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昌明 张福先 +2 位作者 梁刚柱 张欢 张明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22-726,共5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63例,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平均年龄73.2岁,男性49例,女性14例。临床症状... 目的研究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63例,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平均年龄73.2岁,男性49例,女性14例。临床症状分级(Rutherford分级标准):Ⅳ级47例(74.6%),Ⅴ级16例(25.4%)。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为0.31±0.17。全部63例病变均累及膝下血管,其中膝下血管单支病变9例(14.3%),复合病变(2支或以上者)54例(85.7%);合并髂股动脉病变43例(68.3%)。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1%(58/63),术后58例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率为7%(5/63),术后ABI平均为0.65±0.23。随访1年的通畅率为53.1%。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性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可重复应用,但远期通畅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 重症肢体缺血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可降解腔静脉滤器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赵辉 张福先 +1 位作者 李海磊 张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为了弥补目前临床应用中腔静脉滤器的缺陷,本研究设计了一款新型生物可降解型腔静脉滤器,在肺栓塞危险期度过后,滤器可缓慢的降解、吸收,避免了二次取出手术。方法该款滤器由手工制作,分为上下2部分:上方是由6条聚糖乳酸缝线组成的... 目的为了弥补目前临床应用中腔静脉滤器的缺陷,本研究设计了一款新型生物可降解型腔静脉滤器,在肺栓塞危险期度过后,滤器可缓慢的降解、吸收,避免了二次取出手术。方法该款滤器由手工制作,分为上下2部分:上方是由6条聚糖乳酸缝线组成的圆锥形过滤结构;下方是聚己内酯支架,支架展开后实现滤器在腔静脉的中央型固定。在超声引导下,将滤器植入到10只犬体内。术后6周手术取出滤器,下腔静脉和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滤器的降解情况、下腔静脉壁的改变以及滤器的降解产物是否导致医源性肺栓塞。结果本研究手工制作了生物可降解滤器,并成功的植入到10只杂交犬的下腔静脉。术后所有犬均正常存活,未发生异常生命体征及伤口感染,有1例犬出现双下肢肿胀。1滤器移位:所有滤器不同程度的向头端移位。有1例犬的植入滤器移位至右房室孔,剩余的9例,滤器移位小于2 cm,仍位于肾静脉以下。2标本肉眼所见:所有的可降解支架被下腔静脉内皮细胞覆盖,肉眼未见明显的变化。滤器植入处下腔静脉壁增厚,但未出现明显狭窄。8例犬可见可吸收缝线完全降解,1例犬出现可吸收缝线被下腔静脉壁包裹,管腔内可见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导致约70%的管腔阻塞。3标本HE染色:9例犬下腔静脉均存在炎性反应,中膜和内膜增厚,肺组织切片未见到降解产物所致的肺动脉栓塞和肺动脉壁的炎性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一款生物可降解腔静脉滤器,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证实这款滤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滤器 生物可降解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刚柱 张福先 +4 位作者 魏海亮 段永利 赵辉 张明逸 成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将腘动脉按骨性解剖标志分为3段(P1-P3),基于股腘动脉CTA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及DSA图像获取股腘动脉CTO病变解剖分布情况。采集影响病变分布的不同因素,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47例患者59条股腘动脉CTO病变纳入研究。病变段平均长度为(12.91±10.13)cm。根据股腘动脉6段分法,病变累及F1段23肢,F2段34肢,F3段48肢,P1段18肢,P2段6肢,P3段5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RR=3.21)、吸烟史(RR=1.76)患者CTO病变最易累及F1段,男性(RR=1.98)患者CTO病变更易发生在P1段,而糖尿病患者病变分布RR值自血管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大,说明病变更易累及远端血管。结论股腘动脉CTO病变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外周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动脉硬化 血液循环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欢 牛鹿原 +3 位作者 罗小云 张昌明 冯亚平 张福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9-99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Denali和Celect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的难易程度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Denali或Celect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1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Denali组101例,Celect组95例。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Denali和Celect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的难易程度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Denali或Celect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1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Denali组101例,Celect组95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回收过程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Denali组、Celect组分别有87例(86.1%)、75例(78.9%)尝试回收,回收成功率分别为98.9%(86/87)、97.3%(73/75)(P>0.05)。Denali组滤器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elect组[(95.8±44.5)d对(73.6±38.2)d,P=0.001]。