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 被引量:1
1
作者 闫瑞雪 李滨 +4 位作者 崔力方 杨晓燕 段永利 张滨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4-1446,共3页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硬纤维瘤,在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属中间性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成分组成,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可复发而无转移,可按发病部位分为腹外型(...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硬纤维瘤,在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属中间性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成分组成,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可复发而无转移,可按发病部位分为腹外型(头颈、四肢等)、腹壁型及腹内型。腹内型AF(intra-abdominal AF,IAF)少见,好发于盆腔、肠系膜及腹膜后等[1-2],无典型临床症状,部分可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或腹部包块,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困难。本研究观察7例IAF 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DWI直方图参数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杰 李兴鹏 +3 位作者 周荣杰 冯慧杰 沈智威 岳云龙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8-1584,共7页
目的:探讨体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直方图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22年9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组24例、恶性组27例。每例患者术前行多b值小视野... 目的:探讨体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直方图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22年9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组24例、恶性组27例。每例患者术前行多b值小视野DWI检查,经图像后处理生成真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伪彩图及b值为990 s/mm^(2)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手动逐层勾画整个病灶的ROI并生成容积感兴趣区(VOI)。利用matlab自编程序,分别在D图、D^(*)图与f图上测量得到每个肿瘤VOI的第5、15、85和95百分位数(P5,P15,P85,P95)值、均值、四分位距、偏度、均方根差和变异系数,同时计算肿瘤VOI处的ADC均值。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肿瘤的IVIM-DWI直方图参数、ADC均值和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建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模型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患者性别、平均ADC值,D图的P5、P15、P85和P95值、均值、偏度和均方根差,以及D^(*)图的P5和P15值、均值、偏度和变异系数,在良、恶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直方图参数中最终筛选出3个最佳参数,即D图的偏度、P15值和均方根差(P均<0.005)。平均ADC值、性别联合D图的偏度、P15值和均方根差构建的组学联合模型的AUC为0.94(95%CI:0.84~0.99),敏感度为88.46%,特异度为90.91%;平均ADC值联合性别构建的常规联合模型的AUC为0.86(95%CI:0.74~0.9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7.50%。结论:与常规ADC值联合性别构建的模型相比,IVIM-DWI直方图参数联合ADC值和性别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直方图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增强MR淋巴成像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CT定位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 被引量:7
3
作者 孔令 岳云龙 +5 位作者 左利利 董健 陈孝柏 温廷国 金延方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非增强MR淋巴成像(MR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术后CT对定位诊断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糜尿患者MRL及DLG后CT资料,观察MRL所示肾淋巴管及其他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胸导管扩张和胸... 目的探讨非增强MR淋巴成像(MR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术后CT对定位诊断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糜尿患者MRL及DLG后CT资料,观察MRL所示肾淋巴管及其他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胸导管扩张和胸导管周围纡曲淋巴管,DLG后CT所示肾淋巴管和泌尿系对比剂反流、髂干和胸导管出口区淋巴管对比剂反流,判断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置和胸导管梗阻相关征象。结果MRL显示19例(19/24,79.17%)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于双肾2例,左肾6例,右肾10例,膀胱1例。DLG后CT显示24例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于双肾6例,左肾7例,右肾10例,膀胱1例。MRL与DLG术后CT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01,P<0.001),判断单侧肾脏水平淋巴管-泌尿系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3,P<0.001),MRL敏感度68.97%,特异度100%。2例DLG及术后CT对比剂未达胸导管颈段,MRL显示其中1例颈段胸导管。MRL发现2例DLG术后CT漏诊的合并单侧双肾盂输尿管畸形。结论MRL可作为无创显示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的初步检查方法;联合DLG术后CT能为评估淋巴管-泌尿系瘘及胸导管梗阻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尿 淋巴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手术前后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崔婷婷 岳云龙 +3 位作者 金延方 左利利 任杰 李松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438-440,449,共4页
