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抗原特异细胞因子在HIV感染者中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评估
1
作者 姚明旭 王泽琦 +8 位作者 宋瑞雪 贾红彦 孙琦 张蓝月 杜博平 张宗德 汪雯 吴亮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5-612,共8页
目的:评估HIV感染者中应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特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 目的:评估HIV感染者中应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特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HIV感染者132例,所有患者均采集外周血12 ml,完成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并收集MTB抗原刺激和未刺激的全血,在全自动细胞提取仪完成RNA提取,采用SYBG引物法完成白细胞介素-2(IL-2)、IL-5、IL-18、IL-2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CP-3)、趋化因子CXC配体9(CXCL9)、趋化因子CXC配体10(CXCL10)、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9(CCL19)、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和γ-干扰素(IFNG)等基因的qPCR检测,分析上述因子在结核组和非结核组间的表达差异,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特征性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评价上述因子及组合在HIV感染者中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结果:根据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信息,剔除诊断不明者35例,最终97例纳入分析,其中,结核病患者44例,非结核病患者53例。结核病组MTB抗原特异的IL-18和IFNG的ΔΔCt值[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5601(-0.0207,1.2880)和1.0130(0.0284,3.9950),与非结核病组[分别为0.0364(-0.6420,0.7438)和0.3727(-0.5992,1.2460)]相比,均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84和-1.989,P值分别为0.018和0.028);而结核病组MTB抗原特异的MCP-1、MCP-2、CXCL9、CXCL10的ΔΔCt值[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1660(-1.8920,-0.5699)、-1.4640(-3.5530,0.5763)、-1.7680(-6.3950,-0.2807)、-1.8260(-4.6000,-0.0814),与非结核病组[分别为-0.5803(-1.0040,0.1794)、-0.2367(-1.3010,0.7079)、0.2730(-1.2750,1.8360)、-0.2505(-0.6528,0.9105)]相比,均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162、2.529、3.745、3.743,P值分别为0.003、0.014、0.001、<0.001)。ROC分析显示,IL-18、MCP-1、MCP-2、CXCL9、CXCL10、IFNG的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632~0.724,基于Lasso分析获得的IL18、MCP-2、CXCL10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7,均高于任一单一指标。结论:IL18、MCP-2和CXCL10联合检测在HIV感染者中筛查结核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HIV 感染 细胞因子类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性传播感染HIV/HBV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许元龙 杨仙珊 +5 位作者 刘凯燕 易银 李群辉 黄晓婕 郭彩萍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在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状及相关高危因素,为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探讨在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状及相关高危因素,为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北京MSM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高危性行为、相关病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HBV及梅毒检测。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SM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11.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占26.5%。多因素分析显示,较大的年龄、性伴不固定、无保护肛交、梅毒感染是HIV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性伴不固定、有性病史是乙肝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有着较高的HIV及HBV感染流行率,应加强对该人群进行HIV和HBV防护知识宣传、限制性伴数量,控制梅毒现症感染可以有效控制HIV及HBV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接触者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HIV-1载量和变异性增高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远志 陈兵刚 +5 位作者 丁渭 乔录新 赵青霞 吴昊 陈德喜 张玉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病毒学特征。方法 40例输血感染HIV-1且处于艾滋病期人群,其中24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者(实验组),16例不合并中枢神经... 目的探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病毒学特征。方法 40例输血感染HIV-1且处于艾滋病期人群,其中24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者(实验组),16例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者(对照组)。所有患者都进行外周血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毒载量检测,并通过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中枢HIV-1包膜蛋白C2-V5区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间血浆HIV-1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脑脊液HIV-1病毒载量明显增高;两组患者间CD4小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与脑脊液病毒载量,以及脑脊液病毒载量与CD4计数均无明显线性相关性;针对中枢HIV-1包膜蛋白C2-V5区序列分析显示,实验组中枢HIV-1病毒变异性明显增加。结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HIV-1载量和病毒变异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枢神经系统 HIV-1 机会性感染 病毒载量 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HIV感染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代丽丽 陈德喜 +7 位作者 石英 魏飞力 刘志英 张洪海 吴亚松 梁连春 吴昊 张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694,共8页
