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仲凯励 曹宝平 +4 位作者 郭晓川 黄乐富 王伟霞 王斌 张伟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0,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40岁,其中19例患者以疼痛起病,9例患者为单发骨病灶。全组有12例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余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部分患者联合放疗和/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临床缓解(CR 15例,PR 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5年PFS、OS率分别为63.7%和67.5%。单因素分析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利于提高PFS(P=0.045),单发骨病变更有利于提高OS(P=0.015);患者年龄、性别、分期、ECOG评分、LDH水平、B症状、放疗对P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骨淋巴瘤发病年龄较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病理类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是否单发骨病变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原发骨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晓川 张伟京 +4 位作者 王斌 王伟霞 黄乐富 曹宝平 仲凯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9-835,共7页
目的评估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lu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_... 目的评估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lu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_(max))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共47例,评估基线SUV_(max)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实验室化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确定基线SUV_(max)对疾病进展的最佳临界点,分析其对治疗疗效及生存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①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浓度、1年内有无进展、病理类型组别中的基线SUV_(max)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以1年进展率为截点,ROC曲线上SUV_(max)最佳临界点为14.4,以14.4为界限值进行分组,发现SUV_(max)<14.4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远远高于SUV_(max)≥14.4组;③以随访结束后患者疾病进展为截点,SUV_(max)最佳临界点为16.7,以16.7为界限值进行分组,发现SUV_(max)<16.7组患者中位PFS远高于SUV_(max)≥16.7组(P=0.025)。结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基线SUV_(max)与疗效及生存预后有密切关系,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无进展生存时间 总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泛素化酶MYSM1调控人B细胞向浆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2
3
作者 仲凯励 黄小会 +5 位作者 王玉涵 王斌 王伟霞 董晓惠 张伟京 江小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7-1632,共6页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MYSM1对人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去泛素化酶MYSM1的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包装相应慢病毒及对照慢病毒;经人外周血磁珠分选出的CD19^+B细胞;经慢病毒感染48 h后,LPS刺激诱导感染后的CD19^+B细胞向...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MYSM1对人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去泛素化酶MYSM1的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包装相应慢病毒及对照慢病毒;经人外周血磁珠分选出的CD19^+B细胞;经慢病毒感染48 h后,LPS刺激诱导感染后的CD19^+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8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B细胞及分化过程中重要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干扰MYSM1表达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比例显著升高(P<0.01),抑制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ax5和Bach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促进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rdm1和Xb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相反,过表达MYSM1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比例显著下降(P<0.01),抑制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ax5和Bach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促进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rdm1和Xb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去泛素化酶MYSM1负调控人B细胞向浆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泛素化酶 MYSM1 B细胞 浆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