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手术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及术中出血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23例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手术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及术中出血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23例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椎体成形术,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以及姑息性手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肿瘤特征(原发肿瘤类型、椎体转移部位及受累区域、椎体外转移灶数量等)、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方式、是否机器人辅助、手术时长等)及术中出血量。将上述指标逐个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结果:223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00mL(10,1000mL),其中胸椎和腰椎的转移比例较高,且富血供肿瘤出血量较多;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组出血量多于其他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BMI(P<0.001)、原发肿瘤类型(P<0.001)、椎体转移部位(P<0.001)、椎体受累区域(P<0.001)、椎体外转移灶数量(P=0.03)、手术方式(P<0.001)、机器人辅助(P<0.001)及手术时长(P<0.001)均与术中出血量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1)、原发肿瘤类型(P=0.02)、椎体转移部位(P=0.02)及受累区域(P=0.004)、手术方式(P=0.04)及手术时长(P<0.001)是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量受BMI、原发肿瘤类型、椎体转移部位及受累区域、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长影响,术前应充分评估、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提升手术技巧以缩短手术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了2020年6月~2022年月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单节段减压融合且行机器人辅助下置钉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纳入99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7.07±4.65岁;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者41例(RCBTS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者58例(RPS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24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术后3d、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进行了固定效应检验;通过审查术后影像学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s方法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计算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率;比较两种术式围术期以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RCBTS组患者的手术时长(134.39±22.23min vs 152.93±19.10min,P<0.001)、切口长度(64.93±3.71mm vs 78.84±3.82mm,P<0.001)、术中出血(155.61±37.15mL vs 172.41±43.22mL,P=0.001)、术后24h引流量(83.66±21.54mL vs 101.21±29.80mL,P=0.002)以及术后住院天数(4.90±1.26d vs 6.26±1.66d,P<0.001)均显著小于RPS组患者。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在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时间是JOA和VAS评分变化的固定效应(P<0.001)。两组的各级别置钉率(A级:152/164 vs 211/232,P=0.538;B级:9/164 vs 15/232,P=0.688;C级:3/164 vs 6/232,P=0.619)、临床可接受率(161/164 vs 226/232,P=0.619)、置钉不良率(3/164 vs 6/232,P=0.619)以及术后并发症(仅RCBTS组一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RPS相比,接受RCBTS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功能恢复和腰痛改善间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手术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及术中出血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23例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椎体成形术,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以及姑息性手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肿瘤特征(原发肿瘤类型、椎体转移部位及受累区域、椎体外转移灶数量等)、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方式、是否机器人辅助、手术时长等)及术中出血量。将上述指标逐个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结果:223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00mL(10,1000mL),其中胸椎和腰椎的转移比例较高,且富血供肿瘤出血量较多;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组出血量多于其他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BMI(P<0.001)、原发肿瘤类型(P<0.001)、椎体转移部位(P<0.001)、椎体受累区域(P<0.001)、椎体外转移灶数量(P=0.03)、手术方式(P<0.001)、机器人辅助(P<0.001)及手术时长(P<0.001)均与术中出血量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1)、原发肿瘤类型(P=0.02)、椎体转移部位(P=0.02)及受累区域(P=0.004)、手术方式(P=0.04)及手术时长(P<0.001)是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量受BMI、原发肿瘤类型、椎体转移部位及受累区域、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长影响,术前应充分评估、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提升手术技巧以缩短手术时间。
文摘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了2020年6月~2022年月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单节段减压融合且行机器人辅助下置钉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纳入99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7.07±4.65岁;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者41例(RCBTS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者58例(RPS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24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术后3d、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进行了固定效应检验;通过审查术后影像学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s方法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计算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率;比较两种术式围术期以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RCBTS组患者的手术时长(134.39±22.23min vs 152.93±19.10min,P<0.001)、切口长度(64.93±3.71mm vs 78.84±3.82mm,P<0.001)、术中出血(155.61±37.15mL vs 172.41±43.22mL,P=0.001)、术后24h引流量(83.66±21.54mL vs 101.21±29.80mL,P=0.002)以及术后住院天数(4.90±1.26d vs 6.26±1.66d,P<0.001)均显著小于RPS组患者。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在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时间是JOA和VAS评分变化的固定效应(P<0.001)。两组的各级别置钉率(A级:152/164 vs 211/232,P=0.538;B级:9/164 vs 15/232,P=0.688;C级:3/164 vs 6/232,P=0.619)、临床可接受率(161/164 vs 226/232,P=0.619)、置钉不良率(3/164 vs 6/232,P=0.619)以及术后并发症(仅RCBTS组一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RPS相比,接受RCBTS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功能恢复和腰痛改善间两组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