目的建立检测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多重巢式PCR(nPCR)和多重反转录PCR(RT-PCR)方法。将其与已经上市的NASBA法试剂盒进行检测敏感性比较;探讨血浆RNA水平对PCR检测敏感性的影响;评价该方法用于我国HIV-1感染者诊断的价值。方法针... 目的建立检测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多重巢式PCR(nPCR)和多重反转录PCR(RT-PCR)方法。将其与已经上市的NASBA法试剂盒进行检测敏感性比较;探讨血浆RNA水平对PCR检测敏感性的影响;评价该方法用于我国HIV-1感染者诊断的价值。方法针对HIV-1的gag、pol和gp41区设计3套引物,建立检测HIV DNA的多重nPCR和检测HIVRNA的多重RT-PCR方法;分别以建立的PCR方法和NASBA法对119例HIV阳性患者进行检测,比较2者的检测敏感性;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病毒载量组,比较PCR方法在各组患者中的检测敏感性差异;使用建立的PCR方法对10例可疑急性感染者进行检测;扩增HIV-1膜区C2-C3段,对nPCR检测阳性的43例DNA样本进行亚型鉴定。结果多重nPCR的检测敏感度为97.5%(116/119),多重RT-PCR的敏感度为78.2%(93/119),2者的特异度均为100%(50/50),多重nPCR和多重RT-PC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5%(116/119)和78.2%(93/119),阴性预测值均为100%(50/50),准确性分别为98.2%和84.6%。经比较,多重nPCR和多重RT-PCR的检测敏感度都高于NASBA法。在病毒载量<103copy/mL的患者,nPCR的检测敏感性高于RT-PCR,在病毒载量在(103~104)copy/mL的患者及病毒载量≥104copy/mL的患者,2者的敏感性比较相近,均接近100%;检测的10例可疑急性感染者中,有5例患者的nPCR和RT-PCR检测结果阳性,抗体在随访过程中阳转,证实为HIV急性感染者;检测的43例DNA样本分属于B’亚型(37例),AE亚型(5例)和BC亚型(1例)。结论本课题组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对我国主要流行的B’、AE和BC亚型病毒株得到很好的扩增效果;nPCR的检测敏感性受血浆RNA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RT-PCR的检测敏感性受血浆RNA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PCR方法可以用于HIV急性感染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男同性恋人群HIV-1早期感染者T细胞活化水平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珍 吴昊 张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早期感染者T细胞活化水平,寻找HIV早期感染者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男男同性恋(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 目的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早期感染者T细胞活化水平,寻找HIV早期感染者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男男同性恋(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队列筛查出的25例HIV早期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取冻存的HIV早期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38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的表达。Pearson相关法分析HIV早期感染者CD4+T细胞、CD8+T细胞活化与CD4细胞数、血浆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与未感染者相比较,HIV早期感染者HLA-DR+CD4+T细胞、CD38+HLA-DR+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CD38+CD4+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HIV早期感染者CD38+CD8+T细胞、HLA-DR+CD8+T细胞和CD38+HLA-DR+CD8+T细胞的比例较未感染者均显著增加(P<0.05)。然而,感染时间不同的HIV早期感染者之间相比,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CD38+CD8+T细胞、CD38+HLA-DR+CD8+T细胞的比例与CD4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血浆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D38+CD8+T细胞、CD38+HLA-DR+CD8+T细胞的比例有可能作为HIV早期感染者疾病进展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恋 T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HIV感染者γδ T细胞及其细胞亚群的表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江 王蕊 +3 位作者 画伟 王桂芳 李群辉 李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7-89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HIV感染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表型,诠释γδT细胞在急性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38、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CD160、CD95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死亡受体5(TRAIL-DR5)的表达。... 目的:分析急性HIV感染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表型,诠释γδT细胞在急性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38、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CD160、CD95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死亡受体5(TRAIL-DR5)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HIV感染者Vδ1 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Vδ2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但总γδT细胞的比例无显著变化。CD38^+γδT细胞、CD38^+Vδ1 T细胞和CD38^+Vδ2 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此外,PD-1^+γδT细胞和DR5^+γδ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而Vδ1、Vδ2 T细胞亚群PD-1和DR5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急性HIV感染者中,CD38^+Vδ1 T细胞、CD160^+Vδ1 T细胞、PD-1^+Vδ1 T细胞、CD95^+Vδ1 T细胞和DR5^+Vδ1 T细胞的比例均较Vδ2 T细胞显著增加。结论:急性HIV感染者γδT细胞,尤其是Vδ1 T细胞表面活化、抑制和凋亡分子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Vδ1 T细胞在急性HIV感染及疾病进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 T细胞 急性HIV感染 免疫活化 抑制性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者调节性T细胞消耗可导致HIV特异CD8^+细胞凋亡 被引量:1
