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423例次血浆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麟凤 谈春荣 +6 位作者 庄健美 张金荣 陈岩 于文娟 何欣 刘璇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0-295,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血浆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和临床输注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实验室凝血检测值将患者分为血浆输注有效和无效2组。对4423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13090.8 U的血... 目的:探讨影响血浆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和临床输注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实验室凝血检测值将患者分为血浆输注有效和无效2组。对4423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13090.8 U的血浆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如输血浆前PT、APTT、血浆种类、保存时间、输注血浆体重比(kg/ml)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外科监护室患者血浆用量最多,占总血浆输注比例最大(30.36%),人均用血浆量最大的科室为心外科(3.96 U)。从输注效果上看,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输血效果有差别(P<0.001),<18岁组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53%)高于18-60岁和<60岁组,18-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分别为41%和30%;女性患者输血浆有效率(42%)高于男性(37%)(P<0.001);按不同血浆体重比进行血浆输注效果比较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普通冰冻血浆、去白细胞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3类血浆的临床输注效果间没有差异;输注前血浆保存时间与输注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去白细胞血浆与未经去白的血浆相比,并未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论:血浆输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性别,但与血浆体重比、血浆种类和血浆保存时间关系不大;只要于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输注 PT APTT 合理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柱凝胶法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麟凤 庄健美 +4 位作者 张金荣 刘璇 陈岩 潘纪春 姜德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7-981,共5页
目的:探讨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阳性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临床DAT阳性患者在抗生素用药或红细胞输血时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27 382例次行DAT... 目的:探讨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阳性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临床DAT阳性患者在抗生素用药或红细胞输血时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27 382例次行DAT检测的患者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生素使用、红细胞输注、DAT阳性强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7 382人次患者进行了DAT检测,DAT阳性患者5 745人次(20.98%)。将不同DAT强度患者按男、女分组后做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男性DAT+强度高于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764 704.5,P<0.001)。将DAT阳性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18岁组、18~60岁组和>60岁组)后做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间DAT阳性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0.4,P<0.001),<18岁组和>60岁组DAT阳性强度高于18~60岁组。不同临床诊断之间分析结果显示DAT阳性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82,P<0.001)。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使用抗生素和未使用抗生素组患者的DAT阳性强度分布不同,使用抗生素组患者DAT阳性强度更高(U=1 853 921.5,P<0.001)。红细胞输注组患者DAT阳性强度更高(U=3 315 953.5,P<0.001),但多次红细胞输注并未引起DAT阳性强度变化(U=108 911.5,P=0.68)。结论:在DAT阳性患者中,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生素的应用、红细胞输注等均影响其DAT阳性强度,多次红细胞输注未见引起DAT+强度变化,临床上对DAT阳性强度较高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生素及进行红细胞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阳性强度 抗生素 红细胞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郝昆 孙宇光 +5 位作者 信建峰 刘璇 张丽 李滨 王仁贵 沈文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00-1505,1511,共7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对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不同抽吸术治疗的150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组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2组未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未采用自体输血...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对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不同抽吸术治疗的150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组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2组未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未采用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3组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未采用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4组未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采用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失血量,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止血套环抽吸组(第1组和第3组)血红蛋白下降值(16.90±8.45)g/L,失血量(328.43±171.54)mL,常规抽吸组(第2组和第4组)血红蛋白下降值(20.95±9.55)g/L,失血量(442.42±172.08)mL,止血套环抽吸组和常规抽吸组中的血红蛋白下降值和失血量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可明显减少失血量。自体血组(第1组和第4组)血红蛋白下降值(18.42±8.75)g/L,失血量(381.00±194.02)mL,非自体血组(第2组和第3组)血红蛋白下降值(20.15±9.64)g/L,失血量(415.00±171.96)mL,两组血红蛋白下降值和失血量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自体输血对患者失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无明显影响。第1组的手术时间(97.82±24.90)min,第2组的手术时间(97.74±22.48)min,第3组的手术时间(88.83±21.06)min,第4组的手术时间(104.82+16.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未增加手术时间。第1组的吸出脂肪量(1380.77±482.81)mL,第2组的吸出脂肪量(1122.95±382.43)mL,第3组的吸出脂肪量(1275.00±478.87)mL,第4组的吸出脂肪量(1272.73±610.0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可以明显增加脂肪组织抽吸量。不同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异常和运动幅度受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可以有效减少失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失血 止血带 肿胀技术吸脂术 自体输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