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Ro-52抗体阳性与阴性特发性炎性肌病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对照研究
1
作者 张明霞 李玲 +6 位作者 高兰 孙莹 孙磊 霍萌 张春燕 王玉华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62,共6页
目的比较抗Ro-52抗体阳性与阴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肺部损害的高分辨率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50例IIMs,根据抗Ro-52抗体分为阴性组18例及阳性组32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比较抗Ro-52抗体阳性与阴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肺部损害的高分辨率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50例IIMs,根据抗Ro-52抗体分为阴性组18例及阳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CT表现,分析其肺部病变分布及相关征象。结果抗Ro-52抗体阴性组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率为11.1%(1例),低于阳性组的75.6%(31例)(P=0.001)。间质性肺疾病阳性患者中,抗Ro-52阳性组病灶呈对称性分布(28例,87.5%,P=0.022)、外周分布(20例,62.5%,P=0.039)的比例较抗Ro-52阴性组更高。两组多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样病变为主,其中抗Ro-52阳性组14例(43.8%)、阴性组7例(38.9%);抗Ro-52阳性组中呈急性间质性肺炎样病变9例(28.1%)、阴性组急性间质性肺炎样病变1例(5.6%)。影像伴随征象:抗Ro-52阳性组合并实变影(14例,43.8%,P=0.009)、结节影(17例,53.1%,P=0.025)、反晕征(12例,37.5%,P=0.021)较抗Ro-52阴性组患者更多。结论抗Ro-52抗体阳性IIMs患者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更高,高分辨率CT影像表现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抗体 肺疾病 间质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闫瑞雪 李滨 +4 位作者 崔力方 杨晓燕 段永利 张滨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4-1446,共3页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硬纤维瘤,在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属中间性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成分组成,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可复发而无转移,可按发病部位分为腹外型(...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硬纤维瘤,在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属中间性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成分组成,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可复发而无转移,可按发病部位分为腹外型(头颈、四肢等)、腹壁型及腹内型。腹内型AF(intra-abdominal AF,IAF)少见,好发于盆腔、肠系膜及腹膜后等[1-2],无典型临床症状,部分可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或腹部包块,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困难。本研究观察7例IAF 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IR-MRI的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分期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梦珂 张怡梦 +6 位作者 张妍 李兴鹏 郝琪 张晓杰 徐井旭 黄陈翠 王仁贵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PLEL)临床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32例单侧PLE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2020年国际淋巴协会(ISL)淋巴水肿临床分期标准,Ⅰ期45例,Ⅱ期51例...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PLEL)临床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32例单侧PLE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2020年国际淋巴协会(ISL)淋巴水肿临床分期标准,Ⅰ期45例,Ⅱ期51例,Ⅲ期36例。将STIR序列原始图像导入深睿多模态科研平台,连续选择10层肢体肿胀最严重的横轴面图像,逐层在皮下软组织区域内的水肿区手动勾画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1743个。采用相关性分析及F-Test算法进行特征的筛选,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Ⅰ期与Ⅱ期、Ⅱ期与Ⅲ期的分类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鉴别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鉴别Ⅰ期与Ⅱ期,共筛选出10个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其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935(95%CI:0.886~0.983),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917(95%CI:0.858~0.975)。鉴别Ⅱ期与Ⅲ期,共筛选出10个组学特征用于建模,其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38(95%CI:0.749~0.927),在验证集中为0.760(95%CI:0.654~0.866)。DCA验证了影像组学模型鉴别PLEL临床分期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下肢MRI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可较准确地评估PLEL的严重程度,与PLEL的临床分期一致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淋巴水肿 下肢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临床及CT特征
4
