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5 位作者 柳根哲 赵子义 赵思浩 陈超 祝永刚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5,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前路组患者行Hybrid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NDI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按术后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EODL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Hybrid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 椎管减压 颈椎前路手术 Hybrid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背肌筋膜炎的铍针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明华 张翔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64-1464,共1页
目的:探讨腰背肌筋膜炎的铍针治疗机制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铍针治疗52例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压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愈显率80.77%,总有效率98.08%。结论:铍... 目的:探讨腰背肌筋膜炎的铍针治疗机制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铍针治疗52例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压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愈显率80.77%,总有效率98.08%。结论:铍针疗法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并能够松解粘连、减压减张,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铍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神经卡压大鼠模型缓激肽、组胺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翔 雷仲民 赵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58-1359,共2页
目的:探讨皮神经卡压大鼠模型致痛物质缓激肽(BK)、组胺(HIS)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40只,分成4组,A组:隐神经不做任何处理;B组:以内径0.5 mm的硅胶管卡压隐神经;C组:以内径0.5 mm的硅胶管卡压隐神经,两周后去除硅胶管;D组:以内径0.5 m... 目的:探讨皮神经卡压大鼠模型致痛物质缓激肽(BK)、组胺(HIS)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40只,分成4组,A组:隐神经不做任何处理;B组:以内径0.5 mm的硅胶管卡压隐神经;C组:以内径0.5 mm的硅胶管卡压隐神经,两周后去除硅胶管;D组:以内径0.5 mm的硅胶管卡压隐神经,两周后行铍针治疗。4周后测定机体自身所分泌的致痛因子BK、HIS的浓度。结果:4周后B组致痛因子BK、HIS的浓度明显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致痛因子BK、HIS的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神经卡压大鼠致痛物质BK、HIS明显高于正常,导致疼痛,经减压后,疼痛缓解,致痛物质BK、HIS浓度趋于正常,证明通过减压可抑制机体释放降低痛阈的物质达到缓解疼痛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卡压 缓激肽 组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咽滴丸治疗颈椎前路术后咽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梁家柱 柳根哲 +4 位作者 雷仲民 彭亚 祝永刚 孙佩宇 谢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761-1765,共5页
目的:客观评价清咽滴丸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咽痛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清咽滴丸在颈椎术后咽痛并发症治疗上的优势。方法:将2012—2015年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咽痛症的40例(失访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清... 目的:客观评价清咽滴丸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咽痛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清咽滴丸在颈椎术后咽痛并发症治疗上的优势。方法:将2012—2015年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咽痛症的40例(失访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清咽滴丸组14例予以清咽滴丸含服,雾化吸入组予以爱全乐溶液(异丙托溴铵溶液)+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观察2组治疗前后咽痛VAS评分、咽痛症状及咽痛综合征状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咽痛VAS评分、咽痛症状及咽痛综合征状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3天时,清咽滴丸组和雾化吸入组的愈显率分别为28.57%和26.31%,用药第1、5、7天时,滴丸组和雾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咽滴丸可有效地改善颈椎前路手术后咽痛并发症的临床症状;2)清咽滴丸治疗术后咽痛的疗效显著,比雾化吸入疗法起效更快;3)清咽滴丸含服与雾化吸入总体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咽痛 清咽滴丸 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陈超 刘志超 +6 位作者 祝永刚 肖辉灯 郭菲宇 张万祥 卢通 齐磊 柳根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90-1395,共6页
维生素D(Vitamin D,VD)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维生素,婴幼儿及儿童缺乏VD会导致佝偻病,成人及老人缺乏VD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近期研究表明,VD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代谢综合征、过敏性疾病及哮喘、免疫调节和抗炎、抗纤维化、心... 维生素D(Vitamin D,VD)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维生素,婴幼儿及儿童缺乏VD会导致佝偻病,成人及老人缺乏VD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近期研究表明,VD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代谢综合征、过敏性疾病及哮喘、免疫调节和抗炎、抗纤维化、心血管疾病、结核病、慢性肾脏病、各种癌症、感染、甚至死亡等方面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VD的缺乏越来越重视,因此VD缺乏的患者越来越少。相反,因过量服用VD后中毒的病例却时有发生。安全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中毒剂量范围内补充人体需要的VD,应做好VD摄入水平及VD中毒的健康宣教。外源性途径摄入VD的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进行日光照射产生内源性维生素。在VD缺乏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掌握VD摄入量和用药周期,密切观察,定期随访,避免VD中毒事件的发生,以期达到降低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佝偻病 骨质疏松 维生素D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核细胞退变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钱嘉铭 祝永刚 +3 位作者 肖辉灯 崔玉石 李春根 柳根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1-566,共6页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DDD的前提和基本病理过程[1]被认为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密切相关,因此,延缓乃至逆转IVDD进程是治疗DDD的必由之路。信号通路...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DDD的前提和基本病理过程[1]被认为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密切相关,因此,延缓乃至逆转IVDD进程是治疗DDD的必由之路。