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殷桂香 王贞彪 +2 位作者 乔进朋 鲁力峰 王晓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丰台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 880例,分为观察组(406例)和对照组(1 47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 目的:探讨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丰台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 880例,分为观察组(406例)和对照组(1 47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并行病理检查;对照组采取经验性活检取材病理检查,观察两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中,食管黏膜染色213例,总检出率为15.5%,早癌4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8.0%;对照组588例,总检出率3.1%,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黏膜染色109例,总检出率66.1%,早癌7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24.8%,对照组548例,总检出率8.6%,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肠黏膜染色84例,总检出率79.8%,早癌1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10.7%,对照组338例,总检出率19.8%,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法可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内镜 早癌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鹏 李颖 丁惠国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474-1475,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与染色技术在诊断胃部疾病中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鲁力锋 乔进朋 +3 位作者 王贞彪 王晓燕 杨泽敏 殷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7期46-47,51,共3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与染色技术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8例常规内镜检查有病灶者行NBI检查、亚甲蓝染色检查、亚甲蓝醋酸染色检查,观察3组检查方法胃黏膜腺管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变化,进行病变显示清晰度评分,评价病变性质...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与染色技术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8例常规内镜检查有病灶者行NBI检查、亚甲蓝染色检查、亚甲蓝醋酸染色检查,观察3组检查方法胃黏膜腺管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变化,进行病变显示清晰度评分,评价病变性质,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BI组腺管结构清晰度评分优于亚甲蓝染色组(χ2=16.58,P<0.05),但与亚甲蓝醋酸染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P<0.05);微血管结构显示评分NBI组显著高于亚甲蓝染色组及亚甲蓝醋酸染色组(χ2=18.33,P<0.05;χ2=16.74,P<0.05);NBI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3.8%)显著高于亚甲蓝染色组(73.2%)(χ2=17.12,P<0.05),但与亚甲蓝醋酸染色组(8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P>0.05)。结论:NBI诊断胃部疾病效果确切,亚甲蓝醋酸染色诊断效果与NBI相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疾病 窄带成像技术 色素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与临床相关性因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鹏 丁惠国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105-1106,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病毒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儿童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树文 王继恒 +6 位作者 金鹏 何玉琦 谢华伟 黄柳明 王昕 李娜 李磊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5期364-370,共7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60例PB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RCP组(n=30)和外科手术组(n=30)。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和预后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ERCP依据日本胰胆功能障碍研究小组(Japanese study group on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JSGPM)-PBM分型标准,以A型(10例,33.3%)、B型(10例,33.3%)为主,而外科手术组以C型(11例,36.7%)、D型(14例,46.7%)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ERCP组与外科手术组的恢复进食时间[5.0(2.6,6.4)与9.0(8.0,12.0)d,Z=3.489,P<0.001],术后住院时长[8.0(5.3,13.5)与17.0(14.0,20.8)d,Z=6.408,P<0.001],住院总费用[2.8(2.2,4.1)与7.3(5.4,9.8)万元,Z=5.562,P<0.001],ERCP组均低于外科手术组。术后两组患儿的肝胆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访6个月,ERCP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86.2%(25/29),外科手术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63.0%(17/27);随访12个月,ERCP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96.0%(24/25),外科手术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88.5%(23/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JSGPM-PBM分型中的A型及B型且病情急性变化的PBM患儿进行ERCP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胆管合流异常 儿童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