作者 李玲 张明霞 +6 位作者 孙莹 霍萌 孙磊 刘晓燕 李兴鹏 郝琪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72例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胸部CT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 目的探讨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72例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胸部CT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分为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组32例及无呼吸系统基础病组4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临床及CT特征。结果与无呼吸系统基础病组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组患者初次就诊时存在喘憋占比更高(34.4%比12.5%;χ^(2)=4.922,P=0.027)、C反应蛋白[40.6(19.9,67.8)mg/L比18.6(5.7,51.7)mg/L;Z=-2.119,P=0.034]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高[73.4(64.3,80.6)%比67.5(61.7,73.8)%;Z=-1.961,P=0.049];CT显示,合并基础病患者纵隔增大淋巴结数目更多[2.0(1.0,3.0)个比1.0(0,2.0)个;χ^(2)=-2.042,P=0.041],存在蜂窝影(21.9%比0,P=0.002)、结节状(78.1%比51.3%;χ^(2)=5.457,P=0.019)、大片状(81.3%比50.0%;χ^(2)=7.525,P=0.006)及束带状(59.4%比30.0%;χ^(2)=6.257,P=0.012)形态的比例更高,同时存在小气道壁增厚(100.0%比82.5%,P=0.015)、牵拉性支气管扩张(93.8%比57.5%;χ^(2)=12.026,P=0.001)、纤维索条(90.6%比62.5%;χ^(2)=7.500,P=0.006)及铺路石征(78.1%比45.0%;χ^(2)=8.109,P=0.004)的比例更高。结论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COVID-19患者临床及CT征象均存在一定特征,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相应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性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疾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淋巴管成像影像组学评估中央传导淋巴管畸形
5
作者 张怡梦 冯吉雪 +5 位作者 张晓杰 刘昊月 刘梦珂 李兴鹏 张明霞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7-1681,共5页
目的 观察MR淋巴管成像(MRL)影像组学用于评估中央传导淋巴管畸形(CCL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CCLA(A组)、20例非CCLA(包括泛发性淋巴管异常及Gorham-Stout综合征相关淋巴管畸形)复杂淋巴管畸形患者及18名胸导管正常者(B组,n=38),... 目的 观察MR淋巴管成像(MRL)影像组学用于评估中央传导淋巴管畸形(CCL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CCLA(A组)、20例非CCLA(包括泛发性淋巴管异常及Gorham-Stout综合征相关淋巴管畸形)复杂淋巴管畸形患者及18名胸导管正常者(B组,n=38),于3D重T2W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颈胸部(必要时联合腹部)MRL中沿胸导管全程勾画ROI并提取其影像组学特征;利用5折交叉验证将A、B组数据集划分为K个子集,持续以(K-1)子集的并集为训练集、其余子集为验证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VM模型评估CCLA的效能。结果 A组胸导管主干分叉型、胸导管主干囊样变、胸导管主干扩张及胸导管末端扩张占比均高于,而胸导管主干及胸导管末端正常者占比均低于B组(P均<0.05);组间胸导管多干、胸导管主干右位型、胸导管主干部分未显示、胸导管末端多支、胸导管末端囊样变及胸导管末端蔓状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VM模型评估训练集CCL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AUC分别为78.95%、97.56%、88.61%、96.77%、83.33%及0.920,在验证集分别为78.95%、83.57%、82.28%、83.33%、81.40%及0.833。结论 MRL影像组学可有效评估CC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导管 畸形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DWI直方图参数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杰 李兴鹏 +3 位作者 周荣杰 冯慧杰 沈智威 岳云龙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8-1584,共7页
目的:探讨体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直方图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22年9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组24例、恶性组27例。每例患者术前行多b值小视野... 目的:探讨体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直方图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22年9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组24例、恶性组27例。每例患者术前行多b值小视野DWI检查,经图像后处理生成真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伪彩图及b值为990 s/mm^(2)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手动逐层勾画整个病灶的ROI并生成容积感兴趣区(VOI)。利用matlab自编程序,分别在D图、D^(*)图与f图上测量得到每个肿瘤VOI的第5、15、85和95百分位数(P5,P15,P85,P95)值、均值、四分位距、偏度、均方根差和变异系数,同时计算肿瘤VOI处的ADC均值。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肿瘤的IVIM-DWI直方图参数、ADC均值和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建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模型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患者性别、平均ADC值,D图的P5、P15、P85和P95值、均值、偏度和均方根差,以及D^(*)图的P5和P15值、均值、偏度和变异系数,在良、恶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直方图参数中最终筛选出3个最佳参数,即D图的偏度、P15值和均方根差(P均<0.005)。平均ADC值、性别联合D图的偏度、P15值和均方根差构建的组学联合模型的AUC为0.94(95%CI:0.84~0.99),敏感度为88.46%,特异度为90.91%;平均ADC值联合性别构建的常规联合模型的AUC为0.86(95%CI:0.74~0.9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7.50%。结论:与常规ADC值联合性别构建的模型相比,IVIM-DWI直方图参数联合ADC值和性别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直方图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级别迭代重建技术在肝脏CT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君 孙小丽 +4 位作者 王仁贵 温廷国 杨磊 段永利 傅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9-812,共4页
