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细胞因子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韦新焕 柳雅立 +1 位作者 张晶 林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42-1945,共4页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甲型肝炎患儿,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L-10、IL-1β、TNF...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甲型肝炎患儿,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L-10、IL-1β、TNFα,并对肝功能、凝血功能、是否合并腹水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比较血清细胞因子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急性甲型肝炎患儿70例,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检测发现急性甲型肝炎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为19.60(15.50~32.08)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00 (5.00~10.30) pg/ml(Z=-6.79,P<0.01)。急性甲型肝炎患儿血清IL-10水平与ALT(r=0.24,P=0.04)、TBil(r=0.32,P<0.01)、PT(r=0.29,P=0.01)呈正相关。此外,血清IL-10水平在黄疸型肝炎组患儿为23.20(18.04~45.00) pg/ml,而非黄疸型肝炎组患儿为18.40(14.84~24.80) pg/ml,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0,P=0.02)。血清IL-10水平在合并腹水组明显高于无腹水组[42.60(19.15~73.35) pg/ml vs 19.02(15.13~27.33) pg/ml,Z=-2.42,P=0.02)。血清IL-6(Z=-0.95,P=0.34)、IL-8(Z=-0.97,P=0.33)、IL-1β(Z=-1.33,P=0.18)、TNFα(Z=-0.34,P=0.73)在急性甲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是否黄疸型肝炎、是否合并腹水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清IL-10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明显升高,且在病情偏重的黄疸型肝炎组和合并腹水组中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因子IL-10在急性HA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中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 细胞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10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特点 被引量:5
2
作者 梁珊 范作鹏 +6 位作者 聂巍 仇丽霞 陈杰 林伟 刘义荣 张晶 胡中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2356-2359,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主要特点。方法筛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的84例慢性DILI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填写病例报告表,数据录入数据库... 目的初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主要特点。方法筛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的84例慢性DILI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填写病例报告表,数据录入数据库,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用药种类、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84例患者中女性63例,占75.0%。根据病情发展和肝功能的恢复过程,可将DILI的慢性化过程分为6种临床类型,其中64例(76.2%)为反复发作型,4例(4.8%)为迁延不愈型,4例(4.8%)为反复波动型,6例(7.1%)为慢性胆汁淤积型,5例(6.0%)为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型,1例(1.2%)为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型。84例患者中56例(66.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有51例(60.7%),主要为中药(47.0%)、解热镇痛药(10.6%)和抗结核药(9.1%);肝损伤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52例(61.9%)、胆汁淤积型8例(9.5%)、混合型5例(6.0%);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19例(22.6%)。结论 DILI的慢性化可分为6种临床类型,最常见的是反复发作型,其他还包括迁延不愈、反复波动、慢性胆汁淤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与诊治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贞利 范作鹏 +2 位作者 勾钰淞 柳雅立 张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8-212,共5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肝窦或肝小静脉纤维闭塞性疾病,肝小血管损伤特别是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为其主要特征。接触某些外源性毒性物质是其主要致病原因。根据病因不同,HSOS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造血干细胞...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肝窦或肝小静脉纤维闭塞性疾病,肝小血管损伤特别是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为其主要特征。接触某些外源性毒性物质是其主要致病原因。根据病因不同,HSOS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其他病因不明的肝窦阻塞综合征。对HSOS不同分类进行概述,简述了HSO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生物碱类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