目的:探讨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手术前后受压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TI)相关参数(FA值和ADC值)变化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的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月两次DT... 目的:探讨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手术前后受压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TI)相关参数(FA值和ADC值)变化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的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月两次DTI扫描,测量手术前后患侧及健侧神经根FA和ADC值;记录每位患者的病程并分析DTI相关参数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患侧神经根FA值较健侧减低(P=0.000);术后患侧FA值较术前升高(P=0.000)、较健侧仍减低(P=0.038)。术后患侧ADC值低于术前(P=0.019),术前及术后患侧及健侧神经根ADC值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患侧神经根FA值的差值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0.751,P=0.000)。结论:DTI可能是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变的重要工具,对临床可能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对睡眠剥夺后青年志愿者后扣带回皮质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宁 李继元 +3 位作者 岳云龙 邵永聪 金延方 刘洪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63-1167,共5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真/假tDCS后采集fMRI数据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选取双侧PCC作为种子点,计算种子点与全脑间功能连接,观察RW、SD后及真/假tDCS组间功能连接变化,比较MoCA差异。结果SD后受试者平均MoCA分值较RW减低(t=8.047,P<0.05);真tDCS后平均MoCA分值(27.06±1.53)高于假tDCS后(25.13±1.86,t=-3.081,P=0.008)和SD后(24.75±2.41,t=3.306,P=0.005)。SD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功能连接较RW上升,而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下降。真tDCS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间功能连接较假tDCS后下降,而左侧PCC与右侧楔前叶间功能连接上升。结论24 h SD能引起PCC网络连接紊乱;tDCS对SD所致网络功能连接紊乱具有一定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扣带回 经颅直流电刺激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 3D SNAP序列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内出血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明慧 岳云龙 +3 位作者 郭劲松 左利利 张超 金延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分析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动脉粥样硬化MCA狭窄患者的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T1加权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 目的分析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动脉粥样硬化MCA狭窄患者的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T1加权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SNAP图像。根据患者有无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分为症状组44例与无症状组32例。根据斑块主体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上壁、后壁及下壁斑块,比较两组患者斑块数目及位置差异,以及SNAP序列显示斑块内出血(IPH)的分布情况。结果76例患者共发现位于MCA偏心斑块78处,症状组中IPH 33例(76.7%),明显多于无症状组的5例(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内分布在前、上、后、下壁斑块IPH例数分别为15例(83.3%)、14例(87.5%)、2例(50.0%)、2例(40.0%),症状组内前壁及上壁的IPH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后壁及下壁(P<0.05),但前壁与上壁间I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 3D SNAP序列可辅助评价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易损特征,症状组IPH较无症状组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大脑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b值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被引量:4
7
作者 任杰 狄鑫 +1 位作者 沈智威 岳云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61-1566,共6页
目的观察以不同b值获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单发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病理确诊良性22例(良性组)、恶性21例(恶性组);将其术前5个b值(0、200、400、600和990 s/mm^(2))弥散加... 目的观察以不同b值获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单发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病理确诊良性22例(良性组)、恶性21例(恶性组);将其术前5个b值(0、200、400、600和990 s/mm^(2))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导入ITK-snap软件,于b值为990 s/mm^(2)的DWI上手动勾画ROI,利用自编程序分别计算ROI内不同b值的ADC百分位数(ADC 5%、25%、50%、75%、95%)、平均值、偏度及峰度,绘制直方图曲线;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直方图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结果b值为400、600、990 s/mm^(2)时,良性组ADC 5%、50%、75%及平均值均高于恶性组(P均<0.05);b值为200、400、600、990 s/mm^(2)时,良性组ADC 25%高于恶性组(P均<0.05);b值为600、990 s/mm^(2)时,良性组ADC 95%高于恶性组(P均<0.05);其余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ADC直方图参数中,b值为990 s/mm^(2)时的ADC平均值鉴别良、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51;b值为990 s/mm^(2)时的ADC平均值、ADC 95%的诊断敏感度最高,均为81.04%;b值为990 s/mm^(2)时的ADC 50%诊断特异度最高,为86.43%。结论b值为200、400、600尤其990 s/mm^(2)获得的ADC直方图参数可用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直方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高脂高蛋白饮食与空腹状态下MR胸导管成像 被引量:1
8
作者 左利利 岳云龙 +2 位作者 郭劲松 张超 金延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63-1666,共4页