Celect组有更多患者需结合其他技术取出,通常更多需通过颈部和腹股沟入路双向进行,相应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高于Denali组[(67.2±17.8)min对(58.5±18.9)min,P=0.003;(15539.4±6082.6)元对(13127.5±3252.6)元,P=0.002],但对比剂用量未明显增加。CT评价显示Celect组倾斜、穿透发生率均较高(P<0.001)。结论Denali滤器相对Celect滤器体内留置时间更长,取出时需应用额外回收技术概率较小,滤器倾斜和穿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回收 回顾性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刚柱 张福先 刘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动脉狭窄模型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行股动脉球囊损伤,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灌胃干预。术...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动脉狭窄模型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行股动脉球囊损伤,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灌胃干预。术后第14天处死实验兔,取出血管标本,处理后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动脉管腔、内弹力层、外弹力层围绕面积,计算内膜、中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动脉狭窄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血管管腔面积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减少(P=0.006),内膜/中膜面积比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血管壁PCNA的阳性表达指数显著降低(P=0.003)。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抑制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球囊损伤 辛伐他汀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导丝辅助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通路建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厉祥涛 张欢 +2 位作者 张明逸 牛帅 张福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导丝在辅助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中通路建立过程中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方法6只绵羊全身麻醉后,通过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分别送入1根钕铁硼N50永磁体为磁头的磁性导丝,6 F Guiding协助导丝在腹主动脉末端或...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导丝在辅助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中通路建立过程中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方法6只绵羊全身麻醉后,通过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分别送入1根钕铁硼N50永磁体为磁头的磁性导丝,6 F Guiding协助导丝在腹主动脉末端或髂总动脉内对接,成功对接后将导丝拉出体外,建立导丝通路。观察导丝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及其与导管适配性。记录磁性导丝对接拉力、距离,分离拉力和操作时间等。实验后复查造影明确有无并发症,取材病理检查有无血管内膜损伤。结果在6 F Guiding导丝协助下,磁性导丝在5只羊腹主动脉中顺利对接,另1只羊主动脉迂曲经5次尝试后成功对接,建立了腔内修复通路。平均操作时间15 s,导丝平均对吻距离为0.64 cm,平均分离拉力为0.7 N。术后复查造影未发现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穿孔等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检查无动脉内膜损伤。结论磁性导丝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性,可快速建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导丝通路,有利于解决髂动脉分支置管中导丝选入支架短腿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置管 新型导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证性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邝允勋 李佳玉 +1 位作者 何海龙 罗小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682-685,共4页
目的:评估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的50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分和危险分级,并与Kh... 目的:评估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的50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分和危险分级,并与Khorana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Caprini得分中位数为6(4~8)分,高于无深静脉血栓组的5(4~7)分(P=0.004)。低中危、高危、极高危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33,P=0.053)。Caprini评分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611(95%CI:0.54~0.69,P=0.004),截断值为6分时,约登指数最大。Khorana模型的AUC为0.65(95%CI:0.57~0.72,P<0.001),与Caprini模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4,P=0.50)。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Caprini模型的AUC为0.85(95%CI:0.66~0.96,P<0.01),Khorana模型为0.68(95%CI:0.47~0.84,P=0.18);对于非手术接受化疗患者,Khorana模型的AUC为0.72(95%CI:0.61~0.82,P=0.01),Caprini模型为0.55(95%CI:0.44~0.67,P=0.54)。结论:Caprini和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区分度不高。在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中Caprini具有更好的预测性。Khorana模型适合非手术化疗患者。Caprini模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