7
作者 焦艳梅 福军亮 +5 位作者 张政 计云霞 王蕊 张彤 陈德喜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了解在HIV感染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降低是否能够引起HIV特异CD8+细胞过度凋亡。方法本研究对75例没有治疗的HIV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其外周血中Treg细胞计数及CD8+细胞的活化及凋亡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同时纯化Tre... 目的了解在HIV感染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降低是否能够引起HIV特异CD8+细胞过度凋亡。方法本研究对75例没有治疗的HIV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其外周血中Treg细胞计数及CD8+细胞的活化及凋亡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同时纯化Treg细胞及CD8+细胞,在体外进行共培养,用五聚体检测HIV特异CD8+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在HIV感染患者,Treg细胞与CD8+细胞的活化及凋亡呈负相关,Treg细胞能够抑制HIV特异的CD8+细胞的凋亡。结论 HIV感染患者Treg细胞的降低可导致CD8+细胞、尤其HIV特异CD8+细胞的凋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特异的CD8+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非韦伦治疗后HIV感染/AIDS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白少丽 白若靖 +4 位作者 周莹荃 孟庆鑫 王建云 代丽丽 画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9-405,共7页
目的了解接受依非韦伦进行初始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患者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焦虑(anxiety)和抑郁(depression)(简称SA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HIV感染/AIDS患... 目的了解接受依非韦伦进行初始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患者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焦虑(anxiety)和抑郁(depression)(简称SA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HIV感染/AIDS患者543例,随访观察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信息,并在治疗基线和治疗12个月分别通过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SAD症状评估,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AD症状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在治疗后发生重度SA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完成12个月治疗随访的患者444例。基线PSQI、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抑郁评分(HAD-D)和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焦虑评分(HAD-A)异常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8.9%、22.1%和29.3%,治疗12个月后PSQI评分从8.43±2.45降至5.74±2.67,HAD-D评分从10.73±2.84降至4.93±3.44,HAD-A评分从10.98±3.01降至4.69±3.24,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况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从11.9%降至3.8%、3.8%降至0、2.5%降至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学生或无业、WHO分期Ⅲ/Ⅳ、基线HAD-A评分>7、基线HAD-D评分>7是重度焦虑的预测因子(P<0.05);无业、离异或分居、基线HAD-A评分>7、基线HAD-D评分>7是治疗12个月后发生重度抑郁的预测因子(P<0.05);基线HAD-D评分>7、基线PSQI>5是治疗12个月后发生重度睡眠障碍的预测因子(P<0.05)。结论HIV感染/AIDS患者在接受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的SAD症状与多种因素相关。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缺乏经济来源、缺少家庭关怀以及在药物治疗之前就存在着SAD症状等情况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依非韦伦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神经精神状况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睡眠障碍 焦虑 抑郁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检测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梁骑 李君安 +5 位作者 王东生 万松 费中海 吴昊 焦艳梅 唐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37-3742,共6页
目的评价FUS-200、IQ-200、AVE-764B、UF-500i四种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检测性能。方法对FUS-200、IQ-200、AVE-764B、UF-500i四种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中RBC、WBC的批内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干扰... 目的评价FUS-200、IQ-200、AVE-764B、UF-500i四种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检测性能。方法对FUS-200、IQ-200、AVE-764B、UF-500i四种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中RBC、WBC的批内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干扰实验进行评价。选择100例阳性尿样本分别用以上四种尿沉渣分析仪检测RBC、WBC,并将检测结果与人工镜检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US-200、IQ-200、AVE-764B、UF-500i四种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中RBC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7.0%、5.8%、6.3%、3.2%,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0.04%、0、0.09%;检测WBC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9.8%、8.2%、4.9%、5.9%,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0.41%、0、0.12%。