信号通路,自从1972年被提出后备受广大研究者青睐,近年来在IVDD研究领域也逐渐受到重视[2],尤其在髓核细胞退变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年又将研究深入到基因层面,如微小RNA(microRNA,miRNA)[3]、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4、5]、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6],它们作为信号通路的上游影响髓核细胞退变进程。笔者就髓核细胞退变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病理过程 髓核细胞 信号通路 椎间盘退变 最新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思浩 柳根哲 +5 位作者 尹辛成 孙佩宇 陈超 郭雨霞 曾俊 李春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55-160,共6页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的41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的41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值将其分为JOA评分较低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和JOA评分较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析术前JOA评分与术前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的关系;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指数评估手术疗效,并分为疗效较好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和疗效较差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分析JOA评分改善指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幅度的关系。结果JOA评分较低组和JOA评分较高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T1倾斜角(T1-slope,T1S)、Cobb角、椎间盘高度、前柱高度、脊髓直径及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JOA评分改善指数与T1S改变值、前柱增高值均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颈椎曲度改变值、Cobb角改变值、前柱平均增高值和前柱较术前增高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402、0.351、0.447,均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评估CSM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价值较小。部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幅度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有利于评估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曲度 T1倾斜角 COBB角 前柱高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雨霞 李春根 +5 位作者 柳根哲 尹辛成 孙佩宇 张翔 陈超 齐英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7-323,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临床随访资料者共56例,其中...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临床随访资料者共56例,其中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者40例。56例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混合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7例,交感型颈椎病1例;双节段病变39例,三节段病变17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34~72(54.23±8.72)岁。分别在术前、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Tanaka Yasushi cervical spondylitis symptom scale 20 score,YT20评分)及颈椎JOA评分;在X线片上测量患者C2-7 Cobb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1倾斜角;依据Goffin标准对Hybrid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进行分级。结果:5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8~360min(175.25±55.97min),术中出血量10~20ml(14.91±4.21ml),引流量5~80ml(17.92±17.13ml),住院时间4~29d(11.20±5.70d),随访时间6~29个月(11.59±6.11个月)。1例患者术后2d于切口附近出现血肿。末次随访时YT20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好转(9.02±3.50 vs 17.18±3.24,P<0.05;14.38±1.93 vs 16.40±1.12,P<0.05),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1.12%(0%~100%);C2-7 Cobb角(1.59°±6.76°vs 5.60°±8.32°,P<0.05)、手术节段Cobb角(8.64°±10.68°vs 11.91°±10.94°,P<0.0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C2-7矢状面轴向距离(17.63±8.54mm vs 17.79±10.67mm,P>0.05)、T1倾斜角(23.32°±7.25°vs 24.42°±7.10°,P>0.05)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40个上邻近节段中ASD发生率为20.00%,其中退变分级较术前增加1级的为12.50%,较术前增加2级的为7.50%;37个下邻近节段中ASD发生率为16.22%,其中退变分级较术前增加1级的为8.11%,较术前增加2级的为8.11%,均无较术前增加3级者。上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与未发生退变患者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YT20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与未发生退变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YT20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节段上节段置换35例、融合5例,下节段置换3例、融合37例;手术节段上节段融合的ASD发生率(40.00%)与置换的ASD发生率(17.1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节段融合的ASD发生率(20.00%)与置换的ASD发生率(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后近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颈椎C2-7和手术节段曲度明显增加;但ASD发生率相对较高,手术节段置换或融合对ASD的影响不大,仍需进一步观察ASD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Hybrid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4 位作者 尹辛成 齐英娜 赵思浩 李伟 唐浩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1324,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SVA组,每组16例。对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SVA值、颈椎前凸角(Cobb角)和T1倾斜角(T1s),分析2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高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低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SVA值升高(P<0.01),Cobb角和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SVA组和高SVA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中,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颈椎有前倾趋势和重心前移,但整体稳定性尚可,术前高SVA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 单开门 椎管减压术 脊髓型颈椎病 矢状面 Centerpiece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