右肩背部出现淡褐色萎缩斑,后皮疹逐渐向右上肢蔓延,无明显自觉症状,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曾行组织病理检查无明确诊断,并给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皮疹无明显改善,后随病程延长皮损未见明显进展。为明确诊断,于2014年4月4日来我科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lin线状皮肤萎缩性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急性期表现 被引量:8
2
作者 宋冰冰 翁文佳 +3 位作者 李海燕 宋映雪 夏炜 高艳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295,共3页
在对HIV感染自然史研究的近30年中,研究者发现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大致经历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短暂、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及HIV抗体尚未阳转均给早期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约半数的HIV急性期患者... 在对HIV感染自然史研究的近30年中,研究者发现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大致经历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短暂、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及HIV抗体尚未阳转均给早期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约半数的HIV急性期患者会出现皮疹,常首诊于皮肤科。急性期感染者体内具有较高的病毒载量、传染性强,及时诊断并进行行为干预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对病人的管理和公共卫生安全也具有重大意义。为提高皮肤性病科医生对HIV感染急性期的认识,该文综述了HIV感染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测技术以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急性期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女性外阴后联合尖锐湿疣对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芳芳 翁文佳 +3 位作者 李海燕 高艳青 王馨 韩舒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80-583,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女性外阴后联合尖锐湿疣(CA)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63例女性外阴后联合CA患者,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治疗间隔为7~10 d治疗1次,治疗1... 目的:观察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女性外阴后联合尖锐湿疣(CA)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63例女性外阴后联合CA患者,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治疗间隔为7~10 d治疗1次,治疗12周。对照组:单纯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女性外阴后联合CA患者63例,治疗间隔为7~10 d治疗1次,治疗12周。于治疗结束后12周筛选疣体完全清除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结束24周后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束12周后,干预组53例(84.13%)患者疣体完全清除;对照组21例(33.33%)患者疣体完全清除。治疗结束24周后,干预组治疗前、后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患者性高潮与性生活满意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半年后干预组FSFI评分[(28.38±1.67)分]高于对照组[(21.8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PDT治疗女性外阴后联合CA可减少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后联合 女性 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性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外阴巨大溃疡临床分析和经验总结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广程 孙欣 +1 位作者 许颖 禚风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6-1052,共7页
目的探讨外阴巨大溃疡临床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通过对3例外阴巨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行文献检索,例举外阴巨大溃疡的种类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3例女性外阴巨大型溃疡,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分别确诊为... 目的探讨外阴巨大溃疡临床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通过对3例外阴巨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行文献检索,例举外阴巨大溃疡的种类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3例女性外阴巨大型溃疡,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分别确诊为白塞病、固定药疹和急性女性外阴溃疡,治疗后痊愈。结论临床上遇到巨大女性外阴溃疡病例,需要考虑急性女性外阴溃疡、白塞综合征、固定型药疹、乳房外Paget’病、化学性烧伤和放射性溃疡。尤其是白塞病和急性女性外阴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为关键。具有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就可以诊断为白塞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巨大溃疡 病例分析 诊断和鉴别诊断 白塞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中CD8^+干细胞样记忆型T细胞变化以及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冰冰 陆小凡 +3 位作者 翁文佳 粟斌 张彤 高艳青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0-653,共4页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中CD8+干细胞样记忆型T细胞(CD8+stem memory T cells,CD8+TSCM)随治疗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观察25例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中CD8+干细胞样记忆型T细胞(CD8+stem memory T cells,CD8+TSCM)随治疗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观察25例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慢性HIV-1感染者(治疗方案为替诺福韦+依非韦伦+拉米夫定)以及36例健康对照者,对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分别用CD3-APCCy7、CD4-FITC、CD8-Per CPCy5、CD45RAPECy7、CCR7-APC、CD27-PE、CD95-Pacific Blue抗体和CD38-PE、HLA DR-APC抗体进行细胞表面染色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SCM细胞比例。比较HIV-1慢性感染者和健康者CD8+TSCM细胞比例的差异,并分析其与疾病进展指标(CD4+T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以及免疫活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HIV-1慢性感染组的CD8+TSCM细胞比例小于健康对照组;CD8+TSCM细胞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与HIV-1病毒载量以及免疫活化指标CD38+HLA-DR+CD8+T细胞呈负相关;随着ART治疗,CD8+TSCM细胞比例在144周后升至健康对照水平。结论 CD8+TSCM在慢性HIV-1感染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HIV-1相关特异性CD8+TSCM细胞可能是未来T细胞疫苗设计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 疾病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鼻部毛周纤维瘤 被引量:1
6
作者 翁文佳 宋冰冰 +2 位作者 李娟 常建民 高艳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1-282,共2页
患者男,46岁。右侧鼻孔处绿豆大质韧丘疹1年,逐渐增大,偶有轻度瘙痒。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毛囊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毛囊周围被同心排列的增生的胶原纤维包绕,诊断为毛周纤维瘤。
关键词 毛周纤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