当RBC在0~15 000个/μl、WBC在0~10 000个/μl范围内时,四种尿沉渣分析仪的测定值与理论值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0.99。UF-500i、FUS-200修饰后、IQ-200修饰后、AVE-764B修饰后的RBC及WBC检测结果与人工镜检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和结晶会干扰四种尿沉渣分析仪对RBC和WBC的检测结果。结论 FUS-200、IQ-200、AVE-764B、UF-500i四种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RBC和WBC的精密度高、线性好、携带污染率低,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初筛,但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镜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F-500I IQ-200 AVE-764B FUS-200 红细胞 白细胞 尿沉渣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维 侯维 +5 位作者 李侗曾 李爱新 潘闻 金荣华 梁连春 胡中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目的描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74例确诊为COVID-19的连续住院患者,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21日至2月11日... 目的描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74例确诊为COVID-19的连续住院患者,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21日至2月11日,最终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17日。收集并分析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验室、放射学、治疗和转归的数据。结果74名COVID-19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2.7±19.1)岁,男性35例,女性39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为(5.1±2.8)d。有湖北疫区旅居史者39例(47.3%)、聚集性发病患者48例(64.9%)。常见症状包括发热67例(90.5%)、干咳20例(27%)。42例(56.8%)患者观察到淋巴细胞减少,35例(47.3%)患者观察到白细胞减少。放射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斑片状阴影或磨玻璃样阴影。在所有74例患者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7例(9.5%),并发休克患者5例(6.8%),入住重症监护室11例(14.9%),治愈出院患者55例(74.3%),平均住院时间为(12.3±4.4)d。结论COVID-19呈聚集性发病,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龄和基础病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CD4^+T细胞及非调节性CD4^+T细胞与HIV/AIDS患者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画伟 焦艳梅 +6 位作者 田亚坤 李娟 计云霞 王蕊 张彤 陈德喜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6-710,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中国HIV感染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4+regulatory T cells,Treg)及非Treg细胞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探讨Treg细胞在H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6例HIV/AIDS患者,根据其CD4+T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分为3组,A组CD4<200... 目的分析比较中国HIV感染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4+regulatory T cells,Treg)及非Treg细胞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探讨Treg细胞在H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6例HIV/AIDS患者,根据其CD4+T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分为3组,A组CD4<200个/μL,B组CD4200~400个/μL,C组CD4>400个/μL。采用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并分析其与CD4计数及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Treg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eg细胞及非Treg细胞的绝对计数均明显下降,且以非Treg细胞下降为主;Treg绝对计数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国HIV感染者随着疾病进展,辅助性T细胞等非Treg细胞的数量下降,对机体免疫保护能力降低,而Treg细胞数量及功能的下降使其对机体的过度免疫活化的抑制作用减弱,病毒复制,加剧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鹏飞 焦艳梅 +1 位作者 朱焕章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5-718,共4页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目前针对HIV/AIDS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病毒潜伏库的存在,目前的HAART不能彻底清除HIV,因此需要改善现有疗法,以实现治愈...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目前针对HIV/AIDS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病毒潜伏库的存在,目前的HAART不能彻底清除HIV,因此需要改善现有疗法,以实现治愈AIDS的终极目标。本文对治疗HIV/AID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潜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IV-1基因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田雅茹 焦艳梅 +1 位作者 张彤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虽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治疗仍有其局限性(如引起毒素蓄积和病毒突变)。基因治疗在理论上具有较好的... 虽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治疗仍有其局限性(如引起毒素蓄积和病毒突变)。基因治疗在理论上具有较好的抗HIV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干扰病毒复制,提供了阻止HIV进行性感染的希望。