目的评价肝脏CT扫描中不同级别的迭代重建技术(iDose)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探讨获得最佳图像质量、最低噪声的迭代重建级别。方法应用256层CT(Brilliance iCT)对30例患者行肝脏CT扫描。分别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和1~7级迭代重... 目的评价肝脏CT扫描中不同级别的迭代重建技术(iDose)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探讨获得最佳图像质量、最低噪声的迭代重建级别。方法应用256层CT(Brilliance iCT)对30例患者行肝脏CT扫描。分别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和1~7级迭代重建技术(iDose1~iDose7)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比较不同重建图像在肝脏同一层面的SNR和C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2名影像学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以4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iDose1~iDose7图像的SNR及CNR均高于FBP图像,且CNR随迭代重建级别升高而呈线性升高。iDose2、iDose3、iDose4的SNR值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Dose3、iDose4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二者图像评分最优。结论在肝脏CT扫描中,与常规重建算法FBP比较,采用迭代重建技术(iDose1~iDose7)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降低图像噪声;本组条件下,iDose3、iDose4可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脏 图像后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图像质量 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过丽芳 贺伟 +7 位作者 王仁贵 李成海 周新华 吕岩 周震 王东坡 赵春生 邱万成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70-575,共6页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菌学,以及临床确诊的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特征,根据并发真菌感染的种类将患者分为曲霉菌组(61例)、念珠菌组(4...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菌学,以及临床确诊的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特征,根据并发真菌感染的种类将患者分为曲霉菌组(61例)、念珠菌组(48例)、隐球菌组(3例),总结比较组间CT表现特征。结果肺结核并发常见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曲霉菌组54.4%0(61/112)、念珠菌组42.9%(48/112)、隐球菌组2.7%(3/112)。其中曲霉菌组与念珠菌组比较,各项临床症状(咳嗽、咯痰、发热、咯血丝痰、胸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CT表现常见斑片影96例(85.7%)、结节影95例(84.8%)、空洞影93例(83.0%)、树芽征改变74例(66.1%)、磨玻璃样密度影60例(53.6%)。念珠菌组与曲霉菌组肺部感染病灶累及肺叶较广,且曲霉菌组累及3个肺叶以上者(98.0%,47/48)明显多于念珠菌组(80.3%,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P=0.005)。曲霉菌组在斑片影(93.4%,57/6i)、空洞影(93.4%,57/61)、磨玻璃样密度影(63.9%,39/61)表现上较念珠菌组(77.1%,37/48;72.9%,35/48;39.6%,19/48)多见,而念珠菌组以树芽征(79.2%,38/48)、段性或大叶性实变影(39.6%,19/48)较曲霉菌组(59.0%,36/61;3.3%,2/61)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14;X^2=8.60,P=0.003;X^2=6.40,P=0.011;X^2=5.00,P=0.025;X^2=22.76,P=0.000)。曲霉菌组中93.4%(57/61)的感染者可见曲菌球表现,其中37例为典型曲菌球。隐球菌组仅3例,均可见结节影,多位于胸膜下,且1例结节内可见内壁光滑的空洞。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有一定CT表现特征,CT扫描显示的图像特征有助于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疾病 真菌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判别分析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杨磊 温廷国 +3 位作者 段永利 赵君 傅岩 袁颖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856-859,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胸腹部血管联合成像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对34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用256层螺旋CT行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检查,检查完成后,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并与常规CT冠脉扫描的图像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胸腹部血管联合成像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对34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用256层螺旋CT行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检查,检查完成后,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并与常规CT冠脉扫描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行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检查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9.7%(456/508),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为95.5%(485/508),常规冠状动脉扫描组中,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9.8%(460/512),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为96.3%(489/512)。两组的图像优良率无明显差异(χ2=1.072,P=0.192)。结论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能够满足冠状动脉成像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的低剂量多层CT表现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奇瑾 陈起航 吴国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03-1606,共4页
