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人加温系统与液体加温输入法对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及麻醉后寒战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曹海洋 李赫 +1 位作者 罗超 曹梦如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7期1551-1554,共4页
目的探讨病人加温系统与液体加温输入法对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及麻醉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加温系统组(F组),液体加温输入加温组(W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 目的探讨病人加温系统与液体加温输入法对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及麻醉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加温系统组(F组),液体加温输入加温组(W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记录产妇的体温,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和强度,及热舒适度模拟评分。结果麻醉后20 min上肢体温增加最明显,且F组明显高于W组和C组(P<0.01);麻醉后40 min机体核心温度下降最明显,且F组、W组明显低于C组(P<0.05);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F组、W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且F组高于W组(P<0.05);热舒适度模拟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加热系统与液体加温输入法对防止剖宫产手术产妇术中低体温及降低麻醉后寒战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温系统 寒战 剖宫产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本厚 王桂芳 池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5-567,共3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有41例(40.08%)出...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有41例(40.08%)出现门静脉血栓。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手术方式、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及压力差、凝血酶原时间、术前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内径等均不是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脾静脉直径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当脾静脉直径>11mm时,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可以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脾静脉直径 脾切除术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贺海丽 杨立强 +6 位作者 宋胜文 郭玉娜 王琦 何亮亮 岳剑宁 王小平 曹国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2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行原发性三叉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8例,分别记录患者术... 目的研究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行原发性三叉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8例,分别记录患者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1周(T2),术后1个月(T3)及术后3个月(T4)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评分、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48例患者T1、T2、T3、T4时刻VAS评分均较T0时刻VAS评分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T1、T2、T3、T4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均为轻、中度麻木,且随时间推后明显好转,不影响日常生活;主要并发症包括咀嚼肌力下降27例(56.25%),角膜感觉减退1例(2.08%),耳鸣3例(6.25%),流清鼻涕1例(2.08%)。术后各时间点,患者均未出现视力障碍、颅内感染、低颅压头痛、晕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疗效好且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半月节 CT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本厚 王桂芳 +1 位作者 池萍 曹英浩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877-880,共4页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后的血小板数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2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前、手术当日、术后第1,2,3,5,7,10,14,21,28天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手术方...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后的血小板数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2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前、手术当日、术后第1,2,3,5,7,10,14,21,28天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手术方式、出血量、输注红细胞量、输注血浆量、术前PT、术前INR、术前APTT、术前TBil、术前ALB、术前RBC、术前HGB、术前PLT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呈上升趋势,于术后14 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且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术后14 d血小板峰值的因素有年龄、术前血小板、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总胆红素;且与术前血小板、白蛋白有正相关,但与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总胆红素成负相关,但不能认为与术前红细胞有相关。结论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血小板高、白蛋白高、血红蛋白低、总胆红素低及年轻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峰值会更高,应予以重视,及时检测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血小板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