本篇综述主要探讨当前多种基因治疗策略及其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基因疗法 慢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ART早期AIDS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免疫活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焦艳梅 画伟 +6 位作者 田亚坤 李娟 计云霞 王蕊 陈德喜 吴昊 张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了解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 rapy,HAART)早期AIDS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的变化规律,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Treg细胞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21例接受HAART规律... 目的了解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 rapy,HAART)早期AIDS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的变化规律,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Treg细胞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21例接受HAART规律治疗的AIDS患者,收集患者服药前及服药第2、4、8、12周时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分析Treg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Treg细胞的变化与免疫活化间的相关性。结果 HAART治疗开始,Treg细胞计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前4周呈现快速上升,而后上升速度减慢,Treg百分比变化也有相似的规律;CD8+CD38+表达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未治疗时Treg细胞计数与免疫活化水平呈负相关,治疗后Treg细胞计数4周内的变化与12周CD8+CD38+水平呈负相关,即治疗开始后,前4周内Treg细胞增加越明显,治疗3个月时免疫活化水平下降越明显。结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活化CD8+淋巴细胞比例的下降与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的增加相关。Treg细胞数量恢复越早,活化CD8+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M5α抗HIV-1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岚 陆庆宇 +2 位作者 张森燕 王新泉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研究TRIM5α抗HIV-1功能。方法从vero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获得非洲绿猴TRIM5α全基因序列。用PCR技术从人、恒河猴和非洲绿猴TRIM5α全基因序列中扩增B30.2和coiled coil等功能片段。将测序鉴定... 目的研究TRIM5α抗HIV-1功能。方法从vero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获得非洲绿猴TRIM5α全基因序列。用PCR技术从人、恒河猴和非洲绿猴TRIM5α全基因序列中扩增B30.2和coiled coil等功能片段。将测序鉴定过的目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上,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目标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利用VSV-G膜蛋白质粒和HIV-1骨架质粒包装假病毒,通过假病毒感染实验定量检测TRIM5α及其功能片段对HIV-1的抑制功能。结果成功地构建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TRIM5α及其功能片段真核表达质粒。人、恒河猴和非洲绿猴TRIM5α及其功能片段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其中hTRIM5α、rhTRIM5α、AGMTRIM5α、rh-TRIM5αCC/B30.2、AGM-TRIM5αCC/B30.2融合蛋白以高聚状态存在于胞质内,而h-TRIM5αCC/B30.2和不同种属TRIM5αB30.2融合蛋白则均匀分布于胞质内。恒河猴和非洲绿猴TRIM5α及CC/B30.2对HIV-1假病毒的抑制率均达70%,而人TRIM5α及各种属B30.2对假病毒的抑制率低于20%。结论恒河猴和非洲绿猴TRIM5αCC/B30.2功能结构域对HIV-1有拮抗作用,为TRIM5α最小功能结构域的确定及结构的解析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M5 αHIV-1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BEC3G对HIV-1及其Vif缺失株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岚 曾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内在抗病毒因子APOBEC3G对HIV-1及其Vif缺失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HIV-1野生株病毒(BH10WT)和Vif缺失株病毒(BH10ΔVif)分别由转染293T细胞获得,通过感染MT4和H9细胞,分别检测其反转录酶活性。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APOBEC3G与... 目的研究细胞内在抗病毒因子APOBEC3G对HIV-1及其Vif缺失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HIV-1野生株病毒(BH10WT)和Vif缺失株病毒(BH10ΔVif)分别由转染293T细胞获得,通过感染MT4和H9细胞,分别检测其反转录酶活性。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APOBEC3G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质粒pEGFP-3G。HIV-1野生株和Vif缺失株质粒与不同剂量的pEGFP-3G共转染293T细胞,APOBEC3G-GFP在细胞内融合表达定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所生成的子代病毒粒子的感染力分别由MAGI检测和反转录酶活性检测方法定量。结果 BH10 WT病毒在H9细胞和MT4细胞中均有所复制,在感染MT4细胞后4 d已经具有较高的反转录酶活性。BH10ΔVif病毒感染H9细胞产生的子代病毒的反转录酶活性接近细胞对照水平,而其在MT4细胞中产生的子代病毒的反转录酶活性在感染后12 d有所显现,即非允许性H9细胞内APOBEC3G对ΔVif病毒株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APOBEC3G蛋白定位于细胞质。BH10ΔVif转染293T细胞后生成的病毒滴度为2.75×104 U/mL,随着pEGFP-3G共转染量的升高,所产生的子代病毒滴度从1.48×103 U/mL显著降至0.33×103 U/mL。与0.2μg质粒pEGFP-3G共转染产生的BH10ΔVif病毒的感染力比不表达APOBEC3G的相同病毒的感染力降低近20倍。结论 APOBEC3G具有抗HIV活性,同时HIV Vif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量效关系为我们构建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奠定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病毒感染因子 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膜蛋白gp120V3环的神经毒性研究
17