目的应用MSCT低剂量扫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患者的64层CT扫描资料。扫描覆盖整个胸腔,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参数120 kV,40 mA,记录X线有效剂量。后处理包括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 目的应用MSCT低剂量扫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患者的64层CT扫描资料。扫描覆盖整个胸腔,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参数120 kV,40 mA,记录X线有效剂量。后处理包括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MPR、MinIP、VR及CT仿真支气管镜(CTVB)。测量气管、双侧主支气管的矢状径、冠状径及横截面积。结果 4例患者中,最大管腔平面气管矢状径为20.2~37.8 mm、冠状径30.1~42.4 mm、横截面积445.1~1241.0 mm2;右主支气管最大管腔平面的矢状径为13.1~18.9 mm、冠状径为14.5~28.4 mm、横截面积209.6~396.9 mm2;左主支气管最大管腔平面的矢状径为10.7~19.6 mm、冠状径为14.3~22.3 mm、横截面积125.8~324.4 mm2;多发气管憩室2例。低剂量扫描的有效剂量为每次0.59~0.70 mSv(平均0.68 mSv),与常规胸部CT比较降低93.33%。结论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的形态学改变,并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低剂量 后处理 巨大气管支气管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系统肿瘤引起门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丹萍 高炳霞 +3 位作者 岳云龙 齐颖 邸岩 石志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188-2191,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胆管系统肿瘤引起门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胆管系统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引起门脉高压的特征,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胆管系统肿瘤分别为肝门部胆管癌及胆囊... 目的总结分析胆管系统肿瘤引起门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胆管系统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引起门脉高压的特征,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胆管系统肿瘤分别为肝门部胆管癌及胆囊颈管癌,于术后半年至1年出现门脉高压,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分别以上消化道出血及腹痛为首发症状,并分别于发现门脉高压后6个月、2个月出现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复发。结论胆管系统肿瘤是引起门脉高压的少见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且术后出现门脉高压表现高度提示肿瘤复发,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高血压 门静脉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脑间质微穿刺注射胞磷胆碱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翯 韩鸿宾 +4 位作者 傅瑜 马长城 彭芸 岳云龙 张学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9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DPC)经脑间质途径预防性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实验对象为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尾状核中心注射生理盐水5μl),腹腔组(腹腔注射CDPC 2 g/kg),实验组1...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DPC)经脑间质途径预防性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实验对象为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尾状核中心注射生理盐水5μl),腹腔组(腹腔注射CDPC 2 g/kg),实验组1~5(尾状核中心注射CDPC 5μl,浓度分别为25、40、50、60和75 mmol/L)。按上述分组预防性给药2h后,采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模型模拟脑缺血过程,并应用梗死体积比的测量比较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应用简单扩散给药(simple diffusion delivery,SDD)方式脑内直接微量注射CDPC的最佳有效保护浓度为50 mmol/L(实验组3,梗死体积比为4.1%±2.0%),实验组2与实验组4的梗死体积比分别为8.1%±4.1%和8.7%±2.4%,以上3组与对照组27.7%±10.5%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结论经尾状核预防性微创给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浓度范围为40~60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治疗 间质给药 神经保护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增强MR淋巴成像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CT定位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 被引量:7
13
作者 孔令 岳云龙 +5 位作者 左利利 董健 陈孝柏 温廷国 金延方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非增强MR淋巴成像(MR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术后CT对定位诊断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糜尿患者MRL及DLG后CT资料,观察MRL所示肾淋巴管及其他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胸导管扩张和胸... 目的探讨非增强MR淋巴成像(MR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术后CT对定位诊断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糜尿患者MRL及DLG后CT资料,观察MRL所示肾淋巴管及其他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胸导管扩张和胸导管周围纡曲淋巴管,DLG后CT所示肾淋巴管和泌尿系对比剂反流、髂干和胸导管出口区淋巴管对比剂反流,判断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置和胸导管梗阻相关征象。结果MRL显示19例(19/24,79.17%)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于双肾2例,左肾6例,右肾10例,膀胱1例。DLG后CT显示24例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于双肾6例,左肾7例,右肾10例,膀胱1例。MRL与DLG术后CT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01,P<0.001),判断单侧肾脏水平淋巴管-泌尿系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3,P<0.001),MRL敏感度68.97%,特异度100%。2例DLG及术后CT对比剂未达胸导管颈段,MRL显示其中1例颈段胸导管。MRL发现2例DLG术后CT漏诊的合并单侧双肾盂输尿管畸形。结论MRL可作为无创显示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的初步检查方法;联合DLG术后CT能为评估淋巴管-泌尿系瘘及胸导管梗阻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尿 淋巴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变化的MRI信号特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都雪朝 孙朋涛 +3 位作者 潘振宇 闫玉昌 韩晓风 赵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6-258,共3页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需行新辅助放化疗,目前MR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准确性较低。