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潇文 唐涛 +2 位作者 李迪 李深 席春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69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梗死进展速度中位数将患者平均分为快速进展...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梗死进展速度中位数将患者平均分为快速进展组和缓慢进展组,每组各14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7,95%CI:1.39~3.71)、心房颤动(OR=1.95,95%CI:1.22~3.12)、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OR=1.98,95%CI:1.19~3.28)是脑梗死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心房颤动、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三项因素均有预测梗死进展速度的效能(P<0.05),但效能较低。将三者串联联合预测梗死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0.579~0.704),预测效能有所提升,但仍然较低。结论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和近端闭塞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脑梗死 梗死进展速度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心房颤动 颈内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IBP-H荧光探针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
2
作者 崔玮 庞淇丹 +4 位作者 相韩悦 肖猱 姜德春 李深 沈光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2,共7页
目的明确BIBP-H荧光探针是否可以用于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方法首先,在体外利用BIBP-H探针荧光成像检测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B104)氧化应激反应,并观察抗氧化剂依达拉奉右莰醇或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对B104... 目的明确BIBP-H荧光探针是否可以用于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方法首先,在体外利用BIBP-H探针荧光成像检测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B104)氧化应激反应,并观察抗氧化剂依达拉奉右莰醇或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对B104细胞氧化应激后荧光强度的影响。随后,将2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短暂大脑中动脉栓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依达拉奉右莰醇+tMCAO、还原型谷胱甘肽+tMCAO和假手术4组(每组7只),缺血1.5 h,再灌注12 h后,经尾静脉注射BIBP-H探针,利用活体成像及后续离体和组织荧光成像进行BIBP-H探针的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结果①仅给予BIBP-H探针的B104细胞未见自发性红色荧光;BIBP-H探针可在谷氨酸刺激的B104细胞中显示红色荧光,依达拉奉右莰醇或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后则荧光强度显著下降;②静脉注射BIBP-H探针的假手术小鼠和未注射探针的tMCAO小鼠均呈活体荧光成像阴性;③静脉注射BIBP-H探针的tMCAO小鼠病灶区呈活体荧光成像阳性,且再灌注同时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输注后病灶区的荧光强度下降;④BIBP-H探针显示的红色荧光范围与脑梗死范围一致。结论BIBP-H探针能有效监测体内外氧化应激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多样的症状性神经梅毒 被引量:7
3
作者 殷宇慧 卢欣 +1 位作者 虞峰 刘文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通过总结症状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10例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 目的通过总结症状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10例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0±11.9岁(35.0-74.0岁)。临床分型:梅毒性视神经炎1例,表现为进行性单眼视力下降;梅毒性脑膜炎1例,表现为头痛、复视、外展神经麻痹;脑膜血管梅毒4例,表现为闭塞性脑血管综合征;脑实质梅毒4例,均为麻痹性痴呆,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或伴癫痫发作。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中位数0.6个月(1周-3年)。经规范治疗其中8例预后良好。结论神经梅毒起病隐袭,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早期不易识别。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行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尽早确诊并开始驱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麻痹性痴呆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为突出表现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琳佳 贺茂林 +3 位作者 刘文宏 宿慧 林琳 李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1-542,共2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因人体对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或转运出现障碍,导致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从而引起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年龄>65岁的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较常见,早期...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因人体对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或转运出现障碍,导致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从而引起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年龄>65岁的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较常见,早期可无症状或缺乏特异性,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典型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受累表现时,才可以确诊SCD,如出现罕见表现,不能及时获得诊断和治疗时,可导致神经不可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直立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头晕 晕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海燕 殷宇慧 +2 位作者 吕颖 唐涛 戴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0-813,共4页
目的 建立并验证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与精神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脑出血组48例... 目的 建立并验证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与精神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脑出血组48例和对照组132例。将数据集又随机分为训练集126例,验证集54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年龄≥80岁、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3 cm^(2)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收缩压≥180 mm Hg、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3 cm^(2)是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2.632,95%CI:1.153~6.005,P=0.022;OR=3.150,95%CI:1.445~6.866,P=0.004;OR=4.553,95%CI:1.561~13.283,P=0.006;OR=2.673,95%CI:1.278~5.592,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收缩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609。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0.691~0.870),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701~0.943)。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可信度。结论 Nomogram预测模型有利于识别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出血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琳佳 陈靖 +2 位作者 高凤莲 张运 刘文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0-737,共8页
目的研究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CI)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例以AMCI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 目的研究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CI)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例以AMCI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9例患者平均年龄(71.05±10.59)岁,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梗死影像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片状病灶,15例(78.95%)显示双侧梗死,11例(57.89%)为多血管流域多发小病灶(<20 mm),9例(52.94%)并发脑动脉狭窄,其中7例(77.78%)梗死病灶分布与狭窄血管供血区不一致。所有患者D-二聚体升高,中位数3.08mg/L(0.79~7.00 mg/L),8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升高,17例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15例(78.94%)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5例(33.3%)联合抗凝治疗。9例(47.37%)住院期间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例)或脑梗死复发(2例)。随访30 d内死亡5例,90 d累计发生复发血栓栓塞事件6次,脑梗死和下肢静脉血栓各3次,90 d内死亡13例(68.42%)。结论AMCI可作为Trousseau综合征的首发表现,对于双侧梗死小病灶或与脑血管狭窄供血区分布不一致的多发病灶,结合升高的D-二聚体、cTnI和CA125,应考虑到恶性肿瘤引起高凝状态导致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筛查隐匿性肿瘤,积极治疗肿瘤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USSEAU综合征 脑梗死 恶性肿瘤 高凝状态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