作者 张志丽 陈兵刚 +4 位作者 姜太一 乔录新 吴昊 陈德喜 张玉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体外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膜蛋白gp120 V3环的神经毒性。方法通过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条件下TUNEL检测和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结合抗微管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 目的体外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膜蛋白gp120 V3环的神经毒性。方法通过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条件下TUNEL检测和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结合抗微管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免疫荧光试验,观察人重组gp120蛋白神经毒性,并通过蛋白印迹法初步探讨其与凋亡调控蛋白bax与bcl-2的关系。结果重组人gp120 V3环多肽可诱导神经元凋亡和抑制神经突起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gp120 V3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与抑制bcl-2表达有关。结论 HIV-1膜蛋白gp120 V3环具有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蛋白gp120 神经毒性 V3环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诊断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葵芳 董力 +5 位作者 李小娜 孔文君 谢连永 董宏伟 黄晓婕 魏文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6期10-14,共5页
目的利用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超广角眼底照片构建出深度学习系统,用于智能筛查。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15日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眼科81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6300张欧堡超广角(ultra... 目的利用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超广角眼底照片构建出深度学习系统,用于智能筛查。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15日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眼科81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6300张欧堡超广角(ultra-wide-field,UWF)图像构建一个深度学习系统,识别活动性CMVR、非活动性CMVR和非CMVR。同时采用其中的前瞻性数据集进一步验证该系统。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来评估系统的性能。结果在内部交叉验证和前瞻性验证中,深度学习模型检测活动性CMVR和非CMV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95%CI:0.978~0.998)和0.951(95%CI:0.947~0.955);准确性分别为0.955(95%CI:0.940~0.969)和0.942(95%CI:0.937~0.946)。该模型还显示出区分活动性CMVR与非CMVR和非活动性CMVR的能力,以及识别活动性CMVR和非活动性CMVR的能力(两个独立数据集中的所有曲线下面积均>0.886)。结论本研究使用超广角眼底图像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显示了可靠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CMVR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超广角眼底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LRB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以及THP-1-LILRB2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19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2 位作者 画伟 吴昊 代丽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采用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感染并探究其在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human myeloid leukemia mononuclear cells,THP-1)中的最佳感染条件,之后病毒包装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目的采用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感染并探究其在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human myeloid leukemia mononuclear cells,THP-1)中的最佳感染条件,之后病毒包装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 member 2,LILRB2)的过表达病毒载体并感染THP-1细胞,最终嘌呤霉素筛选出经mRNA和蛋白水平均成功验证LILRB2过表达效果的THP-1稳定转染细胞株,为研究LILRB2在单核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前提条件。方法LILRB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以pLV-SFFV-MCS-EF1-ZsGreen1-T2A-Puro为慢病毒骨架载体,通过Xba I与BamH I位点插入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的LILRB2基因片段构建而成。待筛选阳性克隆与测序鉴定后,病毒感染预实验确定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以293T细胞包装病毒,浓缩后获得的原液进行病毒滴度检测。设置过表达(LV-OE-LILRB2)组和对照(LV-OE-NC)组,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病毒感染THP-1的绿色荧光情况;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表达LILRB2的THP-1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的方法分别检测THP-1细胞中LILR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载体中的碱基序列经PCR及测序鉴定正确,确认LILRB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完成。病毒感染预实验确定按MOI=5,感染72 h的条件感染单核细胞系THP-1。病毒滴度测定得出,LV-OE-LILRB2组的滴度为1×108 TU/mL,LV-OE-NC组的滴度为3.3×108 TU/mL。用浓度为2μg/mL嘌呤霉素筛选出的稳转细胞株经qPCR检测结果表明LV-OE-LILRB2组中LILRB2的mRNA表达水平较LV-OE-NC组显著上调(P<0.001);且WB检测表明LV-OE-LILRB2组中LILRB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LV-OE-NC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过表达LILRB2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并在THP-1细胞株中稳定表达,为研究LILRB2在单核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 悬浮细胞 慢病毒载体 稳定转染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