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真/假tDCS后采集fMRI数据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选取双侧PCC作为种子点,计算种子点与全脑间功能连接,观察RW、SD后及真/假tDCS组间功能连接变化,比较MoCA差异。结果SD后受试者平均MoCA分值较RW减低(t=8.047,P<0.05);真tDCS后平均MoCA分值(27.06±1.53)高于假tDCS后(25.13±1.86,t=-3.081,P=0.008)和SD后(24.75±2.41,t=3.306,P=0.005)。SD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功能连接较RW上升,而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下降。真tDCS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间功能连接较假tDCS后下降,而左侧PCC与右侧楔前叶间功能连接上升。结论24 h SD能引起PCC网络连接紊乱;tDCS对SD所致网络功能连接紊乱具有一定干预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动脉粥样硬化MCA狭窄患者的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T1加权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目的分析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动脉粥样硬化MCA狭窄患者的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T1加权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SNAP图像。根据患者有无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分为症状组44例与无症状组32例。根据斑块主体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上壁、后壁及下壁斑块,比较两组患者斑块数目及位置差异,以及SNAP序列显示斑块内出血(IPH)的分布情况。结果76例患者共发现位于MCA偏心斑块78处,症状组中IPH 33例(76.7%),明显多于无症状组的5例(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内分布在前、上、后、下壁斑块IPH例数分别为15例(83.3%)、14例(87.5%)、2例(50.0%)、2例(40.0%),症状组内前壁及上壁的IPH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后壁及下壁(P<0.05),但前壁与上壁间I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 3D SNAP序列可辅助评价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易损特征,症状组IPH较无症状组更多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真/假tDCS后采集fMRI数据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选取双侧PCC作为种子点,计算种子点与全脑间功能连接,观察RW、SD后及真/假tDCS组间功能连接变化,比较MoCA差异。结果SD后受试者平均MoCA分值较RW减低(t=8.047,P<0.05);真tDCS后平均MoCA分值(27.06±1.53)高于假tDCS后(25.13±1.86,t=-3.081,P=0.008)和SD后(24.75±2.41,t=3.306,P=0.005)。SD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功能连接较RW上升,而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下降。真tDCS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间功能连接较假tDCS后下降,而左侧PCC与右侧楔前叶间功能连接上升。结论24 h SD能引起PCC网络连接紊乱;tDCS对SD所致网络功能连接紊乱具有一定干预作用。
文摘目的分析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动脉粥样硬化MCA狭窄患者的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T1加权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SNAP图像。根据患者有无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分为症状组44例与无症状组32例。根据斑块主体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上壁、后壁及下壁斑块,比较两组患者斑块数目及位置差异,以及SNAP序列显示斑块内出血(IPH)的分布情况。结果76例患者共发现位于MCA偏心斑块78处,症状组中IPH 33例(76.7%),明显多于无症状组的5例(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内分布在前、上、后、下壁斑块IPH例数分别为15例(83.3%)、14例(87.5%)、2例(50.0%)、2例(40.0%),症状组内前壁及上壁的IPH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后壁及下壁(P<0.05),但前壁与上壁间I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 3D SNAP序列可辅助评价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易损特征,症状组IPH较无症状组更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