目的比较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与空腹状态下MR胸导管成像(MRTD)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将70例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空腹组和高蛋白高脂肪组,分别应用重T2W水成像技术进行MRTD。将所获得的胸导管图像分成腹段、胸段下1/2、胸段上... 目的比较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与空腹状态下MR胸导管成像(MRTD)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将70例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空腹组和高蛋白高脂肪组,分别应用重T2W水成像技术进行MRTD。将所获得的胸导管图像分成腹段、胸段下1/2、胸段上1/2、颈段,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分(0~2分),记录2组患者胸导管各段评分情况,并计算每幅图像4个节段总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各段评分差异,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总评分。结果 2组胸导管显示满意率(4段总评分≥4分)均为97.14%(34/35),高蛋白高脂肪组和空腹组平均评分分别为(6.37±1.37)分和(6.43±1.40)分(t=0.17,P=0.86)。2组间胸段下1/2、胸段上1/2和颈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40、0.05),腹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腹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于MR胸导管整体显示无差异,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MRTD显示胸导管腹段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导管 高脂高蛋白饮食 禁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淋巴水肿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郝昆 孙宇光 +5 位作者 李滨 信建峰 张丽 余春开 王仁贵 沈文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探讨首发症状为淋巴水肿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12例以淋巴水肿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 目的探讨首发症状为淋巴水肿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12例以淋巴水肿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20例妇科肿瘤术后的下肢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以淋巴水肿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2例由淋巴瘤引起或加重的淋巴水肿,其中上肢水肿1例、下肢水肿10例、全身性水肿1例。这些患者常伴有虚弱、消瘦、疼痛、肿块、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异常患者比例为6/8,贫血患病率为6/12,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的阳性率分别为8/8、8/8和3/3,行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2组患者的病程、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既往史、肿瘤标志物、贫血、影像学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淋巴瘤相关的恶性淋巴水肿少见,发病隐匿。为了避免延误淋巴瘤诊断和治疗,应在随访期间积极寻找淋巴水肿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恶性淋巴水肿 淋巴瘤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郝昆 孙宇光 +5 位作者 信建峰 刘璇 张丽 李滨 王仁贵 沈文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00-1505,1511,共7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对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不同抽吸术治疗的150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组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2组未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未采用自体输血...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对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不同抽吸术治疗的150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组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2组未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未采用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3组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未采用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第4组未采用驱血止血套环和采用自体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失血量,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止血套环抽吸组(第1组和第3组)血红蛋白下降值(16.90±8.45)g/L,失血量(328.43±171.54)mL,常规抽吸组(第2组和第4组)血红蛋白下降值(20.95±9.55)g/L,失血量(442.42±172.08)mL,止血套环抽吸组和常规抽吸组中的血红蛋白下降值和失血量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可明显减少失血量。自体血组(第1组和第4组)血红蛋白下降值(18.42±8.75)g/L,失血量(381.00±194.02)mL,非自体血组(第2组和第3组)血红蛋白下降值(20.15±9.64)g/L,失血量(415.00±171.96)mL,两组血红蛋白下降值和失血量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自体输血对患者失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无明显影响。第1组的手术时间(97.82±24.90)min,第2组的手术时间(97.74±22.48)min,第3组的手术时间(88.83±21.06)min,第4组的手术时间(104.82+16.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未增加手术时间。第1组的吸出脂肪量(1380.77±482.81)mL,第2组的吸出脂肪量(1122.95±382.43)mL,第3组的吸出脂肪量(1275.00±478.87)mL,第4组的吸出脂肪量(1272.73±610.0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和自体输血可以明显增加脂肪组织抽吸量。不同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异常和运动幅度受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窄型无菌驱血止血套环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可以有效减少失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失血 止血带 肿胀技术吸脂术 自体输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