本文阐述了直肠癌治疗后常见病理变化(如纤维化、黏液变等)的MR信号特点及其与残余癌灶的区别,旨在提高直肠癌治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新辅助治疗 病理变化 T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姬巍 董健 +8 位作者 昌红 杜雪梅 彭洪 谢洪 赵爱民 闫巍 白娟 彭振兴 尹金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5-1002,共8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临床病理特征和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性,阐明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PTC在本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临床病理特征和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性,阐明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PTC在本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和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和位置;病理学资料,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和包膜侵犯,瘤周纤维包裹,检出砂粒体,脉管和神经受累。检测PTC组织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与PTC患者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选择PTC患者321例,其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29例(40.2%)。279例(86.9%)患者伴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但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淋巴结转移无关联(P>0.05)。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发病年龄、肿瘤最大径、甲状腺双侧叶多原发灶、检出砂粒体和脉管受侵有关联(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患者年龄(OR=0.729,95%CI:0.600~0.885)、肿瘤最大径(OR=1.796,95%CI:1.326~2.433)、原发灶数量(OR=1.947,95%CI:1.225~3.096)、检出砂粒体(OR=2.578,95%CI:1.037~6.409)和脉管受侵(OR=8.856,95%CI:1.929~40.656)是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论: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原发灶数量、检出砂粒体和脉管受侵有关联,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基因 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间皮瘤CT征象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朋涛 孙小丽 +1 位作者 李鑫宝 王仁贵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6-91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PM)术前CT征象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院治疗的52例PM患者的临床及腹部CT资料。根据Ki-67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表达(Ki-67增殖指数≤25%)组和高表达(Ki-67增殖指数>2...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PM)术前CT征象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院治疗的52例PM患者的临床及腹部CT资料。根据Ki-67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表达(Ki-67增殖指数≤25%)组和高表达(Ki-67增殖指数>25%)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CT征象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腹膜散在实性结节/肿块(P<0.01)、大网膜饼(P<0.01)、肝脏浸润(χ^(2)=19.02,P<0.01)及肠管浸润(χ^(2)=5.96,P=0.01)在Ki-67高表达组更常见。腹膜散在实性结节/肿块最大径预测Ki-67高表达的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69~0.92,P<0.01),最佳截断点为0.90 cm,诊断敏感度为64.29%,特异度为100%。结论:Ki-67高表达组与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CT表现不同,分析术前CT征象有助于判断PM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间皮瘤 KI-67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内多发结节的CT表现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过丽芳 张建梅 +7 位作者 王仁贵 赵桐 温廷国 张春燕 关晓姣 傅岩 王燕文 杨永革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肺内多发结节影为主要表现患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胸部CT出现肺内多发结节影的53例患者资料,其中肺结核19例、肺转移瘤23例、肺慢性炎症5例、弥漫性淋巴管瘤病6例,总结比较4种疾病的CT表... 目的探讨肺内多发结节影为主要表现患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胸部CT出现肺内多发结节影的53例患者资料,其中肺结核19例、肺转移瘤23例、肺慢性炎症5例、弥漫性淋巴管瘤病6例,总结比较4种疾病的CT表现特征。结果13例(68.4%,13/19)肺结核及18例(78.3%,18/23)肺转移瘤的结节最大径达10-20mm,3例(3/5)肺慢性炎症与3例(3/6)弥漫性淋巴管瘤病的肺内结节最大径范围为3~8mm。肺慢性炎症的CT表现为结节以无分叶且边缘光滑为主共69个(79.3%;69/87)、病灶邻近胸膜增厚粘连36个(41.4%;36/87),结节无钙化及空洞;肺结核的CT表现为结节以无分叶且边缘光滑为主共128个(82.1%;128/156)、钙化86个(55.1%;86/156)、空洞43个(27.6%;43/156)、病灶邻近胸膜增厚粘连71个(45.5%;71/156);肺转移瘤的CT表现为结节以边缘见分叶及毛刺为主共369个(60.0%;369/615)、钙化23个(3.7%;23/615)、空洞111个(18.0%;111/615)、病灶邻近胸膜增厚粘连114个(18.5%;114/615)。肺慢性炎症、肺结核出现结节边缘无分叶且边缘光滑的比率分别与肺转移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13,P=0.000;X2=88.095,P=0.000),肺结核与肺转移瘤出现钙化的比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707,P=0.000),肺结核与肺转移瘤出现空洞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8,P=0.008),肺慢性炎症与肺转移瘤、肺结核与肺转移瘤出现病灶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70,P=0.000;X2=49.650,P=0.000)。肺转移瘤空洞类型:空泡样空洞发生率(34.2%,38/111)〉囊样空洞发生率(26.2%,29/111)〉小环形空洞发生率(22.5%,25/111)〉不规则空洞发生率(17.1%,19/111);所有的空泡样空洞仅出现在腺癌肺转移中、78.9%(30/38)的空泡样空洞结节边缘均见分叶、毛刺。5例肺慢性炎症患者均见边缘模糊的结节,边缘见局限的片状浸润影及索条状影。弥漫性淋巴管瘤病的结节常呈弥漫或多灶性分布,累及多个部位并呈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均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结论肺结核、肺转移瘤、肺慢性炎症和弥漫性淋巴管瘤病出现肺内多发结节时,其病灶大小、分布、形态、边缘、密度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各自具有一定特点,CT扫描对4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大量黏液分泌的横膈浆膜恶性间皮瘤1例
18
作者 郝琪 石峰 +3 位作者 张妍 李兴鹏 孙小丽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32-1234,共3页
1病例简介女,54岁,主诉:腹腔积液8个月,伴腹胀、胸闷和气短6个月。既往有石棉接触史。8个月前B超示中等量腹盆腔积液,5个月前胸腹部CT平扫示胸腹腔中量积液,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59.57 U/ml,结核相关T-SPOT(+),TB-DNA-CPA(+),结... 1病例简介女,54岁,主诉:腹腔积液8个月,伴腹胀、胸闷和气短6个月。既往有石棉接触史。8个月前B超示中等量腹盆腔积液,5个月前胸腹部CT平扫示胸腹腔中量积液,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59.57 U/ml,结核相关T-SPOT(+),TB-DNA-CPA(+),结核杆菌特异性A、B抗原(+)。腹腔穿刺引流出黄色浑浊黏稠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上皮型 黏液分泌 胸腔积液 腹腔积液 横膈浆膜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盲部结核、癌与淋巴瘤的CT扫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洪盟 过丽芳 +2 位作者 郭佳 关晓姣 王仁贵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15-221,共7页
目的分析回盲部结核、癌与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回盲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的回盲部结核16例(结核组)、回盲部癌40例(癌症组)、回盲部淋巴瘤14例... 目的分析回盲部结核、癌与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回盲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的回盲部结核16例(结核组)、回盲部癌40例(癌症组)、回盲部淋巴瘤14例(淋巴瘤组)患者资料.比较3组疾病的CT表现特征。结果⑴结核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病变肠管长度分别为(9.5±2.9)cm.(4.7±1.4)cm,(9.0±2.7)cm.结核组与癌症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46,P=0.000;t=7.309,P=0.000).三组病变肠管厚度分别为(1.6±0.3)cm,(2.3±0.7)cm,(2.3±0.6)cm.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3.177,P=0.002,χ2=2.082,P=0.037)。(2)结核组与淋巴瘤组主要表现为肠壁较均匀增厚,三组肠壁较均匀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2.5%(9/40)、57.1%(8/14).结核组与癌症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57,P=0.004;χ2=5.770.P=0.016);癌症组主要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呈肿块样病灶,三组出现肠壁不规则呈肿块样病灶的发生率分别为37.5%(6/16)、77.5%(31/40)、42.9%(6/14).结核组与癌症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57,P=0.004;χ2=5.770,P=0.016).三组出现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模糊的发生率分别为87.5%(14/16)、30.0%(12/40)、21.4%(3/14).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0,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三组出现肠周轻度“浑浊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77.5%(31/40)、92.9%(13/14).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0.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核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出现肠周重度“浑浊征”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22.5%(9/40)、7.1%(1/14).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0.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回盲部结核、癌与淋巴瘤的病变肠管长度及厚度、与正常肠管分界情况、肠周“浑浊征”的程度等CT征象不同.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疾病 盲肠疾病 结核 胃肠 回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疾病特征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CT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朋涛 王玲玲 王仁贵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8-380,共3页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原发于淋巴组织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1],临床罕见,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误诊率较高。既往针对该病CT表现的文献[2-3]多为个案报道,且对于病变强化方式报道不一。本研...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原发于淋巴组织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1],临床罕见,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误诊率较高。既往针对该病CT表现的文献[2-3]多为个案报道,且对于病变强化方式报道不一。本研究报道4例经病理证实的FDCS的CT表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于北京世纪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例FDCS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53~82岁,详见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肉瘤 滤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